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47|回复: 4

《红颜诗国<每周诗探讨>第二十一期》《早晨》结束并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晨》
她打开百叶窗。
她把被单挂在窗台上。
她看到白昼。

一只鸟儿直视着她,映在眼中。
“我是孤零零的。”她悄声说。
“我活着。”她进到屋里。

镜子也是窗户。
“如果我从中跳出来,
我就会落进我的双臂里。”

诗歌作者:扬尼斯&#8226;里索斯

作者简介:扬尼斯&#8226;里索斯,二十世纪希腊著名诗人、现代希腊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三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3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拖拉机》。1936年,他为萨洛尼卡烟草工人罢工写成长诗《伊皮达菲奥斯》而一举成名。二战期间,他投身于抵抗运动,二战结束后,他先后两度被囚禁、著作被禁,直到七十年代初才获释,作品才得以出版。里索斯一生创作勤奋而多产,迄今已出版了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近百卷,成为二十世纪希腊最为人所广泛阅读的大诗人,不少诗作被谱成曲广为传唱,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他多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里索斯的诗可以分为两大类:长篇叙事诗和短诗。他的诗作句子一般较长,常以严谨的白描手法反映现代希腊人的生活,又颇具现代派特征,其最独特之处即其诗中所采用的“戏剧性独白”,其中的白描技法蕴藏象征、暗喻、转换和超现实的场景性,折射出希腊以至整个人类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那些超乎于读者想象之外的、然而又确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类思维活动和行为,貌似荒诞,实则另有弦外之音。(简介为摘录)

下面是这次探讨的评论和赏析:

低处的迷雾:

她打开百叶窗。
她把被单挂在窗台上。
她看到白昼。
-------------------------------------------
她打开百叶窗,她渴望阳光照进她的心灵与命运,她把对于生命中温暖的感应转化为积极生活的力量(她把被单挂在窗台上)因此她看到光明的图景(白昼)

一只鸟儿直视着她,映在眼中。
“我是孤零零的。”她悄声说。
“我活着。”她进到屋里。
---------------------------------------------------------------
而在追求光明、自由、理想(一只鸟儿)的途中,由于现实处境身不由己,由于内心的净土与现实的暗流合不来,她悄声说:“我是孤零零的。”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绝望,她反而庆幸、感怀也感恩地感慨着“我活着”,感慨之余却无力挣脱现实的枷锁,她不得不回到现实困境里(她进到屋里)。

镜子也是窗户。
“如果我从中跳出来,
我就会落进我的双臂里。”
------------------------------------------------------------------
那麽在困境中的思考就像一面镜子,思考越多真相就越是看不清,所以在这里她直接承担了真相的主权,看穿了镜子(思考)就是窗户,从思考中(窗户)跳出来,就会落进自己所崇尚的理想、光明、自由的怀抱。

无哲:区固支持讨论!

gdjkshl:这首诗的意境由主人公“她”一系列的动作和丰富的心理活动所构成,整个意境充满了动感,读完之后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她是谁?她在哪里?她在干什么?她为什么会这样做?等等。很好的一首诗!

李显:来读好诗。

妙妙:
《早晨》

她打开百叶窗。
她把被单挂在窗台上。
她看到白昼。

一只鸟儿直视着她,映在眼中。
“我是孤零零的。”她悄声说。
“我活着。”她进到屋里。

镜子也是窗户。
“如果我从中跳出来,
我就会落进我的双臂里。”
--------------------------------------------------------------
      早晨,从她打开百叶窗。她把被单挂在窗台上。她就看到了白昼。非常自然的小诗,从一个女人一系列家常的动作开始。
      鸟,是另一个她,或许可以理解成内心的自己。“我是孤零零的。”她悄声说。“我活着。”她进到屋里。简短的对话。把自己分解成不同的人物。一个阳光;一个忧郁。
      镜子也是窗户。这个转接特别出彩。这样子,封闭在镜子里的我就出来了。“如果我从中跳出来,我就会落进我的双臂里。”
      作者设想着重生的欢喜,从一个极富动感的“跳”字形象出来。人一旦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就再也不会愿意进入窒息的地方。
      整首小诗不过十行,却极富动感和张力。我想好的诗歌,就是能读着让你明白,并在过目之后久久回味其中的生活哲理。
      活着,其实特别简单。你想要怎样的日子,生活就会回馈给你。比如:早晨的阳光;夜里的繁星;明月清风……

