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53|回复: 0

当代诗歌史的正确视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诗歌史的研究,需在历史语境、形式变革与精神向度的交织中构建多维视角。其核心命题、理论突破、历史脉络及方法论创新等层面需要一一重新梳理。
一、核心命题与历史脉络
1. 从“个人化写作”到“历史诗学”的转向
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第三代诗歌以“个人”为诗学起点,存在两种主流模型:  
     存在主义式:以个体经验、日常生活叙事构建诗意;  
     不及物写作:解构诗的政治属性,强调语言本体意识。  
这两种模型逐渐暴露局限性,陷入“历史分裂症”——表现为内在/超越、个人/总体、审美/政治等二元对立。张伟栋提出“历史诗学”,主张将诗歌视为“历史性机器”,通过动态转化机制沟通个体感知与社会系统,恢复诗歌与真理、共同体的关联。
2. 先锋性的流变:反叛、危机与重构
80-90年代:先锋性体现为对政治化写作的反叛,如“下半身”诗歌以身体欲望挑战文化禁区。  
消费主义时代:先锋性转向内在复杂性的探索。诗人面临“历史创痛与消费诱惑”的双重挤压,诗歌成为对抗物质社会的精神空间。  
当代困境:在“自由精神泛滥”的当下,先锋需回归“经典与贵族精神”,重塑诗歌的尊严。这揭示了先锋性从形式反叛到价值重建的辩证运动。
二、理论突破:历史诗学与系统论视角
历史诗学理论提供了超越二元对立的框架:  
诗歌作为社会历史子系统:  
独立自律,同时参与社会总体系统的递归循环与再生产。  
通过“审美交往”(席勒)中断等级秩序,重新分配感知。  
历史对位法:  
将过去、未来纳入当下,通过多重时间意识编织历史整体性,指向“众多的未来”。  
此理论突破了陈超提出的“主体诗学”(如“生命诗学”“个体诗学”),将创造性根源从诗人转移至“世界本身”。
三、先锋性的多维阐释
1. 反叛性与个人性
谢有顺定义先锋为“对旧秩序的斗争”,张嘉谚强调其“犯禁”本质。 桑克指出集体表演会削弱先锋性,主张“个体先锋”对派别束缚的突破,呼应了周瓒所言诗人“暧昧、分裂的内心经验”。
2. 先锋与传统的能动关系
  陈超提出“正典与创造的辩证”:诗人需激活传统,而非被动继承。如海子重构神话意象,翟永明融合女性意识与古典词源。  
张枣认为真正的新诗需达成“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汇流”,呼应米沃什对“纯诗”的批判——诗歌应连接人类共同体而非封闭于语言实验室。
四、方法论:三重研究视角的建构
柯雷在《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中提出整合性框架:  文本:包括书面与口头形式,重视语音、意象等微观分析(如对孙文波《节目单》的细读); 语境:将诗歌置于“精神–动荡–金钱”的社会变迁中考察,揭示崇高向世俗的嬗变;元文本:分析诗学论争(如“民间 vs 知识分子”)、传记神话(如海子崇拜)如何塑造诗歌史叙事。  
此方法将诗歌从“边缘艺术”还原为“时代文化消费对象”,突破了封闭的文学史观。
五、困境与前瞻:消费时代的诗歌可能性
1. 媒介化与边缘化
   大众传媒时代诗歌面临双重挤压:  
被消费文化收编为“象征资本”(如“先锋”标签的廉价化); 同时因拒绝娱乐化而退守边缘,陈超称之为“献给无限的少数人”。
2. 未来诗学的路径
技术整合:开放诗歌向多媒介艺术转化(如视听综合表演);神学维度:张伟栋主张在危机中辨识“未来诗学”,以德勒兹的“事件哲学”召唤虚拟共同体;日常神性:于坚“反诗”实践(《尚义街六号》)将口语注入史诗性,证明世俗经验亦可承载精神重力。
结语:朝向“众多未来”的诗歌史
当代诗歌史的正确视角,需在历史纵深、形式实验与精神救赎的互动中展开:  
拒绝线性史观,如弗里德里希指出现代诗歌是“块茎状网络”,非流派更替的序列;  
超越“纯诗”迷思,米沃什的“诗的见证”要求诗歌闯入历史现场;  
激活古典资源,如闻一多所言,诗应是“全面的生活”——宗教、政治与社交的总体性表达。  
唯有将诗歌视为“不断自我更新的历史性机器”,方能在破碎的当下重建诗与真的互赠关系,抵达张枣所呼唤的“古典、浪漫与现代汇流”的伟大诗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9 07: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