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644|回复: 10

我们的生存环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8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看着世界,世界也正看着我们。
                          ------题记

    2003年6月5日是第29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是“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生存环境已经不是普通研究课题,而是需要付诸行动和加强全民意识的严峻的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环境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生存的新主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只求发展,不重视环境,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生存危机四伏。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揭开了全球环境保护的序幕,然而,进展的步履是如此的艰难,以致赶不上环境恶化的步伐。为此。联合国决定于1992年6月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促使全世界真正把环境作为生存与发展的中心。人类正进入环境时代。象征着生命与环境的绿色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影响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把环境问题提上议程,向全世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30年来,人类为保护这个“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控制局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全球的环境还在恶化,人们还没有完全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真正涵义,各国还没有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决策中把环境摆到应有的地位。为此,1989年12月的联合国大会决定:1992年6月1日至12日,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一次环境问题首脑会议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纪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并期望能确保环境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个部门成为决策和实施工作的中心。大会决定,各会员国都应派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会议将力争大家协调行动,采取具体措施,使社会经济活动与保护环境的需要相一致,为人们在进入21世纪时能有一种持久的地球生活方式奠定基础,从而确保全人类能有一个安全持久的未来。同时,各国际组织、非政府团体、各私营行业也将参加这场空前行动,以调动大家为全人类的持久未来制定新的、更有希望的发展道路。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所拥有的家园,也是目前所探知具有唯一高等生物的星球。她无私地提供了我们人类所需要所消耗的一切。然而回顾刚刚过去三年的二十世纪,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逐日渐进,日日腾飞,但也给广大的自然界留下了巨大的阴霾。近一百多年来,人类文明已经有目共睹的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人类社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航母推动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高峰,也产生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普通地享用着现代科技的伟大成果,沉浸在对科学技术深深的迷恋之中,陶醉于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在世人看来,科学无疑是一路盛开的繁花,它使人类用几百年的时间走完了此前亿万年才能走过的历程。我们在欣喜科技文明给人类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科技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负面效应,那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正逐步的恶化。曾经带给我们舒适、安稳、幸福的良好的生存状态也正一点点地被现代工业所“圈离”。
    关子“科学”这个颇为广义的概念历史上曾有过许多不同的提法。近代科学历史上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退的规律或结论。科学学科创始人J.D.贝尔纳认为,现代科学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请信仰和对宇宙与人类的溶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恩格斯在考察科学的历史时曾指出: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思格斯选集》)每一门科学通常只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
    我们学过哲学,从先贤哲学的概念中我们得知,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它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和变化有着自己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界存在着的客观事实,并不断地去揭示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以便用这些认识和发现来指导人们改造自然界,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延续服务。也可以说科学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事实和规律的认识的知识体系。应该指出的是,这种认识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着的;这种认识得来的切识,不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地经实践检验并修正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发展总过程的精华。科学带给我们的是进步,同时也渐进的产生不可抗拒的危机。