剑客无剑:
      从技术角度出发,那这首诗歌的第一节是白描一个生活的片段。第二节的对话里具有暗喻转换,折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态。第三节超现实场景,超乎想象之外。这样的举动和行为,让人不由想起很多的场景来。妙妙说是“设想着重生的欢喜”,我也同意,但我更倾向于一种广泛的失落的安慰,这种安慰,恍惚如梦。
      如果是这样,与第一节和第二节相对应,就更能体会到为什么她是一个人,“孤单的,还活着”。当然也没有体会到“双臂里”。
      这就是我个人为什么读出疼痛来的原因吧。算是读后感吧。未必准确。

空气: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些问题,那就是:诗歌到底有什么作用?诗歌的作用力到底有多大?我们应该阅读什么样的诗歌?
      对于上述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如果从大的方面来回答,有人认为,诗歌能改变人的世界,包括改变人的现实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想当初,国际歌曾激励了全世界多少无产者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义勇军进行曲曾激发了多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如果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人认为,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诗歌能净化人的心灵;诗歌能带给人美好的享受;作为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诗歌能引领我们自由自在地探讨浩瀚的宇宙、纷繁的社会、奇妙的人生、微妙的心理......
       再回到《早晨》这首诗歌上来,我们读完这首诗歌的时候,到底从这首诗歌里面得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美好的享受?这首诗歌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囫囵食神: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万物复苏走向蓬勃的季节,所以,春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生机,同时也是一种希望;那么对于一年中的一天早晨来说,也应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时期。
       可我读完这首《早晨》后,并没有感觉到这些,而是感受到了一种压抑、一种落寞、和一种机械的被动的生活状态,以及极其矛盾的内心痛苦。咱先不说这首诗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通读整诗,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整首诗的每句话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体,用句号做结,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我得说点题外话,引用一篇有关诗歌标点符号的学术论文:
      标点符号,是伴随现代汉语而来的一种源自西方的语言表现方式。它在语言书写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以我个人的体会而言,不外乎两种。一是加强逻辑的推定和划分。二是突出语气和弥补在书面与口语之间情感的落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从这句古文现代标点法的插入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的加入首先是文理逻辑的明晰化,其次是口语现场感的突出以及情感的加强。
       索绪尔说,语言是符号,那么标点符号是不是也承担了语言的一部分表情或者表意了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诗歌的语言材料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没有标点符号可以吗?当然不可以。那么现代诗歌没有标点符号可以吗?事实上可以。但是我认为,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诗歌是不完善的,至少在文理上诗人是在偷懒,不负责。那些不用标点符号的诗人的理由,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诗歌行文漂亮,简洁。二是所谓“留白”和断裂,意为有深意。三是容易堆砌,造成意象的视觉冲撞,从而区别于散文。这些理由,说实话不值得一驳。因为写作现代诗歌的目的不是做得漂亮让人羡慕,也不是故做深意让人猜想,更不是让我们看名词与名词进行核撞击,破坏我们的脑神经,而是运用现代汉语这种语言材料以现代诗歌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抒发诗人作为人类的情感。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牛角尖钻到这个方面上去,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按照现代汉语的文理要求,把标点符号正确地运用到现代诗歌中去。
