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03|回复: 0

[原创]叫阵伊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8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叫阵伊沙

伊沙是诗人。
伊沙是青年诗人.。
伊沙是著名诗人。
伊沙是先锋诗人。
你不得不承认,你不得不佩服,你不得不景仰!
对此,羡慕者有之;忌妒者有之;小觑者有之。
伊沙对诗歌的开拓性,标志着他不仅是一位实力派诗人,而且是一位先锋诗人。他用他大阔斧的创造,用他的拗劲,用他的叛逆,用他的血性,用他的真实创造出的一系列作品,启发了诸多写诗的人,唤醒了许多人的诗心,他的作品告诉那些人:这就是诗。伊沙的出现,解决了诗歌是什么,什么是诗歌的问题。而他本人认为:诗歌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是那样的。于是他便这样写。看了解的人咋舌,“狗日的”原来这就是诗,这也是诗,这就是诗,诗歌原来可以这样写。他揭开了诗歌的面纱,抒发对生活直抵心灵的那一刻最为真切的感受,撞击灵魂的感受。
把内心针锥一样的东西,不管它是怎样的文字,可不可以说,那就是诗歌?
或者说,把内心一阵阵痉挛的东西缓缓地倾诉出来,可不可以说,那就是诗歌?
很多人通过他的诗歌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作诗了。无怪乎伊沙说,网上读诗,看到那么多的人在模仿自己,他会心一笑,感到很开心。
但对一位真诚探索诗歌的人,懂得诗歌是什么玩艺的诗爱者来说,当他看到伊沙的出现,他会对自己说,伊沙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我也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这样的的诗人,他不会去模仿伊沙。伊沙的成功会给他启发,给他鼓励。他会因他的成功而倍受鼓舞,更加坚定自己对诗歌的信心,增强他探索的勇气,他坚信自己的路子是对的,这样,他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伊沙是幸运的,他以他独特的创作方式在诗坛出现,一开始就被接受了,认可了,几乎没遇什么阻力,没有被冷落。不像有的诗人,创作几十年才被人发现。俄罗斯的丘特切夫,他的诗才直到四十七岁才被涅克拉索夫发现。中国的昌耀六十年代开始创作,到了八十年代才被引起广泛注意。伊沙最先从著名诗人严力那儿得到肯定,严力在给他的回信中说,不出几年,你就会写出来。伊沙说这是第一次一位著名诗人对他的鼓励。无疑,这对一位初涉文坛的文学青年来说是一种催化剂。所以,伊沙说严力是扶他“上战马”的人。伊沙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他首先接受了高等教育,是一位知识分子,生活在上层,他的创作尝试不会让人产生怀疑,因为尝试的背后是他的文他底蕴。虽然伊沙不愿做个知识分子,他说那样太沉重,但他是个知识分子,在这一点上,他是跑不了的。
伊水沙与传统诗歌无缘,在他的诗歌中几乎看不到传统诗歌的影子,他的诗更大程度上带有叙述性,用他的话说,是一种冷静的抒情。通过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一个有特定意义的事件的叙述或描写,来反映生活,揭示生活,表达他本人内心流动的东西,或思想中跳动的东西,这就是伊沙的特质。而且他从不使用那种纯粹的诗歌语言,他的语言是让人瞠目的,是他自己的,是一种活生生的带有生活质感,有着沉甸甸的份量的语言。没有明喻,隐喻,借喻,暗喻,借代等等这些传统手法。他的诗歌更接近口语,或者不如说就是在用诗歌说话,就是口语。《青年文学》的诗歌编辑柳宗宣说,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说话,我认为有道理。伊沙就是在用诗歌作一种特殊的讲话。伊沙本人就说过,没有明白“口语写作”却不自觉地运用“口语写作”的人,体会不到语言的精妙。这就看来,他是有意识地在使用口语,用口语作诗,完成这一特殊的讲话。从他的夫子自道中,我们又可看出伊沙与传统是有缘的,有牵连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有着多么严重的白话或口语!妇孺皆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床前”,“地上”,“举头”,“低头”,都是典型的口语。即使到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那里,口语也没有被他摒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土语“几时”,一个“把”字,典型的白话口语。从这点上看,伊沙是继承传统的,他吸取了传统的精髓,然后把他本人对诗歌的真正认识,用他经过探索性的语言,抖落出来。于是他的诗贴上了“伊沙”的标签。
《饿死诗人》这首诗口语倾向严重,我们来点儿断章取义,请看最后几行:
我呼吁:饿死他们
狗日的诗人
首先饿死我
