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28日穗言穗语(十九)
1、早起的阅读,从那本荒废已久的《古文观止》开始。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文章。若要简单的归纳、品读国学的一些经典,不妨就从这本书开始立足,从这一本书中,你可以尽情发散,到你想去的另外一个丰富资源的“星球”去。
我记得就“古文观止”的含义和出处,曾在自己早期的一篇读书散文里仔细的描述过。大意就是你读完了这本书上全部选文,就可以“观止”了,不读其他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鲁迅先生,曾经将《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两者相提并论。认为两者的文学影响,不相上下。
这本书,可以作为初学古文中,入门的奠基之石。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三百余年……巴金就曾戏言:我青年时代的散文创作,完全得益于我在少年时代对于二百篇《古文观止》的背诵。
全书精选了西周至明代千年的传世美文,以散文为主,除了元代,每个朝代都有作者和文章入选。其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名典籍和司马迁、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大家,都选录了十多篇以上的文章。可以让读者阅读、体会各个时期不同的文章风格。
全书200篇历代美文精选,可以说简略地涵盖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简明发展历程。包括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精髓,以及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与思想状态、文章写作的技巧、方法等诸多方面综述。书中还有许多精美的版画插图,以图释文,相得益彰。
2、早起朗诵了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不禁泪洒青衫。“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想欧阳修曾经提出过“文穷而后工”的文学理论思想。认为穷和工有因果关系。这个“穷”字里,也蕴含着“不得意”之意思,并非仅仅是贫苦交加。正因为许多时代的一些诗人,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雄心壮志,才会沉潜于社会的底层生活,因此目睹和了解了老百姓的苦楚,游览自然山水,寄情花鸟鱼虫,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和好诗作来。
梅圣俞,就是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欧阳修的好朋友,一生抑郁不得志。在欧阳修的这篇诗集的序文里,提到了梅公因病去世后,他曾得遗稿一千多首,曾选了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他很喜欢尧臣的诗作,曾自叹不如。在序文中,他感谢梅尧臣的侄儿谢景初,编成《梅圣俞诗集》十卷,因此做了此序珍藏。
想古人和今人,虽然说话的方式不同,性情和举止也并无多大区别。所谓爱才、惜才,真情真意、情趣相投等美好感触,仍能通过一篇拾人牙慧的古文,旁敲侧击、潜心思虑而得。
3、我从这篇序文出发,找到了梅公的一些资料。想欧阳修平生推崇的诗人,必然有其可取、可贵之处。梅公的早期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西昆诗派,我想大家也许有些陌生,但是只要搜索一下,就能详细知晓。)其后,他的诗风开始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在诗艺上,更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尧臣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却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苏子美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他和欧阳修是好朋友,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
他曾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大致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或许正是因为作者一生不得志,心中抑郁,反而能低下身姿,以自己的所欲和所感,度他人的所苦和所困吧。
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4、西昆诗派,就是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曾经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流派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这种诗风,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主要师法于李商隐的诗。特点: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同时代和社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后期的作品,很少能抒写出诗人的真情实感,也缺乏生活气息。所以后来被摒弃和批判!
5、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心酸。若把一些资料详细读完,我会为梅公洒泪。他的的确确是一个诗人,到死方休。据说,梅尧臣的创作作活动,开始於1031年,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年为止,前后整整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约二千九百首,包括诗歌、散文、赋,此外还有不在集内的诗、词各一首。
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在河南县主簿任内的时候,和欧阳修、尹洙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虽然后来欧阳修得到更大的声望,但是在发动之初,尧臣无疑地占有领导的地位,北宋诗人如欧阳修、和稍后的王安石、刘敞、以及更后的苏轼都受到他的熏陶,对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欧阳修更是始终称尧臣为“诗老”,表示内心的钦慕。我们可以说对于北宋诗坛,尧臣起过巨大的影响。
陆游认为尧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一部《剑南诗稿》中,陆游自称‘学宛陵先生体’、‘效宛陵先生体’者共八处,他对于尧臣的推崇,决定不是偶然的。
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但是元明而后,文学批评家对于尧臣的作品,却很少这样的肯定。诗人之中,真正学宋诗的本来不多,即是推崇宋诗的,一般都推崇苏轼、黄庭坚,或杨万里、陆游,重视王安石的为数已经寥寥,更少有重视尧臣的。
直到清末,因为宋诗运动的出现,这才引起对于尧臣的重视,开始出现学习尧臣的专家,不过对于尧臣在诗人中的位置,最终还是没有放平,可以说梅公,是一个被委屈的大才和诗人,因为他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想他一生抑郁,死后依然憋屈……好在,总还有人记得他,曾为他的诗文写序,记录下一段真挚的友情,或梅公也可瞑目了!
