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77|回复: 5

[原创]非诗:未来与可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3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乐思蜀在 2006/04/05 09:04am 第 1 次编辑]

非诗:未来与可能
乐思蜀
一、非诗:诗?非诗?
非诗是让目前很多人认为不是诗的诗。这是我妄下的定义,也是参阅了大量非诗文本之后得出的。
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非诗是形式上的非诗。即非诗具有不同于一般诗歌的形式,在形式上让人认为不是诗;
二是非诗是本质上的诗。非诗拥有诗的本质,有诗歌应有的感慨,不然为何要在名称中无故弄个“诗”字?
在我收集到的非诗文本中,印象最深的是陈黎的《战争交响曲》: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乒兵兵兵兵兵兵兵乓兵兵兵兵兵兵兵乒
兵兵兵乓兵兵乒兵兵兵乒乒兵兵乒乓兵兵乒乓兵兵乓乓
乒乒兵兵兵兵乓乓乓乓兵兵乒乒乓乓乒乓兵乓兵兵乓乓
兵乒兵乒乒乒乓乓兵兵乒乒乓乓乓乓乒乒乓乓乒兵乓乓
乒兵乓乓乒兵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
乒乓乒乓乒乒乓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
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乓乓乓乓乓乓乓乓乒乒  乒乒乒  乒
乓乓  乒乓乒乒  乒  乓    乒乒      乒乒    乓乓
乒乒    乓乒  乒  乓  乒  乓   乒乒乒    乓  乒
 乒乒  乓  乓乓  乒    乒  乓    乒  乓     乒
  乒     乓    乓         乓      乒   乓
   乒      乓      乒       乓     乓
     乒                      乓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首诗。不管别人的感觉如何,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吓了一大跳。这也是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揣摩后我终于认可了:这是真正的诗!
其实它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第一节是长方形的军队,整齐,威武,雄壮;第二节开始打仗了,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队伍也乱了,队伍中不断有士兵伤残,成了乒或者乓,越到后来兵越少,声音越来越小了,乒和乓也越少了,稀稀拉拉,溃不成军;第三节,全部是丘,整齐排列的坟丘,不多不少十六行,跟第一节完全相同。一样数量的兵变成一样数量的丘,让人对战争无法不产生极端的厌恶感。作者正是采用了巧妙的拆字法,恰到好处的图形揭示了战争的非理性特征,贬斥了人类制造战争的非人道。它没有什么啊呀啦哟的抒情语,但它切切实实地把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的诗意感慨埋藏在里头。这不是诗,什么是诗?!
但对这样的诗,某些人就有不同看法。它首先是没什么难度,无非是一个简单的创意加上拆字法,其次它无法阅读,勉强阅读也没有什么快感,也就是说它根本不具备有人说的诗的音乐美。所以它绝不是诗!
正因如此,这个作品符合了前面提到的非诗是“形式上的非诗,本质上的诗”两个特点。所以我将它奉为非诗的经典之作。
二、非诗:探索之诗,尝试之诗
诗人应该是时代的大脑先行者,是最不安于现状的人,不满足于模版化的流水作业是一个优秀诗人的最基本特征。我们偶尔会听到诗人们抱怨现在的诗歌就像是从工厂里造出来的,千组万首一个模子。我也有这种感觉,而且越来越强烈。我不由地时常想起小时候看人做煤饼,即蜂窝煤,用一个长柄的铁器对着湿煤粉压一压,就出来了。小孩子很喜欢玩这东西,只是觉得工具太重了些,煤饼厂工人天天干这个,若不是为了赚钱谋生,怕是不会愿意干的。写诗当然不是做煤饼,但我们时常会发现有人像做煤饼一样写诗。这种诗往往一做一大堆,他们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样的诗往往很壮观,让人觉得很有水平,容易得到广泛的赞誉。
真正的诗人生来厌倦做这样的工作。他们是不安心的人,不断更新的人,在维持一段时间的某种写作之后,他们必然会去试图创造新的模式。然而,他们的尝试常遭误解和批判。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的尝试之作让人觉得不是诗。因此,诗/非诗探索者需要有非凡的勇气。