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
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
把这五行浓缩一下,就成了一句典型的骂人话:
饿死狗日的杂种
“饿死”,“狗日的”,“杂种”,这就是生活中常用的粗话。谁也不敢也不屑把这些语汇放到诗中,因为诗歌是高雅的,但是伊沙做了。
伊沙这样做,必然也有一个探索历程。
一个诗人在探索诗歌的路上,很多时候都要考虑如何使用语言这个问题,特别是诗人的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之后,这种考虑更甚。面对一首即将诞生的诗,碰到表达关键的地方,语言是用高雅的,还是低档的;是粗俗的,还是书面的,这些都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当他在创造一件作品时,面对语言往往会出现两难的境地,是上还是下,是左还是右?这样会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他不得而知。这个时候,他只有从前辈或杰作面前去寻找经验,去验证。经验寻来了,他就坚定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伊沙也必然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
伊沙的叙述《车过黄河》,伊沙的口语汇《饿死诗人》在他崭露头角的创作时期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并起了开山劈路的作用。他给当时诗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不得不说,在自由白话诗的创作道路上,伊沙是一个开路先锋,亦可以说他打开了诗歌的另一条通道,并达到极致。伊沙本人就是那条路上一块醒目的路标。
现在的伊沙正走在这条路上,而且充满自信地走着。
伊沙对诗歌的认识与他的创作被许多人接受,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已悟出其真谛,批量的带有叙述性的诗歌或口语诗歌出现,这条路已开始变得拥挤,堵塞。
伊沙如有可能,他会劈出另外一条路,让更多的人再一次瞩目,咋舌。
伊沙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生活在上层,却能发出底层的声音,让底底层的人对他充满感激。因有这样一们诗人而感到欣慰。
现在的伊沙在做些什么呢?把每月的诗作汇集在一起,张贴在网上,大大小小的诗人们争相观看,发表意见,这里面吵吵嚷嚷,争论不休,一些人不断折磨他,攻击他,诋毁他。里面缺少真正的诗歌探讨,这对伊沙并无益处。
现在的伊沙可以知足,首先他是大学教授,生活来源不用犯愁,不象有的诗人,要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犯愁,甚至连工作都没有着落。二是他的知名度,去接受邀请某地作一次诗歌讲座,可以得到一部分酬金,这又增添了生活的另一来源。没有几个诗人能走到这一步,能如此地被社会容纳,接受。
伊沙创造了经典,《饿死诗人》将会被那些苦难诗人,行呤诗人,流浪诗人们常常想念,在逆境中成为诗人们的自嘲,聊以自慰,并成为诗人们灵魂的一粒安慰剂。虽然“饿死诗人“非伊沙本意,但“饿死诗人”会成为一个固定语汇而流传下去,这四人字会被人们经常引用。就像阿Q这一文学形象经常被引用,流传下去一样。
因为这,伊沙是不朽的。
因为这一切,伊沙可以高枕而卧,他可以轻轻松松地去饭店吃吃烤鸭,边吃边聊,惹得邻桌不高兴,他却依然故我,过一种凡夫俗子的生活。
这又何尝不可。
但是,艺术的高峰是无止境的,艺术的道路是宽广的。
现在的伊沙创作势头锐不可挡,每月都有大量作品从他手下产生,但是这些作品都只是让人看出量个诗人的敏捷,或创作才能,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带有沉重感或新鲜感的东西还没有出现。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说:过多的音乐会损伤你的感觉。我们也可以说,过多的诗歌会麻痹一个诗人。一个诗人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如扔下诗歌,弃之不顾,过段时间,当诗歌再一次在他心头浮动,那所产生的作品就非同寻常。
不过,就目前的创作,伊沙说过这样的话,大雁塔七层,如果塔尖也算一层,那就是第八层。他现在所要落成的就是诗歌的大雁塔,他现已堆到第三层还是第四层,第五层还是第六层,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在建一座诗歌的大雁塔,塔尖终究一天会出现。
相信伊沙的诗歌的大雁塔不久将会落成。
有人说过,大诗人的标志,在于他进入中年以后,把前期的自己扔在脚下。对此,我不置可否。
但是,伊沙正在创建他的大雁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06: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