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91|回复: 4

站在蝴蝶的翅膀上起飞(萄林是怎么走过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4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在蝴蝶的翅膀上起飞
    我只是江汉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孩子,和大多数你在经过农村的路上所看到的孩子一样,穿着并不整齐的衣裳,或者是大人穿旧了改小的裤子,肥大的裤裆是很多小伙伴的笑柄,蓬松的头发,羞涩的脸,为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而与伙伴们一起哄笑。
    1993年的时候我十岁,记忆已经逐渐清晰了起来,父母到遥远的西藏打工,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与奶奶相依为命,家里依然是务农,记忆里,我与奶奶几乎天天在地里拔草和翻地。属于我们家的那片地不知道为什么,总长着那么多的草,我起初是躬着身子和奶奶一样在地上爬着拔草,后来我坐在地上拔,再后来实在太累了我趴在地上继续拔草,而奶奶始终是躬着身子的,从来不换姿势。
    我当时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奶奶不知道累!
    与很多同龄人一起在平原上的河渠里摸鱼,放学的路上,在垃圾堆里翻拣值钱的塑料和铁,找到了之后就和自己要好的同学一起抬到街上去卖,拿卖到的钱去买一只圆珠笔,那个时候我还是我们那一个村子里拣垃圾的小孩的头领。
    我记得很清楚,1999年的冬天,父母经商亏损,欠了很多钱,读高三的我,第二年就要高考了,此时的我成绩一般,所以我的愿望是考一个三类大学,能读书就行,再找个工作以养活自己,我的父母生意失败后就跟他们联系不上了。
    生活费已无着落,继续读书的愿望成为了梦想。在一天清晨我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只身来到武汉,在来武汉之前我只知道有一个初中时期的同学在武汉一个中专读书,我和他通过几次信,手里拽着一个破旧的信封,以为凭着上面留下的地址就能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从来没有去过城市,哪里知道城市有多么大啊!
    从汽车站里出来后,我才发现,我已经失去方向了,同学的地址并不详细,我问了很多人,仍然无法找到那个令我激动的地方。
    在武汉流浪了两天后,我在一个监利老乡的小店里找到了一份活计,帮他在建筑工地上安装门窗,因为我是生手,三个月内没有工钱,只管吃住,三个月后300块一个月,这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我赶紧给家里的奶奶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找到了工作,可以拿工钱了。
    我的心里读书的梦想从没有熄灭过。在店里工作的间隙,只有没有事做,我就拿出书本来看。
    2000年的夏天,我在一次收工的途中路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后门,看见后门的海报栏里贴着一张该校新闻系大众传播专业招收自考生的招生简章,我认真的看了看,心里一阵激动,脸涨得通红,当时正是夏天的中午,武汉的太阳像一万根烧得通红的银针悬在我的头顶,汗水浸湿了衣服,我走到学校的招生报名点:32号楼,我的头是晕的,整个人处于一种虚幻的状态,我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测而陷入思索。
    我在报名点预交了100元的报名费,从报名处出来的时候,我有几分欣喜又有几分忐忑不安,报名处的老师告诉我,我符合他们的招收条件,但是学费是每年6000元,住宿费是每年1000元。
    我是多么想读书啊,但是这7000元的学费从何而来呢!