但从古至今,非诗探索者都不乏其人。如唐代陈子昂、李白,宋代的苏东坡等人,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在此不赘述。近代,胡适先生无疑是先行者。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他那本《尝试集》乏善可陈,但他率先将白话用于诗歌,的确开创了中国新一代诗风。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白话,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批评,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这也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近代诗/非诗探索的代表人物。贺敬之的将陕北民歌体的尝试,也可谓独树一帜。而台湾现代诗人也曾尝试各种诗法,也作过一些诗/非诗的探索,但总的来说,瑕瑜互见,从西方移植多,开创少。中国的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西方诗歌思潮的一种移植。真正开创新一代诗风的应是八十年代中国新诗的口语化运动,王小龙、于坚、韩东等以及后来的伊沙都为此作出了较大贡献。现在看来,口语化运动是成功的,例证是现在还有一批诗人坚持用口语写作并成绩斐然,还有一点就是,大多数诗人(即使是所谓知识分子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注入了口语因素。当然,这不会让诗人们停下诗歌探索的脚步,新的非诗文本仍在不断涌现。典型的如于坚近年的作品《零档案》。
试看《表格 1履历表 登记表 会员表 录取通知书 申请表》中的一段:
照片 半寸免冠黑白照 姓名 横竖撇捺 笔名 11个(略)
性别 在南为阳 在北为阴 出生年月 甲子秋 风雨大作
籍贯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年龄 三十功名尘与土
家庭出身 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反动儿混蛋
职业 天生我才必有用 工资 小菜一碟 何足挂齿
文化程度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本人成分
肌肉30公斤 血5000CC 脂肪20公斤 骨头10公斤
毛200克眼球一对肝2叶手2只脚2只鼻子1个
……
《零档案》整组诗表面上看都是这样对生活琐碎的细化描述,难怪它会引起诗界诸多争议。但仔细看来,它并非对生活的照搬照抄,只是对各种档案格式进行了有机的移植。总的看来,它起码有两个方面超越了很多传统的诗:一是呈现了生活的荒诞,二是抒发了生活的真实感慨。
非非主义也一直是诗/非诗探索的急先锋。试观杨黎近作《五个红苹果》中的片断:
1
我在燕丰超市买了五个红苹果
我把它们洗干净
放在客厅的茶几上
那客厅,一天到晚都照不着阳光
一天到晚都要点灯
五个红苹果
一个比一个红
3
电梯司机小王
是河北乡下的姑娘
她们家有一个很大的苹果园
她告诉我:苹果
不仅有红色的
还有黄色的和青的
我说我知道
我不知道的是
有没有白色的苹果
小王笑了
白色的苹果
她没有见过
我也没有见过
11
我走到卖苹果的摊子前
对卖苹果的人说
我要买五个红苹果
五个红苹果
一个比一个红
有一个不红
我就不要
卖苹果的人
从一大堆
红苹果中
给我挑了五个
最红的
红苹果
每一个有
半斤那么重
公元2003年
9月11日
我买了
五个红苹果
这首诗基本上达到了杨黎“诗是废话”、诗“言之无物”的理想。不管非非主义的尝试是否成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在语言上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近年来兴起的散文化诗潮也值得关注。试看S城写作的《认识植物》:
早上  从院子里走过  看到那些新挂上的植物名字标牌
有一种原以为是北方的大叶冬青  却叫做海桐
多么让人忧郁的名字  还有一种我一直没有弄清的
原来我叫它金迎春  却是黄花槐
一年到头的开着满树金色花瓣  是我关于这个城市最深刻的印象
垂丝海棠我原以为叫做铁梗海棠  每年的三月就满树的粉红
第一个给我落英缤纷感觉的就是它了  梦幻一般
下午  我回来  依次地看过那些植物的名字
龙爪槐和老的香樟我都认识  园子里大的三角花
我把它们误认为是杜鹃的一种了  记得去年和她看黑龙潭公园的杜鹃谷
如今我们怎么彼此怀念  剩下的都是伤感
行政楼前那两株盆景植物  却是叫做七里香的
高大的桉树  学名却是柠檬桉  还有金叶女贞
我以前没有注意过它们  月季在北方的故乡是常见的
侧柏和龙柏也是刚刚能够分清  白玉兰和紫玉兰我已知道
有一种叫做白兰花的  却是陌生的一株
从老楼过来的那条路  两边站满了桂花
七月的时候它们香飘满院  水杉  那么高大
中午的时候我站在五楼  和璐在一起发呆
眼前就是它们  美丽的叶子在阳光里闪烁
住所院子里的那些树  更让我惊诧  它们叫做东京樱花
东边的五棵叶子发红凋落 西边的五棵还是苍翠的颜色
记得上午璐好像还说过一句  在去她家的那条路两旁的就是迎春花了
用现代诗一贯的理念分析这个作品,大都会认为它太不精练了。但认真读起来,它居然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拖沓。作者隐隐约约地把景物与人事对应起来,娓娓道来,让人的情绪不免为之带动。如,“我以前没有注意过它们  月季在北方的故乡是常见的”,“七月的时候它们香飘满院  水杉  那么高大/中午的时候我站在五楼  和璐在一起发呆”,“记得上午璐好像还说过一句  在去她家的那条路两旁的就是迎春花了”,这些句子,不能不让人感觉到里头含有深意,尽管经过诗人的特殊“处理”,一切都变得淡然。
诗/非诗探索的路有多条,在此无法一一列举。我想说明的一点是,方法不是主要的,诗人的探索精神才是应该重点强调的。不管成败如何,优秀的探索者们在诗歌的征途上左冲右突,显示出了一个探索者应有的姿态。仅此一点,就已值得我们尊重。
三、非诗:非常之诗
探索导致了非诗的非常性。
