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16|回复: 12

浪花般的语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9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说私话

我写诗歌,并不代表我就是诗人。至少于目前,我只能说我喜欢写诗歌,喜欢读大师们的作品,但我并不好学。高岸曾不断推荐大量的世界顶级诗歌杰作给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促进我诗歌写作水平的提升。温东华的诗歌一进酷我门槛,他就兴冲冲地向我推荐,并发文本给我,让我好好借鉴借鉴。由于说不清的因素,许久我都未能真正静下心来拜读温东华的作品,险些失之交臂。直到温东华研讨会的展开,又在高岸的重力举荐下,我才有心去欣赏。果然让人眼前一亮,高岸的眼力我是绝对相信的。

诗歌未到火候,评论就更不敢提及,只有欣赏和学习的份,却轮不到我这三脚毛也够不上的丫头身上了。那么这些文字又是什么呢?这是我的目光与温东华的诗歌相撞而击出的一点星火,以此正好了我支持高岸艰苦经营的项目之愿。老实,做这件事我很吃力。正如高岸所言:我们有很大的代沟。在思想上我简直无从切入,尤其是史诗型的诗歌,让我倍感迷茫和困惑,让我极其排外与木讷,更使我不知所云,犹如外星人的感觉(令人贻笑大方了吧!)。

登高,人人向往,但到顶的就寥寥无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外界因素等等,便造成了不可否认的事实现象。所以类似于高峰一样的作品,需要大力阅读、大力评说、大力传播,从全方位地思路去领略、挖掘它蕴藏很深的宝贝,仅靠几个人的识务,它就成了一座孤山,只有游客,没有知音。很欣赏高岸这样的开矿者,当作品本身也经得起考验时,那么大伙所做的一切都是力有所值了。

今天,我无力高谈阔论,那就隔岸观一次别开生面的浪花吧



挑刺全程揭密


语言是一门艺术。这话不管出自谁口,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许多时候语言只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它的欣赏性却不被注意。在文学中,最美的语言莫过于诗歌了,而诗歌语言的优越感也就是它不仅勾起了心灵之间的畅流,同时也呈现了感觉上不可言的美妙,成功地激活每一个细胞,使你拥有海一般的心情,平静或浪花。

我不敢碰触历史,多数是因为我不怎么了解历史。但凡传世作品,几乎无不例外与历史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牵系。所以我的欣赏只停留在语言方面的艺术质感,或者个人情感上的表达方式,作为普通的平凡的人,我们又如何能承载历史的重任呢?诗歌的使命,除了有历史方面的,还有人生,还有生活,还有情感,还有很多让人愉悦的东西。为此,我自己在诗歌方面,从过去的悲怨中有了努力地开脱,也希望自己在不断蜕变中把真正的感悟和快乐留在诗歌里,或者还能为一些困惑迷乱解解围。

对于温东华的诗歌,阅读的难度就在他沉重的历史感、使命感,阅读的欣赏性便是他中西结合以后的圆满的混血语言艺术,这在当代诗坛难能可贵,令我辈望尘莫及。

我挑《五月五日莎士比亚》的时候,也挑了他一些刺,还与高岸在私下里作了一番激励的争论。我的疑点是:“五月五日”不够中国传统农历的格式,传到海外怕引人误解,或者改朝换代多了,都为阳历年代时,这个误会将愈深。整首诗歌,与五月五日相关的最明显的段落也就是这一节:

……但是我更愿想起的是从震旦而来的
中国的香草和美人。一千年,一千年他们的气质
沉淀于我们的意识。一千年或曰只是一瞬间,
虽曰貌似微不足道,可是我们发生的一切却付出
更多的代价。


历史书背得不多的人,恐怕也久不能闻出屈原的味来。我一样是幸运猜中而已。其他,只能从中心思想去领会。籍于此,我才提出这日子需要正规写法。另外是“迅哥”,初读时愣了愣,知道是一个人,但没能联想到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高岸的话来说,这是诗人故作的隐深,有不可为人知又众所周知的隐情,需要这样的暗语来筑作诗歌。高岸还打了个比方,说鲁迅及老一代作家还要故意写错字来达到文字的力度和安全性。这是真的吗?这好象在七月份读书时,我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老师没有作答。我不赞成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文学和科学一样需要严谨的态度,怎么可以出现故意犯错的思想呢?(这时候,代沟就更加明显了。我也不管,有疑问,说出来才能晓理。)




浪花般的语言


温东华的诗歌最吸引我的便是这种语言的气质,当我读《一尖山》时就撞到了他那种语言的强势,喜欢西式语言的我,自然不能抵挡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而《五月五日莎士比亚》继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的语言功力,相对短小的篇幅里,依然能感受到海水翻滚、风起云涌,让你随着他的气势起伏不定、潮高潮低。我把这种语言比喻成浪花,因为这是诗人与读者之间心灵的撞击而成,更是诗人的思想与诗歌的灵魂相互碰撞、袭拥、揉粘,然后达成共识的高度,欢呼而起,腾跃苍穹。素昧平生,又如此默契,这就是诗歌带来的神圣而神奇的魔力。