    中国人用了不到120年的时间, 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全力追赶了西方人已经走了三四百年的历程。我们和新世界一起迎来了迈向21世纪的科技世纪之步伐。面向今日科技之潮流,回眸百年历史沧桑路是变迁,我们发现了机遇,我们面对着机遇,但是我们也正面临着新的考验新的任务,西方人经历的几百年的辉煌成就和痛苦,集中地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我们不但要大力发展我们的科枝事业,同时也要慎重和无可回避地面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这又是一个艰难的“双手抓”的历史性的抉择。
    核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主要的尖端技术之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1896年贝克勒尔(A.H.Recquerel)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随后,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原于核模型的建立,加速器和原于反应堆成功运转以及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使原子核科学技术不仅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迅速向前发展,而又形成为一门当代最重要的技术科学之一,核技术。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预料不到的巨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核技术开始大规模地应用到国民经济中。经过60年代的技术开发和试验推广.到70年代,
    核技术在很多方面形成了新兴的产业部门,在发达国家中核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国民经济各个有关领城。进入80年代后,核技术应用由于得到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各种新型仪器设各的支持而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其应用领域日益拓宽,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可否认,核技术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是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了核物质的巨大危害。
    辐射包括天然辐射源照射和人工辐射源照射。人工辐射源中核辐射和电磁辐射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如核辐射中的γ射线、X射线等已在国防、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及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应用,但受照射的人也越来越多。长期受辐射照射,会使人身体不适,严重的可造成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损伤,导致多种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在医学诊疗方面,如X射线诊断、肿瘤放射治疗、放射性药物诊断、介入放射诊疗等,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健康细胞都可能造成伤害。由于一次CT检查接受射线的平均剂量相当于拍胸片的100倍,一次胸透接受的射线为拍胸片的10倍,因此医师在医疗实践中应遵守医疗照射防护原则,可以拍胸片解决问题的就不应做CT检查,以减少辐射剂量。
    由于核武器问世不久就造成了广岛、长崎的震惊世界的惨祸,因此,爱好和平的人们很自然地就把原子弹与惨重的灾难联系在一起。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爆炸虽然令人震惊,但当时人们对原子弹破坏力的认识多半只限于冲击波和光辐射,而对于贯穿性辐射(又称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与核电磁脉冲等三大杀伤破坏效应,一般人都缺乏起码的知识。其实核武器的五大杀伤破坏效应,除核电磁脉冲外,其余4种中的任何一种,都足以置人于死地。尤其是放射性沾染,对人体的损害无声无息,使人难以觉察。1945年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虽然没产生多少放射性碎片,但是核沾染所造成的危害也让人生畏。广岛遇难后,有些人不知道核沾染及其危害,曾经为救护或寻找熟人而闯入被炸地区,结果这些人都由于受到第二次放射能的侵害而伤亡。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分别为1。3万吨级和2。2万吨级。据联合国和日本1986年在北京共同举办的《核战争威胁与核能和平利用展览》介绍,广岛原子弹爆炸时,“在一二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了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宣布有110000人死于此次轰炸……至今为止,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名。”长崎原子弹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在伤亡人员中,很多人就是受到放射性沾染的伤害。核爆炸时形成的核火球,最初温度可达摄氏2000万度。在离爆炸中心5英里的范围内,凡是站在露天或靠近窗户的人,裸露的皮肤会因灼烫而被严重烧伤,身上的衣服会燃烧起火。核爆炸的灼热还会产生可怕后果:房屋的窗帘、家具和其他易燃物都会突然着火;加油站、煤气厂、树木等植物,凡是能着火的东西都会燃烧起来。分散的大火最后将汇成一片火海,四处蔓延,一直烧到没有任何东西可烧为止。烈焰腾空,熊熊大火还会引平空气的抽吸作用,导致破坏性极大的飓风出现。这时,风暴温度可达摄氏1000度甚至更高,出现"风暴性大火"。