常是常态,是现状,是诗歌在当前已被普遍认可的模式。探索必然导致与现在既成的理念不同,它的特异性因此显露。非诗被认为不是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飞沙的《春联》就是这样一首诗:
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
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
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
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
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
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
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
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
同一句话引用了八次,两句一节,正像一副春联。丰富多彩的生活被演绎成了无聊的单调重复,而作者这样的演绎居然让人无法辩驳,读罢此诗,相信读者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思考。再延伸一点想,我们写诗会不会也是这样,不过是换张纸而已呢?
再看小云的《新闻连播·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在国会所作的总结》:
1
据虚张声势通讯社电子版即时公布的消息/超级大A国进攻北京未遂/北京时间23时/超级大A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刚刚结束在该国国会所作的总结/承认此次失败不仅是战略上的失败/更是战术上的失败……
2
我军大意地使用了北京市旅游局的北京旅游图/和/北京公交公司的北京交通图/以及/北京地质勘探中心的北京地形图//我们错误的以为中国人给自己用的东西虽然算不上好/但决不会欺骗自己人/然而我们错了/拿到这几张地图的第一天就注定了我们将要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
6
降落在老屯的101师502团伞兵/选择小区规划图上的/绿地/会所/游泳池/湖泊/降落//结果,当他们落地后发现/他们都落在楼顶上/因为开发商为增加容积率多卖些钱擅自更改规划/把原先承诺的绿地会所游泳池湖泊都盖起了楼//更悲惨的是,这些该死的小区规划让倒霉的/伞兵着陆时死伤无数/幸存伞兵在楼顶与中国民兵隔着天窗枪战一宿/大部战死
……
在这组诗中,作者通篇采用了新闻播报的形式,“记录”了一次虚拟的战争,讽刺的内容却很广:超级大国霸权逻辑、部门官僚主义、劣质的城市设计、混乱的生活秩序等。充分揭示了生活的荒诞本质。这首诗无疑是非常态的,是跨文体的远缘杂交,却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它表达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许多自诩深刻的文本,它甚至很可能超出了作者本人原来的预想。
另一位诗人雷平阳《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至少在表面上看,只是通篇记录了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纳入的三十七条支流名称。此诗在《羊城晚报》发出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诗?非诗?好诗?劣诗?大家各执一词。
不管怎样,正是由于这些诗人的不断探索,丰富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文本。
四、非诗:边缘之诗
非诗的非常性决定了它的边缘化。
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而普遍的现象是:当一个类群或一种形式呈现出与整个群体不同时,它的边缘化命运就已决定。当代诗人的孤独无非也是由于这个根本的要素在起作用。非诗的边缘化是因为它本身的特异性,也是因为阅读者不能理解这样的特异性。如旷野道人的这首《窗》:
田田田田田田田
田田田田田田田
田田田口田田田
田田田田田田田
田田田田田田田
田田田口田田田
田田田田田田田
田田田田田田田
田田田田田田田
春天请开一扇窗
这首诗有图象诗的特征。在春天的田野里,诗人凭着诗心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口。但有些人一定不会认为这是好诗。好在“春天请开一扇窗”还有传统的表面抒情的成分在里头,使得这个作品至少能获得部分认同。
而于坚显然走得更远,试看《零档案·日常生活》第8节:
日记
×年×月×日 晴 心情不好 苦闷
×年×月×日 晴 心情好 坐了一个上午
×年×月×日 天又阴掉了 孤独 下雨 下午
继续睡
×年×月×日 睡了一天
×年×月×日 感冒
某日刮风
某日热
某日冷
某日等待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新年 某日 生日 某日 节日
这首诗是对日记形式的移植。很多人会问,这样的日记也是诗?我倒觉得,这首诗把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它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和空旷,从而产生无法排遣的失落。失落之后是什么呢?也许会是思考吧?谁知道呢?
