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18|回复: 12

《禅悟:佛住隔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9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墙之隔,佛在夜里
鼾如惊雷
难眠,也就难把安静装进梦中

趁第二天清晨
顺石阶而下
把一路滚下去的钟声
拾起

插在自己的心里
如净瓶
有那么一两朵无名的小花
发表于 2009-6-19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以给俺讲讲这诗里的深意

洗耳恭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9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名的小花,在云端,亦在心里》

今晚饭后在自家的庭院里闲踱,闻到花香,闻到雨后初霁的清雅,那种感觉,仿佛六月的光阴自己释放出银白,永远不会逝去。如果把它与今晚的月光相对,那么冲破六月的每一步就不会是歧路上的灯盏,而是内心中一波又一波泛起的清与静,而是那些与尘无关,又有尘有关的尘外又尘内。这里,我不提凡。凡本超脱,我没有权利,也无法在我的文字下去企及。将来如何我不得而知,至少现在,至少在这里,至少在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此时,我是这样肯定的。

这就是人间的生活。从无到有,从此到彼;又从有到无,从彼到此。这个过程积聚着太多的言语和太多的不确定。这里面不确定包括二方面:一是表面的能确定的而不确定。二是表面的不能确定的而不确定。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它们是暗合的,是对立而又统一的。

如果回到风浩荡这首《禅悟:佛住隔壁》里,那么这些不确定而确定,确定而不确定就会上升到一个角度里了,我们要把自己置于一个禅性的角度中来,一直走,一直领悟,那么我们之所来,定会静水流深,而思绪的翠微,也必是苍苍的。

一小节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障碍。可以想象山中的一个古寺,佛就在寺中,寻佛的心也在寺中。夜静,而却不能寐。一颗寻求安宁的心是凌落的,是不堪的。不然,怎么这么近的距离,仅一墙之隔却感觉有遥遥之远呢?雷动,心惊,一切都离想象那么近,又那样远,恨不得把月光拆下来挡住眼睛,或者在眼睛里揉进星子。无奈,梦终究是空的,什么也没能装进。比梦更空的,是心。明明什么也没有,却很沉,很重。第一小节对微妙而又微妙的一瞬的把握和控制得很好,通过场景的渲染,对比出心境的沉。

二小节也是一个场景,是一个归来的场景。略去昨晚的灯烛,纵便放不下也得放下。这节里回归到一种现实所不能到达,或者说是现实所无法参悟到的状态。不是虚无的那种,它应该是一种朴素的绝望,是那种求而不抵,达而无终的执。拾级而下也是一种从容,要带走些什么呢?不用去寻,就带走迎着晨阳而至的山寺的钟声吧,它在宁静的高处,而不幽冥。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末尾一节是悟,所有自觉都是自性,是自己心里面的得与失,宁与乱。虚和实都是心灵的一部分,皆心性也。躲开诱惑,在不容易看清的方向寻一份回来的世界,谁又能不说那是一种破译的隐语呢?冲破这种旋律上的漂流,就是一股股从心至心而一泻千里的汹涌,也会挤出一些柔滑的泡沫。而泡沫渺然,如花,花吮净水,净水也必永远恒于心了。

诗至如此境地,解又如何?不解又如何?就像走近了一座不可见的城,当回头时,看不见自己。可想走出来时,你已经在城中了。此诗,风浩荡写得如斯。此诗,青蓝彼岸解得如斯。最后,我要把这些字干干净净地放在一个细小的褶皱里,再也不去扒开,因为它已经扒不开了。所有的所有,已经升华至性情的云,那一朵朵无名的小花,在云端,亦在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09-6-19 17:16 发表
一墙之隔,佛在夜里
鼾如惊雷
难眠,也就难把安静装进梦中

趁第二天清晨
顺石阶而下
把一路滚下去的钟声
拾起

插在自己的心里
如净瓶
有那么一两朵无名的小花

风兄鲁式风格越来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理解佛:
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圆满境地的人格。是全智、全悲与大能。我们要努力解脱我们的不幸和不快。