       要正确地在现代诗歌里运用标点符号,其实并不难,就是按照现代汉语的文理要求去做就行了。但是,现在的很多诗歌作者很不重视这个标点符号,往往一个逗号逗到底,句末不要句号的,更是连一个句号都不用。还有些人只会用感叹号和问号,到处用,结果就算惊叹也没效果了。
       现代诗歌中的标点符号,按照我的理解,由于现代诗歌的体裁关系,还是与现代汉语的散文行文中运用的标点符号有一些区别。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在现代诗歌中运用标点符号的心得,共大家参考。
       逗号。这是最常用的一个符号。首先,逗号在现代汉语行文中起的作用,主要是一句话没说完,还要继续说,所以在诗歌中它的主要作用除了逻辑上的推定,就是语气上的承接,升起就要降落。一般这种降落,着眼点是诗句的核心意义。例如“她的身体,我的音乐水滴”(李全平《音乐的水滴》)。有些人断句很短,断成类似这样:“她的身体/我的音乐水滴”。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吗?应该没有。但是,阅读起来很不舒服,刚起来的语气突然断了,套一句老话,诗歌的音乐性就荡然无存了。
       句号。这个符号比较少用。但有相当部分诗人很喜欢用。他们喜欢的是句号嘎然而止的那种韵味。强调,突出。例如“它端坐在中央。像一头牛,露耸着脊背”(李全平《鲸鱼》)如果在句号那里断句,显然就失去了强调的作用。还有一些句号的运用也很有趣,它产生一种分离的视觉感。江河有句诗很经典,是这样“白杨。白杨。白杨/你绕着走,绕着走”。在白杨林里,诗人看到的情形,用句号表现了出来。
       分号。这个符号的运用和逗号区别不大,一般也绝少用。它与逗号的区别在于,它加强了递进的意思。
       冒号。这个符号除了引号并用以外,有好多人会用来当作前一句的补充说明。例如“哪里也不要去:舞厅,花花世界,大麻/或危险的地方。像母亲那样苍老,教育我”(李全平《像母亲那样苍老》)我觉得这样的用法很不干净,也许散文中可以这样来后补解释,但是诗歌中后置的解释,其实就是阻碍了语序的正常流动。气为之一浊。另外还有这样的用法:“久违的三卡:被泥泞和寒冷堵塞的喉咙/在塘堤之上发出愤怒的咆哮”(俞强《滩涂之春》)。三卡象堵塞的喉咙,用后续补充的方式来强化感觉,虽然并没什么错,但读后我只感觉很生硬。我以为这种冒号的用法,还是少用。
       引号。这个符号现在在没有冒号的情况下也比较常见。有现场感,是它的优点。但注意引用后的衔接。例如“站在一碗水的边缘/不断把头浸到水里去。”/哦,最深情的吻”(李全平《相对论》)。这样的引用,就比较突兀,衔接上更是距离巨大。
       破折号。这个符号也用得比较多,大概是翻译体留下的后遗症。也是说明,补充,展开的意思。好在一般都只是有必要的时候自然而然拖出来的一杠,有加不加,比较随意。就不多说了。
省略号。这个用法和散文用法几乎没多大区别。
       括号。有些人还在诗歌中引入了这个符号。主要还是补充的意思,但有些诗人却把括号里的诗句弄成主旋律以外的一个副旋律,比较复杂,也比较有意思。效果如何,却只能仁者见仁了。
       读完以上这篇论文后,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感受到了一种压抑、一种落寞、和一种机械的被动的生活状态了。因为句号不光是一段文字的完成,它也是有感情的,在本诗中,它的出现暗示着一种无节奏、无规律、很漠然的机械动态,让人感到压抑。从而暗示出一个本应有所作为于社会的女子被“笼养”后所出现的落寞和无奈,反映了什么?你应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一种畸形的生活现象。
      现在再来看看这首诗——
她打开百叶窗。
她把被单挂在窗台上。
她看到白昼。
——————————————————
按理说,这三句话用一个“她”就够了,可为什么作者还要在每一句话的前边加上一个很累赘的主语呢?并且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体,说明什么?
我感觉是一种机械的重复——每天都这样。“她看到白昼。”,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里很少有正常的白天生活,难道她很乐意这样的生活方式吗?事实上,不是——

一只鸟儿直视着她,映在眼中。
“我是孤零零的。”她悄声说。
“我活着。”她进到屋里。
————————————————————
“一只鸟儿直视着她,映在眼中。”,与其说是鸟直视着她,还不如说是她直视着一只窗外自由的鸟,“直视”,一种惊愕和羡慕,而这种惊愕和羡慕是相互的,也许那只自由的鸟还羡慕她的这种“笼养”生活呢,我想起了《围城》。当她看到这只自由的鸟后,她幡然醒悟了——