谷禾的《记录:宋红丽》也可谓非诗的一大探索:
记录:宋红丽
——1月16日《XX时报》
宋红丽,女,26岁,1979年出生
河南省鹿邑县宋楼村人,小学文化
身份证号码不明
1998年来京务工,当过洗碗工
广告员,在路边卖过假烟和盗版盘
擦过皮鞋,哭过,偶尔笑过,想过死(不止一次)
后到亚运村某工地做炊事一年
欠薪10个月无奈离开
01年在北京站做过两个月票贩子,
羁押15天后释放(无记录),录像厅里
结识了四川仔王小峰(她曾经的男朋友)
02年8月两人同居,
两个月后怀孕。流产。
又过了两个月,
再怀。再流。半年后,第三次怀孕
王小峰人间蒸发
宋红丽咬牙切齿要把孩子生下来
03年8月,宋红丽花70元买下一辆
二手板车,晃悠在通州东关一带
捡垃圾,那里许多住户都认识她——
大肚子河南女人宋红丽
04年4月18日,宋红丽在潞河医院
顺利产下男孩儿小小
4月23日之后换到姚家园市场继续捡垃圾
(其间5天为产后休息)。
受人蛊惑,曾偷偷到燕莎附近站马路牙子,
感染过轻度性病(后治愈)
宋红丽发誓痛改前非
捡一辈子垃圾也不再干这丢人的事儿,
累死苦死也要把小小养大。
2005年1月16日上午9时23分
宋红丽怀抱小小,身背编织袋
横穿京哈铁路时不幸被一辆飞驰而来的
货运列车拦腰撞飞(像一只鸟)
并当场断气。
目击者称,断了气的宋红丽
血肉模糊,但左手死扣着胸前的小小,
右手抓住背上的编织袋,
几个人都不能掰开。
她的板车就停在铁路对面,
(到记者发稿仍停在那儿)
估计她是要赶着把捡来的垃圾送过去。
希望大家一定汲取血的教训,
过马路要格外谨慎,
尤其不要带侥幸心理,
警方欢迎有爱心的人联系小小的收养事宜
垂询电话85895982  
手机13900066667
(记者马宇宙  报道)
用某种眼光看,这是一篇流水帐式的记叙文,因为只有事实的呈现,但无限感慨尽在其中。读罢此诗,相信每个人都无法不为之痛惜,都会产生对人间苦难的悲悯情怀。
非诗边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前几年刘春在扬子鳄论坛帖出左后卫的一首《前妻》,便引发了众多诗人、专家学者的争议,关于这是诗,还是文字游戏,是好诗,还是劣诗,大家各执已见,很多意见针锋相对,乃至有人为此撕破脸皮。这是因为相对而言,这首诗的特异性更为显著,更难以用一般的眼光来评价和衡量。为说明问题,在此不得不引用全诗:
听说,你又瘦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创作手记:
4月12日。阴雨。诗成,泣不自禁。下午告假,独自开车外出。
4月14日。晴。现任妻子从电脑中调出此诗,大怒,删入回收站。晚,口角。
4月15日。晴。与妻深谈幸福美满。收回成命。允其删诗第4-8行、第20-27行,争取到第六行前两字做连词留下。
4月16日。阴。妻删去第1-3行、30-32行,苦苦相求,留下第一行。
4月18日。大雨。妻索性删去第9-19行、第28、29行,称一句诗可以遣怀矣。
4月20日。晴。妻又欲删诗,已无诗可删,便将诗题《小暖》改为《前妻》。
4月25日。阴。以本诗排行有技术借鉴价值为由,留下原诗残骸以为纪念。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创作手记这一形式来说明诗的大致内容,抒发了内含的感慨。我们不能用普通的诗歌技巧来分析它的成败,只能从总体上理解或者感受作者内心所思。正如刘春所言:“人们阅读《前妻》,除了惊异于其形式的古怪,还为其中的伤怀与无奈而叹息不已。”如果作品达到了这样一个效果,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非诗的边缘性正在于诗人跨越文体,利用杂交、移植、变异等手段,使诗变得不像诗,其实他们把自己的感慨、感悟、思考都溶入到文本当中。作为阅读者,也必须跨越文体表象,直接去体悟它们的本质。如果阅读者已经形成固定不化的阅读习惯,这一步跨越就很难完成。
但据我观察,大多数的阅读者是这样的,不管他们读诗读散文看小说,他们头脑中早有既定的模式,只要不符合这个模式,他们就自然产生抵触和排斥。所以我可以负责地说,非诗的边缘化是注定的,不可能改变。
五、非诗:未来与可能
这样说来,非诗显然不是过去之诗。过去之诗已大都被人认可,其中的一些已成为经典,铁板钉钉。即使它们中的一些曾经被当时的人们认为不是诗,遭遇过不公正的待遇,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它们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即已转正,登上大雅之堂。
非诗显然也不是现在之诗。现在得到普遍认可的诗其语言、形式无疑都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诗人只要遵循这套模式去操作,就能制造出“诗”。而非诗根本没有模式可循,这使得它跟现在之诗拉开了距离。
排除了过去和现在,非诗应该属于未来。我们可以尝试用历史来推知未来的可能。不妨先做这样的假设:拿唐诗给诗经时代的人读,拿现代诗给唐宋元明时期的人读,拿口语诗给“坚持传统”的诗人读,他们会不会认为是诗呢?拿未来的诗给现在的人读,感觉往往也是这样。我们现在看到的非诗也许就是未来之诗。
