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16|回复: 3

[原创]诗歌阅读:感知先行、理性后至的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4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阅读:感知先行、理性后至的体验
——从王东东《云》组诗的阅读开始
文/潇潇枫子
上篇:诗歌阅读:感知先行、理性后至的体验
平日对诗歌的阅读中,少有一种轻盈的,童话般的色彩能够让人暂时忘记尘埃,忘记带着镣铐的沉重而进入真实中的淡的体验,而它又有非真实意义中的轻盈,有着外柔内刚的质地。当下诗歌的写作和阅读经验,已经越来越多地陷入到现实主义、非非主义,无聊、烦琐、累赘、叙述、批判……当渐渐被遗忘的感知突然间很温柔得冲撞了我的腰,一种不同于受伤的痛感从腰间抵达心中,涌入我的大脑。这里不得不提到王东东一组诗《云》的诗风,在当前盛行的快节奏、现实感和批判性较强烈的环境下,显然不具备特别好的阅读优势,也不具备特别好的理解优势,但是相反他却获得了独特的感知优势。这种感知不纯向“内”,也不纯向“外”,它是内外兼并,属于对留白、空隙间的捕捉,对读者感觉神经、超体验和享受中很美好的一次检阅。
也许习惯了直接思维的方式或是习惯了从诗的本意去理解和思考的人,他弄不清楚究竟一个坚强的腰怎么会无端被云给撞伤,他再怎么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个道理,或者整日抬头看云,看到腰酸,但那也不是被云撞的。他可能最后突然想起了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作《穿裤子的云》,他会理解那是一种比喻:马雅可夫斯基在列车里构思一首长诗,眼睛心不在焉地盯着对面的姑娘。那个姑娘慌了。马雅可夫斯基赶紧声明:“我不是男人,我是穿裤子的云。”为了避嫌,却诞生了诗人最伟大的灵感。是的,那很好理解,比喻么,真的很美,难怪那是一首绝世的名作,理性思考着的人这样想道。但他还是不明白,这同被云撞伤了腰有什么关系。
诗人的灵光一现,它首先是被感知的,但不是会被所有人感知。那些超现实的语境一下子出现,究竟是诗人选择它还是它选择诗人?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灵感也一样,因为诗人若相信感知,相信超越现实的美好,它就会在诗人失语的刹那,进入诗人的语境,成为他的作品的启始。而最终,马雅可夫斯把云作为了比喻。甚至上升到比喻之上,那是自由,那是空间,那超乎所有的表达技法。而王东东的《云》他却从一开始进入诗的那刻,就把它当成一个对等的生命,那不是比喻。但它同属灵感,先作为机会等待诗人感知的开启,接着被释放,被成形,再被读者感知。这是一个过程,请允许我在此对诗人写作过程的猜测与揣摩,这不是一个个性的过程,而是作品产生可能的普遍性存在。
而理解了这种感知对于诗人的准备,灵感的入侵,以及这种奇怪的思维方式以诗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也许就稍微能够理解,这“穿裤子的云”是怎么来的,“云”冲撞了腰或者脑袋,是怎么来的。那不是日常生活习惯,但可以想象成后现代电影什么的。超乎现实,超乎逻辑,可以从日常的秩序和压力中释放出来,可以飘到天上,飘到云端,这是童话,可又不像童话那般遵守可能的逻辑规范。而这又同现在所谓的许多后现代作品不同,它不存在颠覆秩序和逻辑的野心和阴谋。它是美好的,它需要被感知,而并非理解。理解是刻意的,和有条件的,而感知是自然的和无条件的。而被感知的读者,他和作者一样,首先要有被感知的准备,这样的准备也不是刻意的。它是一种超乎常规的思维感知方式,这种方式能让一个人真正成为诗意的人,能看到生活中许多平常人看不见的东西。而共鸣就是在这样相互感知的过程中产生。
有时候,阅读一首诗,就会被突然唤醒那种美好的共鸣和感动,有时候甚至会感动得流泪。这自然是我内心独特的体验,别人无法理解,它究竟有什么值得我感动?感动的有时候不是诗本身所告诉我的一切,抽象地说而是当相应的读者的感知同作品所蕴涵着被感知的可能的丰富信息达到了共振,这种共振越强,共鸣也就越大,那种感动便会不经思考喷薄而出。
在这首《云》一拿出来的时候,王东东就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最终他说:“这是一首让我毁誉参半的作品。”于是我要站出来了,想说一句,是不是“毁誉参半”无关紧要,诗是认读者的,一首诗的共鸣只可能对于它有相似感应的读者打开。而对于人们“无法理解”也没有必要强求,因为在艺术上,没有人是错的。只有不好,好,或者更好。正因为我们承认艺术的共融,承认多种可能,承认没有人是错的,所以才可以让思维走得更宽阔,不会固步自封。但这种承认却必须建立在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作品风格有选择意识的基础上,否则这个诗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有个性的诗人。
我尊重经典,但并不崇尚经典。面对经典,我们更需要尊重自己的感知。经典不是一昧的好,当它对我们产生感知和共鸣,最后进一步有自己的理解,那才是对于自己的“好”和“经典”。而经典不怕只有少数人承认,从自我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寻找的永远是自己的经典。面对一首不是大诗人的作品,一个80后的诗人写的一组小诗,我若能够被感染,它能达到我内心的“经典”而这样的评判和他人无关,因为我是自私的,它很有可能在其他人眼里不过是平平无奇,或更是难以理解的诗。但由于我理解了,所以我也必然要求被理解。
为了这个要求,我势必也需要做出一点努力。
感知先行。有先必有后,这是我相对于理性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也就是,感知先于理性到达内心。而它未必适合于所有的诗歌阅读,但起码对某一类的阅读能有所帮助。有些诗歌从头到尾充斥着理性色彩,完全的理智,它是属于某一类完全开放的写作方式,也必然要有其相对应的阅读方式。比如丁成写的《上海,上海》其中的一段:
上海,上海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想当老子  
当不上老子的就拼命地想当儿子  
那些披头的、大嘴的、高颧骨的明娼暗盗们  
那些乞丐、工人、娼妓、诗人、艺术家们  
那些想当儿子的  
都来了,都来到这里寻找老子  
     
