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47|回复: 2

众人读柏桦《1958年的麻雀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白酒桶 于 2025-9-24 19:22 编辑










1958年的麻雀战
文/柏桦

千万不要忘记过去,我们曾除四害讲卫生。
——题记

一、引子:顾有昌

远在1952年夏天
搬运工人顾有昌
为了社会主义的清洁,
消灭了麻雀4723只,
苍蝇90斤,
蛹25斤10两,
蛆31斤。

这骇人的战果
全由他细腻的计划得以实行:
清晨,他把两个蝇笼放入厕所和菜场,
那笼里放些腥臭的鱼肠、梨皮、虾壳;
晚间,他轻快地取回笼子,
就这样他每天斩获半斤苍蝇。

但他也有焦躁的时刻,
那是在捕鼠时。
他必须动用更多的手段,
比如用滚烫的开水浇鼠洞。
如此这般,他日复日必忙到深夜。

可他的行为并非孤立无助,
他影响并带动了全体运输大队家属,
不!甚至带动了芜湖、安徽及全国。

今天,1958年4月19日
在人民首都决战麻雀的关键时刻,
我们想起了六年如一日的顾有昌
——这位共和国的卫生模范。

二、北京决战

1958年4月19日清晨四时
北京进入战争状态,
三百万人(除病人、残疾人或疯子)
在这一刹那涌上街头。
美形成了蘑菇状的超现实军团,
美在震撼世界。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
(包括白发老人、家庭妇女及三岁幼童)
在8700多平方公里内,
舞动锣鼓、响器、竹竿、彩旗,
布下致命的毒饵,
当然全神贯注的神射手也埋伏于此。

令人心跳的5点到了。
总指挥王昆仑一声令下,
整个北京全面爆炸。
锣鼓、鞭炮、枪声
以及男女老少的吼声……

人!到处是人!
他们带着严峻的欢乐监视着天空。
假人、草人也翻腾助阵,
在风中亡命摇摆。
看,天空痉挛着乌黑的一大片,
麻雀不能停下,只有飞、飞、疯起飞,
并无端遭受轰、赶、捕、打的人民战争。

战争在百万人的吼声中前进,
“麻雀过街,人人喊打。”
那声音如另一个声音响在人们的耳畔:
“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疯了的麻雀应声倒下(太疲倦了,
以至于干脆颓废乱死),
另一些却为补充体力食毒米丧身。
(这赖活的下场并不光荣)
而神射手正快乐地拨动手中的冲锋枪,
玩着1990年代时髦的“点杀”功夫。

高潮还在继续……
总指挥部派出30辆摩托车四处侦察。
解放军也奔赴八宝山支援歼灭麻雀。
总指挥、副指挥流着热汗驱车狂奔,
同时不忘鼓励儿童活捉麻雀,
以做反面教员,警戒其他害虫。

战争在酣畅淋漓中接近尾声。
天坛地区,30个神射手灭麻雀966只,
南苑东铁匠营乡承寿寺生产站
仅两小时毒死麻雀400只。
宣武区陶然亭2000居民
以另一妙法将麻雀哄赶至陶然亭公园
歼灭区和游泳池毒饵区
歼灭麻雀512只。

在海淀玉渊潭,三千兵马
从水旱两路夹击麻雀,
将麻雀赶到湖心树上,
神射手愉快地驾着小船,集中射击,
众麻雀纷纷被射落水中。

傍晚,老人和儿童累倒了,
便养精蓄锐,以迎明日再战。
青年突击队却杀气不减,
他们去树林、城墙、房檐,
四处掏窝、堵窝,捕捉垂死的麻雀。

万事总有结束,十时整(夜静春山空)
总指挥下令停止进攻并计数。
在嗒嗒的算盘声中,
北京共累死、毒死、打死麻雀83249只。
其中还包括一个四岁幼童
将鸽笼开放活捉到313只麻雀。

一日的战果在黑夜被载入史册。
但战争还要继续……
因为还有老鼠、苍蝇、蚊子,
以及未死的麻雀令我们头痛。

2001年1月7日

附录:英国麻雀不战而灭

1925年11月,21岁的马克思•尼克尔森(Max Nicholson)在伦敦的肯辛顿花园数清了麻雀的数量,一共有2603只。1948年8月,他又到肯辛顿花园数点麻雀,共有885只。1966年5月是642只。1975年11月是544只。1995年2月,他91岁又去统计麻雀,只剩46只了。2000年,他最后一次去肯辛顿花园数麻雀,只有8只。
三个问题留待科学家去解决:伦敦麻雀为什么消失了?巴黎为什么到处都是数不胜数的麻雀?中国“除四害”——打麻雀之后,为什么还是有很多麻雀?