    在电话里,我深名大义的奶奶坚决支持我读书的选择,她要我不着急,让她来慢慢想办法。
    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怎么想办法的,她卖掉了房屋前后的树木,农村人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和习惯,就是房屋前后要有树,树越大越好,据说是为了在灾荒之年可以换点小米粥。奶奶在任何困难的时期都没有动过卖树的念头,这次她把树全卖了,房屋前后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我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园,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激情。我在图书馆办了一张借阅证,每天只要没有课,我整天呆在图书馆里,从开馆的时候--8:30进去,到闭馆的时候--21:50出来,我一般除了中午和下午出去吃点饭以外,都在里面坐着。
    有的同学问我,整天在里面坐着不累吗,一坐就是13个小时啊,我总是笑一笑,怎么可能不累呢,我的屁股上因为坐的时间太长了都起了好厚一层茧,我的颈椎病也是那时候落下的,刚开始我实在是坐不住,一次只能坐4个多小时,我就到外面走走,再进去坐着。有人说,你整天坐在里面干什么啊,我说,我不再里面坐着就觉得心里发慌,不塌实。一般来讲,我坐在图书馆里都是在写作,我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
    因为以前没有什么基础,所以进步很慢,但是我坚持不懈。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终于有一首诗歌在校报上发表了,紧接着,在我的家乡的报纸--监利报上,也发表了一些诗歌,这极大的鼓舞了,我写作的热情越来越高。
    拿着那微薄的稿费,我的泪水不禁流了下来,我终于抓住了一根稻草,一根救命的稻草。我的心情真是复杂极了,有欣喜,有心酸,有孤独,有激动,有忧愁--
    诗歌的稿费并不能解决我的吃饭问题,我没有经济来源,虽然我很节省,每天的生活费都控制在3块钱以内,但是仍然是入不敷出。我做过家教,在超市打过短工,在马路边摆过地摊,在建筑工地上卖过盒饭,做过推销,拉过广告。
    一双20块钱的皮鞋我穿了两年后底终于破了,原来只是破了一个小洞,用厚点的鞋垫一塞就还可以将就着穿,但是后来是穿了一个大洞,走路的时候脚就在直接踩在地上,我隔壁宿舍的同学嫌一双休闲鞋款式旧了直接扔了,我把那双鞋拣回来,还是一双很好的鞋,纯牛皮的,我穿在脚上也很合适,于是我就每天穿着那双鞋,白天我坐在教室的最后面,把脚放在椅子底下,晚上我很晚才回宿舍,在黑暗中把鞋脱了放在床底下。我害怕有人看见那双鞋!
    2001年底,我的弟弟也因为无钱读书而辍学了,只身前往广东顺德打工,在一家印刷厂里做临工,月工资400元,好在厂里包吃住,弟弟把所有的工资都省着,全部给我寄了过来,他在电话里说,这是给我挣的学费。
    我为我以前的学习不努力而痛心,我为我在读初中、高中的时候对生活漫不经心而悔恨,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对生活一定要充满了敬畏,否则生活将使你很难受。
    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和杂志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要了,我在学校对面的湖北省图书馆办了一张图书证,白天在省图看书、学习、写作,晚上在学校图书馆看书。
    在做家教的途中,在摆地摊的间隙,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我的书包里总放着一本《诗刊》,我沉浸在学习和写作带来的短暂愉悦之中,我发现如果失去这些短暂的愉悦,我将一无所有。有时候,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宿舍里,我感觉身边就是一片大海,谁也救不了我,我感觉自己像在慢慢的往下沉,而我自己则要拼命的挣扎,我需要寻找一块能托起我的漂浮物。
    我和班上的同学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在他们的眼里,我是一个学习很认真,穿着一身破旧的、大大的衣服来去匆匆的不善言辞的老实人,有几分土气,有几分自尊,有几分孤僻!
    2002年9月,我的一组诗歌在黑龙江省文联主办的文学杂志《飞天》上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以组诗的形式发表作品,也是第一次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收到杂志社样刊那天,我非常高兴,特地在吃饭的时候,在食堂打了自己最喜欢吃的红烧鱼块,花了我2块钱,这是我最奢侈的一次。
    可能是因为很少有学生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吧,校报的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安排校报的通讯员采访了我,把我发表诗歌的事迹报道了出来。
    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这次发表组诗而改变什么,我还是每天呆在图书馆里写作,照样一天吃两顿,照样不敢吃荤菜,每餐只打一个素菜外加食堂的免费汤。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在夜晚的时候坐在校园里的路灯下看我心爱的诗歌刊物,想念远方的奶奶,还是忍着汹涌的泪水,把最苦的日子当做人生的历练。
    人们总是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苦难有很多种,有深有浅,有高有低,如果你真的深入到苦难中去的时候,你就知道苦难,真的很痛苦!!
