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32|回复: 12

如何振兴中国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3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振兴中国诗歌?

时东兵

诗人、诗意还能离我们有多远?作为炎黄子孙,最深刻的记忆是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前辈都会叫我们背唐诗宋词,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诗意的元素。中国文明的精神核心是诗性文化,这既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标识,也是民族内部自我认同的身份证明。“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曾经,诗人的地位高山仰止。唐朝有个醉卧龙床的李白,翘起二郎腿,让高力士弯下腰脱鞋子。那个告诉天下游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在安史之乱立下大功,最终封侯。再说当年默默无闻的白居易到洛阳,拜见著名诗人顾况,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被深深地打动:“能写这样的好诗,在洛阳居住就容易了……”现在,你敢想象凭借一首好诗,就能在上海安居吗?诗人的地位很高,不仅是在古代中国。“桂冠诗人”源于英国,1668年约翰•德莱顿被查理二世冠以英国首位“皇家桂冠诗人”以来,享有这一荣誉的都是各个时代公认的优秀诗人。
诗人应该知道三件宝:爱、激情、人文。爱跟责任同行,没有责任是不完整的人;激情背后是创造,教育核心是创造性;人文代表智慧,智慧才能照耀前行的路。这些都离不开诗歌艺术的熏陶,诗歌点燃爱和激情,诗歌擦亮智慧,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遗憾的是现在图书馆书架上,《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往往落满灰尘,而现代自由诗选本更是读者寥寥,这不仅只是一种尴尬与悲哀,更严重的是,我们拿什么同西方及其他民族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过,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诗经》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唐诗和宋词是中国诗性文化发展的巅峰,诗性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历史实践方式和文化创造模式,既是我们正本清源的寻根之旅,又是面向世界创造先进文化的扬帆之旅。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朱子说,读书目的在于“变化气质”,因此,守护诗性文化,从阅读诗歌开始,回归我们的精神之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
在此,我们不妨对中国诗歌的沿革做一个简要回顾。中国古典诗歌,始终以韵文的形式出现。《诗经》的定型,基本以四言为主,及至《楚辞》,则采用三言至八言不等的句式。汉赋散韵相间专事铺陈,是诗歌的变异,两汉乐府诗又是从四言诗向杂言、五言诗的转型。直到隋统一,发展为七言诗。东汉佛教初入中国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发展遭遇瓶颈,是佛教东渐才得以打破。佛典汉译,方块汉字陷入表达上的窘境:用单音节的汉字来翻译多音节的梵文,由此大量梵文翻译体的字词产生了,如:平等、涅槃、世界、觉悟,等等,为汉字注入了新的血液。自唐诗宋词各自登上巅峰,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诗人在创新上面临着几乎无解的难题,只有大胆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另辟蹊径寻找新的生长点,才有可能让现代诗再度辉煌。鸦片战争使得中国文化(诗歌也不例外)遭遇第二次巨大挑战,至今余波未绝。
20世纪之初的“五四”文化运动,涌现出来大批文学社团及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成为新文化的摇篮。而白话文写新诗以决裂的方式,切断了千年古典诗歌的血脉。新诗秉持民主、自由、科学的精神,以及对时代性和价值观的追寻和认知,它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演进,而是脱胎于西方的自由体诗,新诗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它的“形”和“音”,至今还未获得国人的普遍认同,这需要漫长的时间。试想佛教用了七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给了中国古典诗歌以重大影响。而中国新诗的探索只有百年时间,读者应该耐心地等待一个崭新的诗歌黎明的到来,诗人更应该用丰富的想象力,拥抱高山之巅冉冉升起的新诗,在中西文化大融合中获得再生的强大动力,承担起母语革新的先驱使命,重铸中国第三次诗歌的黄金时代,因此,需要培养一波又一波推动现代诗歌发展的弄潮儿,在大浪淘沙中,优秀的诗篇和杰出的诗人,就有可能后浪推前浪地大量涌现,当代诗人有能力去推波助澜,完成振兴诗歌的使命。
针对20世纪初美国物欲横流的商业文化,美国著名学者萨顿就倡导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家欧文•白璧德的著作《批评家和美国生活》被认为是新人文主义的宣言,主张以“人的法则”反对“物的法则”,强调文学必须维护传统,表现“良心理智”等等。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无法摆脱拥挤不堪的人群,身陷各种有害气体中,很多人晕头转向,人们渴望重新建立属于生命生长的元素和秩序,让柔软的心灵回到恬静温馨的诗歌中。诗中深邃的意境、唯美的诗意、丰富的想象力,是直指世界本质的力量,重构世界良知和社会美德,使身处钢筋混凝土丛林之间的人们不至于迷失方向。其实,中国文化自古就强调人文价值,最早的学术著作《易经》,就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十分厚重的人文观念,对中国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崛起必须具备强大的文化支撑条件:强化国家意识,坚守文化传统,增强文化感召力,培养开放的民族心态,坚持思想引领和制度创新。“创新,自信,包容”是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文化力量。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曾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非常重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崛起和世界秩序重建的重要作用,但他片面强调文化冲突的一面,忽略了在平等态势下文化交流的另一面。请看,在广州举行的第6届“诗歌与人•诗人奖”上,给特朗斯特罗姆授奖词中写道:“塑造精神生活和说出神秘是特朗斯特罗姆写作的两个尺度,他用自己的尺度量出诗歌的边界……每一首诗都像原子弹,隐藏着无穷的威力。”这样的文化交流,在东西方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那么,如何学习现代诗歌?