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28|回复: 7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2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风冀在 2004/03/23 02:10pm 第 3 次编辑]

                                     浅谈诗歌创作中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张先生
    诗歌创作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前人论之者多矣,如南北朝时期 的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说过“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清代学者叶燮在《原诗》中也系统介绍了自《诗经》以来直到明代诗歌的沿革演变走向,认为诗歌创作“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无时无刻不在继承与变化中发展演进。诗歌的继承与发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本人才疏学浅,不敢也无力全面展开论述。现仅就当下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继承与发展问题谈一点浅见。
                                                 一
    先谈形式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格律诗词的形式涉及到平仄、对仗、韵律以及赋、比、兴、形象思维等艺术手法。既然要写作古典格律诗词则必须讲格律,要有形象思维,运用赋、比、兴等手法。这也就是继承的一面。对此,诗歌界几乎无异议。但如何运用、特别是押韵是否按古韵则分歧较大。一种意见是主张严格按古韵(平水韵)用韵;一种意见则主张打破古韵束缚,用较宽的新韵,并且有人已在十三辙的基础上编写出《现代诗韵》,分为十三部,将元韵母、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列为同一韵部,如方Fāng、光Guāng、江Jiāng列入“方”部;拿Ná、花Huā、霞Xiá列入同一“花”部。
    按:此处所举的例子不好,比如在平水韵里“邦” “窗” “江”同在三江韵部,情况与所举类同,不如改成韵母为in\en\on或ing\eng\ong的例子。
    我是赞成放宽用韵的。因为汉字的读音、声韵古今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今人不用现代读音,而死抱古音不放,岂不是抱残守缺、自找苦吃?而且用古韵写诗填词,读起来反而不上口、不顺畅,岂不是弄巧成拙。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
                                     楸树馨香倚钓矶,崭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起来并不押韵。
    按:在新韵中有一派已较十三辙前进许多,主张将尾音皆收于i上韵母i\ei\ui\ai\uai\uei也放到一个韵部,这样,用韵的范围又宽了许多。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普话中也不押韵。(同上)
    这两首诗在古代定是琅琅上口的,今天读来则是别别扭扭。我们不能要求古人按今天读音写诗,但我们为什么偏要今人按古音去写诗呢?
    有鉴于此,我主张今人作格律诗词应按今天普通话的读韵去安排用韵,而且尽可能放宽,只要主元音相同,读起来音韵和谐即可。
    在格律诗词形式方面还有一个平仄问题。平仄当然要讲,以显示诗词语言抑扬顿挫的美,但也不必拘泥于已经过时了的平上去入四声,而应当用今天普通话的阳平、阴平、上声、去声新四声来调平仄,即阳平、阴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因为普通话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既然已没有了入声,或者说入声已经消亡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将它复活呢?至于少数地域仍然存在入声字,或者一些旧学功底深厚的老先生尚能辩别入声字,那么这些地域或老先生们不妨继续按古代四声去写,不必强求一致。不过我以为:为保持现代汉语的统一性、纯洁性,倘在全国范围内发表、流行的诗词,最好还是按现代普通话的新四声调平仄为好。这既符合国家的语言政策,又体现了古今语言形式上的发展变化。
    按:重要的是:必须做到古声古韵、新声新韵,两者不能混用。
    至于写诗填词要用赋、比、兴和形象思维,这是无可争议的,但也不必强求一致。宋人以文入诗,在诗中讲哲理,用到逻辑思维,也有名篇佳作,不能一概排除,即使是唐人诗作中,也有议论说理的,照样流传千古。
    按:今人是古人之集大成者。逻辑思维是诗词手法上的创新,是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的创新,其并不构成对形象思维的排斥,所以,没有必要加以强调。至于有理论认为诗文两体,逻辑思维为行文之法,也是一家之言。在今人特别是某些老同志写诗中,差的不是思维方式上的守旧,而是技法上的单一,比如基本上以赋体为主,极少用到比兴或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青年一代在学诗中也有类似现象。这个现象极待改变。
