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12|回复: 3

撩开宋词的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4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到唐诗和宋词,不知道它的人不能说没有,却不太容易遇到;能完全读懂它的人也不能说没有,却犹如凤毛麟角,确然不多。然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能捎带出来十句八句的人,就像知道它的人一样,可以说是普华夏之下——人们对唐诗和宋词的这种广泛兴趣,说穿了,正是基于人们对它知之甚少,解之甚浅,通之甚难,和之难上加难,因然冠给它了一个“大雅”之号之缘故之上。
事实真是这样滑稽而又可笑吗?其实,这里面还藏有一个天大的虚伪——附雅!——这不是哪一个的丑陋,而是一个灵类的体面,就像人只有手臂,却梦寐着飞天一样,因为鸟在天上……
说到唐诗和宋词的神魅,它墨触生香,语触生韵,文触生华,物触生贵,水触生秀,山触生丽,人触生雅——概而括之,唐诗和宋词,对于我们华夏民族的一切一切来说,它就是“大雅”的标志。
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不知道您留意到了没有,如果谁捎带出来的是整首整篇的唐诗或者宋词,别人不会看长他几岁,反而会当他是个只会“嘤嘤学舌”的孩子——因为这样有背诵之嫌;如果谁捎带出来的只是十分得体的长句或者短句,其效最佳,别人不当他是个风度翩翩的学者,也当他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儒雅之士;如果谁从没有捎带过一句唐诗或者宋词,别人虽然不会笑他粗俗,但也绝不会夸他儒雅——由此看来,读懂读不懂整首整篇的唐诗或者宋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从这棵大雅之树上摘取到了多少片“金叶子”——佳句,或曰名句。
同其它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句子也是构成诗词的最基本的单元,创作或者欣赏它,也必须首先从句子开始“入微”。唐诗的句子对仗比较恭正,而宋词的句子就“长短不齐”了,其实,它的这种“长短不齐”既是它的难点,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一般人认为:诗好“溜”,词难填。实也然,也不然。如果您填词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你会惊然发现,词不仅比诗更具表现魅力,甚至也更容易填写——词,通俗点说就是歌词,从创意上而论,两者的意识思维是一样的——古词和现代歌词只是在表现格式上差别较大——古词格式严格,“清规戒律”较多,而现代歌词,其表现格式几乎就是“海阔天空”。诗或者词,都是以最简赅的文字,最脍炙的韵流,最明快的格式反映出来一种最含蓄、最朦胧、最机巧、亦藏亦露的“感情思维”。换言之,它是浑厚的文学功底 + 炽热的人生情感合成的一幅叫人费猜却又没有谜底的“锦绣谜面”。所谓“百人读有百不同解”正是猜不透它的真实写照。
埋藏在词面背后的“典故”是古诗词留给众“俗者”的最大遗憾,甚至也使得那些 “小雅者”们望而却步,从而使古诗、特别是古词变成了“大雅者”们的独门专利。这不能说不是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的悲哀,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光大古诗词的困惑所在。其实,或曰通俗点说,把自己“有意义”的“感情瞬间”或者“感情过程”用最简赅、最委婉、最朦胧、最含蓄、最机巧的字符记录下来,它就是你自己的诗词。如果这些字符大家也能读懂,并且还能引发大家感情上的“共鸣”,那么,它也就成为了大家的诗词。你可能意识不到那里面也藏着你自己的“典故”,但有一种结果是会令你目瞪口呆的——你记录下的是你自己的恨,别人体味到的可能会是你的爱;你记录下的是你自己的悲哀,别人体味出来的可能会是你的豪迈……也就是说,别人可以享受你设计出来的“锦绣谜面”,却永远无法读懂你的“典故”,除非你自己说出来……
——它还神秘吗?当自己的诗人,享受诗人人生——其实,那些“大雅者”们也都是这样开始的……

习作:宋韵·新声——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宋·李清照

思思想想,
情情景景,
缠缠绵绵依依。
老圃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宋·李之仪

尔在家乡苦,
我在他乡奔;
尔乡我乡皆他乡,
都是沦落人。
老圃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
总是凄凉意。
宋·晏几道

眼里泪水心里血,
串串滴滴,
诉却皆爱恨。
老圃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

似曾相识并不识,
却有记忆,
是在梦里,
尔曾一回眸。
老圃

年年跃马长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
宋·刘客庄

年年他乡东南西,
今年向北作故里。
老圃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苏轼

恨到天涯已无路,
再走,
一步就是忘尔国。
老圃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
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

此恨若免,
应是云开阴散月来。
纵然再、
误会千般,
一笑便担待。
老圃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宋·陆游

