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803|回复: 17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29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寒冰魔焰在 2005/10/29 03:27pm 第 2 次编辑]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关于死亡:
     现在我提起死亡,他似乎离我很远,离我们这代人也很远,于是有很多人觉得是杞人,是为赋新词,是看不开得失,甚至有人以为我是想不通。
     我不知道该如何正面回答这些问题。
     不过就像我从不贬低生命一样,我也从不贬低死亡,因为他确切的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穿衣那么简单,与直白。
     其实关于死亡的思考自古有之,“生存与死亡是哲学的两个固定主题”,“不思考生存,就思考死亡。”哲学眼中的死亡各自不同,有看作解脱,有看作完满,有看作轮回,甚至有看作堕落,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了解死亡,让人消除心理的恐惧。历史上关于死亡的言论不多,一则是由于死亡的不可知性,另一方面是关于死亡的理论,只能来自自身思考,言传身教是行不通的,只有一步一步建立心理上的优势,建立认识,才能在死亡降临时,坦然含笑的面对。
     宗教中关于死亡的言论就很多,佛教的坐化,涅磐,圆寂,基督教的天堂,道家的飞升,仙化,都是美好的死亡方法。他们关于死后的种种描述,都很是令人憧憬,是作为人的时候一辈子也达不到的理想环境与生活。而实现这种渴望的方法就是信任,或者说是信奉,以其教义为宗旨,在有生之年苦苦修炼,以求来生之福。实质上,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是均质的。关于死亡的种种美好,只是宗教为了壮大队伍的世说新语罢了。究竟死后是去西天,去天堂,还是在荒草丛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谁也无法给予确切的说话。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争执本不可靠,因为其争论的事物,或者说争论的标的本就是虚无缥缈的。这么说并不是肯定有鬼神的存在,实质上,我也不相信他。就像对多维空间,或者是相对论,我们谁也无法以光速运动,不是吗?关于鬼神,我们还是不争执不思考的好,因为我们并不须要面对他。
     我对死亡的直观认识来自于青年时期几次经历,看着人从器官衰竭、回光返照,到最后的挣扎、抢救、心脏停止功能,生命就如同一滴一滴的水,流失,直至空绝。于是死亡驾临,占据一个人身体,仿佛是突然来到,其实他是蓄谋已久,又或是一步步的抢占阵地,直到最后的覆盖。死亡的这种来临方式与生命诞出的方式有些异曲同工。都是缓慢,直接,黑暗,而又不可逆转的。那为什么人类对于出生从不存在害怕,而恰恰对死亡有恐惧呢?究其缘由,只能是来自于死亡的不可预知和一次性。出生以前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得知,但死亡后,就无从知晓了。
     很多时候我在思考死亡,并不是说我很渴望他的来临,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死亡可以让大部分的人充满恐惧,这其中也包括了我。我思考他,只是为了熟稔他,直到看见他时,我会像看见邻居串门的那种平静。或许永远也不会理解,毕竟人力有穷。
对与死亡,我是宁愿面对,也不愿恐惧。同样,对于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事物,我宁愿痛苦与艰辛,也不愿错过与后悔。