    至于古典格律诗词语言风格,一般以为应当端正、含蓄、蕴藉,这自然有道理,但也不可绝对化。以诙谐、幽默语句写诗填词也别有风味,如当代文坛名家启功先生的许多诗词作品便是亦庄亦谐,其至用上口语和“数来宝”式的语言,也可倾倒读者(作品附于后)。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形式上应当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创新,不可泥古而不化。
                                             二
    关于古典诗歌风容方面。古人强调“诗言志”、“兴观群怨”、“讽颂美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均应继承。
    诗歌表现的内容应当丰富多彩,既可吟风弄月、摹山临水,抒发一已心灵感受、独特情怀,也可反映现实生活,关心国家大事、民生疾苦;既可讴歌真善美,也可针砭假恶丑;既可写儿女情长、卿卿我我,也可抒发豪迈感情、男儿抱负……但现在古典诗歌也好、现代新诗也罢,似乎在内容上越来越脱离社会现实。古典诗词多应景之作、赞美之词,少民生疾苦、讽谕篇章。而青年一代对现实问题似乎更不感兴趣,于是躲进象牙塔里一味表现自我,所写新诗抒发的多是内心世界奇诡荒诞的情感,叫人无法理解。这里且撇开新诗不谈,仅就古典诗词内容如何继承古代优良传统并加以发展、开拓谈谈浅见。
    按:从我在网络中了解的情况看,现在的古体诗词界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并不亚于任何其他文体,甚至出现了专门表现现代社会生活、特别是民生问题的所谓“新国风”,在网上各大论坛里,这样的诗词并不少见,我本人也写了很多。之所以张先生有这样的印象,大概读纸刊多的缘故。目前的中国还是政治社会,公开的出版物不得不考虑所谓“社会影响”问题,所以能够在纸刊发表的多是正面的歌颂类文章,再就是言情的东西。真正反映社会民生问题的东西谁愿发表?我的一个做报纸编辑的朋友就公开对我说想发表拿山水诗来,社会民生的一上不要。所以纸刊中的诗词作品内容极为狭窄也就不奇怪了。近期我为一组民生图片配诗,在湖南华声论坛就被删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内容如何,而是时机不当,因为现在正在开“两会”,需要的是正面报道。网络如此,纸刊何堪!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词社团蜂起,发起者多为德高望重而又有相当古典文学功底的老干部,参加者也多是退休的干部、教师,他们是新中国的开创者、建设者或领导者,多数退休后生活幸福、安逸,享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种种优惠待遇。因此,他们打内心对党、对社会主义、对新中国充满热爱之情,赞同改革开放,拥护现行方针政策。由于他们年岁已高,活动范围有限,大多数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书刊了解社会,看到的多是正面报道、大好形势,对社会底层如工厂、农村真实情况了解有限。这样一来,他们笔下自然多歌功颂德之作,一片莺歌燕舞升平盛世景象,而且多为应景之作,如建国五十周年感怀,庆祝某某会议召开,欢呼载人卫星上天等等,往往同一主题千人百人齐声吟唱,给人感觉是千人一腔、千篇一律。有人称这类诗词为“老干体”,这确实是当今古典诗词创作主流。
    按:文革以后诗词学会的繁荣有两个高潮,一是八十年代初,一是九五年以后。八十年代初期拨乱反正后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思维冲破文革十多年的束缚变得高度活跃,诗词学会的诞生满足了当时人们追求理想、追求人生价值要求,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为很多有志青年创造了成材的条件和机会。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大批人员退休、或提前退休、或失业。九五年、特别是FL功以后,有关部门看到如此众多的闲置人口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势必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的因素,便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思想占领这块阵地,各类学会、协会便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这样的学会已经与八十年代初成立的学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了,注重的已经不是学术,而是成了稳定社会的一项措施、一种手段。在这样的学会里,学术已经沦为次要,所以把持学会大权的往往不是学术权威,而是权力。比如一个学会的正常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做保障,诗词学会是最难产生经济效益的学会,国家又不拨付专项资金,学会的日常开支便得依靠手中有一定实权的人“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诗词类学会经费来源的“单一性”便严重制约了“专家理会”。所以,目前诗词学会诗词学术水平不高的现象不但客观地广泛存在,而且在短期内还很难改变。据我了解,这是目前国内的普遍现象。“老干体”是一种略带贬义的提法,它反映了人们对非主流诗词横行的一种无奈。其实,诗词水平的高下并不在内容,而在表现手法、技巧和由此产生的感染力。平心而论,相对于反映社会问题来说,反映正面的诗词难度更大,更难写、写好也更难,这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名篇就可以看出来。之所以很多老同志喜欢写颂歌类作品,除了象张先生说的他们故有的信仰和对正面事物的认知外,还有习惯使然,毕竟在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正面的积累较多,字、词、句熟悉,用起来自然,也不容易犯“政治错误”。由此带来的便是手法、句子的单一及会员总体水平上的难以提高。但我认为,虽然表面上看来“老干体”横行,但它并不构成当今诗词创作的主流,因为除各地诗词学会外,诗词创作至少还有两大阵营,一是众多的网络诗词写手,一是高校、研究院等处的专家学者型写手,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因素,这两部分写手很少能参与到诗词学会中并对学会的发展起到作用。
