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72|回复: 1

诗人和读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8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人和读者

   
            这样的一个话题,把不重要的东西,通过笔尖,变得重要;把纠缠不清的问题,通过阅读,变得明了;把没有关联的一组词语,通过诗歌,变得密不可分。
           诗歌和时尚是格格不入的,但诗歌是融入生活的,对于流行,诗人只是出于意识的潜逃或消极抵触。
           诗歌和虚伪是格格不入的,但诗歌是贴近心灵的,对于良知,诗人把情感聚集顺势又把它喷涌的一个过程。
           诗歌和读者是相辅相成的,巴尔特在《文本的快乐》中提出“作者创造读者”的命题。诗歌的诱惑和读者对文本的消费不再是单纯的作者写作卖钱,读者消费阅读的年代,而成为文本的启发者,甚至是生产者。
           诗者本人把大自然氤氲在这脉青山深谷处的浓郁情绪,爆炸性地散溢成磅礴而雄浑的气象。诗人往往是站在寂寞的原野,抽离世俗风气,挖掘隐藏于思考过的吞吐之中的理智。应用对比,悖论,通感等手法,创作充满张力的意象,通过视觉,听觉的交叉传感出喜怒哀乐的节奏。

    爱琴海的自由空气蓝光一片
    沙岸尽头,一个老人仍然爱海
    仍然感受着希腊的太阳
                       ——陈东东《从是一中学到南京路,想到一位希腊诗人》

            诗人总是尝试讲出内心难以言说的真实,而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里,令人信服的朴素文字视乎越来越难写;那些优美的朴素诗句只能穿透诗的缝隙存在,犹如石缝中生长的植被。这样的诗句我们表示敬意,但是如果一个诗人没有经历过某些痛苦的挣扎就试图用朴素的语言写作,那我们看到的则只是一种病态,只是一种呻吟,甚至到滥情,这样的字眼让我们觉得没有生气。
            诗歌在阅读的面上,贵在空间感,在字里行间驰骋想象的乐趣。当诗句悠游于花非花,雾非雾的舞台,呈现出一种跳跃式,非线性逻辑的文字,甚至还有文章段落,符号间某种距离的朦胧美感。于是词语的美就借助它的存在空间获得,这个存在空间即是由声音,节律,空间构成的关系,犹如传统泼墨山水画的留白。


              对于世界
              我永远是个陌生人
                                ——北岛《无题》

            当朴素的字句凹凸在现代诗里的时侯,我想起拉康的一个断言:“现实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词语的。”
诗歌是沉默的产物,写作是无声的。往往这样,诗歌本身却在词汇上,句式,语调上对读者产生了侵犯性,在阅读效果上读者许诺直抒胸臆,纯洁坦诚地透出不同的评价。

                 我常常想
                生活应该有一个支点
                这支点
                是一座纪念碑
                               ——江河《纪念碑》


            现实的世界,想扩大一个人的生命和扩张一座城市或许可以构成类比,同样,他们受限于某种秩序,某种时间。
时间对于诗人来说是致命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巅峰状态,又让他们没落入毫无节奏的奔跑中。里尔克的著名诗句说:“美是恐惧之始,他们还想走近他!摸他!而我却采取了一种保持距离的姿态,坚持谛听天使的启示”时间一样是恐惧的,对于诗人。海子拒绝了时间,于坚对时间概念的亵渎,他们在时间的约束里尝试着一次次挣脱。

                    从入场你就装着在等某一个人
                    直到所有的空位被陌生人填满
                    你装作有一种崇高的期待
                    你看看表   望望后面
                    你装作一个人也无所谓
                                                      ——于坚《作品60号》


            诗人没有一首诗歌只是写给自己看的,所有的诗歌都是为了读者而作。诗人一开始想象的是小圈子里的朋友对自己个人诗歌的反响,他们喜爱诗歌,从诗人的角度去飞翔,解剖天空。

                      另一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
                      与天堂相反的方向,却不配称为地狱
                                                         ——杨炼《地下室与河》

           在诗人眼中,这本来只是个简单的“人与人的故事”却需要“预先埋葬了自己,用你的无人,重讲一遍”而这样的叙述,这故事就称为一个有关诗和诗人的,至少是有关他和他的故事。(注,高波著《现代诗人和现代诗》)
           诗人写作一首诗,如果遇到了一个欣赏这首诗的人,诗人就可以安息了。


                                                        


                                                                                                                                                                               2007-2-8
发表于 2007-2-9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举的诗例比较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1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