由许军、于怀玉选编,由乔延凤作序的《诗歌报》十支铜号作品集,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十支铜号(青年诗人10家)” 是《诗歌报月刊》于1997年第2期起开设的一个重点栏目,主要面向国内的青年诗人。到1999年第1期休刊为止,一共推出15期134位青年诗人的作品。他们既是写作者,更是吹奏者,他们吹奏出了那个时代最为嘹亮的号声。 《<诗歌报>十支铜号作品集》是继《<诗歌报>封二诗人作品集》、《<诗歌报>爱情诗作品集》之后,推出的第三个以《诗歌报》为载体的诗歌选本,是构成《诗歌报》系列丛书之一。 一册选集在手,你就能听到那个时代最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号声!(本书定价26元,如有需要,请与选编者许军联系,可加微信号xu6231616,发送红包后即将诗集奉上。许军联系电话13606231616) 穿越世纪的铜号声(序) 乔延凤 《<诗歌报>十支铜号作品集》即将与广大诗爱者见面了,这是继《<诗歌报>封二诗人作品集》、《<诗歌报>爱情诗作品集》出版之后,诗友们的又一喜讯! 在《<诗歌报>封二诗人作品集•后记》中,诗人俞强对《诗歌报》在中国现代诗歌进程中的作用,说了如下一段话: “她将诗歌艺术的包容性和前瞻性高度地辩证地统一,注重生命体验,她所倡导的诗与世界、与社会的深层次的相遇、碰撞,她所致力的诗歌精神内涵与艺术语言的统一,诗歌内容和形式的不可分性,以及诗歌艺术审美的广度与深度,还有她的编辑者们在办刊过程中形成的编辑作风、坚持的原则,都已经和她的诗歌文本一道,形成一种博大的人文精神,为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注入了一种新的肌质。” “十支铜号”作品集出版,《诗歌报》又一重要文本问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本书收入《诗歌报》从1997年2期,到1999年1期,刊登在本栏目的134位青年诗人150首诗。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而且可以看出《诗歌报》的诗歌主张和艺术追求。 当初,我们决定设立“十支铜号”这个栏目、每次推出十位具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就是意在集中展现他们的风采,以满足诗爱者阅读的需求;同时为当代中国新诗提供第一手可资研究的文本,以推动现代诗歌运动的蓬勃发展。 今天再读这些作品,当年十支铜号的声音,依然激越、嘹亮,它高昂的旋律,已穿越了20世纪,还将继续地穿越下去。 认真保存《诗歌报》资料、深情传播《诗歌报》文本的读者、诗友,现与日俱增,他们真诚的努力,令我十分感动。《诗歌报》之所以能够得到全国诗友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这与她始终坚持的诗歌精神,引领着诗歌潮流,是密不可分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现代诗歌运动,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而《诗歌报》在诗坛的重要性,也就在这一进程中,显现了出来。 在现代诗潮中,后来为人们所诟病的“颓废诗”、“垃圾诗”、“口水诗”,则是这一运动中另一股思潮的产物:一些打着“先锋”、“现代”旗号的人,实际上在做着与高尚的中国现代诗追求背向的事情。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诗歌语言的问题和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它是涉及到我们诗歌创作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口语诗”,即口语入诗的提法,很容易将诗歌语言引向混乱,这是一个并不科学的提法。 诗歌的语言,是文学语言,口语不是文学语言。口语和白话,二者常常被人们并提,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 口语是相对于书面语而言的。白话是相对于文言而言的,白话文和文言文都是书面语。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是书面语,不是口语,而且还是一种要求很高、更为精致的书面语。以致诗歌被称为艺术王冠上的明珠。 口语是一座富矿,它有着无比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但它需要我们去开采,去提炼,把它吸收进我们的文学语言、艺术语言中来。口语不仅有重复,不精炼,而且其中含有许多临时性词汇,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会被淘汰。后人阅读起来,这些临时词汇,就会成为人们的障碍;我们进行创作时,要考虑到这一情况,以使我们诗歌的语言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具有更恒久的艺术魅力。 晚唐起,人们的口语跟今天的口语就基本相同了。 