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一诗通过意象叠加和语言张力,将根雕艺术的创作本质与哲学思考融入现代诗歌表达,可从以下角度赏析:
一、自然与人工的辩证关系 「截断上半身/裸露了下半身的诗歌」 以人体隐喻树根的形态,呼应根雕艺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核心。上半身的截断象征对自然材料的取舍,裸露的根须则暗示艺术家对原始美的挖掘,体现「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理念。
「弹奏的,还是深埋在泥土下的根须」 「弹奏」一词赋予根雕动态的音乐性,暗喻根雕创作是对自然生命力的二次激活。根须的「深埋」状态对应根雕取材常来自恶劣环境中扭曲变形的树根,而「泥土」则象征未被雕琢的原始性。
二、视角转换与审美重构 「倒过来看」 打破常规视角,强调根雕艺术需通过观察与想象重构自然形态。这与根雕创作中「依形度势」「借势塑形」的手法相契合,例如诗中「弥陀」「龙马」「金凤」的意象,均源于根材本身的奇特性与人工的局部雕琢。
「一尊弥陀,一尊龙马,一尊金凤」 通过宗教与神话符号的并置,展现根雕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弥陀象征禅意,龙马代表力量,金凤隐喻重生,暗示根雕作品既是自然造物,又是文化符号的载体。
三、语言张力与解构式表达 「哇噻!原来这世界又是/一把好乳」 结尾的突兀比喻极具冲击力,打破传统诗歌的含蓄美。「一把好乳」以身体器官的直白意象解构艺术崇高性,可能暗讽现代艺术对自然的过度干预,或表达对生命本源(如哺育、生长)的回归思考。同时,口语化表达(「哇噻」)与古典意象(弥陀、龙马)形成反差,凸显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四、结构与形式的隐喻 短句与断行 诗歌采用碎片化句式,模仿根雕创作中「切割—重构」的过程。例如「截断上半身」的戛然而止,与根雕去芜存菁的工序形成呼应。
意象的蒙太奇组合 从「泥土下的根须」到「金凤」,再到「一把好乳」,跳跃的意象拼接模拟根雕艺术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升华的创作路径,体现「发现—联想—赋形」的三重思维。
总结 这首诗通过根雕这一载体,探讨了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其语言实验性较强,既有对根雕艺术「天人同构」特质的致敬,又以解构式表达质疑艺术干预的边界,最终指向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问。
附诗: 《根雕》 文/阿甑
截断上半身 裸露了下半身的诗歌 弹奏的,还是深埋在泥土下的根须 倒过来看 一尊弥陀,一尊龙马,一尊金凤 哇噻!原来这世界又是 一把好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