莎士比亚,悲剧大师的代名词,在这首诗歌里,他不仅涵盖了诗人对理想主义最终的破灭和死亡悲剧不断的重演这种现实的揭露和批判,避此重就彼轻,我认为诗人还吸纳了莎氏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是个伟大的诗人,更是伟大的戏剧家。他的语言充满智慧,悲情的故事轻巧不失儒雅的表达,很有征服力度。严声厉辞,未必能将满腔冤屈诉尽且得人心,相反,让自己保持平静,让声音稳重起来,以不亢不卑、急缓有序、泰然自若的情绪,抒写诗歌,更有积极的影响,更能得到共振和回应。在温东华的《五月五日莎士比亚》一诗里,我仿佛看到了莎氏语言的影子在挥舞,凝重而又洒脱,绝望又显辉煌,是诗歌又似戏剧一幕幕在你面前展开,有近的个我又有远的历史人物,有国语的情结又渗透着西洋文化的精髓,颇具舞台效果,复古传今,让你觉得自己很渺小又很伟大。其实我在读这样的作品时,根本不去想诗人潜藏的文本意义,而是顺着诗歌流淌的水声探寻到更深的源头,我不知道这源头是对还是错,我也不知道这源头还有多深,但作为读者,我已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阅读和学习的享受。

诗人说“我非常冷漠地摸着一块燃烧的石头”,我反复咀嚼了这句话,一次一个味。“我”是一个人,必是活着的,必有体温,但“我”却是非常冷漠的。是什么让诗人的心如此冷漠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能看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在极不愉快的状态。“石头”本是无情的,冷漠的,有一个成语“铁石心肠”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诗人又说它是“燃烧的”,一块石头竟然有火一般的热情,这又是奇怪的现象,或许诗人此时的心比石头还冷漠吧。仅仅这一句诗,它就形成了多种对比:我与石头,我的冷漠与石头的火热,这种知觉性反差对比,不禁令人强烈震憾。

最最喜欢是这一节,在不失诗意的情况下,逻辑思维能那样严密:

──这儿是我们曾经驻足的地方……啊,脚下这片
耕耘的土地正嚎啕大哭,一如面色阴森的大树──绿色
被蝗虫吃光,大树忍受着荒芜──就像人生必然之厄运
你被不朽的拐杖搀扶着……可曾有拐杖发芽么
唉,你的心光秃象这根拐杖……


也许真正要嚎啕大哭的是诗人或者和诗人一样身怀抱负的志向者,但诗人让耕耘的土地来代哭,更增添了悲剧色彩。好比服丧者比丧者更悲哀,旁观者更动恻隐之心了。“大树”,我们总以为这是一个繁荣的意象,而在诗人面前它却遭临着巨大的灾难。诗人话锋一转,把这棵大树画成了人生,这个人生已不能发芽。也许诗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尖山》在二十年后会像文物一样出土,这也算是它的拐杖有了发芽的好兆。在当时的处境,诗人可能想到不止是他自己而是更多像他一样的人生,如整座一尖山,如屈原、莎士比亚为原形的悲剧人生。

“星辰跃出山峰,又被乌云紧紧地逮住——”,生动活泼的言辞,使整个悲剧气氛有了缓减和轻盈感,可见诗人的心在矛盾的挣扎中,或多或少选择了些许放任的意味,比如把死亡看轻了,那么活着的重量就减轻了。这句诗完全能看出一种时强时弱的信念,在劣势下努力地拼搏。

终于要跳到最后的尾声了,这全诗最后的部分,也是全诗最高潮的部分吧!大悲!大憎!令我不是很爽(个人之见),但我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抹杀它本身的优性。是这最后的部分才把诗人的情感一泻千里,如瀑如虹更如浪花,激越读者的心头。爱之深,恨之切。爱往往让我们驯服,而恨,爱的替身,却总是掀起汹浪。我们完全应该理解诗人这种千层浪花式的情感,因为这是浪花的激情,这是年轻的激情,这是爱国者的激情,这是诗歌的激情。

但白日不能拒绝黄昏的来临,夜既然来了,那就让我们安静地睡吧!让梦等待旭日东升!





温东华诗歌欣赏

五月五日的莎士比亚



最后一批闪着点点银光的意象在满溢秋思的杯子里消逝!
执傲的大地上,我和我的影子在作伴,
我和我的影子在狞笑。
峥嵘的波浪,笑声逗留在波浪的伤口里
我非常冷漠地摸着一块燃烧的石头

灯火渐渐地缩小,石头冷寂无光
……而你忍受群鸦聒噪和落日之盐,绕道无数岛屿
而来,在我的梦里,岛屿崛起花朵的欲望,使之芳心
比四月更为宜人,更为婵娟的美打开我的窗户
我在房舍里静默!



