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28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暮颜.每日一评]之内心的片断
红颜诗国第九期赏图诗赛获奖作品简评
文/暮颜
遥想你开花的模样
文/梅紫
无味的日子,桂花流淌着芬芳
踮起脚尖遥想你开花的模样
尘埃和叶子舞动阳光
仿佛梦的梵音,悄然来自远方
沿金色的幻影,风蚀岩石
在默契中脱胎换骨
假如梦可以移植,心还允许流浪
我宁愿把自己兑换成一缕桂香
九月的天空弥满诱惑
一场雨,云朵迷失了自己
你私藏的丰姿,被一季桂花遥遥展望
其实,潜伏在心里的诗
比金子更加明亮,我反复修改
却只能,为你装饰一扇美丽的小窗
2005.10.19
---------------------------------------------
暮颜简评:开花了,缕缕芬芳铺撒藤蔓,柔婉的徐徐落下。浓郁的花香把空,洗过一样,没有污垢和纤尘的味道。缤纷的花粉呵!飘渺轻落在梦的坎上,婆娑起舞;荡漾于紫罗兰的浮光中,妩媚动人;停泊在记忆的古渡口, 纠缠一生......“遥想你开花的模样,尘埃和叶子舞动阳光,仿佛梦的梵音,悄然来自远方”不用看图,就看着作者这样舒缓安静的描写,你是否已经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呢?
个人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意象”的运用,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这里“志”是表达意象的,即“托物言志”,“假象见意”之意(皎然《诗评》)。“物”、“象”就是诗意的载体。“沿金色的幻影,风蚀岩石,在默契中脱胎换骨”就如电影蒙太奇技巧的“空框效应”,如德国古谚所说的让“沉默的黄金”取代“言语的白银”。陶诗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便是以此沟通千万人的“灵犀”。
“九月的天空弥满诱惑,一场雨,云朵迷失了自己,你私藏的丰姿,被一季桂花遥遥展望”意象空间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构建。所谓诗的象征、就是借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一场雨、一朵云)来代表或暗示含义相当或超越这一形象;或者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勒所认为的、象征就是在知觉符号和某种意义之间建立起隐秘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显现于我们的意识当中。现代意义上的象征,使客观物象与主体观念不是比附地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造成一种有限直觉的明确性(歧路的选择)和无限知性的模糊性(选择的性质)的统一,(雨和云迷失了自己)在客观描写中深藏自我意识;从主客观关系来讲,偏重于主观,注意主观情感抒发,主观情感的表现借助于客观形象,构成意象,如“你私藏的丰姿,被一季桂花遥遥展望”,随意点染,最平常的形象充满诗意,构成意象空间,渗透着诗人对闲适隐居生活的称道。这种象征是具有整体性、宽活性和随机性的,因而对于想象和意蕴的封闭体系是一种突破,也是对意象空间的一种方法论上的拓展与解放。
然而,象征也往往使诗人在构建空间时处于一种“二难”的境地,尽管这种“二难”并非一定在写作状态时自觉。一方面他要把自己的象征赋以广泛的意义,以致能引发大量的“韵外之意”,要充分运用暗示性以及内此而生的朦胧性、多义性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得注意控制对审美感受和艺术想象的相对方向.避免造成意象空间的交叠混乱。所以在最后一节的把握上,作者就偏离里主题的意境“其实,潜伏在心里的诗,比金子更加明亮,我反复修改,却只能,为你装饰一扇美丽的小窗”这显然是写给“桂花”的直白抒情,但是,主题意境转换为“对桂花的感觉”而不是单纯描写桂花了。所以个人认为可以去掉,或者置换。
银奖
采 香
文/幻中行
一
攀下绿的枝条,扑打树粗犷的胸膛
我像一个顽童,向长者索要打赏
这是香气发放的总部,我在绿的深处吮吸
感受到浓郁的气息,源自枝丫的笑靥
长者爽朗的赐我金银
满头、满脸、满身,被他贴满闪光的花瓣
我像一个贪婪的掘宝者,想要掏光长者的腰包
不为虚荣的倾慕,只为要把桂花的精髓采撷
我用容器盛装满室的清香,我把这至宝日夜享用
第一天,金色的花瓣失了鲜艳的光彩
第二天,金黄的色泽变了幽暗。
而天空,阴沉起脸来泪落涟涟
慌忙间,我把他们烘烤
还是,丢失了所有香气;还是,失了全部光泽
还是,舍不得丢弃;还是,把它同茶一起品尝
饮着失香的桂花茶,品到一股涩涩的疼
桂花的香,是他的魂
岂可用几个枯瓣,将她束缚
二
许是那年我的无礼恼了花神
许是那次我过多的攀采惊了花魂
中秋的圆月早喂了天狗
今年的桂花还只是星星点点
迟迟不肯缀满枝间
只在今日,才又看到那无拘的粲然
我在这沁人的香中,默然
只愿用那清香为我洗去污浊
不敢再去亵渎
吻着那清香,看着那一脉细碎的金黄
又醉了我爱它的情怀
桂子,我站在你的面前,踌躇
这一次,能不能去触一下幽香的精灵
再不要,被我惊走了香魂
------------------------------------------------
暮颜简评:
“我能看到遥远的你,绝美的轮廓还有眼睛的明亮,我不需要憧憬明天,就在这玉露清霜的夜里走进你,因为我会用第一人称给你写诗.我在营造堆花砌梦的城堡,把心开成花朵的形状, 姹紫嫣红的等待你的一顾,为博你春风般的笑,我能为你改变季节,因为我会用第一人称给你写诗。我在用眼睛为你铺展风景,用芦笛吹皱你如水的心事,我的手温暖而宽厚,会为你编织清酒纯音的梦境,你的眼睛会因为我的吟咏而斑斓,因为我会用第一人称给你写诗。 我在渴望永恒,虽然不能阻挡生命的终止,只想和你痛饮月光然后绘下你的影子,定格在心灵最深处的角落,相信我,我会让你成为另一种永恒,因为我会用第一人称给你写诗。”
