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鲤推开碧水虚掩的门
——陆华军诗《水乡六月》赏析
庄晓明
还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不仅是因为故乡在时间和空间上仍在不断地变换方位,而且漂泊者本身亦是居无定所,难觅一稳实方寸之地,了望故乡。因此,那些形躯与故乡近在咫尺的还乡者,往往获得的只是一种更为巨大的苍凉——他所面对的是一个“闭锁的故乡”(荷尔德林)。然而,作为一位离乡多年的青年诗人,陆华军近期却获得了一次成功的还乡,虽然华军回忆中的故乡肯定与我们有异——而我正生活于他思念着的故乡,但他的这一组《故乡的回忆》,就仿佛突然间,“红鲤推开碧水虚掩的门”,在我们已麻木的视觉神经上洗去了平庸日常所落下的尘埃,使我们愉悦地拥有着与华军的共同故乡——里下河水乡,并随着一柄一柄的桨声,划入那一幅一幅没有污染的诗境:
水乡六月 一曲吹不散的长笛
滴下鸟们急促的心跳
《水乡六月》,可谓《故乡的回忆》组诗中意境悠远的一篇佳作。这一时节,无疑是一年中最为美好的时光,“黄鸟歌犹涩”的初春已经过去,而盛夏的暑气尚未来临,她就仿佛一位梳洗完毕,已届成熟的绿装少女,借着门前一道道蜿蜒交织的河水,吹奏着一曲思念的长笛——而远在异乡的诗人,在一种浑然的陶醉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盈盈的河水身边,并听到了树荫间“鸟们急促的心跳”,如一串串音符,撒落粼粼的波光之间。显然,这“急促的心跳”,并非仅仅属于诗人对故乡的移情,因为这些“鸟们”从它们的吟唱之日起,就已被诗人远携异乡,此刻,正在诗人的胸中急促地跳动。
水声弯过古朴的小镇 阡陌纵横
举起野花倔强的杯盏
葵花在鱼鹰的背后扭过了脖子
从地理位置上看,陆华军的故乡应包括江都北部,及高邮,宝应,兴化这一带史称里下河的洼地,目光所及,随处是闪烁的波光,难以计数的湖泊,湖塘,河道,港汊,沟渠,相互纠缠,争夺,乃至于有时竟身份莫辨。“水声弯过古朴的小镇”,这里,几乎没有一处小镇,不,几乎没有一个村庄不是临水而居,并在水声中守望着岁月。这句诗中,诗人用“水声”代替了“水流”,不仅显示了水的无所不在,同时亦有着某种覆盖的暗示。确实,北方旱地的人民难以想象这片“水声”中的生存,周期性覆盖的水灾,历史上曾经是这片美丽的洼地无法摆脱的宿命。然而,每一次的灾难后,那些水青色的村庄,芦苇,码头,便又倔强地从水中水淋淋地探出头来,痛苦着,恋爱着,歌唱着……简朴的居所周围,纵横的阡陌间,那无所不在的无名的野花们,更丝毫没有颓萎之态,而高举“倔强的杯盏”,在日光下闪烁珍珠的光泽,庆贺这片土地旺盛的生命,庆贺着秦观,郑板桥,施耐庵,汪曾琪那些辉煌的从水中诞生的文化。“葵花在鱼鹰的背后扭过了脖子”,鱼鹰的目光,无疑紧盯着水面,并守着水的岁月;而向日葵的生命,则总是为太阳的金色光芒所牵引,而转动着自己的时间。这两个走向迥异的意向合于一句诗中,不只是为了增加语言的张力和戏剧性,它还暗示了异乡的作者此时复杂的心态,以及对鱼鹰所守望的水的岁月的无法摆脱的乡愁。
蜻蜓别在堂妹绣花的时节
阳光茂盛 红鲤推开碧水
虚掩的门
对故乡的思念,诗人是通过“阳光茂盛”的六月这一特定的场景显示出来的,而这一绿装梳洗完毕,已届成熟的时节,又天然地呼应着堂妹水边绣花的倩影,并令人联想着倩影后面的一段绵长的水乡故事——现在,这些如梦如烟的回忆,竟由一只神奇的蜻蜓清晰地固定了下来——这只神奇的蜻蜓象极了诗人的诗思,它时而身姿轻盈,闪灭不定,时而又忽定在某处空中,如一枚别针,而翅翼仍在人们的视线外高频地翮动。无疑地,诗思发展到这里,在一种亲情的回忆和陶醉中,诗人实际上已将读者领到了他的“家园”门前。“红鲤推开碧水 / 虚掩的门”,这一奇幻如李贺,又有王维禅境的诗句,是全诗的华彩部分。这样的诗句,只有当作者以鱼鹰深情的目光,遥视那片故园之水,才能妙手偶得之地吟诵而出。现实的经验是,通过敲门或推门这样的动作,试图返回水中的故乡,是一件无从实现的事,尽管水是如此的轻柔,甚至可在某种程度上任我们随心所欲地戏弄。我们无论是用手心去拍击,还是用桨去划却,水中呈现的影象总是一触即碎,手和桨劈开的一道门隙,亦随之瞬间闭合,甚至容不得你焦渴的一窥。