    这样的诗作当然也有存在价值,因为它毕竟是老干部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也是当今社会光明一面的真实反映。但需要指出的是事物总是两面的,尽管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少。如官员腐败、工人下岗、家民负担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等。这些也是社会真实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如果这些问题在当今诗词创作中得不到反映,则只能说当今古典诗词的内容是片面的、欠深刻的。
    按:本节卷首语引文中有“讽颂美刺”这样的话,也就是说诗词对于社会问题还仅限于“刺”的作用,而且这“刺”必须是“美”的,或“刺”的要“美”,如果“刺”的太重或“刺”的不“美”,则很有可能不再让你发挥“刺”的作用,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刺”时也要注意“发乎情”而“止于礼”,要“温柔敦厚”,可见诗歌“刺”的作用还是有所限制。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这一点是一致的。很好地掌握“刺”的作用和程度,使之既能起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又不至于伤及“刺”的本身,值得很好研究。
    我以为诗歌作为社会生活全面而真实的反映,表现内容应当更加开阔、丰富、真切,特别要注意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关心民生疾苦。古人尚且能做到“但歌民生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古代少数书斋文人对自已“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感到惭愧(袁中道),那么,今天诗歌界这些当初以解救天下劳苦大众为已任的老党员、老干部岂不更应关注民生、关注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看到存在的不足,应当有忧患意识,应当站在人民的立场、代表人民的利益,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表达他们的心声愿望。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应当自觉继存。好在已经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在提醒、在呼吁,并创作出类似唐代“新乐府”那样反映民生疾苦的新作(诗附于后)。
    在诗词内容上,我们不仅要继存古代关注现实的传统,还要进一步开拓新领域。当今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多国交往频繁,世界变的越来越小,有“地球村”之说。因此,我们今天写诗词应有世界眼光,象“9·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人类探测太空等等也应在诗词作品中得到反映,以显示时代气息。当今世界新事物、新名词也可以加以表现。诗词本身也可以借助网络时代电讯手段加以传播(已经有人这样做了)。这也是发展。
    鄙人无甚高论。以上所言仅一孔之见,而且虽然想到了,但自己也没有做到,愿与诸诗友共同交流、探讨。
    附录一:启功词一首/渔家傲
    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自恨老来成病号。不是泡,谁拿生命开玩笑。  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天且唱渔家傲。
    按:用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旧瓶装新酒”,我认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何谓旧瓶?格律、手法也;何谓新酒?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也。二者缺一不可。启功老先生传统诗词功底深厚,又长期工作在高教一线,自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甚至俗词俚语信手拈来烩成文章,内容新鲜欲滴,其形式、特别是格律却是极其严谨的。如果一味地求新而置诗词格律于不顾,写成的文章最多不过是顺口溜,别人是不会承认其为“诗词”的。这样的“改革”、“创新”,只能会使诗词走向死路。
    附录二:李成瑞诗一首/朱门内外
                名店启朱门,门内鼓乐喧。喜迎新富豪,大摆“天门宴”。
                老板率队迎,谄笑堆满面。顶极云仙茗,香溢屋宇间。
                蜜果称极品,爽口开胃鲜。餐具皆金器,闪闪耀人眼。
                主菜满汉全,丰盛赛御膳。山珍并海味,龙肝加凤胆。
                特酿三帝酒,古今敢称冠。更有妙龄女,袅娜舞蹁跹。
                待者皆屏息,饮者狂呼喊。新富新豪门,钱能通神仙!