再回到英国,麻雀消失的原因就太多了,随手举几点:被喜鹊捕食、被雀鹰捕食、被猫捕食(“是猫。请给以下地址寄钱”)、杀虫剂毒死,甚至往喂鸟器里放的花生可能扰乱了麻雀的消化能力——这很致命。马克思•尼克尔森甚至故作惊人语:“麻雀这个物种有非常强烈的自杀倾向。”(出处参见迈克尔·麦卡锡著:《消失的飞蛾:自然与喜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18-122页

2025年9月21日






众人读柏桦


读柏桦的《1958年的麻雀战》有感
文/湖北青蛙

当年能成如此庞大的麻雀战,现在想来不可理喻,而当年令人们想尽办法,难以为继。直到七十年代末,种水稻收谷子还用此法守田守收成,真不容易。这类情景城里人没经历过,大惊小怪。哎呀,说到那个晒谷子啊,现在的江汉平原的稻谷已经收了,收了之后呢要晒谷子,特别是现在的这个有太阳的天气啊,一定要赶在这个有太阳的天气来晒谷子的,然后呢就让小孩手晒田。唉,我们说的晒田,就是那个竹子编的一种席子嘛,我们就称为晒田,也有的是晒在那个水泥地上面的,当然当年的水泥地还很少,一定要有小孩守晒田的。我当年就是经常被追着守那个赛田的小孩之一,烦的要死,唉呀,就是不断的有鸟雀来吃,要不断的去赶它。
2025.9.21


读柏桦的《1958年的麻雀战》有感
文/霜白

在诗歌进入后现代、继而进入AI时代之后,当机器人开始写诗,而很多人的写作越来越接近机械操作的时候,当更多的诗人成为段子手、标题党和生意人的时候……柏桦这种老派的偏古典主义的抒情式的写作已经没什么人读了,已经显得过时了。但我觉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境地中,他这种方式的写作更显得弥足珍贵——他那独特的、忧郁而迷蒙的美学气质和温润的、古典文人的气韵……这样的诗歌是AI永远写不出来的。所以我甚至觉得从某些角度来讲,正是这样的写作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数字化的时代中更旗帜鲜明地捍卫着作为“人”的尊严。
2025.9.21


读柏桦的《1958年的麻雀战》有感
文/太白酒桶

一般来说,川东的秋收是在极其酷热的天气中完成的。九月,孩子们都开学了,而大人们却迎来了喜悦的秋收。在乡下,秋收意味着紧张而忙碌,意味着与时间赛跑。一大早,大人们就去田里打谷子,然后一背篓一背篓将湿谷子背到石板上翻晒。连续几天都是这样。孩子们都要在夜里陪大人们去石板上看守谷子。有时遇到天气不好,天边很可能突然飞来山雨,我们就得立即马上飞快地背上小背篓,将谷子从晒坝上一筐一筐背回来。你也许想象不到,川东的山路有多难走,路远不说,还崎岖不平,稍有不慎就会摔跤打扑爬,而谷子又多,背头(即背篓)又小,孩子的力气就那么大,我们四兄弟只能是比赛着——像蚂蚁搬家似的,一背篓一背篓搬运。事情总是那么离奇,那时还不知道世上有魔鬼定律,往往是刚把晒坝上的稻子背完,雨就哗啦啦下来了,累的人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又十分高兴,毕竟完成了大人交给我们的任务。而有时候,天老爷就特别不道德,他只是跟你开了个玩笑,忙得人半死却一粒雨也没有见它落下来。毋庸置疑,我们心中那个气啊,不落雨而谷子还没有晒干意味着什么,你知道的,这个时候,大人们又得安排我们将屯在堂屋里的谷子重新背回到晒坝上去。而这样的事情,有时发生在白天,有时发生在傍晚,而有时是在半夜,在你瞌睡昂昂的时候。到现在我都记得,顶着大太阳、拿着竹刨刨儿,边晒谷子边与麻雀斗志斗勇的祖母,忙了一天,有时也会在夜里陪着我坐在晒坝上看谷子,数星星。
2025.9.21


