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57|回复: 14

[ 水区乱谈诗人]之一:黑夜里飞翔的海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浪漫主义抒情中的困惑与矛盾

黑夜里飞翔来自海子长诗《弑》中的一段:

这时候我看见了月亮
我的腿骨和两根少女的腿骨,在蓝色的月亮上
交叉。在无边的黑夜里飞翔
被黑夜中无声的鸟骨 带往四面八方。
万物的母亲,你的身体是我的腿骨

海子在他的很多诗里都反复出现黑夜和飞翔两个词,比如《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夜》、《黎明》、《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 》、诗剧《太阳》。我想理解海子,黑夜与飞翔,值得关注。

对一位现代诗人,有时单读一首诗,不太容易找到一个切口进入,而这个切口又相当重要。但是如果多读一点他们的诗,这个切口还是能够显露。因为从长期来看,一个诗人的诗存在波动转型的挣扎痕迹,但在某个不太长的阶段,在他们诗里表现出的情绪相对还是稳定的,那么在这个相对稳定的阶段里,诗里可能就会反复出现一些隐晦但相同的意象,虽然在词汇上可能稍微有所变化,但内在所指却相差不大。所以,这个相同或变化不大的意象词汇,就给我们提供了综合观察诗人诗内核的机会。

现代诗诗人在写诗时都比较认同“诗无理语”(诗中不要出现太多说理的词语或句子),这其实是中国古诗中的提法。但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却不太认同,他说:“诗家有不说理而真乃说理者”(诗中有看似不说理其实是说理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借鉴过来,就是说在现代诗中,存在某个关键的具体化的意象及意象情节,而这个意象及意象情节,就是诗人的核心之理。

而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里,对词曲的解读就把结构放在了第一位,后面才展开到词采、音律、宾白、格局等等。同样借鉴过来,对现代诗的解读,尤其是长诗,结构的骨架便是另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结构是诗人的思考经络,海子在他几部没写完的长诗里,前期一直有着清晰的走向,而后期却混乱开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海子最被人广为流传的诗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想化的温馨抒情跃然纸上。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停留在写作时间“1989.1.13”上,就越来越感到困惑与矛盾,因为海子卧轨自杀的时间是:1989.3.2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从静谧之夜到黑影人的纠缠

海子和叶赛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历经从静谧之夜到黑影人的纠缠。叶赛宁说自己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而海子放言自身是:“浪漫主义王子”。

海子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1979年以前的乡村生活;1979~1983年北大求学(15岁考上北大法律系);1984~1989年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这个阶段又可以分成1984~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三个阶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海子的诗》收录了海子1984~1989整个阶段的143首短诗和一首未完成的长诗《弥赛亚》节选。

《海子的诗》里有很多献诗,而海子献与的人有:叶赛宁(篇幅最长,组诗)、梵高、卡夫卡、梭罗、萨福、托尔斯泰、维特根斯坦、波特莱尔、马雅可夫斯基、荷尔德林、尼采、莫扎特、毛-泽-东、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母亲、四个爱恋的女子。直接献与的物象是:黑夜、太平洋、太阳、麦地。

献诗对一个现代诗诗人来说,代表着精神理想。在海子的人献诗中,浪漫孤独并存,理想失望共现、忧郁与苦闷交织。理想的至高境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神性式微的时代背景下,难免困惑与矛盾。叶赛宁前期的诗歌作品,随处可见中国古诗中的田园静谧风光。海子诗中虽然没有如此呈现,但也是安详地直抒胸臆。在北大的求学阶段,正是中国朦胧诗弥漫的时期,海子也不可能置身于外。虽然外界萌动势涌,但对海子来说,这个阶段却是相对稳定的阶段。

叶赛宁一生的悲剧隐藏在几个折点上,比如“二月革命”遇到拉依赫,比如接触颓废的意向派,然后遇到别尼斯拉夫斯卡娅、比如遇到比他大17岁的邓肯,比如遇到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精神世界却越来越抑郁,《黑衣人》里表现出的绝望已经摄人心魄,最后的绝笔至今令人掩卷唏嘘:

在我们的生活中,死,并不新鲜,
可是活着,当然也不稀罕。

1984年以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而他的职业理想是从事作家或文学编辑。枯燥的严谨条文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抒情,有着水火不容的对立。这是海子悲剧人生的一个折点。也就是从这时起,特别是中央政法大学迁到偏僻的昌平起,海子便陷入了极端孤独中,他在《在昌平的孤独》诗中第一段就写道: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人在孤独时,很容易怀想过去的美好。海子这个时期的诗充满了对母亲对爱情对土地的眷恋。这个阶段,海子虽然自我封闭“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说”,但也还算稳定的阶段。

1986年海子开始喜欢远游,这也是他一生的一个折点。他选择的去处,几乎全是相对落后封闭,但居民纯朴、充满神秘之所。在漫长的独自行走途中,海子一次又一次地体验着旷默的孤独。到1988年的这三年里,海子的诗呈现爆发式的产出,而《死亡之诗(之一)》也悄然出现在他的笔下,夜的意向开始逐渐增多起来,这个趋势一直蔓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0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坐下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欣赏坦然 于 2010-12-20 15:16 发表
坐下来学习。


谈不上学习了,都是以前各时期读海子诗和各种传记时写的一些笔记,现在慢慢整理打出来。有时间有兴趣就慢慢放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物质的短暂情人:在远方的黑夜幻象飞翔