6、不愿苟且,取悦于世人的诗人学者,历朝历代都有,或许被埋没的人才志士,多如牛毛。大凡胸藏才智而没有机会施展于世的学士,多寄情山水,放浪不羁。有时越是困厄,越能激发他的潜能和才学。虽身陷困厄,却能不丧失志向的人,才能写出真正动人心魄的好诗。
7、故事是说不完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只有把心摊平,如一潭幽静的湖水,不断地接纳到来的船只和物种。这样的状态,才是学习的最佳心境,尤如海纳百川,何问缘由!
我想汲取圣贤的智慧,却无意于攀上“成功的阶梯”。于我来说,阅读就是修身,写作就是养性。未来,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逍遥自在,修身养性。
我并不会完全脱离现实简单的生活和情趣。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方式,安静地活着,哪怕是寂寞的独处,也如夏花冬雪一般,自然开放,自然飘落,无忧也无悲……
8、被“青裳”这个词语牵引,我首先想到的是“青衣”和“青衫”。
青衣是戏剧里旦角的一个扮相——正旦。俗称“青衣”,因为所扮演的角色,常穿着青色褶子而得名。
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例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从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能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清朝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红粉能诗者多,青衣能诗者最少。”……
9、而“青衫”的释义更多,有八种之类分。最早的含义,是古时学子们,所穿之服。其二,借指学子、书生。再有就是唐朝的官服,文官八品、九品的服装,都以青为主。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引》中的诗句为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这个“青衫”,也借指一些失意的官员。例如宋朝王安石,《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另外还有苏轼的《古缠头曲》:“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谩插曹纲手。”,以及吴梅《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吊。”。由此发散,青衫,还可以泛指官职卑微之人。欧阳修的《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发犹青衫。” 金朝,元好问《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衡霍重。”
“青衫”的两字,居然可以勾引出无穷无尽的感触。剩下,它还借指微贱者的服色。也指向仙人。以及借指京剧中的正旦。如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
10、从一个联想翩翩的词语出发,我们总能找到密密麻麻的发散途径。而我想要明白的“青裳”,还在云雾深处缭绕。有人说:青裳浑身都是“宝”,这个青裳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拿到一个诗题,我们若不知道题目原本的意思是什么,是不能随便着手去写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诗题的原意,还要知道它的引申义和指代意义。
3月19日,我在诗先锋3月同题诗赛里,第一眼看见这个词语,就心生欢喜,我却迟迟未能落笔。想青裳,说穿了就是合欢。很多人知道合欢,却未必知道“青裳”就是合欢。换一个名字,就会让人陌生而后熟悉,更多了一些词语之外,附带延展的遐想。
11、魏晋名士嵇康,曾在《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而崔豹的《古今注》,也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即合欢。而合欢花又名马缨、夜合、绒花树、乌绒花。为豆种植物合欢的花。
