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585|回复: 108

【同读一首诗1期】寺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寺庙
文/ 跑动的狮子

我多次去过寺庙
和同事、朋友、我的妻子、母亲、陌生人
当然还有你
我不烧香,不磕头,不放一分钱

“像我这样的
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送礼、没有机会贪污
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
不需要。”

现在,这个瞬间
如果可以,我一定要郑重向神
道歉
然后,祈祷

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
我心爱的姑娘
愿上苍为你指引平坦的道路
愿命运让你遇见善良的人们


原文地址http://bbs.shigebao.com/viewthre ... p%3Bfilter%3Ddigest


【主持人语】
结合跑动的狮子这首诗,想与诸位一起谈谈几个问题:
    1、这首诗贴近生活本身的呈现是否使得我们在阅读中更加容易进入和寻找自我?这是否也是一种写作启示?我们写的向度如何确定或抉择?
    2、这首诗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您是否认同对现代性的感受理解和把握决定着呈现的方法?
    3、这首诗的后半部突然一转,其内在和指向,您是如何理解的?
    4、霜儿说:“如何为诗?浸淫其间许多年后,看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绞尽脑汁技巧翻飞是一种,煞费苦心究其理论学说是一种……所谓大道无形,还有一种写法是笔随心走,宛如一杯白开水,不造作,不刻意,不讲道理,但一切自在其中……”
    以《寺庙》为例,此说法是否成立,您怎么看诗歌写作?


附:关于开办【同读一首诗】栏目的说明

1、名称【同读一首诗】:立意在大家参与,共同讨论,加强诗歌写作的研读和交流,形成良好读诗写诗氛围,以利诗歌写作和评论水平的共同提高。
2、如下进行活动:
(1)主持人选定所读文本,明确什么样的诗歌将进入【同读一首诗】视野。
主要对诗歌文本在立意、审美视域、创作手法、语言气息等具有较强创作分析价值的地方提出看法,并进行阅读。
(2)其他版主推荐。
其他版主根据栏目需要进行推荐,联系主持人,由主持人最终确定是否选读。
(3)主持人编辑发布
主持人选稿确定后,重新发帖,基本格式是
【同读一首诗】
原文
版主推荐:讨论的问题设置和讨论意见
主持人制作好文稿后发布。
由首席版主进行大厅置顶推介。
讨论结束后,主持人进行总结。
栏目所选文本不与该文本推荐精华挂钩。

[ 本帖最后由 万园枫 于 2014-9-17 09: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讨论意见整理

1【杨修庚曰】

本诗的叙事进入文学的两难境界——
第一层:自大的凡人。
第二层:并非为神,是为女子而倾倒。
第三层:不见此女,不走神道。待走神道时,已为女色倾,恰远了神道。
有意思的是,在文本上,也出现了一点效益背反——
前半部分的文本要优于后半部分
然而,这不过是后半部分的铺垫,换句话说——
花瓶甚美,花朵却无好颜色。
我们再远一些看,能看到这些都不过是一个铺垫——
它们一起来打扮一个餐桌:对一个漂亮的女子的迷恋。
若无花,不能配桌子。若带花,花色不可人。
写诗和说话是一样的——
没说的时候,你是主人,它听你的。说出来之后,它是主人,你听它的。
诗写出来之后,你就是它的仆人,要为它打扮。
要按照它的身材和偏好打扮。
----------------------------------------------------------------------------

