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秀禾

七律――病中吟(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为违常理的句子在第一时间内抵消了俺对诗产生的美好印象,让诗变的不可卒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诗中没有说梅花开了,而是先说"梅枝斗冷",后又问"几时花开".
至于这里"梅花"的重现是否必要则不必管.

如果常识不影响诗意的展开就一点也不重要.
我所反对的主要是:以符合常识与否来解诗.
当然,第一眼就看见不符合常识会形成一个坏感觉而影响读者对诗歌的深入,但为什么先以符合常识与否作为进入的起点呢?如果没有这个第一眼,就说明常识在这里不起作用.
已说了,第一眼看见的不合常识,也可能是巧妙的计谋,而更值得回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不说了,你们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不说了,你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句诗意与常识的关系是牵涉到诗歌构造的原则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诗歌是反常识、甚至反科学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外诗歌传统以此为主流。比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比如“顽强的大树/愤怒的大海”等---作者努力营造的正是对读者的一种新奇冲击,拼命做那种让读者感觉陌生的景象。这种努力主要手段是对词语做尽可能新的排列组合,所以事物(意象/词语)之间的联系在他们的诗歌中恰恰是不符合常识的。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但是,现在的诗歌又有迫切的用常识化的句子来叙述真实的趋势。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这个变化已经带给诗歌以新面貌。这个做法照顾到了两方面的真实,一是词语句子的表面上的真实,一是心理的以及形上的真实。语言的口语化也是与此相适应的。
这大大增加了诗歌写作的难度,这种写作体验是奇妙的。作者努力于让语言放松,让语言自由,让事实和场景自由呈现;在这里,作者退到诗歌之外,但作者假想地认为事实场景与语言是合一的。对读者而言,他首先关注的不是词语本身的力量,而是事实本身,他被引导去关注词语的网络所呈现的活的事实场景,他所获得的愉悦主要的不是依靠词语的搭配,因为词语的搭配总是破坏了事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读者自然地越过词语,更直接地把握事实。
说完了:))

[ 本帖最后由 平平仄仄 于 2007-1-18 09: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平平仄仄 于 2007-1-18 08:47 发表
诗句诗意与常识的关系是牵涉到诗歌构造的原则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诗歌是反常识、甚至反科学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外诗歌传统以此为主流。比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比如“顽强的大树/愤怒的大海” ...

这个理论有点强啊。。。
阐发开去有好处,但毕竟与梅花几时开没有审美上的可比性,也毫无关系。
平仄写这些,可能是想将自己潜意识里尚在成形的诗歌理论整理出来。但这就苦了诗歌的初学者了,让他们变的无所适从。

[ 本帖最后由 清风冀 于 2007-1-18 09: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0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风冀 于 2007-1-18 09:19 发表

这个理论有点强啊。。。
阐发开去有好处,但毕竟与梅花几时开没有审美上的可比性,也毫无关系。
平仄写这些,可能是想将自己潜意识里尚在成形的诗歌理论整理出来。但这就苦了诗歌的初学者了,让他们变的无所适 ...

你说对了一部分,我确实想把一些想法整理一下。但同时也是在反对以常识论诗。20楼的说法因为原则性较强,也没有很好地说明常识与诗美及诗意的关系,所以你认为我只是在借题发挥。其实不全是。但要说清楚,也要等以后了。
在另一个例子里,妃子认为本无鸾凤之物,也就不能找到。这个说法对我而言是非常奇怪的。人家只是用鸾凤指示情义浓浓的情侣而已,与是否本有鸾凤这种动物毫无关系。

佳人共我坐游船,美景怀中不愿还。
环湖绕岛寻芳甸,汀上花丛觅凤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5 21: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