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47|回复: 4

[散文] 想起“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6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起“先生”
  
   今天突然看到宗璞在《霞落燕园》一文中称朱光潜先生的夫人奚今吾为“奚先生”,不觉心头一热,我觉得我应该写一点东西了,关于“先生”的一点东西。
  那还是几年前上初一的事了,在一次刚考完期中试的语文课上,我就关于“先生”这个词,毫无准备地置疑了年轻的女老师,我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当时的认识告诉我,先生是对男性的称呼,不能用于女性。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老师给我以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的例子反驳。那时我还不知道杨绛为何许人也,更不知道先生这个词为什么会用在她的身上,所以自然是无话可说。但那个问题却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底,从那以后,每次遇到有女性被称作先生的情况我都特别注意。像《建国大业》中的宋庆龄,以及近现代史上的那些成就卓著的女性们,突然觉得她们被称作先生是那么的和谐自然,内心的崇敬之感也油然而生,至于性别差异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知道先生也曾是一个对老师的称谓,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我们对那些师德高尚,学术成就斐然的人会不自觉地报以先生的称呼。前几天听报告,王元中老师就说到了他参加学术会议时的一件小事,会上就有人要他代问张先生好,他就马上想到是张鸿勋老师。说到张鸿勋这个名字,我第一次看到是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的执笔人行列里,而那后面括号里所注的学校就是“甘肃天水师范专科学校”。和北大、南开等名校相比,天水师专显得是那么得渺小,但就是因为张鸿勋三个字,它和北大、南开等名校被放在了同一张纸上。令人不由得想起前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后来在图书馆我又翻到由季羡林生生主编的一套丛书里就有张先生敦煌学的专著。原来张先生已是敦煌学的一家了。王元中老师也说到了张先生的治学方法,那就是善于从日常问题出发,推究源流,再探求深层内涵。王老师那天所报告的题目是《鲁迅作品中的牺牲意识》,而他对“牺牲意识”的阐发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作为敦煌学的一流学者,能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性大学的“从一而终”(从建校初的筚路蓝缕到现在的功成身退),张鸿勋老师被称作先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
   和“先生”一样,“老师”也许仅仅是人们对一些人的一个称呼而已,但“生生”似乎和“大师”一样正在渐渐远去。谁在坚守,谁在像“国宝”一样正面临濒临灭绝的危机。其实,我们细想一下,真正当老师的一名不文,不当老师的那些“老师”却大肆泛滥。看看那些被请上电视做访谈节目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被冠以老师的称呼。对人家的职业水平我们自然是不敢说三道四,但我们对于自己却不能不细想一下所谓“老师”的真正涵义。
   我们的教学楼前在明显的位置放着八个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许就拿“学高为师”来说,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被称作“师”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那个“老”字呢,就像那个“范”字一样,令人如哽在咽,久久难以释怀。
   我知道,不久以后,我也会登上那个看了近二十年多年的“三尺讲台”,面对老师这个考验人心灵的称呼,自己是否能够如今日所言呢?
发表于 2013-5-26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先生。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佳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盆栽菩提 的帖子

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杨望远 的帖子

佳作倒算不了,一些小心情罢了!!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18 1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