有些若是只用感性得去读,他更会一头雾水,他也许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批驳这样的写作:不是写作本身,而是对诗人所谓的如此上海的不理解。比如有些读者这样认为:“诚然现在有许多风气让人不堪忍受!但这是我们的世界,参与其中,凭什么自以为是地、痛心疾首地清高?”他们先是感知上觉得无法接受,于是就更不用谈理性得去对待这首诗了。他这时候就根本不会去思考诗歌艺术对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呈现。如果读这样的诗歌也是感知先行,那必然行不通,它需要大量的理性思考,理性的敢于直面社会的勇气。这时感知和理性并行,而理性必须取得绝对的主导,才可能真正进入这首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需要不同的阅读方式。
下篇 《云》组诗之阅读
而感知先行,这意味着理性后至。它如何让自己得到那种强烈的共鸣,必然有章可寻。而在感知结合着理性思考之后,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诗歌批评的目的是架桥。架设起诗人内心通往诗歌作品的桥梁。批评是带着主观理解的成分,它可能引导一些人的阅读,但不能代表所有人的阅读和评价。而在理性的思考之后,才有可能更清晰得认清这个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只有这样的阅读评论才是有意义的。感知的准确性,最后还需要理性的分析来支撑。下面我就试着分析一下王东东的《云》这组诗。

云,揭开我头上的伤疤
让我丢弃我的血脉
去看那玉米长矛、红色印地安人的国度
可是我怎样诉说?——
是怎样的一朵云(轻飘飘的)
撞伤了我的脑袋?
再是超乎经验与逻辑的表达,在整首(组)诗的贯穿中,依然会是有轨迹的。在这组诗里,云作为一个与“我”对等的符号出现,它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所有的角色,“我”看见的,听见的,必定都是我内心里有的,它们是因被发现才被重新创造出来的角色。可以与我相交流,相联系,产生关系。而这些,与其说是“我”的想象,不如说是“我”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一首《云》里,我是被云救赎的对象,揭开伤疤、丢弃血脉,隐藏着深层次的潜台词。有两个字若隐若现,第一次揭示了云的身份:自由。自由是个读起来开阔铿锵但使用不当就显得软弱的词语。由于重重的危险性,作者抛开了直接而现实的表达。“我”说,在自由的呼唤下,我可以锹开锁链,可以去看那些“玉米长矛、红色印地安人的国度”这样美好的事物。事物是可以比拟的。它被内心幻化以后,就与某种魔力脱离不了关系。可掩藏的,却又有淡淡的,轻轻的“诉说”,这种诉说的质量和云一样,飘在了空中。呢喃是一个很好的词语,呢喃着,究竟是怎样的云撞伤了我的脑袋。
所谓自由,就是
与一朵云同寝,被其无故压伤
     ——《诗》
在田野,你清楚一朵云
怎样撞在一个人腰部
把他撞成了驼背
     ——《在田野里》
  而后,在这一篇里,诗人大胆地阐述自由。用了障眼法。云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是一种别的事物难以替代的感知。想到云,先入为主的常识,它轻盈、柔软、洁白、漂浮在空中,看得见却摸不着。而与云同寝,被云撞伤,压伤,甚至腰被撞驮。我们都知道,杀伤力往往靠的不是暴力与强悍。什么是刀刀温柔,这种体验还不是那么难以感知,它是相通的。而诗人的这种被“伤”的叙述,也充满温柔和美好,充满无限的向往。关键词:自由。自由代表着任何可能,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它带给你美好,也带给你心甘情愿的伤。自由就是可以认为:云就是自由。自由是可以被云撞击,被自由撞击,在其中感受痛苦和束缚中的挣扎,而挣脱的快感是不言而喻的。或者可以说是顿悟,发现。
  “我”在诗里面感到不安,感知到了疾病的由来——诗本身。而疾病隐藏着被云压过的伤痛。自由是诗。诗是他的宿命,选择了宿命,同样也选择了宿命中不可能分离的病痛。选择自由也必须承受一切后果。