                谁云天子贵,我今盖皇天。此餐三十万,区区等闲看。
                老板送客回,员工门外站。萧萧寒风里,索索布衣单。
                日夜辛劳苦,月薪几百元。富豪一桌菜,毕生血汗钱。
                血汗薪已薄,又遭久拖欠。今日求老板,幸勿再迁延。
                家中将断炊,儿女上学难。老母卧病床,呻吟徒辗转。
                吁嗟呼!朱门内与外,相去如天渊。今日复何日,翘首望明天。
    按:本篇用古风体,用韵平仄通押。古风体用韵较格律诗为宽,可以押邻韵、可以中途换韵。古风体用韵的相对自由使其在写作长篇叙事诗时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但是,古风体的用韵也有禁忌,比如它不能平仄韵通押,这也构成了古风体与“诗经体”和“骚体”诗的最大区别(“诗经体”和“骚体”诗形成时期,文字的四声尚未成型,也就无所谓平仄,故彼时的作品只有韵律和节奏律,而没有平仄律,故不可以平仄论之)。对本篇的内容我也有不同看法。反映民生问题,须要抓住本质的、或有代表性东西,切入点不妥,表现力便会大打折扣。本篇主体之“新富豪”,作为经济改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他们是成功的,他们当中极大部分人是勤劳致富,或者是把握住了致富的时机,尝到了别人不敢尝的“螃蟹”,他们的富裕从根本上说是党的富民政策造就的。他们并不是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源。如果说他们的富裕有与社会平均富裕程度拉大的趋势,则只能说当前社会财富的调节机制还不健全或还未对这部分人起到作用,责任不在他们身上。所以十分没有必要强调他们与社会的矛盾,更不应将已有的矛盾更加激化。我们需要批判的是“非法所得”致富的人群,诗中表现的老板显然不具有代表性。在刚召开的人在会上已经明确将私有财产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中,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如上的观点。一个人有支付自已财富的自由,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涉。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本身也是一种贡献、一种社会责任,不仅不能限制、批判,反而应当鼓励、支持,并大力提倡,通过消费增加社会需求、增加劳动岗位、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在这个意义上,本诗中主体的消费行为顶多只能算“非理性消费”,有“斗富”的倾向。诗中后半部反映的员工欠薪问题也不是“新富豪”企业所特有,在国有企业中不但同样存在,甚至更加严重。以我市来说,前些年十七冶经营困难,大量积欠工人工资,有的甚至欠了七八年至今没有全额发还。诗中所举“家中将断炊,儿女上学难。老母卧病床,呻吟徒辗转”为社会贫困人群中的特例,不能代表被拖欠企业工人的普遍生存状况,却从从另一个方而说明了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以上种种使诗的主旨削弱了许多,感染力也就差了许多。个人以为现阶段人民较痛恨的是社会财富的不当分配,如国有企业领导层利用企业改制机会侵占社会或集体财富、个别人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利用某些权利人的保护强买强卖或垄断经营、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利贪污受贿或买官卖官等等,因为他们掘取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耗费的是纳税人的金钱,是民脂民膏。本篇不触及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而将一个人人都可以随便“踢上一脚”的、没有具体指向的所谓“新富豪”拿来开涮,除了加深百性与所谓“新富豪”的矛盾外,对社会的改良和进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会增加人们对国家基本政策的疑惑,这样的“民情”我以为可以不写。反过来说,我倒觉得可以认真究问一下赴这三十万元一桌“天门宴”的是什么样的人?“新富豪”为什么要请他们?请他们又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本钱?这餐饭有什么样的背景?又将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会不会有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会不会有百姓利益受到损害?这是有识诗人更值得关心的问题。
发表于 2004-3-2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深手启发,张先生所说也不无道理,很多是一种现象,甚至是深层现象。
按语多中肯有理之言
发表于 2004-3-26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关于韵律之说,甚是同意!
发表于 2004-3-26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精辟!赞同!
发表于 2004-3-27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觉得张中行<诗此读写丛话>不错,讲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发表于 2004-3-27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清风先生的观点我非常支持,虽然我只是个初学者。
如果可能,一个诗词作者最好是能象清风先生这样,内容涵盖浪漫和现实,用词用韵不断推陈出新。-----也是我崇高的而遥远的理想,但不知是否有企及的一天?只怕有一天会放弃......
发表于 2004-3-2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我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写,别人说让别人去说,读我的东西,不相信你没有丝毫感悟。我追求的就是清新自然。风花雪月,俗俚巷井,气死老古董。出了格律,我当闯回红灯压回双黄线。
 楼主| 发表于 2004-3-31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编辑的一篇文章,加了不少案语贴上来供参考

下面引用由苏堤春柳20032004/03/28 03:24pm 发表的内容:
我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写,别人说让别人去说,读我的东西,不相信你没有丝毫感悟。我追求的就是清新自然。风花雪月,俗俚巷井,气死老古董。出了格律,我当闯回红灯压回双黄线。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9 09: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