关于宗教

     在我的文章里面很多次提到宗教话题,确实,我对宗教很是感冒,情有所钟。究其缘由,并不是宗教能给我解脱,给我宁静,实质上,我对宗教的兴趣只是很浅显的,表面化的。我并不信教。我所兴趣的只是宗教中许多的思想,言语,特别是其关于不可知事物的说法,关于苦难与美好的另类诠释,就像阅读一个新颖的童话。
     在世界历史上,宗教一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教存在的理由除了他作为一种人生哲学的面孔让人容易理解,更主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给统治带来便利,他作为权利机构的工具之一,稍加以变化和引导,便可以用来控制信仰者的思想,维持社会稳定。宗教大多强调精神修为,而对物质追求不重视,因为在最终完满的状态下,物质会变得微不足道。在这样的基调下,信徒均追求思想的纯净,而在生活,甚至包括政治上没有太多要求。这样的人,是统治者最容易接受的。
     宗教之于哲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哲学苦苦探求的问题,人生与死亡,个人价值的问题,在宗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解说。且不论其正确与否(社会科学本就没有绝对真理),至少是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一副蓝图,从开始到结束,从无到有,相对与绝对,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对于哲学的进步是有着极大的促进的。许多哲思都是从宗教中得到启发,也有许多的哲学发展成为宗教。可以说,二者的关系实是犬牙交错,互通有无。
      我属于那种很容易理解自身以外日常事物的人,特别是道德,伦理。我不鄙夷没有信仰的生活,也很理解那种对宗教的狂热,在我眼中,那仅仅是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无论什么样的生活,压力是必然的,自由与淡定则可遇不可求。宗教在此时出现,给苦难一种解释,给生命一个憧憬,所以无论是高贵的、卑微的,还是清高的、堕落的,有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到宗教的旗帜下面。只是为了给灵魂一个宣泄,寻找一个精神的避难所。有人得到了,有人却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用极端的方式无法理解宗教,从态度上是错误的。宗教其实很生活化,平淡如水。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和谐,让人完整的统一在自身强大的精神周围。只是他给人的意义在于引导,提供一个很好的方法,提供过程,而无法提供结果。
     站在个体的层面上来说,其实好的精神状态不是来自任何神灵,而是来自自身。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人必定生活经验极其丰富,而不论其思想究竟是自书本复制,还是自身思考,不论其思想是否丰满,是否系统化,都非常的有价值。同样,一个阅历丰富的人也会是见识卓越的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实际上是同一个效果,没有高下之分别。如果无法在思想上达到高点,就应该好好去生活,去发现,珍惜,拥有。极大去领略生命中的真善美,这未尝不是一种宗教,针对个体的宗教。
      因此我有时候觉得,没有任何哲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哲学;没有任何思想,也是完美的思想。或许有点虚无主义;又或许是反璞归宗。

关于文字

     对汉字,我一直心存感激,我不知道如何来表达我对他的崇拜。我曾觉得用铜来诠释他,很是形象,铜有很多的特质与文字相似,比如坚实,朴素,比如历史,很多的文人歌颂青铜,热爱青铜,也缘于此。但后来又感觉铜的历史虽然朴素经典,却太过薄弱,不够丰富成熟,就好像古代的冶炼技术。
      当我开始学会用文字来表述自己时,就正式的开始了对文字的崇拜,如同某种图腾,或者说是爱惜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诚然,也有时候很多感情表达无法让自己满意,那是一种同自己不喜欢的人恋爱的感觉,很苦闷,找不到心肺。文字对我来说,还用来打包记忆,把心情宣泄在文字里,感觉可以把过去丢下,把记忆用精美的包装存放在橱子里。我并不是想丢弃记忆,相反,我会觉得没有足够记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有些记忆相对来说是痛苦的,这对我的生活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因此我把他存放起来,直到我面向他波澜不惊时,再拿出来重温,会是一件很甜美的事。
      其实我对于本国文字并没有护犊的情结,或许不少的人会批判这种思想。中华民族的文字和文化确是美妙绝伦,但我并不贬斥其他文化,相反,很多的话语意义用其他语言和视角来表达,更加涵义隽永。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的特质,就像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也各不相同。只要其主流是嫉恶扬善,歌颂美的事物,那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
     文化是生活的现象,我一直这么认为,或许很抽象,但文化确切的是个体生活截面的组合。当生活习惯成为一个现象时,就有了被称做文化的理由。如果把汉字当做中华文化的核心,我想唯一卫道的方法是弘扬,而不是强制或口号。通过优秀的作品让人建立对汉字的感情,是令人接受的做法。国外许多的人对中文产生感情是从唐诗开始,可见那时期的文化繁荣,也是我们当今捍卫国文的借鉴。
     文字的魔力发挥还得与人的精神结合,那就是阅读。阅读别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阅读自身。你阅读别人的作品,或引为知己,或不屑,或义愤,或平静。这些感受都是建立在自身的认识,或者说自己的生活阅历之上。是与别人思想的一次交流,也是对自身的一次审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篇文章,在不同时间去读会有不同感受。
     而在文字的使用上面,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作文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过总的来说,趋势应该是固定的,那就是归乎自然,谙天理轮回。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如天空大海博大精深。一切从自然出发,又回归于自然。这也是诸多热爱文字的人毕生倾力想要达到的境况。
     说起文字对于我的意义,让我想起少年时看过的武侠《六指琴魔》,可能文字就是我的第六根手指吧,我用他演奏出稍具一格的生活。