风的这首我读后感觉宁静中有深远,自省中执着


佛在隔壁,离我们很近
佛法如鼾使我们不能安静
去追赶远去的钟声,让我们找回失落

如果心如净瓶
你将化为洁白的花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0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篇的~~鼾如惊雷 难眠,也就难把安静装进梦中——赋予佛以人性。为以下诗境的展开做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节~~把一路滚下去的钟声拾起——滚下去的钟声当然是尘世的喧嚣,已被佛拾起。拾起——起到了一种人佛融合和调动读者想象力的作用。这句的出现也就是佛性在人心的回归,亦是佛对于人世的慈悲和涵容,也含藏和呼唤着人既是佛,佛既是人的和谐理念.
第三节~~插在自己的心里如净瓶\有那么一两朵无名的小花——这两句是和谐之后的进一步升华。那麽把这两句拆开来解 净瓶\ 无名 已呈现出一种空的境界..空也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插在自己的心里 \ 有那么一两朵小花 又都在暗示着这种境界需要心性的修养和面对俗尘的洗礼来不断完成和完善的寓意。

问好。迷雾乱弹,如有不适,请宽量。

语言表达含蓄干净,给读者留有的空间耐人寻味。亮起来,大家继续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手枪 于 2009-6-19 19:44 发表
楼主可以给俺讲讲这诗里的深意

洗耳恭听


这首诗写来,是令自己安下心神的一些感悟。
特别是时不时的会去翻些佛学方面的书,或禅方面的经典故事,更也会想到时不时的上山寻寺,求一些心灵的净化的情景。

而说到深意,往往很浅。但我今天上来,看到后面几个朋友的点评,非常令人感动。因为他们已经在这样的诗句里敏感的发散开去。

祝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蓝彼岸 于 2009-6-19 23:21 发表
《无名的小花,在云端,亦在心里》

今晚饭后在自家的庭院里闲踱,闻到花香,闻到雨后初霁的清雅,那种感觉,仿佛六月的光阴自己释放出银白,永远不会逝去。如果把它与今晚的月光相对,那么冲破六月的每一步就不会 ...

真的要非常感谢青蓝文友的点评。

佛意,上山寻时,亦无所得。反听到的鼾如雷声的,很是霹雳手段的棒喝

无所得而下山,下时却又很是感悟着,那山中的寺钟响过的触动自己的声音。

人此时,总是一次次执着的寻时而痛,而无眠,却会在放下松开时,返身去时,又有得。

在你的解读里,我很受益。

读的不是我写的这样的诗句,其实佛在心中时,就能写出你这样的评语来。从容,而迂迂,如山林的尖尖上那像波浪一样的涛阵。

谢谢你。我收藏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飞儿 于 2009-6-20 00:18 发表

风兄鲁式风格越来越重

可能。一切皆有可能。
祝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09-6-20 10:29 发表
我理解佛:
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圆满境地的人格。是全智、全悲与大能。我们要努力解脱我们的不幸和不快。

风的这首我读后感觉宁静中有深远,自省中执着


佛在隔壁,离我们很近
佛法如鼾使我们不 ...

确实。阳光兄的理解,是我受益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1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09-6-20 11:14 发表
开篇的~~鼾如惊雷 难眠,也就难把安静装进梦中——赋予佛以人性。为以下诗境的展开做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节~~把一路滚下去的钟声拾起——滚下去的钟声当然是尘世的喧嚣,已被佛拾起。拾起——起到了一种人佛融合和调 ...

如果说,青蓝文友在解读着是诗句里那佛意所寻的意思,而一一凭着自己内心干净的意味,一一发散开去,
那么阳光,以对佛的理解,对我的拙句,进行的一种较为认真的体会,
那么,你的解读里,却别有不同,那就是对文字,那字里行间里进行精读似的阅读。而由此,让我也很开心。因为你的解读,有时让诗,或佛意,或人生的有与无之间,得与失之间,执着与松开之间所体会的不可言说处的言说有了明确的展开。

我非常感谢你的阅读。让我受益,而无量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喜欢后五句,不轻意的就吸引了我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1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09-6-21 15:58 发表

确实。阳光兄的理解,是我受益的。谢谢。

来源于你的诗意磁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