文言文本来也是从现实的口语中形成的书面语,作为一种书面语,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被一直保留至今,它的许多句式、词汇,今天仍活在我们的口语、书面语之中;我们诗歌的语言,也与之血脉相连。诗歌语言不仅是书面语,而且是文学语言,应该是包含这所有一切都在内的,经过提炼、创造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的产生,是要经过作家、诗人的创造性劳动的。 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的诗中,运用的口语“貌哨”、“较些子”,今天有谁能懂?王实甫《西厢记》中用的口语“扢皱”、“胡颜”、“艾焙”“热趲”、“拖犯”、“转关”、“调犯”,同样不加注释今人都无法明白。可见使用临时语汇不能持久。 诗坛上曾一度泛滥的“口水诗”、“垃圾诗”,与不懂得文学语言与口语的区别,不无关系。 当然,“口水诗”、“垃圾诗”、“颓废诗”的产生,还有诗歌内容上的问题。诗歌的内容同样需要选择、提炼,需要有精神气度的统领。 我们倡导诗与世界、与社会的深层次的相遇、碰撞,就是从内容上要求诗歌的内容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起来,深刻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客观外物主体化、主观精神客体化的过程。 诗歌要用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读者,打动人心。 细读这部作品集中的诗篇,就能领会这个问题。这些诗篇,用富于表现力的诗歌语言(文学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情绪、思想,通过诗歌形象感染读者,而这些诗歌的内涵也是饱满的。 这些诗歌的语言,是文学的语言,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它们又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 同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们诗歌的精神应该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需要诗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从《诗歌报》的栏目设置中,就能看出我们这样的导向。 “十支铜号”、“大屏幕投影”、“世风民情”、“民族花篮”、“民间社团专号”等,已经成为《诗歌报》乃至诗歌史中令人怀念的经典栏目。 重读“十支铜号”的作品,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晰起来、更加深刻起来。 收入这本诗歌集的青年诗人134人,各以自己的风采和声音,歌唱着,吹着嘹亮的铜号,这是时代的声音,这是传播正能量的声音。从内容上,就与那些“颓废诗”、“垃圾诗”、“口水诗”区别开来,泾渭分明。 这部诗集为青年诗人许军、于怀玉所编选。 我认识许军还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他还是一位年轻军人,当年他来到诗歌报社我们相见时的情景,今天仍历历在目。而于怀玉则是《诗歌报》网站的创办者,并且一办就是多年。 他们对《诗歌报》一往情深,所做的编选工作,完全由对诗歌事业的挚爱、责任和追求使然。选诗的原则和做法,都体现出《诗歌报》的精神和编辑风格,我由衷地感谢他们;同时感谢那些和他们一样始终挚爱着《诗歌报》的读者们、朋友们、诗爱者们,他们也是我获得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目 录 序:穿越世纪的铜号声(乔延凤) 1997年第2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01 我把手伸入这座城市的心脏 石 城 002 诞生 汗 漫 003 1990年春天的心情 王夫刚 004 阳光之外 马永波 005 声音 非 亚 006 魔笛 柏铭久 007 寺庙 龚学敏 008 云朵 徐 岩 009 探矿者 鲜 例 010 小镇 盘妙彬 1997年第3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12 秋天 姜 桦 013 水声 冯 秦 014 在春天的事实上 张子选 015 伐木的人 殷常青 016 风尘幽怨 惠 子 017 构成 王夫刚 018 对话 谷 禾 019 出入柴林的兄弟 徐照红 020 难舍天水 王 族 021 在哈密,提刀开瓜后不语 孙 江 1997年第4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23 山南以远 叶 舟 024 语言之一:回归的鸟群 苍城子 025 劈 秦巴子 026 春天的少女 于 刚 027 怀念最初的诗人 杨 然 028 遥远的腾格里 谢荣胜 029 斧头的两面 贞 子 030 租房住的感觉 陈衍强 031 大雁 杨舒翼 032 观画 柳易冰 1997年第5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34 