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95|回复: 1

雕琢中的神像——2006后诗歌写作的可能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5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雕琢中的神像——2006后诗歌写作的可能性
  
  漫无边际的喧哗在新世纪的第一个轮回里逐渐消散开来。中断或隐含的裂痕成为继续存在的诸多理由之一。以时光的流淌来反观事件的前因后果,似乎愈加清晰,又似乎永远无法靠近真相。古人有云:难得糊涂。在如此微妙的关系中寻出一些不怎么简单的潜在,在此刻已不重要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一事件在生态链中所起到的影响。对已经发生的,对现在的,以及对以后事态发展的局部制约,都是随之展开的。
  但从一开始的“娱乐”姿态,甚或“恶搞”在文学领域的复制,这些片段而略显深刻的见解却从本质上瓦解了所谓诗歌事件的本身指向:对诗歌诗艺的指责。艺术永远在属于她的天空漂浮着,而目睹这一场景的人只可能更少,而不可能越多。这也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论断所能解释清楚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尽管在表达上有所差别,但能真正理解的不大可能像虚无的哲理。面对赵丽华众多诗歌中的一首:亲爱的,在廊霸路西侧,有几株/杏花开了。/我这么说,没有带任何情绪,没有在抒情/如果仅仅是在饶舌/对不起诸位,我已打住。在这种简单而略带起伏的意韵中,模仿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沟通,而对一些更加接近口语本身的诗作的简单复制,以及标之以“梨花体”的渲染,早已超出了原先可以被大众认为的理论范畴。
  以新出的传播方式为载体,以网络时代所热衷的手段来完成某些人的无法预测的目的。这貌似是一个较为公允的论断。但网络时期中将其他一些个人的因素考虑进来,就又显得仓促,并且以看似狭隘的目光来审视本身并不宏大的命题,这一场闹剧就更显得荒芜。
  正如一些评论中谈到的望远镜,或许我们早已把成为往事的事物本身的面目扩大了。但从史的角度上看,不能忽视的是这一事件的某种标志性意义。当集体狂乱并且丧失基本判断的时刻,当一群乌合之众缓慢地散开的时候,也是公众视野里诗歌开始暗淡的时刻。尽管吸引眼球的是那么一种不为人所称道的局面,但至少将一些内心的腐烂与死水暴露了出来。
  郑重的对照诗歌发展历程,雅与俗的对抗,(甲与乙的对抗),盛或衰的交替。简单的陈述完全可以涵盖全部的真相,尤其是2006渐渐的退出,更让人加深了追忆的必要和审视的功利。如果说2006,诗歌在不经意间经历了近十年来少有的喧哗,那么,2007,诗歌再一次步入正规,沉默着以孤独的姿态前行。
  尽管相当数量的官方的,民间的诗歌活动此起彼伏,但诗歌的发展并不是某些人可以操控的,或诗歌的状况不大可能朝着人们想象的状态行进。以新时期以来不同时期诗歌的特征为参照,2007对中国诗歌而言,更多的是平稳,再平稳。就像一尊正在经受着雕琢的神像,她的形态已初具神韵,但她却仍处在诸多的不确定之中。而历程中的中国诗歌也如一株在荒漠中的长青树,时而茂盛,时而在艰难中延续着单薄的呼吸。但综观宏大而众多的诗歌层面,诗歌在一个暗含的断裂中蔓延着。
  个人化的创作与倾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要的命题,80后写作转向平实,融合与上升的阶段。个人或私人化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一个主要的特征,看上去很平和的描述,却隐藏着一个时代的诗歌写作者对诗歌隐秘的探索。而近些年来的诗歌态势,大多也是在90年带诗歌内在与外在特质上的继续发挥和保持。这也将逐渐演变成中国诗歌现代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捻。先锋与传统在妥协与交换中也显得模糊起来。昨日的先锋很有可能成为今天的“传统”,而一些较为传统的写作方式在当下的环境中出现又有了某种先锋的味道。先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远去的概念到新潮的形式,外在与本质的双重作秀使得现在诗歌的某些性质变得诡异起来。带着一些清新,歧义的言辞,幽雅的姿态,这些在大部分的诗歌中显现;而70后已逐渐成为当下诗坛的中坚力量,在缓慢也是迅速膨胀的80后写作中,也在不得不蜕去以往的商业与偶像色彩,转入到相对平实和静默的写作。在标志着自我一代的80后写作中,将内心与现实的关联表述出技术与自然的统一,或者会在潜流中成为为一课茁壮的树木。无论是被主流所称赞的郑小琼,还是另外一些出名或默默的诗歌写作者,在他们那里,诗歌不仅生意简单的观念的转述,试图以一种介于超然与平和的目光来表达内心对现实完整的感受。
  以年代发展为谱系研究中国诗歌将逐渐成熟起来,80后诗歌创作当然不会停滞,参照70后在大概10年才的嗣后才炒作70后概念股。相信80后应该会比70后走的更高,走得更远。而80后在场域内的资本积累也将在十年左右的时间,而80后诗歌批评者的缺席则需要长于单纯诗歌写作者们的资力的时光才能换得体制内的入场券。与70后显著的不同在于,属于80后写作的商业行为强于70后。同样以狭隘的眼光来看,十年前,70后成为一种形态之时,关于70后的诸多概念与行为尚未产生出应有的效应。也可能是无意间,80后抢夺了70后未占据的某些领域,就目前来看,80后并未有太多进入体制的实质性成绩,但却不能不说已蔚然成观。由此,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平衡关系将会促进或制约着下一步的写作。而由于年代炒作的商业价值似乎已经过剩,所以对于90后以及不知如何正确命名的00后们,80后写作无疑又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遮蔽是无可避免的,然而其他方面的现象,预测是不明智的,也是可笑的。
发表于 2007-9-18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

拜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5 17: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