镜子也是窗户。
“如果我从中跳出来,
我就会落进我的双臂里。”
-----------------------------------------
她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她需要自由、渴望自由;但这种自由于她来说是何等的近在咫尺却又何等的遥远!因为她一旦获得了这种自由,她将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安逸,重新回到过去,又重新因为某些原因(比如生活窘迫)再一次走上现在这种压抑、无聊和落寞的机械生活中来。
      小诗不小,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一种社会现象——贫富差异使得某些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失去自由而沦为“家囚”,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囫囵食神: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目的性,我们再从中获得美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一种理念或者说是哲理,从而改变我的世界观。

风之歌:
镜子也是窗户。
“如果我从中跳出来,
我就会落进我的双臂里。”
--------------------------------------------------------
     “镜子也是窗户”是重复对自由的渴望,镜子是窗户,那镜中的自己不就象那只鸟一样,成立独立的存在了吗?作者羡慕那只自由的小鸟,也许羡慕镜子里的我更加自由吧,否则不会感叹“跳出来就会落进我的双臂里”。
      但“镜子里我的自由”是真的自由吗?这一点,我觉得作者没有想到,其实自由是有代价的,这让我想起了至尊宝(大话西游),这也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吧。
    向自由者致敬!!!

空气:
       我想说的是,《早晨》这一首诗歌,它的文字简单朴实,它所描写的场景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这样一首看似极其“简单”的诗歌,它几乎适合所有的人阅读。我相信,每一个读完它的人,都会从中获得什么。
       我在第一次读它的时候,仿佛是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在“电影”里,人物的心理活动被“导演”刻画得淋漓尽致,所展示的意境生动、鲜活、空静、优美,情感浓郁,读之回味十足——并能让读者在长久的回味中,去冷静地体验诗歌在深层次所揭示出来的哲理——如果你跳不出自己,镜子也可以成为牢笼;如果你勇敢地跳出自己,镜子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
       可以说,这么一首看似极其“简单”的小诗,却蕴含了无限的爆发力,它真正做到了在简单之中蕴藏着美、蕴藏着意味、蕴藏着深刻!

踏破皮鞋:
       诗歌选得好,非常有代表性。“她”,千千万万女人中抽取的一个女人,普普通通几个日常动作和简简单单几句自言自语,与女性不甘迷失、渴望回归自我的主题不期而合。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幻觉,让诗歌生发出的那种微妙的感受和奇妙的体验,在读者心中真实可感如此显而易见。所以说,这个早晨是一天的,也是一生的,更是天底下所有女人的。

翩然落梅:诗意生动,她的一系列举动惹人伤怀、感慨、结尾意味深长。

学写诗歌:进来学习。

囫囵食神:
       既然是探讨诗,任何人的探讨都是新意解读;毕竟我们不是作者本人,也许与作者都不是一个国度,或者同一时期的,所以更谈不上对与错,只能说赞同某个观点。只有这样,探讨方可继续下去,要不然后边的人就不好意思摆出自己对一首诗的见解,从而也就失去了探讨的意义。兄弟说是吗?
至于我说文本中的她之所以是很矛盾的,是因为作者的最后一节——
镜子也是窗户。
“如果我从中跳出来,
我就会落进我的双臂里。”
——————————————————————
如果我(镜子里的)从中跳出来,就会落进我(目前的)的双臂里;而我目前的现状并没看出是多么的阳光和快乐。
       尽管这首诗是希腊诗人的作品,但既然译成了中文,其思想就会在原作者的思想上渗透了译者的感情色彩,哪个时期翻译的,它就会渗入这个时期译者所处的环境因素,所以,对于外国诗歌,我从来都把他当做译者的诗歌来读。

千朔:千朔来學习和支持一下

秋子:
       支持此栏目。我个人并不很喜欢这首诗。我想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是第三节吧,而第三节又被前二节所限制,也仅仅指的是从“孤独”中跳出来而已,所以这首诗的空间感就大大打折扣了。而且我搞不懂她打开百叶窗,之后把被子挂上,之后看见一只鸟,这样 叙述对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也许这是名人写的诗,可是我并不喜欢。莫怪。

[ 本帖最后由 空气 于 2011-7-16 15: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雾版、无站、李显、gdjkshl、妙妙、剑客无剑、囫囵食神、风之歌、踏破皮鞋、翩然落梅、学写诗歌、千朔、秋子等诗友大力支持和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6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气辛苦。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2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辛苦,问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3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问好空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21: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