纸之笔记 丁 可 035 生活的附近 南 野 036 夏季的11次空间跳跃 刘 频 037 回忆列宁 陈群洲 038 黑夜站在旷野上 何 井 039 砍红芋的母亲 侯四明 040 通讯时代 航亿苇 041 大市场 杨 邪 042 藏刀 冯光辉 042 工业时代的爱情 陈家桥 1997年第6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44 我所相遇的春天 谷 禾 045 绕过 张作梗 046 君子兰 李郁葱 047 牦牛走过草原 太 阿 048 万物之源 江 堤 049 梅花 甘 伟 050 黄昏的筝 三 子 051 登高的人 许 军 052 重现的时光 赵 原 053 沟 王 族 1997年第7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55 拜火教的诗人 洪 烛 056 五月 袁 勇 057 歇晌的更夫 谷未黄 058 种麦人 胡 弦 059 记忆 游太平 060 新词 刘洁岷 061 抽屉里的纸 道 辉 062 有些灯火 万 象 063 瞭望 柳宗宣 064 葵花 张敏华 1997年第9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66 荷花 汪 峰 067 病马 野 川 068 向内的真实 刘德军 069 贺兰山岩画 谢荣胜 070 手相 段和平 071 万物 曹建平 072 桑桑 大 刀 073 水乡来信 立 人 074 愤怒 王若冰 075 雨 姚 辉 1997年第11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77 青年 伊 甸 078 打石的男人和他的女人 刘德吾 079 青春祭 杨如雪 080 旧情书(节选) 阳 飏 081 歌颂一朵花 高 昌 082 银环 宋德丽 083 一次长江上的旅行 景 斌 084 麦黄戏·麦黄杏 杜文瑜 085 晳(节选) 赵子桐 086 秋风 东方浩 1998年第1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88 东四4条:1996(节选) 巴音博罗 089 初雪 岩 鹰 090 当年的刀子 聂 沛 091 一只朱鹮 庞余亮 092 望得见的白塔的小屋 钟正林 093 年关的雪 谭克修 094 钢琴调音师 刘 频 095 树 荒 林 096 我不知道春天有多深 孙 海 097 下午三点 韩高琦 1998年第4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099 断章 余笑忠 100 荔枝 庞余亮 101 闪现 柏铭久 102 野菜 李 浩 103 城南事故 远 村 104 学习 冉仲景 105 献给那个晚秋男人 马 涛 106 四月四日 雪 潇 107 春天的作坊 俞昌雄 108 独白 李继宗 1998年第6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110 埙 高 昌 111 瓦特·惠特曼(节选) 彭一田 112 那个花园 南 野 113 镜子 赵德润 114 野生动物园 刘敬涛 115 纽约的夏天 程宝林 116 降雨开始 辜 钟 117 对一场大雾的六种看法(节选) 柳 沄 118 一张旧唱片 周东坡 119 夏至 马萧萧 1998年第8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121 玫瑰 舒 翼 122 遐思奎依巴格 王 族 123 十一月,糍粑店 洪 放 124 夜的边缘(节选) 康 丽 125 母亲 阿 成 126 媒体广告 孟国平 127 启合之地(节选) 吴 兵 128 两个雨滴 陈锡民 129 小县城的美人 游 刃 130 运动的夜 老 枪 1998年第9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132 团结 殷常青 133 北林场的树 应忆杭 134 寓言 靳晓静 135 在房陵大道上 赵 原 136 吆喝之恋 熊明修 137 一个电影镜头 徐 岩 138 深度 韩兴贵 139 戏剧 余 怒 140 绝句 义 海 141 树 粟 城 1998年第11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143 光与影 袁 勇 144 由此想到的是一阵琴声 宋迪非 145 有风吹过 倪长录 146 观察 向武华 147 岁末即景 吴德彦 148 题一幅岩画 仲 彦 149 元大都遗址 段和平 150 最亮的钟由谁敲响 熊 鹰 151 白鹤飞过 冬 婴 152 阮籍·咏怀诗 孙 谦 1999年第1期“十支铜号”诗歌选辑 154 山中笔记(节选) 小 海 155 哭泣的大雪 王 族 156 寻找骑手 徐柏坚 157 天使之歌 牧 斯 158 与曹建平君电话中谈到诗 许 军 159 朱唇一点 杨春光 160 玫瑰与字母(节选) 洪 烛 161 家庭生活 巫 嘎 162 3月22日:文昌阁 庞余亮 163 草原 于 刚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4 05: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