关于孤独
     谈到孤独,许多的人更多是联想到抑郁、阴影,甚至是某种不正常的精神疾病,“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其实不然,就像许多现象揭示的那样,孤独有时能成为一个人崛起,事业成功的有效武器。孤独能让人在不受到外来干扰的情况下,精神发挥到极致,这样的情形下,许多平常生活中看来难度颇大的事情,在孤独者手中是迎刃而解。这也就是为何会有寒窗苦读,会有闭关修炼,会有参佛的枯禅的缘故。
     而真正的孤独者,我想,一方面应该是说的思想上的孤独,比如苏格拉底,比如尼采,你会说苏格拉底在希腊市集里转悠时,周围有熙攘的人群,他会孤独吗?我说,他会,他的孤独正好来自于周围的人群。尼采就更不用说了,他为自己的思想疯狂。可以说,思想家的伟大皆来源于孤独。另一方面的孤独应该说是权利或者实力上的孤独,其实同思想上的孤独是同类同源的。当成吉思汗看到自己的土地,当比尔盖茨看到自己的金钱,这种孤独就产生了。
     在我国道家来看,真正到了最后,修炼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万事万物与自身融为一体,那时,何为孤独。道家关于万物起源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最后又要求万物归于一体,归于自身,方成正果。要求人出世、入世,如此往返,又要保持良好心性,由一及万,再由万归一。现代社会,又怎会有人能达到这种心境。真正的孤独,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不孤独,是可遇不可求的。
     其实,在这个世间,还有许多稍瞬即逝的孤独,比如你,比如我,我们在独处时,在夜深人静时,在远离亲人,漂泊异乡时,那种孤独。其实是一种思念,或者说是渴望,渴望感情、金钱、成功、思想。所以在最大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对真正孤独的渴望。如果你肯享受他,享受孤独,那他就是你一个人的星空香茗。而如果你害怕他,那他甚至会成为你的疾病,折磨你,让你无法忍受。其实享受与恐惧都来自自身实力,如果你对你渴望的东西有自信,那你自然会享受孤独,享受那一时间的自由思想,有如一匹脱疆野马。
     看过安妮宝贝的书的人,一定会为她那种在凄美的文字惊心,她是孤独的,虽然是一种刻意的孤独,可也让人看着酸涩。现代人许多的孤独都是刻意为之的,把情绪夸大,把表情放下来,就觉得自己孤独,这就好像是一种流行疾病,一种像小资,或者是韩流、酷等一样的流行。
     在我的观点里,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赤条条的来,没有任何思想。关键是后来学习了感情、物质,便有了牵挂,也就不再孤独。其实,退一步讲,世界可以被看做人的对立面,与自己皮肤甚至是毛发以外的世界相比较,人的那点牵挂确实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孤独是人的本性。人就像大海里的小舟,偶尔看见鱼群、海鸥,有的人有彼岸,有的人就在途中沉没。
     这样的现实便更要求我们保持好的心境,保持孤独的美丽。
     北岛的诗里说到: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我觉得可以再加一句:孤独是孤独者的罂粟花。以此作为本篇结尾。

