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海的深度对话” 张于荣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 悅读分享会在上海举行 10月21日,张于荣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阅读分享会在上海举行。此活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为指导单位,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学院城市诗歌研究工作室主办,黑石文化沙龙协办。 ![]() 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创联室副主任杨绣丽,《上海文学》社副社长张予佳,上海作协理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文学评论专委会主任杨斌华,当代著名诗人陈东东,诗人、作家安谅,诗人、批评家、《上海文化》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木叶,复旦大学教授、翻译家海岸,上海作协理事、黑石文化沙龙召集人韩国强,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学院城市诗歌研究工作室负责人、诗人瑞箫,旅游时报副总编王路, 诗人浮冰、孙晓刚、曹小航、缎轻轻、周黎明、龚璇、张敏华、牧野、吴驾、李玉然、喜然参加了悦读分享会。 被列入《诗刊》“新时代诗库”,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与一条船谈论大海》,是张于荣东海诗歌写作系列的第二本诗集。该书共收录12首长诗和1首诗剧,分溯洄、渊源、具象、在场四辑。从诗歌角度,构建起一个海洋题材新的主题性、场景式的文学地理文本。9月27日,由《诗刊》社和《十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张于荣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杨绣丽宣读了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林在勇的书面致辞:《与一条船谈论大海》,实现人与海的深度对话和双向奔赴。难能可观的是这本诗集展现出一种整体性的创作意识,强化了主题性和题材掘进,突破海洋诗歌的固有范式,具有启示意义。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不偏离文学传统。既要宏大叙事,更需要真实而生动的场景和细节描写。 张于荣分享了创作体会:《与一条船谈论大海》,叙述东海与一个迁徙族群的故事。把目光投注大海,把大海作为诗歌写作的第一现场,直击渔民海上生产生活方式,用陌生化的手法进行场景式抒写,并赋予情感和语言。 杨斌华、海岸、木叶、瑞箫和作者张于荣进行了对谈。 杨斌华指出,张于荣作为新时代东海诗歌发展的参与者和推进者,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一种带有问题导向的诗学探察和询唤。他对于东海的专情书写既有系统性和在地精神,更努力在文学制图的过程中倡求平等意识、处所意识、探索意识,探寻物我相融、共存共生的生命情境。还有,传统题材如何在当下书写者笔下翻转出新,经得起时间的洗刷和检视,一直是对诗人的艰难考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可能践行和实现的多元转化与翻新。它足以构成对传统文化与精神向度的回应与皈依,拓展个体的诗歌场域,淬炼自身的词语功力。以其结构和语言的形构与奔突,展示并回应时代文化的内在矛盾、张力和变化,及其全部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潜能。 海岸谈到,要从全球化语境下考量当今海洋诗歌的价值,张于荣作为东海诗歌写作的重要一员,以东海为母题,近年来接连出版2本诗集,书写人与大海相依存的大海神秘与渔家的民风习俗,无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东海诗群的承接者和拓展者。 木叶说:从《入海》到《与一条船谈论大海》,张于荣已渐渐形成自己海洋书写的“微传统”,尤其触动我的是从“一张手绘大网/一边是生,另一边是死。/……打捞虚无,让鱼儿着迷”;“包裹的事物,定有打开的惊喜”;“在下一季节/一条船/又做东海的新郎”等,可见他敏于观照死与生、闭与开、旧与新,令人想到瓦雷里“大海永远在重新开始”那深刻启示:大海是自由的、浩瀚的、神奇的,也是残酷未明的,而它最好地诠释了一切总在重新开启、充满可能。他的诗歌有考古也有对话,还提示人们进一步思考方言如何更好地融入诗歌、地方性细节如何更独特而普世地呈现、专业性知识和经验如何与时代与读者更自然地相遇,终究,关乎当代诗人如何以不懈努力去发现自己的大海,更充满挑战的是去发明自己的大海、自己的海洋诗学。 瑞箫注意到,东海边出生长大的海洋诗人张于荣用长诗和一部诗剧的宏大结构,用关于鱼与大海,鱼和渔夫的扎实的生活经验和百科全书式的铺陈方式写出了一曲跌宕起伏,恢弘大气的海洋礼赞。他写渔夫,关心闯海人的生存和他的垂钓之心,带着众生平等的慈悲心。“我和浅浅的浪花及小鱼一起成长/云雾里牵着虚空的手”,他也化身为一条东海的银鲳鱼,深入研究鱼的历史,从鱼的角度写出了鱼儿一生的命运,其中鱼与渔者的相生相克之道充满了哲思。“钓钩凶残/钓钩佛系”诗人用讴歌生命的慈悲怜悯的佛心和诗心来看待苍茫大海上残酷的生存竞争。“追鱼如人生/渔网打捞海水的虚无”,带着一颗海洋之心,诗人努力去理解自然万物生存之道,并在诗作中尝试着平衡这种万物共生共存的关系,这期间一度触及到生命的虚空和虚无,诗人把这一无解的难题放入到艺术的海洋之中。 韩国强、小斐 、瑞箫 、缎轻轻、吴驾、于暕等人朗读了张于荣海洋诗歌。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23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