2【天放曰】

我对园枫兄第三个问题有兴趣,也来读读。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感觉到这个明显的转折了,所以这个转折从技术性的角度来看并不是隐性的,但是其思想性却并非那么明瞭,这大概就是园枫兄在这里提出其内在和指向的问题的缘由了。那么其内在和指向又是什么呢?很表面化来看,当然是心理的、态度的、行为的一种转变,从“不烧香,不磕头,不放一分钱”到“道歉||然后,祈祷”。说句实话,假如是我,我可能会有最后一节中的歌声涌出心底,但我不会向神道歉,因为我那样做也没什么需要道歉的。这个假设,就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的异同,而这种异同就会悄悄地指示出一种不同的方向,也会使诗歌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指向性各不相同。我这样说,丝毫无损于这个诗歌文本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只是给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
修庚兄没有看到最后一节的第一句吗?所以心爱的姑娘云云,介乎可虚可实之间(这是它的微妙之处),假如完全坐实了,这首诗歌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或者如修庚兄所批评的很是不堪。
我觉得“你”就是“你”,介于可虚可实之间的你。假如真的为某一姑娘而动念,文本依然可以在矛盾中成立——但我思考的方向是成立之后的文本价值:普世意义的悲悯情怀会严重受损甚至荡然无存。也就是修庚兄所说的“第三层:不见此女,不走神道。待走神道时,已为女色倾,恰远了神道。”
这个文本也有讽喻的指向,尤其前半部分。只是因为结尾结的非常正面,所以我还是更愿意强调它的肯定性一面。
花土兄整体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有好的素材,还要有好的表现手法”,这样就对应于一首诗歌只有“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一首诗歌的创作问题。我是赞成这个说法的,单就创作一端来说,这样思考最为简单直接最能解决问题。
只是在园枫兄的问题设置里,除了创作的问题之外,还涉及阅读问题,而且又阅读问题再次返回创作问题,并最终落实于创作者。所以两位思考的问题不尽一致,得出的思考结果也可能不太相同。
就本文本而言,我觉得作者题材选择上的决定所取得的对于阅读者的共鸣的优势并不明显,换句话来说,读者并不会因为作者题材上的选择而产生特别的亲切感或者认同感(甚至相反“我”的悖反可能对于另类才更有吸引力)。所以接下来关于写作启示的问题,也就失去了谈论的根基;这样最后一个问题:“写的向度如何确定或抉择”,通过这样一个文本也很难得到具体而确实的说明。
“素材和语言,什么也决定不了,用很生活的情节画面,用很朴素直白的语言,也一样可以写的让读者看不清,看不懂。也一样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效果”。花土这句话我很赞成,我已经试验过了,确实如此。
个人认为,这首《寺庙》,语言整的不是很舒适,比如这两句,“我的妻子”。“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不好,就是坏的,坏的,就很难谈得上“特点”。
========这个就读得细了。我读到“我的妻子”的时候也有一种莫名的诧异感,为什么突然出现“我的”二字,那么扎眼和刺耳。
后面“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这句,我倒是不想说什么,毕竟人生各有取舍、各不相同。
不好,就是坏的,坏的,就很难谈得上“特点”。——这个结论下得我有点如坠五里雾中。
园枫兄要探讨的叙述特点、呈现方式,我觉得主要不是从语言方面去考虑的,而花土兄比较多从这方面着眼。我个人因为对园枫兄问题中“对现代性的感受理解和把握”的“现代性”一词的涵义无法确切理解,所以要接着谈论作者个人时代感和他在创作中选择的(叙述、呈现、表达等等)方式之间的关系,也就相当困难。

----------------------------------------------------------------------------

3【这里有阳光曰】

在宗教面前显得有些矛盾和拧巴,这个揭示的还不错。
-----------------------------------------------------------------------------

4【飘雪姐姐曰】

寺庙
文/ 跑动的狮子

我多次去过寺庙
和同事、朋友、我的妻子、母亲、陌生人
当然还有你
我不烧香,不磕头,不放一分钱
(第一二行不用解读,第三行里的你指的是谁?(读者?)第四行是诗者给出的问题,第二节给予了充分的解释;)

“像我这样的
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送礼、没有机会贪污
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
不需要。”

现在,这个瞬间
如果可以,我一定要郑重向神
道歉
然后,祈祷
(第三节又是个问题,道什么歉?祈祷什么?第四节便是诗者祈祷的内容)

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
我心爱的姑娘
愿上苍为你指引平坦的道路
愿命运让你遇见善良的人们
(整首诗给读者的感觉是悲悯,是诗者镇定淡薄的情怀。当然,也或许有那么一丝愤世嫉俗的吧?)
--------------------------------------------------------------------------------------

5【茨维塔耶娃之痛曰】

许多人拜神佛,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而非宗教情怀。对此,作者在头二节已有揭示,因为没有现实需求,所以“不需要”。
但是“你”的出现,把“不需要”瞬间转化为迫切的需要,“你”的地位甚至在妻子和母亲之上。“你”究竟是“谁”?
我觉得象修庚那样从字面来阐释也是可以的。就如“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二首唐诗,假设史籍未记载其文本背后的典故,那末单从字面作解,也是不错的。对于“你”,我也倾向于虚指。我个人更愿意将此诗解读为某种现实的讽喻。

--------------------------------------------------------------------------------------