峥然立苍凉,
只身担秋色。
老圃

万里云帆何时到?
送孤鸿、
目断千山阻。
宋·叶梦得

拨云弄月写双照,
那一夜,
累了那坪草。
老圃

几回凭双燕,
丁宁深意,
往来却恨垂帘碍。
宋·贺铸

头上鸿飞断,
此番情恨,
难寄难咽难成怨。
老圃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宋·苏轼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前途总难卜。
老圃

一场消黯,
永日无言,
却下层楼。
宋·柳永

还忆别时,
目我远去,
又上台阶。
老圃

旧游无处不堪寻,
无寻处、
惟有少年心。
宋·章良能

爱河九宽任放舟,
蘸一情、
写无限风流。
老圃

自怜两鬓清霜,
一年寒食,
又身在、
云山深处。
宋·吴文英

无奈爱最霸道,
情最贪婪,
此一欠,
山海难填。
老圃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

常忆常断故乡梦,
不千里,
却总是天涯。
老圃

弄夜色、
空馀满地梨花雪。
宋·周邦彦

斗妩媚,
杨柳正喜春风多。
老圃

针线闲拈拌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
光阴虚过。
宋·柳永

风把冰刀舞不够,
雕来,
千般晶莹,
万般剔透。
老圃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
醉明月?
宋·辛弃疾

浪头打来水一滴,
细辩来像珠儿蹊跷。
原来是,
寄来泪。
老圃
发表于 2007-4-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有趣,诗词虽然同出于俚俗之间,然诗在很早就归于正统了。词晚于诗,流传于街坊里巷,虽为文人士大夫所用,然多保留其俚俗传统--即情,所以,总体上说,词从来就不曾“雅”过--虽然文人之词被冠以“雅词”之名。苏辛之流想破这个弊端,成效虽大,然后人亦褒贬不一,何也?词之归雅甚难也。。
诗贵雅,词贵俗。这也算是诗词之要旨之一了吧:)

[ 本帖最后由 清风冀 于 2007-4-4 10: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在表达

说到“用情”,诗人是最“奢侈”的;说到“用字”,诗人却又是最“吝啬”的。我们随便拣一句,来看看宋——张炎的这只“孤雁”:“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北雁南归,群雁或可排成“人”字,或排可成“一”字,孤雁呢?只能是一个点——张炎够“吝啬”了吧?他连一“画”都舍不得赐给我们。然而,就在这一“点”上,却散射着无数缕情——鉴上我们可以看出,“用情”是一门功夫,“用字”即表达则更是一门功夫。“字”不仅是大家都能读得懂的符号,它蕴涵更深的是文化——一个民族文明的全部。
把一段感情散扬在小说里,许多人都能够“轻易”地办得到,然要把同一段感情浓缩在诗词里,就受到了巨大的限制——这个道理很浅显,给你几百个字符的空间和给你几个字符的空间,让你来表达同一段感情,孰易孰难?从汉赋,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明、清的小说,再到今天的“大自由体”,人们似乎一直是在寻求更自由、更得手、更广阔、更现实的表达方式,我们何苦要自寻烦恼“退”回去呢?其实亦然,亦不然,看看前人一代又一代给我们传承下来的这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宝典”,我们将其稍加梳理,便可以清晰地看到,“诗”里含着“赋”而高于“赋”,词里含着“诗”、“赋”而高于“诗”、“赋”,那么“曲”里呢?“小说”里呢?——《红楼梦》只所以会成为中国小说的“第一著”,在“用字”的功夫上也是见其层次的。
说到诗词的“用字”,我们得用“求”则更加贴切。求什么?求节奏,求韵律;求典故,求成语;求准确,求贴切;求含蓄,求藏露;求朦胧,求机巧;亦求通俗,求家常……不妨我们拣“难碍寂寞时,更觉星停光驻,月懒树稍。”一句看个端的——其实,这句词如果没有最后一个段句“月懒树稍”中的“懒”字,恐怕也就半纹也不值了。换句话说,求来了这个“懒”字,才全了这句佳句。不妨我们再拣“渐远渐恨,分明是离愁招惹。”一句透个明白——在这句词里,能招惹我们上瘾的就是这个“招惹”……
求一字或一词之机巧可得佳句,求一“意”之机巧可得绝句。就举“爱情”这个最普遍的话题吧,世间一切事物中,“爱情”是最美的,同时也是最丑的——哎呀!你搞错了没有,怎么能说“爱情”也是最丑的?! 其实,也用不着吃惊,“爱情”也是“肉体凡胎”,它有美的一面,就有丑的一面,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它那自私、贪婪的一面给人间制造的悲剧还能数得清吗?“无奈爱最霸道,情最贪婪,此一欠,山海难填。”“纵千条理由,皆空辩,爱能叛?”——因情生仇,因爱添恨,此一意虽求得有些过于凄凉了点,但它却唱出了“爱情”的最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在这放段时间,然后转藏经阁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6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