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98|回复: 1

晓音诗歌近作探秘 (广东:李诗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5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晓音诗歌近作探秘
李诗信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晓音的诗歌风格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或许可以认为,她一个人就是一个流派。读晓音的近期诗歌常给我有看影视作品的感觉,诗中的语境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多数意象都具有较强的“上镜头性”,流动的画面常使我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浪漫的梦幻意境之中。在影视作品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对列必然产生新的观念和新的性质,其表达效果不是视觉形象之和,而是视觉形象之积。晓音的诗歌语境也类似于影视作品的镜头排列,这种排列的结果使语境意象具有象征和隐喻的功能。以我的理解,晓音诗歌具有三个层次,即:外层——动感世界;中层——浪漫梦境;核心——象征隐喻。
一 动感世界
晓音诗歌往往从描绘真实的现实景物开始,而且具有极好的动感画面效果,初读时就像是在看电影剧本,渐渐地就进入诗人构筑的动感世界中,这是一种看电影的感觉。下面略举几首诗歌的起始部分作简要讨论。
绕过一棵树,天空变得朦胧/落日的余辉挥洒成一片光的海洋/红色 耀眼 短暂而不可触摸//一些人绕过树疾走于晚唱的灯中/远方的岛屿像一只纽扣/紧紧依缀在世界的胸前/… …
《绕过一棵树》
犹如一部电影的序幕,绚丽的落日美景把观众的视线紧紧吸引:一棵特写的大树近景从画面中心慢慢退为中景,红日徐徐坠落,天空开始转暗而富有色彩,光与色的急剧变化令天地万物都那么神秘莫测。华灯初上,那些绕过这棵树匆匆奔走的人们似乎无心观看霞光的丰富变化,他们更没有想到自己也是这晚唱图中的一道风景。在光与色的浪漫演绎中,眼前的景物慢慢摇向了远方,读者的视野愈来愈宽阔了,大地就像这个世界的巨大衣衫,远处的岛屿悄悄地显现,它是那么的渺小,小得像上衣中的一只纽扣。
除上面的《绕过一棵树》外,晓音的很多诗歌都是一开始就使用了流动的画面语言,如下面这两首诗:
二十六年前/这所房子曾经有人住过/如今,屋檐挂满苔藓/一只只鸟从上面飞过/留下一星清高和淡远//迎面走过来的人/都捂着双眼/… …
《空房子》
这个城市罕见太阳/正午,天空苍茫/那时,身边的灯盏由暗变亮/我的玫瑰依在小镇的墙头/窃窃私语/四周香气浮动//… …
《在贵阳》
二 浪漫梦境
晓音的诗歌初读好像是对客观事物的自然描述,但是,读者在品味这些画面时会发现并非是自然风景的照相,而是艺术的摄影。晓音的诗歌语境常常是抽取真实空间和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断进行组合,艺术地创造了非现实的主观意象,具有浪漫的梦幻效果。以《岁末的五首诗》为例可以管窥晓音诗歌的艺术魅力。
阳光。普照/我冥思苦想的人/被裹在光中/慢慢地隐去//这个世界太亮/这个世界真的太亮了/太亮的世界让水银柱急剧下滑/阳光下 叛逆的村庄/财物一洗而空//而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喊叫了//… …
《关于阳光》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诗人的心却沉郁悲凉,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见到“我冥思苦想的人”,那就在幻觉中相见吧! “太亮的世界让水银柱急剧下滑”是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句子,如果按照现实的真实就无法理解这句话,但是,如果按照幻觉的真实或心理的真实这又是合情合理的。这首诗总令我想起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他日夜思念着被谋杀的父亲,在阳光下他仍能感觉到父亲的幻影时隐时现,无论阳光多么灿烂,王子的心都非常悲凉:父亲、王国、财物、甚至恋人都被洗窃一空… …
水/哗地一声/弥漫开来//眼前的事物/犹如一团难嚼的雾/迷离了我们最日常的生活//一只猫/一只滚动在炉膛边的土豆/一封古旧的情书/像暗夜流动的水声/亲切 但是遥远//我们一生都会在这种雾中攀升/有谁能知道/水,它会让我们从哪里开始/又会从哪里结束//… …
《关于水》
如泼墨画,哗地一声就幻化出一个梦中的世界:水气升腾,在雾中我们飘离了日常生活,看到了许多过去的事物,在幻觉中我们迷失了自己,犹如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一切都变得难以捉摸:“而我们,有谁能拒绝/这无孔不入的水/还有谁的身体/能够对峙于/这坚忍不拔的水”。很明显,这里的“水”已经不是现实中的水了。
… …//携带沉香的人/伫立在天堂的门外/天合让人沉醉/而我只能与土拨鼠为伍/一生仰对天空/一生数落怀里/几个赖以生存的米粒//… …
《关于天》
“天空”不是现实中的天,而是精神层面的天了。天堂可能是人们想象中最美好的地方了吧?可是,携带沉香的人也只能伫立于天堂的门外,而一生仰对天空的诗人也只能像土拨鼠那样生存。
花朵/盛开/朝着花走/对!一直朝着花走//花朵下面,深藏着一切美好的事物/花朵上面,有我们好多年前/幸福的影子在飞翔//… …
《关于花》
朝着花走,走着走着,花就超越现实,成了诗人心灵中具有象征和隐喻的花朵意象了:“我的一生都在朝花朵抵近/我的一生都在梦想着/和花朵一起开放、闭合/我常常会在梦中/把一朵花剥开/那时,就有许多美丽的事物/扑面而来/犹如一组很老的照片/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