6【花土曰】

我觉得吧,一首诗只有“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这两个问题,贴近生活与否,这是选材问题,不能和“容易进入”或者“容易接受理解”划等号。材料选好了,还要看作者用什么手法去表现,还要看作者是否有坚定的执行力,就像国家政策,上面下来是好的,到了下面,执行时变样了,老百姓就会看不懂政策。这个比方不一定很恰当,但在写作上,确实存在执行力的问题,有的作者,想法很好,但写几句就走样,变味了。所以,有好的素材,还要有好的表现手法,好的表现手法,在我看来,就是坚定地贯彻一种创作,或写作思路,不要摇摇摆摆,更不要胃口太大。
换句话说,素材和语言,什么也决定不了,用很生活的情节画面,用很朴素直白的语言,也一样可以写的让读者看不清,看不懂。也一样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效果,就像现在的公积金,它已经变成了一些贪官污吏的提款机。
个人认为,这首《寺庙》,语言整的不是很舒适,比如这两句,“我的妻子”。“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不好,就是坏的,坏的,就很难谈得上“特点”。
语言当然应该具有时代特征,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影响着我们对语言的选择?很不好讲,一般的作者,基本是以跟为主,但盲目性太大,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跟主流媒体,目前来说,新生的语言都来自于它们,而不是新诗,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我感觉有点脱离主流媒体,或者脱离现实,所以,虽然认同新诗应该写出现代感,应该在语言和表现方式上有所创新,但不能为新而新,如果那样,我们就不是在写诗,而是在研究诗,研究诗的后果是,新诗会脱离语言和社会大环境,绝尘而去。
我觉得,条件还不够,转的我似懂非懂。
应该说,各种条件都能成就一首诗。素材,语言,手法,就这三样东西,也可以创造出各式各样,具有个性的诗篇来,你可以天然去雕饰,也可以浓妆重彩,可以古典高雅,也可以肆意泼辣,当然,写来写去,个性是最重要的,此外,就是纯正的问题了,拿唐诗来说,绝大多数我认为都是诗味纯正的,今天的新诗,则大多数味道不正,这是追求个性化的必然结果,就像我在回复逼割老大的帖子里所的一样,如果你能靠炒股(或者开公司什么的),就没有必要去开洗脚城。
关于“特点”,我是将它当做褒义来看的,比如说,这首诗很有特点,当然是褒扬的,因为我例举了诗中语言还没处理好,特点自然就不存在了。还有就是,记得天放老大说过,越是好东西,越容易坏,因为一点叙述上的瑕疵,我把这首诗的特点給抹杀了,或许要求有点过分吧。
---------------------------------------------------------------------------------------

7【谈笑指间曰】
    一个和同事、朋友、妻子、母亲、陌生人多次去寺庙,“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送礼、没有机会贪污,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 自然是不会烧香、磕头,放一分钱的,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要郑重向神道歉,然后,祈祷”,原因只有一个,只为那个“你”,愿这个你像心爱的姑娘一样,……上苍为你指引平坦的道路,……命运让你遇见善良的人们。
    ——这大概是这首诗表达的内容。
    无疑,这类为自己,为心爱的人,或心中特别重要的人祈祷,祈福的诗有很多,优秀的有仓央嘉措的《那一世》,两者都是以寺院为现场表达一个类似的主题,《那一世》层次多,承载的也多,既有诗歌的内容,也有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表达形式,鲜明浓郁的寺院祈祷特色让人回味不尽。相比之下,这首诗的表现单薄了些,语言、意象、结构上都缺乏亮色,少了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这首诗的可贵处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写自己所见,所闻,所历,把自己切身的感受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创造道路,非常让人高兴,诗的整体也连惯,融通。
    文字都是由心生的,无论真与假,都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大道无形,并不是说它没有道,道者,就是事物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诗歌的创作、演变,发展自然也有自身的规律,所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就是这个理,老子那个“非常道”,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说玄了。
    一首诗的表现方式有多种,浪漫也罢,拙朴也罢,华丽也罢,写出来的诗必须符合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写出来的诗不符合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很难说它是好诗,违背诗歌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一厢情愿杂交,转基因出的诗歌作品,也很难说是受大众欢迎的。
    优秀诗人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并不否认内容的第一位性,但一说到对形式,对语言,对结构的追求,就是刻意,这样不好,容易误导。这首《寺庙》显得逊色,就是写得太直接,少了必要的文学修辞和对形式的追求。创作的最高境界应是大道无痕,在一首诗中娴熟地运用各种文学技巧而不露出痕迹,如同自然道来,浑然一体。
    最后要说的,是本诗中的这个“你”,“这个你”应是实指,但决不是妻子,应是诗人心目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若把她理解为妻子,后一节用心爱的姑娘来比喻,就不是很妥了。
---------------------------------------------------------------------------------------------------------

