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89|回复: 1

边见(一至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边见(一至四)
     上网一年不到,偶尔因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发些极短的议论。刚才看到猫兄的诗论,谈得很好,姑从自己以前的议论中摘出若干条,凑个闲趣。谈不上中道之论,故名边见。  
    又既是网上的议论,不免有往复。但在这里,不便将上下的原帖都附上,只能请诸君臆测默察了。  
论诗不可苟作  
(一)  
    诗词虽小道,要须有寄托。汗漫成章,固可驰骋才藻,日熟日顺,而元气亦日丧其间,难臻深广,正恐得不偿失。昔读明人尺牍有一语,曰“人须自逆”,窃谓写诗填词,亦当作如是观。  
(二)  
    我一向以为生活是诗词的源泉,且是唯一的源泉。但我认为在生活的表层“群居终日”并不可能有真正的寄托。现代格律诗要发展,绝非掺杂些现代语汇所可解决,而首先要融入当下的生存体验。这个体验不是现成的,需要诗人自己殚精竭力地去挖掘、把捉,然后艺术地再现之。唯此,作品始有一定的价值。诗源于日常生活,亦必须高于日常生活。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谈不上是诗,遑论现代、古典或自由、格律哉!  
  其实,我的本意只是想说诗不可苟作,以免有才情者浪费了他的资粮而已。  
(三)  
    寄托非窠臼,盖寄托不必同,如人各有一副面目也。然无寄托则无面目,无面目何以言诗?  
    骨骼须是养成。取法乎下,必为佝偻。诗言志,诗缘情,诗不可移,情志可移也。  

                              论唐诗之弊  
    读诗必及唐,学诗必自唐,谈诗必称唐,在中国人的文学生活里基本上是条铁则。唐诗的绚烂、雍容,唐诗的丰富意象和高超技巧,确乎达到了后无来者的境界。但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言,随着涉历日广、思虑日深,愈来愈感到唐诗作为一个整体,有着极大的缺陷——在圆熟的技巧背后,往往少了些诚挚的热爱;而精致的表现中,每每难觅对生命本体的深切关怀。这时展卷再读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魏晋古诗,不免生出异样的亲切感,闻其音如睹其面,咏其歌如获其心,而其喜怒哀惋、长吁短嗟,罔非幽幽不得已,戚戚与我同。读诗至此,唐的盛大与成熟,竟显苍白。  
                                论直白  
    悠哉君,我欣赏的“不直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进言之,不是故作古拗,或单在兴象上玩游戏,而是胸中真有无穷意思,非言辞所能尽者。  
                                  论典  
   
    《诗》典乎?《骚》典乎?汉魏典乎?用者不觉其僻涩,无者不觉其浅俗,盖性情风骨贯乎其中也。天地变,斯道不变,不得以趋新掩其无学,亦不得以守故夺我灵枢。无我,故只是僻;无学,新只是俗。 论电脑作诗机  
    本雅明氏尝谓此时代为机械复制时代,电脑作诗,势所必然,乌足骇怪哉。适可剔伪汰劣,使知诗道真旨之所在也。  
  电脑作诗不足骇,可骇者,作诗如电脑耳!  
                            论古体近体  
    乞颜兄过谦了,古体实较近体难攻。我一直喜欢古体,但始终不太敢轻越雷池,因为还到不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用佛家的话来譬喻,古体比近体更具大乘的气象,象我这样根基不厚的人,虽心向往之,总不免有临渊之叹。  
  当然,近体也并不易为。以前读诗话,尝见律体贵有古意的说法,我以为这是很高的见地。真达到这一点,庶可谓殊途而同归了吧。  
                      复“拯救诗词之我见”帖  
(一)  
    新酒如何装入旧瓶,我也不会。以前新、旧体诗都写,但并不能打通,只是视当时的情绪、语感来选择诗体,便如垃圾分类后倒入不同的袋子,新者自新,旧者自旧。虽有精神分裂之嫌,倒也各安其份,两不相扰。近两年新体诗基本是停下来了,只偶尔写两首古体诗词自慰,但确乎又感到古体的局限,难以深切表现现代性的情感和思虑。最近在这里看到一些讨论,包括乞颜、小牧诸兄的尝试,隐隐受到触动,但仍不敢肯定一定有条打通两者的路。  
    不过,这条路也未必就没有,我想,如果有的话,恐怕还得从《诗》、《骚》、汉魏乐府的精神里去寻。
(二)  
    还是一句话:先须是酒。
(三)  
    酒陈乃香,然固有过手便酸者。  
    王氏(国维)学问大家,观其诗词,用典、指代,俯拾皆是。境界说、不隔说,只是叫人终须认取自家风光,勿被陈文固义所碍,是犹释氏直指当下、空其法执之趣也。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不是无物,要在转得动否。  
论诗论之作用  
    古今诗论作者,诚乏射雕手,然不得遂谓诗论为无用之物也。创作与鉴识各是一种能力。可相辅互进而不必相合。通家自古罕有,精乎一能,亦不易矣。吾尝闻“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能言,国之宝也”。取其能者,可矣。  
  又创作平平而鉴识精微者,世多有之。鉴识鄙陋而创作高妙者,吾未之见也。欲高其创作,必当先锐其鉴识。然则鉴识何以锐?曰:厚其学养而已矣。
百年前的旧瓶新酒  
    看见小牧兄的帖子,提到“诗界革命”。恰巧手头有一本刚从地摊淘来的《饮冰室诗话》,内里录的是那个时代的作品,有些大概可算“旧瓶装新酒”的实例,便顺手敲在一起。……其实,象黄公度、康南海、梁任公等,最能反映旧瓶新酒之旨趣的,应是他们的古体长诗。其中欧亚文化、新旧名相披离错杂,而复元气淋漓,有以贯之,非绝大胸臆、绝大学养、绝大气力之大不能为。是亦时世所造,今者弗及也  
论诗词之技巧,兼驳訾稼轩者  
    会技术只是个匠!诗词之衰,在道不在术。  
    稼轩词固非小儿女所宜也!  
论诗匠  
    所谓匠,见术不见道、为文造情、以物役我者也。  