榕树/对!是一棵榕树/是一棵硕大无比的榕树//我顺着斑驳的阳光朝上望/我看到智者的须发/少女翠绿的指环//… …
《关于榕树》
榕树的气根令诗人想象为智者的须发,树叶间的光斑成了少女的指环,当诗人再一层层地往上望时,看到了天空、云彩、鸟儿,诗人也像鸟儿一样飞升,在快乐飞翔中感受天堂的音乐、亲近马匹和干草的气息… …
三 象征隐喻
晓音的诗歌语境都是游走于现实和幻象之间,其目的是表现内心生活的真实,她关注的不是女人的“小资”情怀,而是利用诗歌抒发出自己对世界、人生、社会、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的见解和感受,而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时常令她迷茫和彷徨,加之坎坷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有些叛逆的性格,她的作品也就很自然地具有了反传统手法的特征。在叙事结构上她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连贯式或直线式,较多地使用时空颠倒、多线交叉,偶尔还使用些无逻辑事件的组合来代替情节结构,线性的、客观的物理时空被改变为复杂的、主观的心理时空,在不断的追叙和回忆中,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纪实与虚构等等组合在她的诗中。为了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哲理意蕴,晓音的诗歌意象较多地运用了象征、意象和隐喻等表达手法。
象征、意象和隐喻是以“言外之意”或“象外之旨”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意蕴内涵,必然就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所以,该类诗歌会使广大读者和批评家意见纷纷、各说不一,体现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中较多地使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因此,一千多年来他的诗歌不断有不同的解读版本出现。晓音诗歌着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她构筑的语境意象非常复杂微妙,如她的《病房》和《空房子》,“房子”在诗中就至少有三重隐喻:现实中的房子、某个历史事件所置身的特定时空、一个具有虚无主义之普遍性存在的时代(向卫国语)。
为了说明问题,又避免把小文章写得太长,下面仅以晓音的近期作品《绕过一棵树》展开讨论。
“一棵树”象征和隐喻的思想或事物在诗中被诗人多次置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回复效果。该诗从霞光满天的黄昏开始,诗人注视着天地间转瞬即逝的一切景物,思考着是否有永恒的存在,犹如哲学家在思考一个人是否可以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或者是否可以一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 …/现在,只有这些岛屿啦/也只有它们才能真正地/让曾经的一切留存下来//就像那些风那些雨/那些咆哮过的海水/会在我们的生存空间/突然远去//过去 现在 将来/有谁可以像一棵树那样/让时间静止/然后招摇于生死之外/… …
或许,岛屿是永恒的,它能把曾经的一切都保留下来;那些风那些雨,那些咆哮过的海水都会在我们生存的空间突然远去。过去,现在,将来,宇宙中永恒流动的是时间,但是,一棵树却可以让时间静止,然后招摇于生死之外?晓音的“一棵树”,犹如李商隐的“锦瑟”,是一种象征,自然界的“一棵树”置换成时空与生命的象征。对与生死和真理相关的命题,雪莱吟道:“生命虽万变,不会飞跑;希望虽消失,不会死掉;真理被遮蔽,还在燃烧;爱虽被拒绝,还会重入怀抱。”晓音没有雪莱那么乐观,她以一棵树的意象发问:谁可以让时间静止?谁可以招摇于生死之外?这是一个心酸的问题,著名的豪放词人的苏东坡在思念亡妻时也只好悲伤地唱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面对时空与生命的困惑,晓音也曾在《空房子》诗中感叹:“…镀金的岁月蒙满污垢/有谁能揭开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在斑驳中/重逢死去的亲人/… ”
既然无法让时间静止、无法超越生死,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岛屿能够真正把曾经发生的一切留存下来?
绕过一棵树/世界的根须裸露/一颗太阳高高悬挂在天上/一颗月亮坠入山谷//像这种时候/我的脚再也不能轻盈 自得地/回到树的另一方//我的世界/看见 抚摸 惶惑 犹豫/直至毁灭
那棵被看作是生命与时间象征的树,在这里被置换成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象征的树,绕过了真理、希望、自由和爱,心灵的世界会是什么状态?那是一个根须裸露的荒漠,荒漠的上空是高悬的烈日,满载人类情感、艺术和理想的月亮只会坠落山谷。如果没有了追求,人怎能得到真理?怎能找回心灵的绿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但是,没有了生命和爱情,自由也就子虚乌有了。人是渺小的,对真理的追求有时也会毁灭在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正如苏联统治时期的捷克诗人米洛斯拉夫.赫鲁伯在《破碎》诗中写道:“… …/破碎通常突然发生/它并不公开宣称/某个人将要被击碎/甚至也没有那个扬鞭出击的人”
“绕过一棵树”就可以看见、抚摸一个“世界”的存在?这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会在你的惶惑和犹豫过程中悄然毁灭!