关于幸福

     幸福源自哪里,应该说是个亘古的话题了,至少比那些深埋地下的陶罐要苍老许多。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仁人智者,学术大儒的讨论,仍然没有结果,我想,这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所在吧。自然科学会有三大定律、相对论;而社会科学,那些得出结论便只能当作姑且,也只能代表部分,部分人,部分时代,而真理是却有着千百种存在的形式,在每个人的心中。智慧与爱智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假象,而后者是真理。而幸福则恰恰相反,幸福的人永远是幸福的,追求幸福的则永远是不幸的。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宗教的原因,人们把宗教中的神当作自己幸福的源泉,而因此卸下了自身的某些追求,以此在放弃拼搏和压力的情况下来留存希望,这确是一种幸福的状态。有得到而没有付出,虽然得到的只是希望或者说是伪装的契合。
     佛家一直向往的是“空”,认为无所求的状态才能达到心灵的明净,才能成其为正果。也因此而提倡舍弃,舍弃一切,无欲无求时,死亡成为了圆满,其实是一种对放弃精神压力的终极逃避;身体也成为了皮囊,只用来包裹灵魂,而不是实现思想的工具。
     不能不说宗教里含有某种虚伪的成分,但是宗教对于人生哲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迷惑的人来说,宗教是一种最好的解脱与释放。甚至可以说,只从精神层面上来思考的话,宗教对任何人都是一种终极的最美好的人生状态。但就社会贡献与进步来说,则完全是负面的。而在局外人看来,不过是从人生这个局里,跳入了另一个局,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稳定与另类的思索。这也是宗教对统治的意义所在。
     幸福在经济学上来说明,便是一种满意度或者说是效用,经济学对于效用的研究更加加强了其社会科学的地位。只是经济对于效用的考量更多的是通过物质,某类具体的物质,勉强挂钩人的心理因素——偏好,而其他的则通过一系列的假定,不可确定的因素太多,结论也太过特定,甚至是不可实现的。
     而现实的需要是人在精神上的解脱,佛家《法兰经》里提到,人就像是生活在一间着火的房子里面,恐惧、欲望、迷茫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们。这种现象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全方位的证明,许多人们的纸醉金迷,无所适从,精神上的需求与迷茫无从宣泄,有所求与不可知的并存疯狂的折磨着他们。而这种折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异于精神上的慢性谋杀。
     还有对死亡的恐惧,佛家也提到过人一出生就要面临死亡的威胁,活一天便是死一天,死亡的神秘性、一次性与排他性让人不由得充满恐惧又或是渴望。而这种渴望更多的来源于好奇与解脱。佛家为了消除这种恐惧,才会提出死亡是圆寂的说法,认为死是人生的完美与完整。但是世俗的人是无法接受这种思想的,因此,在简短而苦难的人生里,如何实现心理上的幸福,确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世界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从微观上来考量,思想与文化的对立与融合已经成为了主流。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进一步和谐共振,宗教或者说是宗教式的思想吸引了更多的注视。而个体的问题,个人的价值的问题更加成为了社会的重点。
     那么幸福的人生状态到底是什么呢?
     前面有文章提到过对生活的理解,那种积极的精神态度,在我眼里,算是实现幸福与豁达人生的一种带有某些宗教色彩的方法。
     一个人无论在极端恶劣或是极端顺利的环境里,都不觉得少了什么,也不觉得多了什么。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本来,幸与不幸都来自于自身,善恶皆由心生,所有神经末梢存在的价值也就在于此,说到这,想起一句像绕口令的话:如果你觉得你是幸福的,那你就是幸福的,这话也就这个道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和时间总是以他的脚步在前进,不可逆向,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事物均有其成因,而不管其事件发生多突兀,其起因总是在十分细微处。所以,一切偶然的都是必然。时间与空间都是固定存在的,从一段时间或是空间来看,这种偶然性的事件对历史来说只是一个小插曲。那么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如果能实现把幸福的偶然性实现向必然性的质变,那就达到了对生活的理解这个层面。这种思想,某个意义上可以称作带宗教性的吧。
     说到一切偶然的都是必然,其实有日本作家之前提到过,不同的是他是大家,我是漫画,他信奉佛家,我只信自家。这种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概率中看到,也可以在蝴蝶效用中看到。概率中硬币的人头与字的出现是偶然时间,而各自出现的概率则是必然事件。蝴蝶效用中大西洋的风暴其实是早就被亚马逊的蝴蝶决定过的。
     不过这并不是命运论,不是叫人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放弃拼搏,因为偶然事件我们可以创造,是可以人为的,必然事件也有正面的,也有有益的。放弃抵抗,接受生活的强暴则万万不可取。
     也不是道德相对主义,人不能因为对生活的理解而放弃基本的道德伦理判别力,与社会正义感。
     人生本是一瞬间的偶然,苦难更是一瞬间的事,认识到幸福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我想,我们会很快乐。