从根本上讲,诗歌的任何一次革新都是一次非诗化运动,都是一场让以前和现在的保守主义者无法理解的深刻的革命。胡适的白话诗初现,令当时的人感到震惊,七十年代的朦胧诗让一些老一辈的诗人无法理解,八十年代开始的口语化运动也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些改革者的作品都曾遭到非诗的待遇。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还会这样认为吗?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诗的发展轨迹是“诗——非诗——诗——非诗……”这样循环递进的,绝不会长期维持一个既定、固有的模式。当然,历史上也曾出现唐宋以降格律诗传统长期统治的局面,但这种局面的长期延续显然大大制约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非诗并不都能成为未来诗的模式范本。如前所举的那些例子如果成为某个时期的主流形式,想必也是诗歌的灾难。只有一部分的非诗会去承担未来的重任。比如口语诗在经历了它的非诗时代之后,已成为时下公认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也许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但会在吸纳了其它门类诗歌的某些优点的前提下,而并非现在。
一些非诗会是永远的非诗。如陈黎的《战争交响曲》、于坚的《零档案》等,以其独特个性成为不可复制的诗歌文本,它会一直以自己的姿态存在,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当然,非诗既然是尝试,即有成有败。比较而言,非诗是在未知的道路上走,更容易摔跟头。所以非诗也需要经过淘洗、筛选,才能让精华显露。
优秀的非诗作品不管具有何种形式,其本身所包含的生活的感慨和思想性是无法抹杀的。它的意义或许在于,它给诗人们提供了诗歌的诸多可能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有一点,非诗的特异性注定了它在诗界的孤独乃至尴尬,某些尴尬也是非诗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如它的不延续性就足以使它时常落单,而完全不像现在流行的诗写作那样能取得表面的辉煌。
目前诗界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当今诗人辈出,数量不下百万,诗歌网站也有几百上千家,但其中能读懂非诗者有几?探索非诗者有几?举目四顾,只见成千上万所谓的后现代诗人,所谓的先锋群体小心翼翼地循着别人走过的路子写所谓的诗或非诗。
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目前非诗还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很多所谓非诗的理论其实只是在搅乱人们的视线,很多所谓非诗,只是挂了个幌子而已,根本没有探索和创新。而真正优秀的诗/非诗探索者都不喜欢张扬,他们往往只关注文本本身,只向人们提供文本而不愿意去做无聊的争辩,这使得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更加猖狂。
虽然如此,也无需悲哀。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路,大路方便,走的人多,小路泥泞,走的人就少,没有路的地方,只有很少的勇士才会去走。但只要有人走,就会有新路。
当然,诗,非诗,说到底也只是名实之辩。关于一个作品是诗,还是非诗,也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更关注文本本身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思考,而不应拘泥于它属于什么文体。文体的框框是不是已经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了我们的创作?说来话长,还是到此为止吧!

2006年3月21日初稿
2006年3月23日改 
2006年4月4日改毕

发表于 2006-3-24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非诗:未来与可能

好诗,好文.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非诗:未来与可能

问好兄弟!
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06-4-6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非诗:未来与可能

诗是三十六计吗?
诗是猜迷语吗?
诗拿来做什么
是拿来考智力吗?
进行一场数学考试
??
学习,不懂?
发表于 2006-4-7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非诗:未来与可能

    诗歌的形式是可以尝试的,但是要在诗歌的范围之内,超出了,就进入了另一个领域。比如视觉效果成了主要的表现手段,就超出了诗歌的领域了。它可能也表达了某种意境,如果有人愿意创作,有人愿意看,也是一种形式,应该给它起一个合适的名称,不应该称为诗歌,诗歌不是回收箱,一切无法分类的文字都归入诗歌的类别里。
发表于 2006-4-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非诗:未来与可能

有些诗我看不懂就不看了,看了都不懂的,只能说明这不是写给大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9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