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诗的结构
对于一个业余的诗歌爱好者来说,我不知道谈诗歌的结构是否有意义.然而时下诗歌还没有摆脱自五四以来探索的阶段,流派很多,这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也不能肯定就是好事,要区别对待.我知道写诗的人确实很多,这并不奇怪,我个人认为任何人都有成为诗人的可能性.因为万物都可以入诗的,诗歌是情感的再度升华,是生命的延续.任何一个有感情的人有生活渴望的人都能写诗,只不过是写得好或不好而已.然而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并不多.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写诗到底干什么?不少人写诗写到最后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就像进入迷宫一样,这样给了初学者一种误导,
诗歌仅仅是一种宣泄个人感情的工具.其实不然,诗歌是纯洁的,是美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对诗歌尊重的人都是美的捍卫者.他不仅自己获得了美,而且把美的感受告诉了我们,让我们同样获得了美的感受.就像说"你看,那儿有好多花儿,多美呀",而当你把它从树上摘下来的时候再说"你瞧,这花多美呀",那时这花已经失去了美的价值,我们也就没有欣赏的必要了.就拿咱论坛理论文库中的文章举个例子把,陈峥先生在<<80后诗歌:一份提纲>>提到小宽的《两个人在海边》中说"他们看海不是为别的,只是想看看海鸥",诗意也许有,不过仅是他个人的,不是我们的.我们除了知道"他只是想看看海鸥",还能得到什么了.如果一首诗就像说话那么平常,那么我们就没有说的必要了.当然我们提倡用浅显的文字写诗,然而能做到"平字见奇",不下一番工夫是做不到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多学学前人写诗的方法我觉得很有必要.
于是今天我给大家谈谈心里的一点体会把.有地方说得不到位,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同时欢迎大家来讨论.我个人认为现代诗歌是有结构的.只不过有的明显,容易看出来,有的比较隐蔽,需要我们花时间仔细分析\琢磨,才能把它弄明白.举个例子,卞之琳先生名诗<<断章>>有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里的"装饰"一词换成"点缀"行不行?当然可以了,只不过使诗意大大折扣.当年李健吾先生评价他的这个诗作时,就把"装饰"一词"误"认为此诗充满了悲剧色彩,而卞翁矢口否认.其实他们都没有错.这正所谓"作者无意,读者有心"了.确实正是这个词才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空间结构.综观全诗,总共仅有四句,而两句两句呈现相互对应的关系,又是外在的结构表现.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好诗,而且应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河流的弯弯曲曲给了我们平面上的视觉结构,而语言的曲折则给了我们立体的空间想象结构,这也正符合前辈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倡的建筑美学的精神.我们为什么把鲁迅推崇为大家,就是因为他的"横眉冷对"(批判精神),"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拿来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后辈?在加上贾岛的"推敲"(执着精神),不就是构成了我们今天诗学的主体吗?
多的不再讲,说说题外话.我认为李金发诗歌不值得一提.如果要说在那个年代有个叫李金发的人他写过诗歌倒也罢了,拿他的诗歌来研究我个人认为价值不大.听书上说李金发国文基础不错,这也难怪,到人家这么多年,不学点架子回来,谁还知道他呀?写一些似通非通的诗歌来,还以为他真的学到人家的本领了,你就看看他的《生活》和人家波德莱尔的《往昔的生活》比比,优劣自然知晓,简直不是一个级别的. 就好象拿咱们的二锅头掺上美国产的奶酪硬说是美国的鸡尾酒,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是美国的鸡尾酒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让人笑话?我就不想信他一年多的时间能写出怎样的好诗来.可以这样说,历史上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乌呼哉!我们年轻人若以他为模本,那么后世人的诗作模样也就可想而知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4/09/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