合欢树冠开阔,羽叶纤细,红花成簇,令人赏目。合欢叶昼开夜合,犹如夫妻相拥,又将其称为“爱情花”。遥想一下,平原之上,一把华盖般的“大伞”撑开着,仿佛用宽阔开展的树冠,告诉路人,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的爱情“昼开夜合”哦……
据说在广阔的非洲稀疏草原上,偶尔也会有一棵树,其树冠类似“大伞”,那是与青裳同属的科目金青裳。这是多么可爱、神奇的树木。青裳属于豆科、含羞草亚科、青裳属,是一种高大或中等大的落叶乔木,其高,最高可达到16米。
大家想一想,既然青裳,属于含羞草亚科,就一定有和含羞草相似的地方,譬如花是红色的,毛茸茸的;它的叶子也会开合,只不过含羞草比较灵敏,一碰就收拢了。而青裳叶子的开合,则不是根据“触觉”,而是对光的感觉,白天张开,一到晚上,则收拢起来“睡觉”。
植物的世界,真奇妙。如果佛祖,让我投胎为一株青裳,或许我是这世间,最爱阳光的合欢花,白日开放,美若朝霞。晚上闭合,羞若处子……
12、青裳,的确浑身都是“宝”,因为它不仅好看,可作为观赏怡情之用,更有其他的大用处。
首先青裳的树皮和叶子,里面含单宁。这是一种酸性物质,是制革工业、印染工业和渔业上所必需的一种材料)。它的纤维,还可制造出人造棉。种子含油约10%。可以提取油脂。
剩下的树皮及花,可以入药。据汉朝的《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因为青裳的皮,性平、味甘,中国药典(1995年版)记载,青裳皮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的作用,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等症。
著名的《千金方》中的黄昏汤,就是仅用一味青裳皮组成的,用于治疗肺痈(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肺脓疡)。《百一选方》中,更以青裳皮为主配方,用于接骨等等。而青裳花不仅有解郁安神的作用,还有清热、理气、活络的效果,可以治疗风火眼疾、咽喉肿痛和跌打损伤。
更有趣味的是:青裳中所含的皂甙还能用于洗发,去除污垢,促进毛发的新陈代谢。若我们的口腔发炎,也能用它煎汤,含漱治疗。可以说,青裳是中国古代最早流行的洗发“香波”和口腔清洁剂。
除却这样药用之外,青裳,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树木。崔豹的《中华古今注》:“欲蠲(意为去除)人忿,则赠之以青裳,青裳也。”在嵇康的《养生论》中也说:“青裳蠲怒,萱草(指黄花菜)忘忧。”这里的强调,都是指向青裳的药用价值安神、息怒,清热理气等。
真是一场有趣的知识之旅,我原本打算写作的欲望,居然在孜孜不倦的庞杂阅读中,溯游从之,而后不知去向。
13、我就是喜欢大笑,不怕皱纹~~因为我家的小鱼,正等候着俺的水草家园……累了,去闭目养神,陪庄公梦蝶一小会去哦……
禅师语:“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只要用心体会,芸芸众生,万事万物都是禅理。心境空灵,如高山不动。很多时候,文字仅仅是工具和渡船。真正理解它,靠得是心,是悟性。
有时候,我们尽管住得很近,经常杯酒交欢,聚会享乐。可是若各自的心灵从没有打开过,思想没有交汇灿烂之时,等同于白聚。若心和心可以交集、碰撞,即便万劫不聚,也似心心相映,终生相守。
14、看罗曼岛主在我微博里的一则感言下,发言所转发的几句古诗:“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我一时心血来潮,想找到它的原始出处。于是就百度了一下,结果得到这样的回答:应该是佛家用语——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其实在我看来,就我搜索到这几句诗,也可作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哦,其中的逍遥、博学、豁达和通透不言而喻。有时候,从一个小小的诗句出发,你可以看到一路美景无数。正所谓:问君何必苦营求,逆理达情志难酬,功名利禄淡忘却,七里滩头垂鱼钓。抑或是:曾向滩头羡美鱼,徒劳心力枉空虚。不若结网临渊去,自有金鳞应所需。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别人的光鲜和自在,不如反省自身,韬光养略。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5、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是最无用的东西,却让人爱不释手,甘之如饴,身不由己,不能自拔……“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这似乎有一大部分,成了我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