论诗之顿悟  
    渐极而顿,顿只是质变之一瞬,欲顿必有个量变的过程在先。证道、作诗乃至用情盖莫外是。  
  我非生而知之者,故所见如此。  
论书卷气  
    胸中若存万卷,下笔岂得无此气?但不得以书卷掩情性之真耳。  
读问余斋主人诗,兼论诗心  
    每有斥古诗为古董者,若此作,可杜彼口。善哉善哉!  
    有关怀而后有诗人。关怀有二,一曰终极关怀,生命本体之感悟与超越也;二曰社会关怀,社会历史之责任与道德也。诗体有古今之别,诗心无替也。心无替,诗不亡。  
论曼殊  
    人称曼殊,多以其诗哀艳,其行放诞。我视曼殊,则重其于国事、佛事,皆有热衷深执,而任以直道。惜心事相违,竟不得用大才宏愿于乱世,郁郁以终。噫,此何人哉。  
论购古籍  
    今人点校本,除中华、上古二三老号所出者,大率舛讹百出,评析犹不可读。若非急需而又实在寻不到善本,我一般是不买的,是亦避嗔之一方也。  
论林逋及咏梅诗  
    林逋诗了了。即传世一联,亦不过中人之姿耳。   
    咏物诗极易作,易作则易滥,故亦极难。松菊竹梅,古今吟咏何止万千,意思都尽,除非眼毒手辣,横超唐宋元明、三界六道之外,不必率为。   
    曾见一诗,忘其作者(当在明清之间),惟记其结句为“平生只是知惭愧,逢着梅花不作诗”。虽云取巧,亦知机之论也。  
论新旧韵  
    只要诗本身站得稳,新韵旧韵,不妨自行其道。  
跟碰壁兄帖,论气、骨  
    碰壁说骨,我说为气,气充其内,其骨自备。   
    养之浩然,砾之颠沛,忧患为体,扩焉仁智。   
    不在绮靡,不在狂肆,大言小见,皆非其类。   
    耿耿将出,无色无味,抑之乃发,必也兴寄。  
读穆旦诗  
    穆旦做此诗的那个时期,可谓中国现代诗歌、文学的白银时代,高手层出。以新诗论,如九叶派的造诣,便在当代诗歌之上。回头看看,不免浩叹!  
读纪伯伦文  
    纪伯伦诚好,有古哲人风,堪与泰戈尔并峙。此二公皆立足本土文化而显赫之,此尤可钦佩者也!  
论俄罗斯十八、十九世纪之文学  
    俄罗斯十八、十九世纪之文学大有可观,较诸西欧,精巧锐密或不及,而沉挚素朴过之,盖真从苦难中发出来者也,所以动人。  
论及物  
    吾人今日作诗,正当从眼前事下笔,要能及物体情。否则纵天花乱坠,不免一仿古花瓶耳。  
论叠字体  
    此种东西害人。  
发表于 2005-4-6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边见(一至四)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01: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