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893|回复: 6

关于古诗今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4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自己是写诗的,所以对于古诗今译,尤其《唐诗三百首》的几个今译本都特意留心了一下。这些译本的宗旨,无非是“以诗译诗,融诗意、文采、情味、气韵为一体,使古人之作,更邀今人之赏”。然而,其效果如何呢?我且推出某译本中李白的《子夜吴歌》:
  长安城头的一轮明月高悬
  为赶制征衣的万家挑起灯盏
  吹不尽的秋风啊
  你可知玉门关外征人衣衫正单
  不知何时才能平定胡虏啊
  让心上人早日回家园
  (原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应该说,译诗确实衷于原诗,在所有译本中质量还算不错的。但原诗的语言建筑之美,曲折回荡之气,可谓丧失殆尽,也未能真正进入现代诗的美学范畴。尤其译诗句尾的两个“啊”字,与原诗的节制,含蓄,深情,直是南辕北辙,亦为现代诗的创作所忌。这里,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古典诗还有没有这类新译本的必要。因为从主体上说,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无论古今,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文言文章的主要传承于书面,走的是两条路子,只是有时被格律扭曲的有些变形而已。而且,诗歌的每一阶段的发展,当被格律及文风侵蚀的腐烂,走向末路时,都是清新的口语出来拯救。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吟之……”极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由口语升华而来的途径,亦是诗歌多神童这一现象的最好注释。英国大诗人蒲伯便是“幼有夙慧,自谓出口喃喃,自合音律”。
  实际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无不是千载之下仍常新的口语。我相信,我们如果与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围炉夜话,一定还能够从容地交心,至多需解释一些时髦术语。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从古至今,从未发生重大断裂,《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古典小说中的人物话语,便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我一直以为,中国自五四以来发达的新诗,既是西诗催化的结果,更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一脉发展愈来愈自由的内部的必然。其实,今人所写的那些数目巨大的古体格律诗,就是新诗的格律体,无须再作什么探索,它与新诗中的自由体都是中国口语这一母系所生。如元人既作相对自由的散曲,亦有元好问的唐宋格律,不都挺好。在这一意义上,古典格律诗与新诗自由体之间捉词逐对的翻译,有类近亲结婚,容易生下怪胎。
  然而,我在研读美国现代大诗人庞德时又得知,庞德曾在191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诗抄》的译诗集,其中主要是唐诗,这些译诗不仅在美国翻译史上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而且对西方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涉及到我的第二个问题,如何用现代自由体翻译古典诗。既然英文都能翻译出精湛的中国古典诗,同脉的现代汉语为什么不能呢?以前,我对唐代诗僧寒山在美国享有李白杜甫般的声誉,一直迷惑不解,在唐诗那样一个华美盛大的时代,寒山的诗无论如何有特色,都显得太寒酸了。后来,读了诗人西川的文章,才明了大概,主要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斯奈德的翻译太好了,有些地方甚至比原诗的语言更闪亮,坚实,如“石砌的马道”,或者说,是斯奈德的再创作复活了寒山。再汉译回来的斯奈德的寒山译诗,尚无缘欣赏,但我的案头有一首斯奈德自己的创作,也是他自己极满意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对斯奈德的影响之深,并领略一下中西混血儿的风采:
         松树的数冠
  蓝色的夜
  有雾霜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成霜一般蓝淡淡中
  没入天空霜星光
  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无疑,中国古典诗在现代的冷静、客观、超现实的诗境中,完全可以取得新的生命。以往今译的失败,就在于译者目光的狭隘,囿于浪漫主义余绪的伤感、沉溺、浅薄的抒情。实际上,中国古典诗的主体,与西方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根本就无缘。这里,须对中国文化略加梳理分析,因为中国本土一直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而中国古典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这方面的需求,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亲友的离散,都可以从诗境中寻求解脱,再强烈的情感,亦似乎隔了一层诗化宗教的玻璃,而敞开一个静穆、邈远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克制,澄澈,超越,又天然地与现代派诗歌的追求有某种吻合之处,所以,若能收缩古典诗歌精华的浓汁,再稀释于新诗的自由体的节奏之中,当能别出一番新境,真正做到使古人之作,邀今人之赏,更启未来之声。以王维的名作《青溪》为蓝本,我试做了一首,以期抛砖引玉:
             青溪
  相嬉着,青溪的水,引我的小舟
  进入了黄花川
  一个弯,又一个弯
  随无尽的山峰而转,展现出
  百余里的趣程
  水石相絮,空谷回应,仿佛来自
  前生的提醒
  沉淀的松绿,使溪水
  更显深不可测
  一片片菱荇,一丛丛苇叶,随风起伏
  皆若故人相见
  哪儿能有这般清澹的山水,来安顿
  这颗疲惫的心
  且取一支竹竿,让我盘坐
  遗忘时间的石上,垂钓
  水中的影子
发表于 2007-3-24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山在台湾好像也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4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教古代文学,所以经常要接触这个问题,我觉得最简便最称手的就是跟进后改写,稍难一些是融入后还原,而最好当然的不译不解只是原诗诵读。
在上海进修的时候,骆玉明老师翻译过的王绩的《野望》,令我耳目一新,是跟庄老师一样的翻译法。找个时间我把它贴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庄老师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4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红山  天放  飞雪

期待骆玉明老师的翻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多年前的笔记,让我好找。
骆玉明翻译之王绩《野望》:

望见秋日的原野,望见暮色
轻轻飘动,风吹抚群山
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

望见水涯,归来的牛羊
和猎人的马,垂荡
美丽的羽毛

望见如画的古老
我的心流落在遥远
失却归来之路

今日重新来读,发现还是有些不太一样,毕竟每个人思路和言路总有差异。
问好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骆玉明先生之译颇为清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14: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