这个温度可以熔化玻璃和某些金属。人遇到这种致命的大火,即使不被烧成灰烬,也逃脱不了窒息致死的恶运。躲在坚固掩蔽部的人,能够不受冲击波的伤害,但却躲不过风暴性大火所带来的死亡。核爆炸的五大杀伤破坏效应中,对人类最危险的,看来还是核爆炸后四处飘落的放射性尘埃的放射性沾染。当核弹近地爆炸(核战略家们称之为地爆)时,大量的泥土、碎石与炸弹的碎片一起被抛到空中,形成人们所熟悉的悬浮于地球大片层中的蘑菇状烟云。核爆炸引起的强烈辐射,使抛入空中的泥土、尘埃成为放射性沾染物。在数小时内或数天之内,微尘和碎片又会回落到地面上来,将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剂量的放射物质撒到数百平方英里的范围之内。人们只有呆在地下很深的钢筋水泥掩体中,才能避免放射性尘埃的伤害。放射能对人体的危害,从开始到衰减为止,其危险期在最大污染区可达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最小污染区也达两周之久。在危险期内,进入这些地区将是危险的。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在海湾地区投放了大量的贫铀弹。美国把贫化铀用来制造弹药,以对付坚固目标。作为重金属,贫化铀的最大特点是密度大(18.7克/立方厘米),相当于水的10倍,普通钢的2.8倍。因此,贫铀弹头在与合金钢质弹头体积相同时,贯穿杀伤力要比后者强得多。美国在70年代就开始研制这种弹药,通过对23种贫铀合金材料的比较研究,发现含0.75%钛的贫铀钛合金强度大、硬度高、韧性好,遂用它来制作尾翼脱壳穿甲弹的弹芯。美军M1A1坦克使用的M829A1型120毫米贫铀穿甲弹,穿甲厚度可达650毫米,穿透装甲后还会在坦克内引起燃烧,连钻带烧一并完成。1975年以来,美国已经生产和装备5种口径11种型号的贫铀弹药,广泛用于摧毁坚固工事、机场跑道和坦克装甲车辆等。贫铀弹的放射性作用于生物体后,会出现核辐射生物效应。生物体(主要是人、动物和植物)吸收核辐射的能量后,会使细胞内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进而导致体内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键断裂而破坏;还会使生物机体内水分子电离成自由基,其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变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引起整个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人体受到短期小剂量核辐射,会出现消化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血液白细胞减少等症状;若长期暴露在大剂量的核辐射环境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病症。综合说来,贫铀弹对人体至少有五大伤害:一是引起造血障碍,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减少,造血细胞受损而导致造血障碍;二是眼白内障,表现为眼晶体混浊及视觉障碍,也是最早发生和最多见的病症;三是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四是生育能力下降,甚至会导致精子和卵子中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进而导致下一代的形态或功能出现异常;五是生长发育出现障碍,严重时会引起寿命缩短,未老先衰或提前死亡。战后美军士兵大量人员产生“贫铀弹综合症”,这个和美国滥用核武器是分不开的。
    核物质如果好好利用就会为人们造福,创造财富,反之,则会遇到巨大的负面效果,核武器运用到军事就会给人类带来强大的生命危机,因此,世界各国在核威胁的形势下已经研究出了许多对策来制止和战争的到来,远离战争,远离核武器,已经成为人类呼吁和平的共同的口号。
   下面请看多年来,世界核泄漏事件的著名案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前苏联基辅市北130公里的地方,是前苏联1973年开始修建,1977年启动的最大的核电站。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动力站开始按计划进行定期维修。然而由于连续的操作失误,4号站反应堆状态十分不稳定。1986年4月26日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来说是悲剧开始的日子。凌晨1点23分,两声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随着爆炸声,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冲向天空。反应堆的防护结构和各种设备整个被掀起,高达2000℃的烈焰吞噬着机房,熔化了粗大的钢架。携带着高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和尘埃随着浓烟升腾、弥漫,遮天蔽日。虽然事故发生6分钟后消防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但强烈的热辐射使人难以靠近,只能靠直升飞机从空中向下投放含铅(Pb)和硼(B)的沙袋,以封住反应堆,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反应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人,至1992年,已有700O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震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核电虽然是目前最新式、最“干净”,且单位成本最低的一种电力资源,但由于可能的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核污染却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迄今为止,除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以外,英国北部的塞拉菲尔核电站、美国的布朗斯菲尔德核电站和三喱岛核电站都发生过核泄漏事故。除此之外,在世界海域还发生过多次核潜艇事故。这些散布在陆地、空中和沉睡在海底的核污染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远不是报道的数字能够划上句号的,因为核辐射的潜伏期长达几十年。(摘自自然之友编《20世纪环境警示录》)
    下面说说化学。