《夏天啊,宇宙的小酒馆》,这是王东东这组诗歌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最不同的一部分。在整组里难免不协调,但是我们不需要害怕不协调。一致的协调未必能够刺激你的神经。这是一场浓缩的戏,可以被想象,也可以被消灭,更可以被否定的戏。感知的体验,我们说,对于一系列的角色,从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可以从太阳的葬礼中感知:必定是某种让人心疼和恐惧的不可知的事件惊动了你,死亡色彩凝聚,完全以一种悲剧性的宣叙调而非咏叹调来抑制这种悲哀的爆发。但这种抑制却产生更强烈的气流,显得那样局促不安。这是必要的。众生百态,终于只有一个结果。那么,云是否也参于了这场悲哀的结果呢?
  而在整组诗里,“你”与“我”,其实根本无所谓谁。“我”是我内心创造出来的角色,“你”也一样。其实,人称换了,他们所必须感知,所经历的还是一样。而“你”却比我更自由了,“你”可以瞬间取代任何人的地位,“我”(写作者)可以直接地,不用做任何铺垫把所有角色的“你”互换。《田野里》,以一种黑色幽默式的调侃,流露出一种自己被万物强加的意志。没有流露“你”的立场。但从被云撞驮了背中,我们可以读出其中的留白——隐藏的事实。你做了什么,你的立场俨然树立,自由依然是最高的旗帜。
  留白使整首诗充满了弹性和空间,它产生的间隙,可以隐含着许多一点就能被感知的信息。《在一朵云的下面》中,强调了云的重量,我和它一起落在井里。被云取消而又被赋予的实在,如种子。种子是要在地里的,才能生根,才能拥有生命。而云也落在了地上,那种被取消而被赋予,就是一种“破”和“立”的变化。被取消的实在,隐藏着挣扎过的,对过去的脱离,而重新的赋予,又是全新生命的开始。一首小诗三言两语而已,而这其中,又能有多少可以被阅读的人们感知和发掘出来的含义呢?
《谷铲》是一首重复读来,让人颤抖的诗歌。语言淡淡。可隐射着鲜明的现实:人吃人这种影象信息的传递。甚至没有如此层次,但解读出来也不见得过分。“你愿意吃我吗/看我是不是很甜,和谷物、面包、酒一样?”那种饥荒,和种种惊险的可能,还有反问的温柔语气像一把让人生痛的利剑扎进感知者的心理。那是一种令人颤抖的,可怖的美好。它没有云。却是云一样温柔,这种温柔的事物隐身,缺席了,却留下了种种气息,让人根本无法忘却。自由呢?似乎在这里销声匿迹,它无能为力么?
食物。伤口。究竟是语言的空隙遮蔽了现实。从现实到内心再到被创造出来的世界,被隐蔽的只有最初的部分。而这部分需要知者去寻找,经过努力去获取新的感知。这期间又必须经过理性的程序,只有思考才能深刻达到,触摸到真实的部分,掀开它的面纱。因为写作者在某一时刻是完全自由的,而我们作为读者,又不知不觉陷入他的自由圈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是谁,像一只熊一样低头》、《鸟》那些回忆和伤口源于何处?这饥饿般的伤口并非被象征云所致。口吻不一致。鸟却幻化成自由的利剑,勇敢得割开大地的伤口。彩霞。美丽斑斓的云朵,吸引着它,因为光明。
诗的结尾是一首《诗》。它是一朵被强调的云。似乎又从臆想回归到自身?云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成为精神和灵魂。它是任何事物,是雨,是我的手指,是可能的一切。自由。不论是否在自由中,有陷入了另一场病痛,但起码,它给了世界一个新的秩序。一切,似乎开始美好起来。
整组诗歌结构似乎过于自由而松散,但是并不影响阅读。自由性有它的弊病,包括这组诗本身也不可避免这种弊病。这组作品初看,很容易给人产生一种轻小的感觉,未必会得到重视。但是欣喜的是,我能从中挖掘出一点重量,在我的感知和思考中,将它完整地呈现。这些被理性阅读过的新感知,也许作者本身都没能意识到——这在写作的作者本身是很正常的。作者原本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无关紧要,但也不那么重要。必定要强调的是作品对自我的解读。你在读作品,作品就在读你。理解作品也是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
2004.9.13
附:
云(组诗)