关于爱情
   
     “关于爱情”这个题目我好像写下过很多次,可终又凝于笔下,无法全功。现下想来,一是古往今来的关于爱情的话题实在太多,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我一提笔,就想起前人们的言论,无法做到心无旁碍,写来也是乏味;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当我觉得自己了解爱情的时候,觉得自己能全面把握其体貌了,可转念一想,又不是那回事,反正,一看见爱情这个词,我就忽悠。或者,这就是爱情的特性吧,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他有千百张脸孔,就如同生命,或者又都不是他的真实面容。
     其实细细想来,爱情只是生命的某个层面,甚至只是感情生活的一小部分。可能正因为这种渺小,才更彰显其尊贵。从社会地位和效用上来看,爱情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他只存在于个体的生活里。是由于个人的一种占有欲或者说是缺陷感,一种如同断臂维纳斯的美。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爱情巧妙的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以提升其在个体生活中的地位。像无法逃脱生老病死一样,谁也无法不去面对爱情。有时会觉得,如果没有感情——姑且我把他当作一种物质形态——的存在,人的生存要变简单直接许多。那只是一种食物跟美的需要。可是爱情的原始性让这个问题失去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每个人都会淌进这趟水。在许多人眼里,情场如战场,要想获得丽人的欢心,就必须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极尽谋略之术。可我觉得,对于上乘的事物采用下乘的心态或者方法,会破坏美感。毋庸质疑,我崇尚自然之道,也有些追求完美。在我眼中,爱情就像生命的一段伴奏,是个浪漫声音环境,所以我绝不会去亵渎了她。我渴望的爱情应该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你能很确定她就是生命中的另一半,不多不少,恰如其分的另一半。只是从概率论上说,这样的机会太小,有人计算过,要从世界上30亿女人中找到生命中那个唯一的她,就等同于你中500万大奖连续不断中30天的概率。或许这也是我屡战屡战的原因吧。
      爱情的绮丽之处往往来自于分别的痛苦,其实也是缘于爱情给人极大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让人不禁昏了头。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在得不到的时候只想得到,拥有了以后就要考虑占有,要以自己为中心,甚至占有了以后还要考验真实性,就像一位蹩脚的园艺师,左边剪一下,觉得不完美,右边剪一下,还是觉得不完美,就这样,不停的剪,直到最后一片叶子,结果是树死了。每次面对这些人性的弱点,我会觉得可悲,嘴唇干裂。
     从大众意义上来说,其实爱情只是一株娇贵的花,需要两个人细心的呵护与关爱,如果你一定要把他放到风雨里去批驳、考察,那只能是支离破碎的结果。
     真正的考验应该是不经意的,是上天赐予的考验。如果考验出自有意,另一方接受考验也出于功利,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你感受不到他的诚心,于是更加想考验这份爱情的厚度。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试问,如何能长久。只有上天赐予的考验,谁也无法预见结果,以无心算有心,方显珍贵。这时,如果彼此同心协力,面对难关,又何愁不能共渡生命的波峰波谷。爱情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吗?
     不过,面对爱情,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一颗玲珑的心,毕竟,世界不是只余下美好。好吧,关于爱情,还是祝天下人都幸福美满吧,如果实在天遂人愿,就和我一样,念叨几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本无台。”看秋水东去,以诗酒为伴,意兴阑珊的等你的佳人吧。

关于网络
      
     想起了最初接触网络,是1999年,下半年吧,挺迟的。刚失去初恋,感觉就郁闷。第一次上网是进了新浪,在聊天室混,网名是独角兽,别人都说挺野性。那时候打字很慢,所以基本没人愿意跟我聊天。后来就跟同学玩游戏了,雷爵代理的《万王之王》,那时就两个网游,还一个是石器。玩万王真的是疯啊,最癫的一次跟同学连续玩了8个通晚,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日语考试没过,很后怕。我们也搞外挂,从台湾学过来的,下载个机器人,然后把所有要去的坐标测定好,把命令输进去就可以了。虽然做好脚本很麻烦(我做了两个礼拜),但总比没外挂好,那时的劲头,比搞什么社会调查积极多了。现在想来,其实游戏也只是个寄托,因为那场爱情伤得我挺疲,一时间自己无法宣泄,希望能在网络上排遣情绪。我记得那时候把自己所有的诗文都删了烧了,还封笔,一直到前年才继续。我想,网络不够普及时,因我这样的原因接触网络的应该不在少数。
     再后来,网络在社会上渐渐变成了一个青少年问题。甚至引发了许多的讨论。我到现在还是觉得这并不是网络的过错,而是家长没有能正确引导的缘故。青少年的心智未发育完备,容易对事物产生痴迷,而且自控能力不足。网络,主要是其中的网游吧,他作为一个商品,必须有其市场目标,有开发的卖点,吸引人是肯定的。我觉得作为家长,这时就应该做到兼容并包,有效控制,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当然,优秀的孩子是能处理好学习和其他事物关系的。
    接触网络久了,慢慢知道网络与另一个词又连在了一起——孤独,有人说这是一种流行的疾病,其实还是在于对生活的理解吧。物质生活的丰富,城市化的不断加强,必然的后果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像一些孤立的小岛,又或是高速路上的汽车,一条路,一起行驶而已。而网络出现,一定意义上在这种孤立间建立了联系。当你在网络上,用键盘与文字,把个体的想法与寂寞跟同样在键盘前的一个人分享,或者是很多人共享,那这种联系就开始体现现实意义,即在实际的网络连接之外又建立了一种心灵的沟通。这对许多生活圈子狭窄的都市人来说,颇有另辟蹊径的意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网络能帮助孤独的人,能让你学会品位孤独。在一个人的房子里面,有了音乐、啤酒和网络,虽然肉体上的你是孤独,但这种孤独会通过精神上的交流改变状况,有时会很温暖人。让人在孤独中幸福。
     有人说网络是毒药,确实,迷恋网络的人大多失去语言的能力,思想表达只能依靠文字。这种迷恋让人远离生活,远离阳光与绿叶。甚至有许多人网上网下有了双层性格。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沉迷何种事物,无论其高尚或是卑贱,道德或是下作,都会成为人生的缺陷,不可取。而如果你能把网络只作为生活的部分工具,就能缓解这冲突了,就像柴米油盐。对我来说,除了作为通讯工具外,他还是我对文字热爱的一个延伸。