8【青菜萝卜曰】

寺庙,是一个现实的话题,记得我也曾经写过一个寺庙。说现实,是因为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人信有人不信,有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我理解的作者是属于不信的那一类,我也是不信鬼神的,我了解这类人的一个共同特点----不会为神付出任何东西,就像作者说的一样“不需要”,但是有时候还得到寺庙走一遭。就像作者所述“我多次去过寺庙/和同事、朋友、我的妻子、母亲、陌生人/当然还有你"。
主持在第一楼说到转折,我个人觉得没有转折,整首诗的思想很明确。整首诗歌,语言平实,没有任何技巧,当然最朴实的是其中心思想。在我看来,这首诗谈不上跟“人类”这么大的群体有关系,其主角只有一个“你”,核心就是向众神祈祷,“愿上苍为你指引平坦的道路,愿命运让你遇见善良的人们”。多简单的一个想法,我觉得完全没有复杂到人类。
至于这个“你”,第一眼看上去像是旧情,但是从“像我这样的/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送礼、没有机会贪污/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不需要”。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结合“愿上苍为你指引平坦的道路/愿命运让你遇见善良的人们"这句可以看出,作者叙述的“你”应该是一个晚辈,像是父亲对女儿的祈祷。祈祷有可能是很多次的,比如“和同事、朋友、我的妻子、母亲、陌生人”的时候,比如和“你”的时候,还有可能是一个人的时候,某个瞬间,还多少带有一点悔意的瞬间。
我觉得要评判一首诗是不是好诗,首先得弄懂作者写的是写什么,然后再进行评判。于是乎我觉得这首诗的诗意明确,还不够简洁,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处理:

《寺庙》

我多次去过寺庙
和同事、朋友、我的妻子、母亲、陌生人
当然还有你
但我不烧香,不磕头,不放一分钱

现在,这个瞬间
如果可以,我一定要郑重向神
道歉
然后,祈祷

愿上苍为你指引平坦的道路
愿命运让你遇见善良的人们

这样也能表达作者的意思,且更加简洁,还可以增加“你”的朦胧感,突出诗意。
-------------------------------------------------------------------------------------------------------

9【大风曰】

诗人自己能终生锤炼灵魂吗?。。。但寺庙可以锤炼千千万万善良的灵魂
欧阳修等大文学家很多都是庙里混出来的 。。。很多经文的文学造诣很深
------------------------------------------------------------------------------------------------------

10【ke_ke_lingmeng曰】

其实对于诗歌我不是很懂,特别是讲到技巧、理论之类的,更是一头雾水啦。关于写字,能够“以我手写我心”,并从中获得一份愉悦,是我这么多年来与文字接触的体会。我想许多写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吧。
  就《寺庙》这首诗而言,我读完之后感觉是流畅的,气息也很好。大概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关于技巧、理论方面的事,只是依照心中所想,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不难看出,这样的表达是成功的,至少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不妥。
  有人说“我的妻子”出现得很突兀,我想他说的是妻子前面的修饰“我的”。其实这是个人的语言习惯,有人喜欢用这样的称呼,我完全可以理解,“我的”修饰可以代表了一个人对某个人或者物的占有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特别的喜好。不管男人或者女人,其实都会有这样的占有欲。而在另一个层面看来,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不是吗?
  又
  “像我这样的
  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送礼、没有机会贪污
  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
  不需要。”
  我们看这段话,作者是用引号括起来的,也就是说,当人们都在磕头拜佛的时候,有人一定向他提出过磕拜的意愿,只是他以这样的方式拒绝了。当然,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的一种心态,“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送礼、没有机会贪污连按摩都没有过”毫不避讳地把自己当时所想表达出来,也许“连按摩都没有过”这样的句子会让某些人很敏感,但是我们要想到,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有此一说也属正常。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率真与直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直率的人,突然在某一刻像是想起了什么
  现在,这个瞬间
  如果可以,我一定要郑重向神
  道歉
  然后祈祷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无从得知。或许是出于一种歉意,又或者是缘于心底的愧疚。“我”是要做出一些表示的。向“神”道歉恰是“我”为了求得心灵的平静或者说安慰,而进一步表达出自己的愿望
  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
  我心爱的姑娘
  愿上苍为你指引平坦的道路
  愿命运让你遇见善良的人们
  愿望是美好的,善意的。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们都知道,在西方,神就是上帝,是所信奉之人的一种信仰,而在中国,最初对于神的信仰也就是佛祖,是菩萨,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于一种迷信,这实在是一个人借以安抚心灵的方式。
  那么,不管是忏悔也好,祈愿也好,这首诗所透露出来的是一种积极的、美好的,向上的力量。我想,这也是许多读者喜爱它的原因吧。
  那么,于理论、于技巧而言,相信每个人心中也就自有一番定论了。
---------------------------------------------------------------------------------------------------------

11【无哲曰】

这首诗前面都好,叙述直接,以意取胜,诗眼在倒数第二节,反讽,有味道。
但最后一节似乎多余,可不要,结的更干脆!

