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95|回复: 1

嘘堂批读《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2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奥地利] 里尔克
   
2
    请您原谅我,亲爱的、尊敬的先生,我直到今天才感谢地想到你2月24日的来信:这段时间我很苦恼,不是病,但是一种流行性感冒类的衰弱困扰我做什么事都没有力气。最后,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变更,我才来到这曾经疗养过我一次的南方的海滨。但是我还未康复,写作还困难,你只得接受这封短信代替我更多的心意。
    你自然必须知道,你的每封信都永远使我欢喜,可是你要宽恕我的回答,它也许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要是一个人能够对别人劝告,甚至帮助时,彼此间必须有许多事情实现了,完成了,一切事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安排,才会有一次的效验。
    今天我只要向你谈两件事:第一是“暗(Ironie):你不要让你被它支配,尤其是在创造力贫乏的时刻。在创造力丰富的时候你可以试行运用它,当作一种方法去理解人生。纯洁地用,它就是纯洁的,不必因为它而感到羞愧;如果你觉得你同它过于亲密,又怕同它的亲密日见增长,那么你就转向伟大、严肃的事物吧,在它们面前它会变得又渺小又可怜。寻求事物的深处:在深处暗嘲是走不下去 ,——若是你把它引近伟大的边缘,你应该立即考量这个理解的方式(暗嘲)是不是发自你本性的一种需要。因为在严肃事物的影响下(如果它是偶然发生的),它会脱离了你(如果它真是天生就属于你),它就会强固成为一个严正的工具,而列入你创作艺术的一些方法的行列中。
    第二件我今天要向你说的是:
    在我所有的书中只有少数的几本是不能离身的,有两部书甚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我的行囊里。此刻它们也在我的身边:一部是《圣经》,一部是丹麦伟大诗人茵斯。彼得。雅阔布生的书。我忽然想起,不知你读过他的著作没有。这很容易买到,因为有一部分很好的翻译在雷克拉木(Reclam)万有文库中出版。你去买他的《六篇短篇小说》和他的长篇《尼尔。律内》(Niels Lyhne )。你先读前一本的第一篇《摩根斯(Mogens)。一个世界将要展现在你的面前,一个世界的幸福、丰富、不可捉摸的伟大。请你在这两本书里体验一些时,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并且,无论你的生活取怎样的途径,——我确信它将穿过你的成长的丝纶,在你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线索中成为最重要的一条。
    如果我应该说,从谁那里我体验到一些关于创作的本质以及它的深奥与它的永恒的意义,那么我只能说出两个名字:一个是雅阔布生,伟大的诗人;一个是奥古斯特。罗丹,那在现存的艺术家中无人能与比拟的雕刻家。
    愿你前途一切成功!
你的: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903,4 ,5 ;意大利,皮萨(Pisa),危阿雷觉(Viareggio )
附·读信随感(二)    嘘堂
    在第二封信里。里氏首先提到了“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这个论点。它建立在对生命之根基的观照上。这种观照是一个习诗者所应具备的本能和基本工具。由此,他引出了对创作鉴赏与交流的一个意见。从我的个人感受来说,该意见是正确的,因为有意义的交流、对话只有在一个相对平等的高度上才能实现。
    关于暗嘲,作者持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如果不是高度的警惕的话。事实上,暗嘲常常是自以为是与浅薄无知的混合物,再严厉一些,不妨说是精神软骨症的极端临床表现。正如作者所强调,暗嘲只有当它是伴随着对伟大、严肃事物的深切体察且作为一个必须采用的手段出现时才是有益的。如果失去这一前提,则它几乎必然将导向一条歧途,使我们与真正的问题失之交臂,同时也使我们的作品缺乏实在的力度。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当我们面对网络诗坛诸多貌似机智的打油作品时,这一提示的现实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文心·諧讔》云:“空戲滑稽,德音大壞”,亦此之谓也。
    雅阔布生的作品我没有怎么看过,不能置评,虽然我绝对相信里氏的鉴赏力。圣经是西方文化的经典支柱之一,一如中国文化人之于论语老庄,自是必读之书。我认识一位国内的现代诗人,也从圣经的语言和精神里获得了一种新颖的诗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这话千真万确。爱,意味着投入,不仅在书里,而且在书外。
    奥古斯特·罗丹的东西是伟大的。里氏自己便从他那里受益良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到了一种体察与感知事物的方式,一种沉毅的与大自然的契合。“我猛然感到,把握整体形象是学者的事,而艺术家的使命则是将各个局部重新组合成全新、更伟大、更合乎规律的整体”,“罗丹又何尝立志培植出大树来?他起先只把种子撒下,或者说埋在地心。这种子便开始向下发展,把根儿一一往下扎,等到根儿扎熟了,然后轻易从地面探出头来”。里氏这些感悟,不免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某本近代笔记里读到的一副楹联:“高以下为本,重乃轻之根”。艺术之各谱系,乃至艺术与人生,当真是有共性可通的。
    里氏写过本《罗丹论》,大陆有译本,好象是梁宗岱先生所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相信定有受用的。
发表于 2005-3-13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嘘堂批读《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二)

共同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0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