    化学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化学对人类的生存、文化以及生活质量有巨大的贡献。在当今社会各学科应用到人类需求时,化学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化学制品对人类的生存是极其重要的。糖、盐、空气、阿司匹林、牛奶、镁、蛋白质和盘尼西林也都是化学制品,我们人体本身也都是由化学制品组成的。在我们周围所看到现象,如铁钉生锈、草丛生长、木材燃烧是化学变化。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些物质变成另一些物质。化学就是与这类变化有关的科学。这类变化就叫化学反应,若没有化学变化.地球就将是一个无生命的行星。豆科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过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生成碳水化合物,这就是光合作用。所有的生命过程都是化学反应,我们所有用的、穿的、住的、乘的和玩的东西都是经过有控制的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化学家的事业就是要设计各种化学反应,将周围的各种物质转化为我们所需的化学制品。例如制造计算机需要硅晶体管,但自然界中没有这种硅。然而在海滩上到处可以看到以二氧化硅形式存在的沙粒,通过化学变化,二氧化硅可以转化为单质硅。治疗帕金森症需要化学药品,化学家合成了碳化多巴,这种确有疗效的物质并不存在于自然界。驾车人每天要燃烧成百万加仑的燃料,但要尽量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其中—“部分可以通过安装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来解决,其余部分则可以通过对原料油的奇妙化学处理来解决,就是把原油进行大规模的化学转化,这些精制燃料在汽车引擎内可有效地燃烧。
    在美国每年要抛弃几百万吨废旧塑料,大部分直接县入海洋。事实上,美国每年倒进海洋的固体垃圾达9百万吨,仅商船抛入大海的废物就有6.6百万吨——这些注圾足以填满44万个教室。许多人认为塑料垃圾最终是会分解的,事与愿违,这种分解可能需5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垃圾会发生聚积。海洋环境特别敏感的一个问题是——塑料垃圾浮于水面,被海生动物误认为海鸟蛋或其他食物。此外,每年丢入海洋的塑料渔具就有15万吨,海洋动物会被卷缠在这些塑料垃圾里。在北极圈内可遇到另一个讨厌的问题,即那里的垃圾不断聚积,因为该地的气温非常低,生物降解作用被抑制了多年后哪里会变成一个垃圾站。
   每个进步的社会都试图创造充足的食品和住宅,以及一个有益健康的环境。当这些基本需要得到保证时,注意力便转向对生活舒适和方便的追求。所有这些愿望能得到满足的程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然而,一般来说,对于这种或那种质量的取得很容易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来实现,因而需要做出抉择。今天,我们发现,要获得更丰富的消费品和能源以及满足人口流动性的愿望是同保持一个有益健康的环境相抵触的。当代的—个重大问题是:面对世界人口日益增长,人口不断集中(城市化)和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我们应如何保护环境。环境退化及其所伴随的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有史以来,一直就有关于人类干扰环境的记载。下水道污水处置问题始于城市的诞生。早在20世纪以前,英国伦敦就困扰于采暖与炊事所用火炉产生的空气污染。工业卫生问题的一个早期实例是烟囱清扫工因癌症而缩短寿命,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归因于长期接触含有过量致癌物的烟灰。虽说我们可以稍感慰籍的是“环境污染”并不是一种新的学科。但是,全球人口一直有增无减,而城市发展甚至更快些。人均消费量和能源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污染问题正在日趋显著,人们也正在认识周围世界中的某些微妙的相互作用,发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负面效应。许多环境干扰已开始以全球规模出现。诸如石油泄漏造成鱼类海鸟大面积死亡,航道受阻。那些偶然工业事故提醒人们:所需消费品的大规模生产,可能需要妥善处置大量有潜在危险的原料物质。大量的化学事故突出说明了目前人类所面对的进退两难的局面。从积极方面来看,公众对于保持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已有深刻认识。在美国,各政治阶层的大多数公民都表示,为了改善环境,他们准备为有关产品(例如无铅汽油)付更多的钱,也准备缴纳更多的税。这种态度正在对其它国家产生影响,对于更加全球性的问题来说,这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方面。在中国,即速化的工业进程已经在很多方面暴露了弊端,例如化学炼制厂的废水流入周围的稻田村庄,工业烟囱发出的浓黑的废烟使城市上空黑云密布,石油开采业的管理不善,火灾频发,这些都是当前留给我们亟待解决的严重课题。
    塑料的问世,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当我们惬意地接受“白色革命”带来的欣喜时,却又被“白色污染”潜伏的危机所烦恼。所谓“白色污染”是指废弃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它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装、一次性聚苯乙烯快餐饭盒、塑料餐具杯盘,农用塑料薄膜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等等。这些普通塑料制品废弃后上百年不腐烂、不降解,形成的垃圾重量轻、体积大、数量多,有的满天飞舞高挂树梢,给治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可回收型化学物品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化学领域的重中之重。目前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填埋,一种是可降解性材料的研究。对于我国,此项任务还需长期的努力。