云,揭开我头上的伤疤
让我丢弃我的血脉
去看那玉米长矛、红色印地安人的国度
可是我怎样诉说?——
是怎样的一朵云(轻飘飘的)
撞伤了我的脑袋?


我感到不适……
胸前压着一块磐石
光洁无比,顶端
没入了云雾
胳膊刺痛,压痕累累
我用力翻了一个身
磐石,訇然倒塌
凑近了看,原来是
一段虚无的铭文
隐现在草丛里
诗产生自不安。诗是
我的疾病,犹如
从药草推测病人的
症状。我吓了你一跳吗?
在我的病历上写着——
曾同一朵云同寝
被其无故压伤
——我要为我松散的新诗辩护?
所谓自由,就是
与一朵云同寝,被其无故压伤

夏天啊,宇宙的小酒馆
在夏天门外,我看见一队闹闹哄哄、哭哭啼啼的京剧人物
抬着冰棺,通过街衢
灰尘像蟒蛇一样飞舞,缠住背插旌旗的
武士的脖颈,一边用尾巴扫瞎跑龙套的眼睛
生和旦躲在一角接吻
净抹眼泪。丑走在最前头
苍蝇,死气白赖地聚集在冰棺正面
这是为哪一个送葬,太阳吗?
而在小酒馆里,男人和女人的眼睛,树的眼睛
闪耀着酒精的光,在昏厥、愚钝的下午夜、胭脂猪肠的黑色幽默的悲哀里
在红色蚯蚓的狠意、和快意里

在田野里
田野,曾经如此渴盼着你走近
用你滚滚的雷声让它怀孕
让小麦灌浆。它用南瓜的臀部吸引你
饱含春情的土地啊
那些顽劣的鸟儿向你保证
做你的大臣、宫女和太监
让癞蛤蟆组成最好的优伶队伍
为你唱戏解闷
你的母后,你从未见过
在田野,你清楚一朵云
怎样撞在一个人腰部
把他撞成了驼背

在一朵云下面
在麦田的另一侧
一朵云的重量
落在深井里
下起了雨。麻雀
飞到我这一侧来了
就这样,一朵云取消了我
又赋予我以实在
种子的实在
谷铲
谷铲扬起时,谷荚随风而去
洒满田野
你愿意吃我吗
看我是不是很甜,和谷物、面包、酒一样?
黄昏里,太阳是我深红色的血口
谷铲铮铮作响,仿佛骨骼
和空气撞击
燕子哄抢了电线杆
戴着农妇的白头巾
蝗虫聚集在南郊
闪电吃掉了黑夜
露出白齿
但我不是很甜,和谷物、面包、酒一样?

是谁,像一只熊一样低头
我低头
以回忆为食
羞红了脸
——我并无过错
但为一件小事赧颜
在我的阴影里,一只蚂蚁
缓慢地爬过
我,飞过的一朵云的
阴影
一只熊弯腰
趴下
以蚂蚁为食


鸟,大地的伤口
大地手里牵着一条线
和你紧紧相连
一道血痕
你飞过
留下。阳光的
针线忙于包扎
你受到彩霞的吸引
但它包裹不住任何痛苦
和天空相反,大地
盛产药品:棉花、大豆、玉米

化作锐利的剑
它沉重的阴影,它的阴囊却紧挨大地


天空。云像一条蛇
一样盘旋上升
云,我红色的头发
在溪水前停下来
濯洗
它越来越模糊
越来越清晰
云,用雨滴的手指
我的手指
搅动土地的
欲望,和记忆
洒向田野,唤醒
一直沉睡着的鬼魂
幽怨的、哭泣的鬼魂
互相拉扯着
走上大路
电线杆
不再显得孤立
燕子站满了电线
我的手指纠缠我的头发
我的头发纠缠我的手指
发表于 2004-9-1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阅读:感知先行、理性后至的体验

看到了,小枫子最近比较勤快。
 楼主| 发表于 2004-9-20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阅读:感知先行、理性后至的体验

55555555555555555只是勤快罢了
发表于 2004-9-20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诗歌阅读:感知先行、理性后至的体验

我没时间细看呐,不过看上去很不错哦
这几天忙过来,一一拜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2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