这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暗喻等多重手法,语言轻灵可喜,结构明晰。桂花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绿的枝条”、“闪光的花瓣”、“桂花茶”,通过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拟人的手法最常见于本诗)蕴含了作者的无尽心意——既是纯真高尚的爱情又是无限的人生追求, 那样真切地支配着作者的生命,又那样缈远,可望而不可及。
主要特点是在诗歌采用的模式:(象征、纵向、横向、串珠、升华、自由、反传统、会意、象形)基本都用到,这里主要解析一下前几种。
本诗模式:
1、纵贯: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 “讨打赏---赐金银---做花茶---惹花神----等花开----惜花香”
2、横向: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尽可能创造意境。通过色、香、味三个方面描述桂花。
3、升华: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前面描写桂花,后面突出对桂花的感情。通过视觉、嗅觉、味觉 等几个方面来突出主题思想。
4、 “铜奖
月 之 桂
文/宝玉儿
垂枕月亮湖的波涛
苍翠欲滴的流苏下
满溢你令人消魂的芳香
层层叠叠的枝蔓
拱奉你一缕播香的精灵
我终于踏月而来
应你米黄色的思念
月亮湾的桂影婆娑
碧空如银 堤岸如带
你轻挽罗裳 独上兰舟
携桂魄香囊
香透满湖秋色
我俨然是醉里的酒仙
掬水成酒
宛见吴刚的盛邀
你拈花的手指
掬起夜的光芒
我开始轻轻地吟唱
每一阙古典的清词
都逸散着桂香
我本分地看着你的眼睛
一缕入酒的桂魄
凝不住泪与呼喊
等着秋风将桂枝伐成了桨
渡过天河
2005年10月19日 18:23
暮颜简评:
诗歌的生成有其自然的一面:情动于衷,发而为言,就是诗歌。因此,抒情性是诗歌的基本品质。这就带来了诗歌的敞开和明亮,时光在虚无中生出了生命之有,诗歌终究是给人力量和光明的诗歌,终究是源于作者的爱和热。
“月桂花红终是梦,秋思愁杀梦残人”作者以古典的情怀,饱含着悠远和华丽的笔触,使诗歌像是在述说一个古幽迷人的故事,抑或是忆恋一场七彩迷离的梦幻。
“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注:《望舒诗论》,《现代》第2卷第1期。)一是对于旧典应不加忌讳地放手运用,二是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作表现。这样的观念使得作者在诗思运作过程中常不经意地拈来古诗意象,从而使诗意显示出葱茏的古雅意味。“轻挽罗裳 独上兰舟”的仓凉意境,委婉而精切地表现出“寂寞”凄惋的情怀;“醉里的酒仙”的豪放,巧妙的揭示作者不甘寂寞的青春萌动;“渡过天河”的期盼,又不是时机的表达了对恋人的怀恋之情。
作者并没有一味的沉湎在古典的意境之中,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
“你拈花的手指,掬起夜的光芒,我开始轻轻地吟唱,每一阙古典的清词 ,都逸散着桂香”到了这里,作者直接的点题“月光下的桂花” 临窗的月桂, 开出如诗的婉约!
桂香夜
文/杨玫
秋风穿上桂香的拖裙
拂过你心的台阶
掸去厚厚的尘埃
月亮从你心底干净地走上来
成为我灵魂的舞榭
一首歌谣翻阅夜的篇章
蛐蛐依然编织着无尽的往事
白天里捡拾的一掬雁鸣
已凝成点点露水
裁一片桂香的月光
贴成薄薄的窗纸
让你梦的手指一点就破
暮颜简评:“浓妆淡抹总关情”,这首诗歌主要突出在“有桂香的夜晚”,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展现桂花的。这首小诗给我印象最深的十一种安静的意境之美。
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当我们读诗的时候,将诗中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合起来,便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蕴景中,显得更加情深意浓,真挚感人。比如,“秋风穿上桂香的拖裙”勾画了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表达了作者远离尘俗,纤尘不染的境界。“月亮从你心底干净地走上来,成为我灵魂的舞榭,一首歌谣翻阅夜的篇章”扑朔迷离、恍若仙乡的梦境,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表面上这些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能够传达出生活精髓神趣的形象,是构成意境的客观基础。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的主题,尤其是诗歌的主题常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表现在诗中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相融。作为鉴赏者,当然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联想去理解、感受和诗人取得共鸣,或通过想象再造形象,来进入作品的意境。例如“蛐蛐依然编织着无尽的往事,白天里捡拾的一掬雁鸣,已凝成点点露水,裁一片桂香的月光,贴成薄薄的窗纸。”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拟了一个美妙的梦境,把主题图《桂花》的意境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延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