16、钱钟书先生有一首古诗《阅世》,写于1989年。是《槐聚诗存》里的一首七律。
《阅世》
阅世迁流两鬓催, 块然孤喟发群哀。
星星未熄焚余火, 寸寸难燃溺后灰。
对症亦知须药换, 出新何术得陈推。
不图剩长支离叟, 留命桑田又一回。
这是钱钟书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作品,命意遣词,至为沉痛。李慎之先生曾有《送别钱钟书先生》一文回忆说:“九年前的夏天,我去看他,他给我看了新写的一首七律……我们相对黯然。这就是他后来收在《槐聚诗存》中1989年惟一的一首,题目就叫《阅世》。”《槐聚诗存》出版于1995年,而钱钟书先生,则于1998年12月辞世。
不知为何,我今天无意中读到这首《阅世》,突然感由心生,掩卷含悲。想自己不过刚刚不惑之年,却有他阅世迁流之惑,块然孤喟之哀。
钱钟书先生,确有大才。有人曾说:且不说他那本其实很少人读得懂和读完过的《管锥编》,即使平常与朋友在南沙沟家中聊天时,钱先生也是才气纵横,放情随意,倾倒众生的人物。古今中外,上天入地,亦庄亦谐,刻薄有趣。然而,钱先生好像又是一个警醒甚至谨慎的人,所以他表达思想极其曲折,或根本就不说,或者即便说了,也不想让人完全读明白……留在新时代的旧知识分子,大多极关注现实政治而又噤声无语。
有人考证,其实“管锥编”,可语出庄子《秋水》篇,“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八字里。如此不乏豪迈之气的。若是把它释读成“管窥蠡测”之类,恐有误读。我看到一篇匿名,间接批评钱老的文字,主要是指责他思想的自由程度相当有限。然后以文学评论为例,提到了美国批评家布鲁姆,说其论著中显然有着远非钱氏可比的自由度。但从智力相比,钱氏并不逊于布氏。区别在于,钱氏没有思想和自由,所以只好学问了,也只剩下学问了。而布氏没有自由思想的禁忌,因此无论在文化背景深度上,还是在审美的透视力上,都显得挥洒自如。
批判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很多时候,中国各个历史时候,其政治思想的禁锢,是制约文化自由发展,思想深刻的紧箍咒。我的婆家就在南沙沟,每回回到大家之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钱老和杨绛,只可惜无缘目睹他在世的风采了。谁人心中无隐痛,通过他的许多古诗,能读到他至情至性的东西,或有许多话,他一直藏着、掖着,无法说出口……其实对于一些大家,或许我们该更宽容一些。
17、一部中国文化史,既是把思想做成学问的历史,也是让学问淹没思想的历史。这句话,说得实在是非常的精辟和准确。因为很多时候,你把文化做成学问,是被允许的快乐。而把学问变成思想,就不得不承担其中未知的巨大风险。
18、有人,就人类迄今为止的知识,做了一个有趣的分类。认为:有50%,是可以作废的,并由此证明人类,是从不断的错误中获得所谓的进步的。剩下40%是有争议的,只有大概10%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并且认为中国人的悲哀,就在于几千年来一直在——50%作废的知识里打转。而40%有争议性的知识,又是不许探讨的。至于,这剩下的10%有价值知识,则是从来不去理会的。并由此,来分辨陈寅恪和钱钟书两人之间的区别,他们分别存在于哪个百分比里。
某种意义上,这段话不管是谁所说,给我最大的启迪,不是用来区分名人的今世价值和意义,而是让我知晓了“学问”的知识,和“思想”的智识真正的界限和价值。知识有时的确是力量,有时却也会成为累赘。因为若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作为读书、做人、做学问的底座的话。很多时候,我们的读书、学习,也只能读到字面为止。其实文字背后,蕴藏着更为丰富的潜台词和延展的思考,更有许多文字,无以抵达的不言之意和不言而喻。还是那句话,人若无品,学也无格,人若无思,问也无品。
2012年3月28日下午2点58分涂鸦,整理。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8 15:2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