这个花环是迅哥凭添的,对此,我只能说好
──竹篓和草药。石块和希望。冰山里凝固相同
结构的死火──赤裸的我们没有穿衣服
朝这边走来,死城挡住了荒凉的伸展和几条路径
──我彷徨于我不当彷徨的──

哎,我的荒凉的墓园,乌鸦在梧桐树上
啼唤──夏天匆匆走过。这是几度人间啊,
哎,我有什么样的活力在横绝生和死,
在此守住人间最后的据点──
血淋淋的热情和血淋淋的勇气。乌鸦正在燃烧。
我站在门前,
秋风树棱棱作响,我看到英格兰
二十八山没落的太阳。



──这儿是我们曾经驻足的地方……啊,脚下这片
耕耘的土地正嚎啕大哭,一如面色阴森的大树──绿色
被蝗虫吃光,大树忍受着荒芜──就像人生必然之厄运
你被不朽的拐杖搀扶着……可曾有拐杖发芽么
唉,你的心光秃象这根拐杖……

……星辰跃出山峰,又被乌云紧紧地逮住──
我的鸟歌唱星辰我的鸟猝然而死,如同
我的笔绝食我的笔在他人手下苍蝇翩翩飞起……世道
无所谓可言:这太平盛世──驴子引吭
高歌,我抬起头……已是数只猫眼
报告大地公正的时刻!


唯有这公正的时刻我啼笑皆非
唯有这公正的时刻我想起波德莱尔的信天翁,想起
马拉美绝望的天鹅,我还想起那个操德语的
里尔克的俊美的豹……伟大的意志
唯有昏眩

……但是我更愿想起的是从震旦而来的
中国的香草和美人。一千年,一千年他们的气质
沉淀于我们的意识。一千年或曰只是一瞬间,
虽曰貌似微不足道,可是我们发生的一切却付出
更多的代价。

这一瞬间,树投下一片绿荫匡复坟头断日
这一瞬间,坟头断日埋葬了骚怨的大树!



噢,我爱过这棵大树──但较之于熏风
我双倍地爱过你的气息……桔子又大又圆
充满香甜的汁液和灵美,你斜卧在
十月金黄的地毯上。一个异常孤独的男子
沿着墓地走来,向你讲述我双眼里
曾经血战过的黎明……桔子被前夜抢掠一空
而黎明又陷入前夜重围──啊,多么强大的好坟啊,
我愤怒在人间(那些年头我环视大地
勒住苍白的明月,以独立不羁的双手
将黑云钉在兀鹰的悬崖。闪电
抽打我,雷霆袭击我。所到之处我总预料到
我们桀骜不驯的
结局)



我憎恶造我结局之牢囚一样的天空,我憎恶鬼眼
一样投下恶笑之白月,我还憎恶我自己……以太阳作证
他们之善良……啊,但愿他们霞帔玫瑰远离罪恶
但愿他们有幸来就葡萄园啜饮阳光染入一片蔚蓝,并使之
坦然纯净结束一切尘寰之困扰──啊,心哟──
……淡泊……我的一头幽暗的野兽正抉择于生存与毁灭
……悲剧啊悲剧悲剧

──是的,悲剧总是要重演的,
我们这些在悲剧中长成者
我们有过以往的悲剧,也有过现在的悲剧──
我们在悲剧里寻求人的碎片,在碎片中又将人
拼成一个整体。人不复存在,
而又安然无恙地活在我们无所不在的呼吸里。
发表于 2006-11-9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对诗歌感悟的一篇文字.,是诗评的文字.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私话

早上匆忙,先只能读前面的,这样的诗歌是要静下来阅读,更包括你文字在此的推波助澜,我都要静静地抽时间好好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我看抽空要写一下莎翁!
那可是我的始发地!对他崇拜有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种沉重感,可具有现实性,诗人只能用这种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矛盾,还有对现实的关注,用这种悲剧性的文学女神的眼睛来关注世俗、反观自己,达到引领导我们的精神前行的目的。
问好,肖今,你的诗评和温东华的诗欣赏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浪花般的语言

浪花般的文字


浪花般的诗歌


浪花般的心情

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诗的一些个人看法,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感悟的文字。这样 的诗歌写作和评论心得,很不错。
问好有谐音同名之缘的美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五日的莎士比亚》的诗作确实好诗,有种纵横捭阖的气势,你解读的文字也是打开大合,欣赏,向你学习!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欣赏,洋洋洒洒,让人叹服!问好肖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0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的文字,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0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大致浏览,感觉不错啊,需要静下心来细读,容后再说。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0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红袖里的那篇诗歌评论写得炉火纯青,这篇对诗歌的新的阐释,使人有增加了许多见识。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18 0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