    特别当前正是我国“非典型性肺炎”高发时期,应用环保型材料已经是有效避免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自古以来要治国安邦,发展经挤既要进行水利建设,而且社会愈向前发展,愈要开发水利。至于水利与环境的关系,从水利的发展过程看,起初它常是以改善环境发韧,后来有些工程由于对环境问题注意不够欠缺考虑,结果就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环境效应,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我们对环境问题已开始有了更多的考虑和规定,认识到任何大的工程,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对环境都有正效应和负效应,合理的方法是应该同时考虑正的和负的效应,并努力争取正效应最大,负效应最小,以达到用水利开发环境和建立新的环境的目的。纵观世界治理程度较高的河流的治理过程,不难看出河流治理始终是与环境问题紧密相关的。治理程度较高的河流一般都经历几个重要阶段,在每一治理阶段(过程)都有其战略重点。第一阶段多是洪水控制和河道整治。这时主要是依靠河岸堤防队的检测和预防,并在一定程度上靠加高堤坝堤防,逐渐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第二阶段主要是采用调节径流的战略,其目的除继续提高防洪标准外,一般首先为农业用水,逐渐发展为工业和生活供水,并注意发展航运及旅游事业。此时治理较好的河流,常把径流调节与河道渠化结合起来,通过径流调节系统沿主河道及其两侧建立新的环境。第三阶段,由于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活用水的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加大,起初对防治污染未予注意,结果造成地上水和地下水水质恶化,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因而注意的焦点就转到污染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治水战略足从考虑水量、水质和发电等方面来进行水资源调节,借以增加可用水量。至于第四个阶段,包括将来的或进一步的开发战略则是:把防治水害(防洪、排水、污水处理)与水资源的调节进一步结合起来,并强调污水的输送、处理与排放。用水资源工程开发环境,并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流域的天然条件相协调。合理地利用水、土、资金、人力和能源等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沥,进行多目标的水资源调节开展流域内的国际合作成区域合作,进行需水控制和水资源再利用以及科学地分配水量。
    中国是农业大国,合理并科学有效利用水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生物界是一个众生纷云、五彩摈纷的大干世界。从生活在两极冰雪的白熊、企鹅到翱翔在喜马拉雅山群峰之强的苍鹰:从热带雨林中的云云小鸟到数千米深大洋底层的深海细菌;从温带草原中无数喧闹的猛兽昆虫到漂浮在万米高空的生命微尘……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各个角落,无不充溢看各种生物。现今地球上已被人类发现、记载和定名的生物约有150万种,这个数字离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生物种数还相差很远。有人估计,实际种数可能在500万种以上,甚至会更多一些.形形色色的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生命活动所需要一定的环境,即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要求有一定的水、热、气及营养物质。在生物圈中植物的种类虽然不多,只占生物总种数的13%一14%,但是,植物的数量在有机物质总量却占99%以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质,并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所以,可以说,植物是生物圈的核心。从混淹初开,生命萌芽,有了绿色植物,放出氧气,诞生了动物,进化到人类。人类从最古远的采集开始,便认识和利用植物.植物提供给人类无限而多样的应用。远古时化,我们祖先“钻木取火。’“构木为巢”,以至于遮身果腹。取暖烧颁、制作农具、治疗病痛等等,无不和绿色植物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绿色大地。可以说,没有绿色植物,也就没有了人类。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森林多种用途的开发利用,加上历代战争及自然灾害的破坏,大面积原始森林被毁灭掉了,现在地球森林已减少到27亿公顷。目前每年全球大约有2000万公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的大量减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直接影响了人类此产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的环境。特别是在东商亚,每分钟就有3公顷的热带森林被砍光,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给发展中国家的入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走过破坏森林的痛苦道路,地球沙漠化的危险日益增长.沙漠已经占地球陆地总地面积的25%,受影响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研究报告预测,到本世纪初,沙漠面积将扩大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5%,总人口的20%。约有100个国家将受其害,沙摸化有可能变成全球性灾难。由于森林大面积毁灭,全球气候受到了影响,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生。近几十年来。人们从大自然的惩罚中逐渐醒悟过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和发展森林,有些国家又由少林变为多林。40多年来,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取得的成绩很大,但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国森林面积只有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云南、四川、西藏等边远山区和江河水源地带,而沿海和西北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人口稠密、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却缺林少林。不仅森林少.而且分布不均匀。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之邦,我们中华民族有悠远的重视绿化的光荣传统。自古至今,人们都把植树造林视为一种美德。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农学家、医学家以及社会名流都重视和提倡造林绿化。发展林业,是振兴中华的千秋大业.是整治国土的宏伟蓝图,是造福子孙的万年大计。也是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最基础环节。