--------------------------------------------------------------------------------------------------------------
12【窃火者曰】

我只读得这首《寺庙》嫁接的厉害,尤其最后一节,画蛇添足了,我的意见,删除最后整节。

-----------------------------------------------------------------------------------------------------------------

13【毒蝶飞曰】
这首诗前面的叙述可以说一点也不精彩,很多的罗列都是消解诗意的:
和同事、朋友、我的妻子、母亲、陌生人;我不烧香,不磕头,不放一分钱;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送礼、没有机会贪污。
不管大家怎么看不惯最后一节,却恰恰是最后的种混搭达到了一种效果。
如果把最后一节删除了,此诗还有什么味道?
在别扭的语言中,别扭出了味道。
个人觉得此诗不错,没有必要修改,就这样吧。
---------------------------------------------------------------------------------------------------------------------
14【和佩曰】
最后一节也许不能删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  我心爱的姑娘”,这个意象一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联系上下文,这个意象在这里已经升华,也许指自己难以实现的抱负理想等,有良知的诗人看到自己的祖国像一棵大树蓬勃发展,差点被蛀虫吃掉,可能感慨万分又无能为力,只好借助于上苍和命运,希望国家出更多的巨人帮手,多挖些蛀虫,让他们今后的道路平坦,所以有个大转直,现在,瞬间  说法,所以,要向神道歉,要开始祈祷,诗人在忧喜中写下这首诗,全诗由明暗两条线组成,明线描写自己真实的平凡生活,平易近人,一下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暗线是反腐大动作,大环境,触目惊心,一对比,撼动了诗人的心,国弱民必被欺,也像一个平淡的人突然有了爱的感觉。这就是通过意象手法来达到  诗出侧面的效果,这也是有良知的基层人在祖国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化中的忧虑和无奈,当然,作为诗,韵色的还稍微差一点点,暗示的少了点,容易误导,诗的本意也许是一次  迟来的邂逅

-------------------------------------------------------------------------------------------------------------------------------------