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在海子自杀后,前后写过《怀念》和《死亡后记》纪念海子。海子、西川、骆一禾,是当时北大三诗人,彼此熟知。西川说,海子的死有着他自身性格、生活方式、荣誉看待、气功练习、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感情失落、物质困窘和生活封闭、自杀情结、自杀导火索等等复杂原因。全部归纳成形而上,或者全部归纳成偏执生活窘迫或如《一行》诗刊上一句莫名其妙的叹语:“怎么让这小子玩了头一把?”等等,只是臆想和误会。

但令人遗憾的是,西川自己至今也很难说清海子真正的死因。在缅怀与澄清中,也难免陷入了某种臆想。我想换成任何一个人,对海子的死,都逃不脱这种臆想。

西川说,海子死时,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他进一步分析海子的创作道路是从《新约》到《旧约》,《新约》是思想而《旧约》是行动,《新约》是脑袋而《旧约》是无头英雄,《新约》是爱,是水,属母性,而《旧约》是暴力,是火,属父性。
`
《梭罗这个人有脑子》是海子1986年写的诗。诗中第十节写到:

       白天和黑夜
  像一白一黑
  两只寂静的猫
  睡在你肩头

  你倒在林间路途上

       让床在木屋中生病
  梭罗这人有脑子
  让野花结成果子

白与黑蜷缩在诗人的肩上,是在去往远方的路途上承受的重负。诗人的白天和黑夜迥然不同。白天是“物质的短暂情人”,黑夜是“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于是,诗人在无所顾忌无所束缚的黑夜,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黑洞”,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与诗歌交付。然而,这个交付,是丰收后的荒凉,混沌又晴朗。黑与白,在神性式微中,永远无法进行一次真正的对峙。所有沉默与孤独,不过是对理想与现实的重新审视。任何一次固执的不解风情,难免留下黑夜里的憧憬与祭奠,写下远方的诗篇。

梭罗《瓦尔登湖》有着四季的轮回,安然恬静,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宇宙的和谐。关于风景,梭罗说:“我勘察一切,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够否认我的权利”。这样一本书,临死前被海子随身携带,如果不拔高,那就意味着海子的远方,并非是个巨大的“黑洞”,而是海子,在远方的黑夜幻象里飞翔。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12-20 17: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做帖子很认真 敬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0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一直躺着,钦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低碳哥 的帖子

没听他躺在天体营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0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俺要做饭去了 回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手枪 于 2010-12-20 20:07 发表
兄弟做帖子很认真 敬仰  


因为喜欢海子和昌耀的诗,也有其他诗人的诗,所以读的时候就乱写了很多,慢慢放上来吧。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章羽 于 2010-12-20 20:39 发表
没听他躺在天体营里


天体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0-12-20 21:21 发表
嗯,学习中


你谦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夜色中的受难和幸福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这是海子1988.2.28夜在昌平写下的短诗。在《海子的诗》(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海子诗全编》(1997年,上海三联出版社)均予以收录,但《后朦胧诗选》(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未予收录。

这是一个让人心颤凝窒的总结,隐约中的某种确定与不确定,时空在这里寻找着出口,如同宇宙来源于混沌的一点,然后四处散开,膨胀与收缩,终究还是要回到一点。形而下与形而上,被简单铺列,如钱塘江潮飞涌前可怕的寂静。

我翻阅着1988年3月左右海子的诗,5月16日夜的《太阳和花》引发了我的关注,诗中第十节写道:

是谁这么告诉过你:
答应我
忍住你的痛苦
不发一言
穿过整座城市
远远地走来
去看看他 去看看海子
他可能更加痛苦
他在写一首孤独而绝望的诗歌
  死亡的诗歌

这首16节的诗,是海子删1986年以来许多旧作诗稿而得,这分明又是一次冷凝的总结。诗人在总结什么?生存的隐忍痛苦的隐忍孤独的隐忍,孑然穿过城市保持绝望的沉默。海子太需要一个出口了,然而,现实的流浪、爱情、生存无法提供,他只能在时空交错、纷乱沉浮中关切诗歌、王位、太阳,倔强地飞翔。

1987年11月6日夜海子给尼采写了一首献诗《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第一节就写道:

一只陶罐上
镌刻一尾鱼
我住在鱼头
你住在鱼尾
我在冰天雪地的酒馆忙于宗教
冻得全身发红
你头发松开,充满情欲和狂躁

诗人杨炼曾写过一首《陶罐》的诗,而他1983年提出的诗歌主张也影响了当时很多中国诗人:以诗人所属的文化传统为纵轴,以诗人所处时代的人类文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为横轴,诗人则处于此座标的神圣交叉点上,反观传统,从而获得“重新发现”。这个重新发现具有水般温和的杀伤力,包括自己。

而尼采是拒绝温和的,他要的是摧毁,摧毁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这个摧毁具有火般强悍的杀伤力,也包括自己。

海子在冰天雪地的酒馆忙着他的诗歌,王位,太阳,这些就是他受难后的宗教。海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推倒旧的精神体系后,新的精神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的阶段,而这个空档的无神论,令精神更加没有依靠,精神沦丧空虚妄为没有任何敬畏便逐步蔓延。诗人身处其中挣扎其中,跳不开时代也跳不开自己。

“渴望飞翔的人终究死于大地”,因为在海子苦心构建的远方,他不会被冻得全身发红:

到那时 到那一夜
也可以换句话说:
太阳是野花的头。
野花是太阳的诗。
他们只有一颗心。
他们只有一颗心。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12-21 17: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1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