附录

群体事件
▎太白酒桶

主义会害死一些国家,也会害死一群鸟儿,常言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几个姑父在各自领地上
敲锣打鼓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山头翻到另一个山头,
被撵来撵去的麻雀们,不曾想过祖国的白天也这么难熬。



无所事事
▎太白酒桶

无所事事的田野,麻雀无所事事地飞来飞去,
散落于田间的稻穗已经开始发芽了,却再也不能扎水里长出谷子。
拖拉机也不运粮,坐着小媳妇和几个土鳖蛋子,
翻过眼前这座山,还有一座,中午前抵达摇摇晃晃的山市。



在秋收忙與閒的那幾天
▎太白酒桶

扬鞭催马运粮忙,說的是這個時節,鄉間的土路上擠滿了一群
去仓廒交公糧的人。

沉靜又好看的山坡和田疇,一夜間多了些奇怪的香氣
漫不經心的麻雀們很快就學會了成伙作勢,開始了它们無與倫比的冒險生涯。

譬如:不停地翻草窝、争地盘、抢山头,开完小组会议后
奔赴公社的晒坝,去参加饕餮盛宴。

2022年8月9日






与麻雀战相关的
文/太白酒桶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
(包括白发老人、家庭妇女及三岁幼童)
在8700多平方公里内,
舞动锣鼓、响器、竹竿、彩旗,
布下致命的毒饵,
当然全神贯注的神射手也埋伏于此。

——柏桦《1958年的麻雀战》


读柏桦《1958年的麻雀战》,想起自己写过的《群体事件》。
多年前听父亲讲他小时候汝溪公社的人民
如何除四害,其中就有灭麻雀一项:
几匹山,敲锣打鼓的人
硬是让麻雀们几个小时落不了脚,
以至于最后
麻雀们不得不不得不一头栽下来。而今读1958年的麻雀战,
更加深了这一荒诞剧的氛围感。

搜寻有关麻雀的版画图片,居然读到了抗战时期
人民在敌后游击战中发明的“麻雀战”。
突然想起,邵彦山新搞的《铁道游击队》连环画线装本
和与麻雀战可相提并论的
地道战和地雷战。

一时感概,感觉国人智慧的确很是牛叉。
然而如此牛叉的智慧,
却为啥这么荒诞地要灭掉麻雀呢?
随后,又读到抗战时期的一个新战术
也就是在阵地之上,
竖立几个带着八路军帽子的稻草人,
稻草人的身高比例和真人仿佛,
远远望去,分辨不出真假。
“1940年冬季反‘扫荡’中,冀西平山水月村的
一个游击小组,用十几个稻草人,
一面旗帜和一些手榴弹,在山头上迷惑
牵制了数百敌人,并消耗了敌军许多子弹。”
——类似于草船借箭的这种战法,
就被称之为“吸弹巢战术”。

这种鸟海战术,真还是我第一次听到,今日在此
特地记上一笔。只是,细细回味,
却发现一个秘密,五八年的“麻雀战”
看似独创,开人类文明之先河,本质上却是
疲劳战术的翻版,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一书里
曾经详细描述了契卡人员如何审讯犯人
如何组合运用多种战法让犯人就范的,
其中非常有效的就是采用车轮战术,再顽强的人,
最后都会乖乖认罪,在早已准备好的认罪书上
按下手印,由此可见,撇开古代种种酷刑不谈,
契卡同志的这一发明,起码也算源于传统盛于创新,
可谓运用“麻雀战”的先驱分子。

2025.9.21


附录

群体事件
▎太白酒桶

主义会害死一些国家,也会害死一群鸟儿,常言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几个姑父在各自领地上
敲锣打鼓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山头翻到另一个山头,
被撵来撵去的麻雀们,不曾想过祖国的白天也这么难熬。


















发表于 2025-9-26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是政治意义,诗歌倒很平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9-2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这个结构上堪比核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5: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