【作者如是说】

关于《寺庙》我当初的想法
作为原作者,自己解读自己的诗歌,怎么做都是在“王婆卖瓜”。但是,对于一些核心问题,把大家非常关注的几个点,我当初的想法给大家说明。
1.为什么是四节?最后一节当时为什么写了?
写四节是因为“起承转合”。很多诗友都有过精致的解读。
但是也因为最后一节传递了“不良信息”,使很多人产生了某种“误读”。
去掉最后一节,把前面精炼是非常好的选择。
2.“心爱的姑娘”到底是谁?
首先明确这是一个虚实之间的“姑娘“,本来就是借用汪峰的歌词的一个称呼。不是一个特殊关系者。她承接了很多东西,可以是任何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是虚指的任何需要关怀的事物。第一节的“你”使她实,最后一节使她虚。如果第一节中去掉“你”,最后一节的虚就没有落脚点。
理解成一个具体的人也挺好。这样可以“简化”阅读。无论是“女儿”,还是“特定关系者”,还是路人,都可以使里面的“爱”更纯粹。有很多朋友就是理解的。也挺好。
本来诗歌就有很多种理解方式。我愿意把它看成爱情诗。
3.寺庙的宗教问题?
寺庙和宗教和信仰不能划等号的,但是又有些不可分割的联系。少林寺和政府打官司,还不是因为钱。现在很多人或者说部分人烧香是为了什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还不是为了一己之私?香火钱,拜佛钱又是很多说不清的问题。
这是诗叫《寺庙》,不是《心爱的姑娘》,它的核心是宗教、信仰问题,是做人的某种精神困境。
因为在寺庙,既要和某种功利心的“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对“烧香磕头、放钱”不屑一顾,坚定自己的某种立场;又要有普世的人文关怀;还要想借助“神”的力量为更多人祈祷。这是矛盾的,里面的矛盾才是关键。
这里面正如阳光所言:拧巴。
无站建议的去掉最后一节,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想法。
4.诗歌语言是怎么选择的?里面的技巧问题?
很多人提到语言和叙述方式。我自己的想法是:一首诗应该有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可能性。
我不能说最近没有使用技巧,但是总体上没有刻意为之。
现代诗歌写作中,口语,对话,歌词,成语,新闻标题,古典诗词,别人的诗句等等都可以放进来,使诗歌表达方式,展现特色更加多元化。
比如《外滩》里几乎都是妈妈的自言自语;《少饮杜康酒,多读孔孟书》里用的是我姥爷写的一副对联:“多读孔孟书,有仁有义;少饮杜康酒, 无是无非。”;《请允许我再一次在诗歌中写到你》想象了大量的两个人的对话……..
在这方面,我在论坛看了很多诗友处理的比我好,理解比我深,我就不罗嗦了。
所以,第二节就是一个长句子
“像我这样的
不喝酒、不抽烟、不赌钱、不送礼、没有机会贪污
连按摩都没有过的男人
不需要。”
最后一节结尾的时候用了汪峰的歌词。
这样更加写作更加立体话。
如果说这首诗有多种解读,给大家带来种种感受的话,里面的语言风格,叙述方式起了重要作用。
顺便说一句:汪峰,崔健都可以算诗人,他们的歌词比很多专业吃文字饭的诗人写的都好。
我多次在现场听过汪峰的演唱会,他对文化的影响力比一个诗人大太多了。
最后,再次感谢论坛里各位版主,因为对诗歌的爱,你们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为大家服务,经常看到半夜有回帖,很辛苦。你们做了很多工作,很不容易,我原来在单位负责过一段网站管理,确实很麻烦。
还要感谢各位诗友对我诗歌的关注,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发表看法。关注就是爱。
如万园枫老兄(我不知道谁大)所言,大家的分析使我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了,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大的促进。
我相信多数人的写作是和名利无关的,就是喜欢诗歌。
我也是。

[ 本帖最后由 万园枫 于 2014-10-2 10: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同读一首诗》开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杨修庚 的帖子

热烈欢迎杨诗兄入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记茶馆同时接客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杨修庚 的帖子

横批:同读一首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枫兄开张大吉,恭喜了 ,同时也要向园枫兄真诚地说声感谢: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哇,什么情况,连地板都没了。修庚兄一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天放 的帖子

老师辛苦,一起做一点事儿,有关诗歌,总是愉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主持人语,我说一下,问题设置多些是为了方便大家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讨论,讨论时可以全选也可以任选;主持人不事先亮出观点是为了不做强势引导,以便大家更好地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后阶段才做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诗的叙事进入文学的两难境界——

第一层:自大的凡人。
第二层:并非为神,是为女子而倾倒。
第三层:不见此女,不走神道。待走神道时,已为女色倾,恰远了神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的是,在文本上,也出现了一点效益背反——

前半部分的文本要优于后半部分
然而,这不过是后半部分的铺垫,换句话说——
花瓶甚美,花朵却无好颜色。

我们再远一些看,能看到这些都不过是一个铺垫——
它们一起来打扮一个餐桌:对一个漂亮的女子的迷恋。

若无花,不能配桌子。若带花,花色不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和说话是一样的——
没说的时候,你是主人,它听你的。说出来之后,它是主人,你听它的。

诗写出来之后,你就是它的仆人,要为它打扮。
要按照它的身材和偏好打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7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杨修庚 的帖子

杨兄亮出一家之言,是个好开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3、这首诗的后半部突然一转,其内在和指向,您是如何理解的?

我对园枫兄第三个问题有兴趣,也来读读。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感觉到这个明显的转折了,所以这个转折从技术性的角度来看并不是隐性的,但是其思想性却并非那么明瞭,这大概就是园枫兄在这里提出其内在和指向的问题的缘由了。那么其内在和指向又是什么呢?很表面化来看,当然是心理的、态度的、行为的一种转变,从“不烧香,不磕头,不放一分钱”到“道歉||然后,祈祷”。说句实话,假如是我,我可能会有最后一节中的歌声涌出心底,但我不会向神道歉,因为我那样做也没什么需要道歉的。这个假设,就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的异同,而这种异同就会悄悄地指示出一种不同的方向,也会使诗歌的社会教育功能的指向性各不相同。我这样说,丝毫无损于这个诗歌文本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只是给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

点滴之见,支持园枫兄。也希望大厅版主、会员都来读读、说说。写诗重要,读书一样也是一种提高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4-20 08: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