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主题,也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但是,如果认为为了人的需要而采取种种发展手段都是合理的,无所顾忌地开疆拓土,攫取挥霍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必将引发发展的危机和社会的不安定。在新的世纪,经济社会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念,维护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充分重视生物、人类和社会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因为只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发展才能够持续下去。(《中国环境报》 2001年6月06日)

                     后记
    本文只是对和我们生活相关的几个侧面作简要的叙述,当然,需要说的还有很多很多。
    本文的产生不仅在于世界环境日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更献给为我们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科学家及无数的普通人,保护环境是全人类永恒的主题。

发表于 2003-6-8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什么都不说收藏了。推荐精华
发表于 2003-6-8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要是我们的“诗人”能从自我的心理走出看看人类的未来,思索一下人类社会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合理的进步模式,他们的心地就不会那么狭窄。
发表于 2003-6-8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见此好文章就跟着补一贴吧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东方文明实际上已解决了人类在发展中寻找自我精神家园归属的问题,古人在诗歌方面反映出我们祖先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发展思想。但在对待科技的问题上,我们古代的思想家早就明白科技有期利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正如庄子不愿用水车浇水,宁愿挑水浇田(此处可能有张冠李戴的嫌疑,读者见谅)看到今日科技文明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不得感叹古人的睿智,当然由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单一以人和自我为中心,认为天地万物是上帝赋予人类的财富,在摄取资源财富的过程中将科技的优势发挥到及至,而这种以科技带动社会发展的模式就成为一种社会强盗发展模式,如果谁不按这种模式发展那么等待他的只有列强的大炮。但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全球化的今天,显然西方式的社会发展模式弊端层出,那么人类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我们才能避免自我毁灭的悲剧,我想我们的答案在我们古老的哲学思想中---实现科技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我们阅读古诗时我想我们应当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而我们的创作并不是依样复辟古诗,而是要表达诗境中的思想。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尚在尝试中,唉也不知明天也不知谁又把自己脱的一丝不挂又在那里对此吐口水。
发表于 2003-6-8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学习,反思。
发表于 2003-6-8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借此贴提醒一下某些论坛的同志:
    诗歌是表达人类的情感的,不是发泄个人私欲的工具,在文字的创作过程我们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文字中,创作本身是一个神圣纯洁的过程,实际上我们追求的快乐也就在此过程,在诗坛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个人有个人的写法,诗歌的技巧有千差万别,我想重要的是从诗里看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要做诗人诗评那么你的诗品人品必然要强于一般人,在网络中还有几千双眼睛看着你,也许没有人跟你较什么板,但是提醒你珍惜一下论坛的形象吧,珍惜一下你自己的家园吧,论坛并不等于菜市场。
 楼主| 发表于 2003-6-9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感谢利子姐姐及箫箫妹妹:)
也问fanmask好:)
对于诗歌我们都已经讨论很久了,我对诗歌而言,只是表达某个时刻的心情罢了。
如果讨论时政问题等等,我可以用评论或者大散文来表述。
毕竟诸多文体的存在,各有各的擅长之处。
发表于 2003-6-10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比温家的宝还想得多呢!!!!!!!!
 楼主| 发表于 2003-6-12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想多了没有,能做的才有用。
发表于 2003-7-3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值得一看,就是不知大家有耐心不:)
发表于 2004-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生存环境

下面引用由fanmask2003/06/08 01:37pm 发表的内容:
借此贴提醒一下某些论坛的同志:
    诗歌是表达人类的情感的,不是发泄个人私欲的工具,在文字的创作过程我们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文字中,创作本身是一个神圣纯洁的过程,实际上我们追求的快乐也就在此过程, ...
前辈的意见我极赞同,让我们用真诚的心来写诗、看诗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5 0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