这就是说,水根本就没有可供出入的门径,对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于水声中的人来说,要么被水溶解,要么被水流放——象诗人一般地远离故乡。然而,这里一个神奇的悖论出现了,在遥遥地注视故乡的诗人眼中,以前无法寻找的水之门径竟然敞开了,被一条红鲤轻轻推开了,曾经认为无法逾越的障碍,竟是一道虚掩的纱帐。显然,这条红鲤的轻轻一推,代表着诗人,而红鲤之所以能启开这扇门,其奥妙在于它生活于水中,当它的视线从水中推出时,世界自然一片澄明。因此,每一个人若想寻找到自己的还乡之门,就必须先寻找到自己的“水”,而这“水”就是“诗”——这时,我们就可以引用荷尔德林《返乡》中的诗句:“你梦寐以求的近在咫尺,已经与你照面。”
老祖母的小睡 阻止了蝉的思路
栅栏的外面 鸽子谱就了比牵牛花开放
更盛大的节日
对于“还乡”,海德格尔曾这样解释道:“就是回到本源近旁。”现在,诗人的诗思已到达了慈爱的老祖母身边——他回忆的源头和尽头。小睡的老祖母,蝉声,栅栏,鸽子,牵牛花,多么宁静而令人怀念的一幅画面,构成了诗人无忧的,与水相嬉相依的童年背景。在此,诗人流浪的灵魂似乎终于寻到了安顿之所,并在六月的“蝉思”中,体悟到了一种生命的盛大节日,一种生命又一次诞生的极致愉悦。白色的鸽子,此时已成为一种符号,它自由地穿越着栅栏的阻隔,穿越着时空,呼应着水中那推开碧波的红鲤——它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诗人的故园之门,就启敞在它们的欢舞之中。
喂乳的女人在菱花深处
清香着
里下河 洁白铺下涟漪清唱的韵脚
在赏析到这一段时,我的心境颇有些复杂。因为在“诗思”的发展上,这一段并未能提供更为阔大的纵深,只是一种平面的铺排,是全诗的薄弱处。然而,在画面承接的惯性上,它又是从小睡的“老祖母”到菱花深处“喂乳的女人”的必然,是怀乡的诗人,对故乡之水生生不息的赞美和期待。“诗意的创作本身就是就是欢乐,就是朗照。因为在诗意的创作中包含着最初的返乡。”(海德格尔)那么,这一段就是诗人在这种返乡欢乐的陶醉中,不愿醒来,并拖拽着读者,一同随着里下河“涟漪清唱的韵脚”而起舞。
青草走在青草更青的途中
横自天外 月亮的血
已经变热
或许,作者意识到了第五节在诗思上的薄弱,他立刻在随之的最后一节作了有力而出色的补救。“离愁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家乡的草色,似乎总是随着远游人的脚步,向着天边无尽地蔓延,这曾令多少古典诗人不胜其负荷,而徘徊叹吟。陆华军超越古典诗人之处,就在于他行到了“青草更青的途中”——青草铺就的路途,自然与青草一般的青色,那么,当这路途的青色比青草更青的时候,它无疑蔓入了诗人之“诗”,并且有着不会随季节凋零的青色。“月亮的血 / 已经变热”,有了“青草更青的途中”这一奇幻之境的铺垫,收尾的这一句浓郁的超现实意象,并不显得突兀,而且使得整首诗篇中的一幅幅画面获得了一种不会风中飘忽的厚重感。确实,这一句扭曲而又逼人的诗境,有着一些表现主义画作的视觉冲击力,但同时又有着他们的画笔难以描绘的诗思。月光,作为一种返照,其幽凉的触觉,令人联想到流逝,回忆,沉淀,以及那些无法追寻的时间。而现在,由于“诗”的作用,它竟有了血的沸腾和温度,也就是说具备了日光的媒介和生机,重新加入了当下的日常,从而给予世界一种生生不息,不断纵深的诗意的生存,这也是所有诗人和诗篇的价值所在——惟有在诗中,漂泊的人类方能还乡,并安居。
附:
水乡六月
陆华军
水乡六月 一曲吹不散的长笛
滴下鸟们急促的心跳
水声弯过古朴的小镇,阡陌纵横
举起野花倔强的杯盏
葵花在鱼鹰的背后扭过了脖子
蜻蜓别在堂妹绣花的时节
阳光茂盛 红鲤推开碧水
虚掩的门
老祖母的小睡 阻止了蝉的思路
栅栏的外面 鸽子谱就了比牵牛花开放
更盛大的节日
喂乳的女人在菱花深处
清香着
里下河 洁白铺下涟漪清唱的韵脚
青草走在青草更青的途中
横自天外 月亮的血
已经变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