关于理想
     理想可以说是一个我们从小到大面临的很多的人生观问题,国人一直强调要有“鸿鹄之志”,“志当存高远。”因此我们很小时就被环境强加了一个十分功利的理想。飞行员,科学家,人民教师,不一而足。可是谈及这些理想的时候,却没人真正想过能否实现,是不是空中楼阁,或许是潜在意识里就认定这只是场笑谈,政治性的理想表达。
     至于长大成年后,理想表达就出现了质的分化,“飞行员”成了儿时的经典笑话,大家基本不谈理想,是不是也可以称作理想的缺位呢?在我看来,并非成年人就没有了理想,只是过于复杂的道德规范,让许多人觉得自己的理想实在是羞答答的,甚至羞于启齿。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理想的提法明显被淡化,更多的只是短期的目标。
     世事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当理想作为教育方法,儿童故事时,他经常摆上桌面。当现实生活真正需要有理想做支撑的时候,理想却让我们茫然,或者说,我们的眼球里已没有了理想。
     理想,应该说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法和希望。这其中提到的美好,就应该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这种相对性在心智完全成熟的成人世界里体现更为明显。
     是不是说成人就没有了理想呢?大多情况下看去确实如此。不过如果能揭开理想的神秘面纱,也就是说理解那种美好的相对性,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理想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很多时候成人的理想其实是现实的延伸,是对现实生活某处不满足提出的要求。就如同生命不分尊卑,理想也没有高低之说,如果一定要从道德上判断,那也只能是每个人不同世界观的表现。因为对自己来说,理想永远是美好的。
     曾有次被人提问我的理想,当时让我很是窘了一阵,因为我也曾多次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答案让自己也羞于启齿,原来我对生活要求如此的低。应该说不是每个人都系统的思考过生命,那些累人的问题是哲学家的任务。可对我来说,思考自己的人生旅途里,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何去得到他,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实很多前人的话,看去很简单,可随着阅历的加深,你能会细味到其中妙处,理想也是如此。
     “没有经过审视的生命就不是真正的生命”。这是哲学家的话,并不对每个人都适应。在这里有一个词“审视”,而不是功利的“了解”或“看透”,值得我们注意。既然博学的哲人也只是在审视生命,我们的理想就必定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为此,我开始珍视那所谓的理想。
发表于 2005-10-29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正常 提请一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9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单看这几个小标题就已经够让人回味的了。
先红着让大家来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9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第一个有误,都是些重要与奢侈的名词,等楼主重新编辑后再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9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现在正常了,固一下.大家评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请楼主再作校正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0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谢谢诸位 分享心情
做何校正 冰不是很明白 请明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下面引用由寒冰魔焰2005/10/29 08:02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诸位 分享心情
做何校正 冰不是很明白 请明示
我最初看到的时候,第一个有很多奇怪的文字,怀疑没有编辑好.后来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好文章!对人生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学习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color=#9932CC]
“在我的观点里,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赤条条的来,没有任何思想。关键是后来学习了感情、物质,便有了牵挂,也就不再孤独。”
我想我得静下心来读这些文章,我得仔细地读,不然我是无法读出听清楚你所要表达的事情的。因为,看得出这些都是你是用心记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一份看似简单,非常厚重的“心情生活”,字里行间闪烁着对人性,对生活诸多的思考,读之受益。写得真好,学习~问好寒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偶是一高2学生 看了诸位大哥的帖子 深感佩服 不知你们这份功夫是怎么练就的 有意指点小弟的请留言或发e-mail给我 地址7058619@163.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寒冰的心情  读之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1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学习你的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3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心情生活——2004至2005

喜欢读这类的心情文字!秋水学习了。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9-22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