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批评金庸的文章,说他的小说“情节虚假,脱离人类生存方式的基本特征,违背历史的本质,违反生活的真实”。的确,金庸的小说是通俗文学,比不上所谓的高雅文学正统地位。也因为如此,高雅文学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可惜的是 现在的所谓高雅文学越来越脱离了社会大众 , 越来越脱离了现实人们的需要。 他们把自己圈在一个所谓高雅的范围里 ,闭门造车,“ 一味沉湎于纯粹的“小我”,从个性化走向“个人化”、从“个人化”走到“私人化”,玩文字、玩形式、玩技巧、玩叙事方式,甚至玩“不知所云”。”(注)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让人看不懂, 就是无病呻吟。
就象是现在的新诗歌, 我能够看得懂的已经很少了。 是我水平太低吗 ,哈哈, 不会的吧,是人话总能够看懂的, 而是他们说的根本不是人话! 旧体诗也是这样,一定要去讲究古人的格律.,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和猜测。
当然,诗歌都是有格律的,这是诗歌作为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比如新诗,押韵、断句、一咏三叹等都可以算是格律,但是并不是必须的,而是和修辞一样,都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有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否则就是无病呻吟,是文学垃圾.而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选择所有的能够让大家接受的诗歌写作方法,包括格律\修辞.偶然的用了个让人很意外的表达方式——条件是必须是合理的——那就是创新了,是诗歌创作的幸事.但是为了与众不同,故弄玄虚,故意的找冷僻字,用奇异的意象,取模棱两可的断章.这就是不想说人话了.这样的诗,连垃圾也算不上——因为垃圾不一定有毒,这样的做法,是对诗歌的亵渎.
我国从<诗经>开始,在文学艺术的发展中,诗歌占了主导地位.其他的散文、小说和戏剧都没有象诗歌那样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影响深远,表现形式也曲折多变.比如散文,主要的任务是记载了历史,承载并发展了传统思想.小说在我国是很悲哀的,都是些作者理想化的社会反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是影响不了社会的.因为中国社会已经固有了自己的模式,有史以来,未能有变.戏剧的影响力就更加小了,它的传播受到了其基本特征的最大的限制. 只有诗歌,存在于在中国历史的所有时期,所有阶层,所有地域.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诗歌最能够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啊"的一声喊出来,就是诗歌了;人的所有活动,都可以是诗歌的表达对象,所有人类向往的艺术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这样说,人一旦有了精神上的追求了,就离不开诗情画意,离不开诗歌的帮助. 第二个原因是诗歌的创作是最简单的.或者说诗歌的创作技巧相对于其他文学来说是最简单的.可以这样认为:有感情的说话就是诗歌.所以诗歌始终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广泛、最活跃、最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
因此只要用了诗的语言去表达你的思想感情,,你就是诗人.大可不必故弄玄虚;也不用为了什么格律去拧断数根须的,你只要找到最确切的词来表达你的意思就可以了,因为能够最确切的表达你的意思的词往往是唯一的。
写旧体诗也一样。,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旧体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古代汉语已经成为了历史,成为了历史文物的载体,不再是现代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也不能再作为以语言为表现方式的文学创作的语言,而诗歌创造,就是以语言为表现方式的文学创作,就只能用现在通用的现代汉语.所以 ,旧体诗创作,不能用任何古韵,只能用今韵;古今异义的字只能用今义;古今异音的字只能用今音;也不必一定用单音字,也不必一定要讲古人确定的格律.在格律方面,能够更好的表达你的思想感情的你就用,否则就不必用了.也就是说旧体诗格律也是你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可以选择的技巧之一,而不能因为格律去作诗.更加不能因为讲格律而伤诗意.
我总是觉得,用古韵讲格律写旧体诗,那不能说是文学创作,那是在娱乐,在游戏.因为首先你面对的不是现代的社会大众,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一小部分人看得懂,那就是一小部分有同好的人的娱乐方式.因了格律而做诗,就又象是做游戏,是在消磨时光。这些人,研究机构是他们的用武之地,用他们的知识,研究研究古今诗歌使用语言的变化规律,偶尔的可以用古韵和格律写几首旧体诗聊以自娱的。
我国的诗歌,窃以为以盛唐为分水岭,李杜是高峰,以后一直走的是下坡路。为什么?和格律有很大的关系。做诗过分的讲格律,就束缚了内容的发挥,也就必然越来越脱离实际。就象是古代散文,八大家都在唐宋,为什么啊,因为从明开始,科举考试必须用八股了。从传世的名诗来看,真正的好诗,大多也不是近体诗。传世的妙句,也大都出自古体诗里的神来之笔。
新诗就更加不用说了。如果从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我们把它划成一条线,那这条线肯定是越来越细了——不管是诗歌的内容、作者还是对社会的作用。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能够看懂的诗和人越来越少了。
(注):摘自2005年03月24日 10:35 人民网-人民日报《大师不再经典难觅 时下文学创作缺乏历史责任感》作者: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