首先,游刃在诗内,功夫在诗外。向诗歌学习,古今中外的一切好诗都要学,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红楼梦》里有一个香菱学诗的故事,曹雪芹借黛玉之口,为初学诗者提供了诗内法的路径。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必须从基础做起。向生活挖掘,陆游有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王维堪称范例,他是一位大画家,是南宗画派的开创者,在中国画史上影响至巨。此外,他还是出类拔萃的音乐家,所以能够熔诗歌、绘画、音乐于一炉。诸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千古绝唱。王维对佛教也有很深的造诣,如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因此,诗外的知识多多益善。苏东坡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其次,知行并举,研究与创作并重。在古代,“知行并举”是普遍现象,学者写诗,诗人做学问。如,曹丕不仅是杰出诗人,他的《典论论文》更奠定了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崇高地位。在看看宋代的几部诗话作者,梅尧臣撰《梅氏诗评》、苏轼撰《东坡诗话》、苏辙撰《诗病五事》、黄庭坚撰《黄山谷诗话》、秦观撰《秦少游诗话》、姜夔撰《白石道人诗说》、李清照撰《词论》等,无一不说明知行合一方能成就大家。到了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继承了“知行并举”的优良传统,比如陈寅恪,真正的国学大师,在著书立说之余,同样不乏吟诗作对的雅兴。
最后,勤咏苦吟,开拓创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集会,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为诗集写《兰亭序》,成为曲水流觞的佳话。贾岛把写诗完全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正是这种精神,使他跻身唐代一流诗人行列,且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的确非苦吟不能得来。在众多著名诗人中,苦吟者绝非贾岛一人,天才诗人李贺亦如此。即便豪放的辛弃疾,创作也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红楼梦》里,大观园中贾宝玉与园中众裙钗结社吟诗,春咏桃花,夏歌海棠,秋诵黄菊,冬吟红梅。只有慢下来,诗情才会萌生,生命才会苏醒。
如何振兴中国诗歌?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诗性。没有诗性就没有创新,诗性思维恰好是自主创新、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诗性首先是灵魂,而不是躯壳,是内容,而不是形式;诗性是人性集中而艺术的反映,是各个时代思想感情、社会心理的表现。中国诗歌是以德为本,几千年来几经嬗变,但灵魂是价值观、理想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愿望和追求,又恰恰是当代人缺失的精神。还在我年轻的1986年,能够容纳18000人的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欢呼雀跃,掌声雷动,不是明星的演唱会,却是一场诗歌朗诵会,如此盛况,至今想起还是激动不已。那时,诗歌已远远超越了本身的审美属性,在民族的视野中,诗歌女神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理想载体,一种解放思想的生命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伟大的作品具备穿透社会的能量,它不会匍匐在现实之下,而是具有超越性的力量,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必然存在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当下的世俗社会,金钱似乎比诗意更能诱惑人,读者没有了闲情逸致,诗人也耐不住寂寞,如同相恋的情人,都在更关注房子、车子,而爱的纯洁性甚至不再提起,大量充斥的口水诗、“梨花体”甚至下半身等劣诗、伪诗,大大败坏了读者欣赏诗的兴趣,中国诗歌想要重新赢得读者,需要诗人沉静下来苦吟,走出孤芳自赏、自我炫耀的小圈子,敞开心胸拥抱这个“既是一个最好的,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论是长啸还是短歌,都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时东兵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6222181
发表于 2013-1-8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心中有诗,就已经是振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政.府设置诗歌局估计。。。。。。。大概。。。。。。。。几乎。。。。。。。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主席说请渔哥上春晚就可以振兴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公务员必须过诗歌这一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大学作文必须以诗歌形式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地区每年评出若干名好诗进行奖励,
优秀奖出国游
三等奖给政府津贴
二等奖给安排到关键领导岗位
一等奖在前两者基础上,安排一次太空游(有去无回那种)
诗歌必繁荣、必振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华裔人均该姓诗或姓歌。
其他姓统统丢入垃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诗意还能离我们有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消费时不用人民币,现场作诗一首即可获得想要的生活资料甚至可以那啥的话,估计人人都会勤学苦练,不愁诗歌不振兴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盆栽菩提 于 2013-1-23 23:55 发表
习主席说请渔哥上春晚就可以振兴鸟。

不但春晚,而且夏晚、秋晚、东晚、大碗、小碗、小盆儿都上一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装宋服很好看,集数千年服装设计美学与流行学于一身,但我们现在不能穿了。
会穿磨砂的牛仔裤,膝盖处有若干裂缝。
我们的语言正在变化。
当我们感觉到诗歌困难的时候,需要一个扶手这就是传统,不至于跌倒。
但这解决不了前进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4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人人都成李白
只能是时不时可能出现一个才有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