我绕着一棵树走/我绕着我几十年如一日的思想在走/生和死 在树的两端反复/一些暗淡的词迎面扑来/稍一喘息/四周便更加苍凉//我会再绕着树走的/巍峨的山脉秘而不宣/风穿过去再穿过来/竟然没有留下/一星一点的痕迹//在树的两端/一些生命诞生/一些生命因诞生 而离去/温情的阳光慢慢地退走远方
前面的章节是“绕过一棵树”,而这段章节里是“绕着一棵树”,一字之差意思完全不同了,“绕过”是避开,“绕着”是围绕。诗人几十年都在 “绕着一棵树”走,有太多的生与死、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在她的周围发生,她只有永不停步才能忘却痛苦,稍一喘息就会回首那些往事,她心里就必定会像前苏联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在《献给亡人的花环》中那样喊道:“我从深渊里呼叫… … 我这一辈人/难得领略蜜的味道/只有记忆为死者歌唱/只有狂风在远方呼啸/ … …”
为何要停下迈了几十年的脚步呢?她必定会继续追求真理、继续为理想奋斗的,所以诗人自语道:“我会再绕着树走的”。面对这个像“巍峨的山脉”那样庞大又复杂的社会,她的理想能否实现?她的奋斗是否有价值?晓音曾在《空房子》中喊道:“我在黑暗中抓住一丝风/我要问过明白/你从哪里/又将去哪里/释放你的疯狂”,可是,她现在看到的是“风穿过去再穿过来/竟然没有留下/一星一点的痕迹”。追求、奋斗几十年了,然而,自己的奋斗与周围的一切似乎毫无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似乎愈来愈淡薄,那“温情的阳光慢慢地退走远方”。
在这样的时刻/长久的注视高于一切/——落日的余辉/大片大片地碾过草地/山岗 奔跑的马群//现在 就是现在/弥漫的时间/以分分秒秒步步紧逼/我想 我最好的方式/是 选择继续/还是就此放弃?
诗人从瞬间的沉思中回到了现实,再次长久注视 “落日的余辉”、“草地/山岗 奔跑的马群”。暮色“以分分秒秒步步紧逼”,她的心中深感彷徨和空茫:对心中的“一棵树”是继续“绕着”走?还是“绕过一棵树”,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四 阅读探秘
有时候,一首诗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解读结果,奥秘在哪里?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奥秘在于读者在解读这首诗歌之前,已经事先有了一个审美心理上的“先在结构”,也就是说读者个体在接受作品之前就已经有了诸多主观因素组成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禀赋、兴趣习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而每个读者在欣赏诗歌时,都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先在结构”的制约和影响,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结果。
读者在阅读中都有所“期待”,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这种期待可以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前者是保守性期待,后者是变异性期待。 “定向”的读者喜欢读传统的诗歌,“创新”的读者喜欢读新潮的诗歌,但是,属于绝对的“定向”或“创新”的读者是极少的,多数人都是处于两者之间,只是熟轻孰重的问题,因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前后相连的连续性和层积性。读者在长期的欣赏活动中形成了特定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方式,作品与读者的期待相符时就引起共鸣,反之,就 “孤掌难鸣”了。
晓音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创新色彩,并呈现出多层面的意象表达,这就使她的诗歌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普通读者可进入她用优美语言构筑的动感世界,诗歌爱好者能够在动感画面层和浪漫梦幻层较好地理解她的诗歌,而专业诗人和评论家则十分青睐她诗中的象征和隐喻所表达出的丰富思想和深刻哲理。晓音的诗歌风格有点类似法国的“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该类电影丰富的人文精神、创新的表达手法和深刻的哲理意蕴既被专业人士极为称道,又能被普通观众所接受。然而,法国电影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与好莱坞大片抗衡,因为好莱坞影片所追求的是以感官刺激和动人情节迎合大众的需要。晓音诗歌的命运也许会像法国电影一样难以与媚俗的作品比试高低,但是,她的诗歌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因为其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还因为人类永不熄灭的求变欲望和创新精神。

写于岭南边城
2004年4月28日


本贴由李诗信于2004年4月29日17:31:31在〖茂名作家〗发表.



发表于 2004-5-7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音诗歌近作探秘 (广东:李诗信)

好的,下载了慢慢研究!
问好晓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21: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