    这一年,家里更加困难了,奶奶因为有很严重的胃病,卧倒在床,无钱医治,弟弟又换了一个厂,工资全部压在以前的厂里,我已经大三了,报名费又需要7000元,自考生没有奖学金,也不能办理助学贷款,我被逼到了绝境。
    我向老师申请休学一年,老师告诉我,自考没有休学的概念,想读就读,不想读就走人,老师很同情的说,你读到这个份上了,要是不读了还真的有点可惜了。
    不是可惜,我如果不读了,我的一生就完了,对我那躺在病床上为我心急如焚的奶奶是多么大的打击啊!
    我进退两难,痛苦、焦虑、忧愁、懊恼,我已经不是我自己了,我已变成了一百个痛苦的人!
    奶奶在她自己娘家的亲戚那里借到了学费,我终于把名报上了,我感谢奶奶,感谢那些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的人,这些人,我一生难忘,我终生感激!
    进入大三后,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投递出去的一些稿件开始有回应了,首先是江苏省文联主办的《扬子江诗刊》发表了我的诗歌《高原的阳光》,接着是新疆的《绿风诗刊》《新疆日报》、甘肃的《敦煌诗刊》、湖南的《散文诗》、武汉的《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市文联的《芳草》杂志在2003年第9期上还推出了我的诗歌小辑,重点介绍了我的诗歌创作,紧接着《诗林》、《芒种》、《青年文学家》也推出了我的组诗,我在各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诗歌已接近200首。
    2003年10月,刚进入大四的我得知武汉晨报在招聘记者,便准备一番后前往应聘,大四的时候我们只有两门课了,就业形式的紧张已使很多同学都坐不住了,老师也鼓励我们先找工作。
    我凭着在各大报刊上发表的诗歌、散文、新闻作品在初试、复试中一举获得通过,当天下午就在武汉晨报社会新闻部主任的安排下开始执行新闻采访任务。
    当奶奶得知我在报社当上了记者的消息后,她非常高兴,她用最朴素的语言叮嘱我,要听领导的话,要努力做事!
    也许是做记者无法让我马上改变贫穷的现状、也许是我的心里有更高的梦想,也许有很多也许,我在晨报干了不到一年我就辞职了。我的同学和朋友都不解,问我为什么要放着这么好的工作不干?我在一年的时间里,从进晨报时的实习记者,干到政法战线的记者,再到新闻110的机动记者,可以说是极尽荣耀!但是,我还是毅然选择了离开,在向主任递交了辞职报告后,我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要知道,我曾经是多么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啊!
    离开晨报后不久,我就应聘到武汉名仕装饰公司担任策划部经理,年仅23岁的我当上了经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多么荣耀,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内心的悲苦,虽然公司的总经理对我很好,与同事的相处也很融洽,工作也得心应手逐渐按我自己的想法打开了局面,但是我的本质是一个文人,我与文学、与诗歌的相依为命由来已久,我放不下我衷爱的诗歌,在名仕工作期间,我根本没有时间写作,这对于我来讲是莫大的折磨。
    也许一个人在寻找他自己的家园的时候总要经历许多挫折吧,所谓好事多磨,2005年的9月,我应聘到了湖北人信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任职,亲人一样的领导和同事,和谐的关系,轻松的工作氛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令我欣喜不已,公司附近有一所大学,每天晚上下班后,我就到大学里的图书馆看书写作,我又找到了两年前那种激动的、奋进的、一往无前的感觉,我感谢万能的主,感谢命运,也感谢我自己!
发表于 2005-11-24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蝴蝶的翅膀上起飞(萄林是怎么走过来的)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4>红颜诗国</a>转移过来的!
发表于 2005-11-24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蝴蝶的翅膀上起飞(萄林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为楼主的执着而感动!推荐精华!!!问好萄林。
发表于 2005-11-2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蝴蝶的翅膀上起飞(萄林是怎么走过来的)

楼主的经历酷似《知音》的编辑赵美萍!再次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5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蝴蝶的翅膀上起飞(萄林是怎么走过来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能写下来的不过是实际的万份之一,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幸运的,我毕竟走出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8 1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