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锋诗歌史料收藏馆》人文纪要
【建馆缘起】 本馆由诗歌报网站站长小鱼儿先生于2024年11月创办,坐落于江苏扬州市郊某静谧社区,以两间车库空间为载体,构筑起中国先锋诗歌的精神方舟。 中国先锋诗歌史料收藏馆是以系统整理、保护和研究中国当代先锋诗歌文献为核心使命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 致力于抢救性保存共和国新诗运动珍贵文献,构建民间诗歌记忆的诺亚方舟。 本馆聚焦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关键脉络,致力于抢救、典藏具有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的诗歌刊物、手稿、影像及文献资料,构建开放共享的诗歌文化记忆库,为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与公众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持。 承蒙北岛先生亲题馆名,严力等诗坛前辈鼎力襄助。 【核心使命】 秉持"存续诗脉,薪火相传"的宗旨,系统收藏1949年后中国先锋诗歌原始文献,重点开展三大工程: 1. 文物级诗刊原版典藏 2. 文献数字化永久保存 3. 学术级复刻公益传播
【典藏体系】 本馆特藏文献涵盖中国现代诗歌史里程碑式刊物:
1.思想启蒙之炬:《今天》全辑(原刊9期+研究会专刊3期+重排版).《今天》(1978年创刊):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精神原乡”,朦胧诗派的旗帜性刊物,收录北岛、芒克、顾城等诗人作品及珍贵创刊文献。 2.《他们》(1985年创刊):第三代诗歌运动的重要阵地,韩东、于坚、吕德安等诗人以口语化写作颠覆传统诗学,重塑现代汉语诗歌的审美范式。 3.流派争鸣之鉴:《非非》1-7卷及稿件集、(《非非》(1986年创刊):非非主义诗群的宣言平台,周伦佑、蓝马等以“反文化”“超语义”的激进实验,拓展诗歌的语言边界。 4. 诗歌运动实证: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原始报刊、《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孤本。 5. 跨世纪诗学档案:《一行》全25期.(《一行》(1987年创刊,海外版严力等诗人于纽约创办的先锋诗刊),连接中国本土与海外诗歌现场,推动跨文化对话。此外,还有《现代汉诗》《汉诗编年史》等时代切片。 6. 新诗复兴见证:《诗歌报》创刊号及关历史节点出版物.《诗歌报月刊》(1984-1999):曾以“金秋诗会”“探索性诗作”等栏目推动诗歌大众化,记录80年代至90年代诗歌生态的鲜活切片。
此外,本馆亦收藏相关诗人手稿、信札、影像、诗会记录及地下诗歌运动档案,构建多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特色与价值】 抢救性保护:聚焦易散佚的民刊、油印本及非官方文献,填补主流文学史叙事的空白。 先锋精神索引:以刊物为线索,还原诗歌流派争鸣、观念碰撞与美学革命的现场。 跨代际对话:从朦胧诗到第三代,从口语写作到后现代实验,呈现中国诗歌现代性转型的完整谱系。
【数字传承】 构建文献永生计划,采用专业级处理流程: 文献修复→高精度扫描→矢量PDF生成→元数据标引→云端分布式存储 面对网络存储生态变迁与学术资源垄断现状,本馆誓言突破信息藩篱,以区块链技术实现文献的不可篡改存证,搭建民间诗歌数字基因库。
【公益传播】 建立三级文化普惠机制: • 学术机构:定向捐赠完整复刻版 • 研究者:成本价供应研究素材 • 青年学子:启动"诗歌方舟漂流计划",建立文献传阅链 特别设立"星火助研基金",为经济困难研究者提供文献支持
【未来愿景】 我们相信,诗歌是时代精神的锋利刻痕,而先锋的锋芒永不钝化。中国先锋诗歌史料收藏馆愿以文献为舟,载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守护那些曾以词语劈开蒙昧、以自由照亮沉默的诗歌火种,并以此致敬每一代写作者对汉语可能性的无畏探索。
在民间文化基金会制度尚未健全的当下,我们以车库为起点,构筑抵抗时间侵蚀的诗歌堡垒。期待更多同道加入这场文化接力,让历史开口说话,让诗魂永续传承。正如北岛先生所言:"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们选择做诗歌的守夜人。"
【联系方式】
E-maoil:shigebao@qq.com, 电话:13918868851(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