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83|回复: 9

《酒桶读老国》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酒桶读老国】之二
题注:缘于对国志峰文字的喜爱以及广大诗友对《酒桶读老国》的热望,我决定再次提笔写下一些读后感。

◎1978年
作者:国志峰

左边的父亲,在酣睡,肩上
漂浮着正午的阳光,和一小块
锄头的阴影。右边的母亲
小心地拨着扎进手指里的
尖刺,整个中午,一动不动
我在哪里?那一年我已经开始
存在,可我不在他们两人中间
这之前,我兴奋地被一只
蝴蝶的翅膀掳走
此刻,我们降落在一朵土豆花上

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我也不是,留恋蒲公英上的情人
相对于你们具体的爱,我更
害怕的是,二十几年后,拿尺子的父亲
在我的梦里夜夜醒来,带着
“吾儿骑马上宫阙”的神情
量一段灰烬年年长高
2005.10

酒桶曰:
个人的思想成长,多数时候就是记忆里的某些特别的片段突然跳了出来,在支离破碎中全面复活。1978年的某个正午,两代人在田间地头各自呈现出明确的人生:一个在田间地头做梦的父亲;一个无动于衷的拔着尖刺儿的母亲;一个与蝴蝶一同降落于一朵土豆花上的孩子。这一刻,镜头清晰干净,极具诗意。是的,整个中午,一动不动。作者特别说到“中午”,就好似某个中年,一代人从此是更多地停下来回首,而另一代人却在一边奔跑一边远望前方。于是乎“中年”就成了一个人生分界线,我们也通常称之为:前半生,后半生。
事实上,作者也确实在这个分界线上做足了文章。第二节,故事情节进一步延展开来并逐渐推向高潮。不辞而别的原因不是想做一个“留恋蒲公英上的情人”,而是更害怕20多年后手拿尺子的父亲在我的梦里夜夜醒来,带着一如既往的“吾儿骑马上宫阙”的神情,却量到了一段年年长高的灰烬,换个说法就是怕父亲失望才不辞而别。叙述冷静,情感节制。一个希望孩子长大了光宗耀祖的父亲和一个逃避压迫而渴望自由的儿子开始分离,像两团不经意重叠在一起的阴影必然会在某一刻分离开来。这一刻那么宁静又那么恍惚,这一刻蝴蝶忘忧,这一刻就是1978年的某个正午。

◎  最后的蚊子
作者:国志峰

是时候了,是卷起蚊帐的
时候了。粗心的人还顺手卷起
整个夏天的荫凉,和执蒲扇者的
睡眠

吸食者和被吸食者同样面若
桃花。吸食温暖赠送亲热
吸食意义赠送句子,多么美好的
交易

美好还因为飞翔,从床第到
花丛,相对而言的长途旅行
足以消化掉多余的悲悯,这一
有毒物质,擅长发酵

而现在,是时候了,是卷起
蚊帐的时候了,我们都将遁入自己的
深处。临行前听到一声空茫的大喊:
血!
2005.10

酒桶曰:
我有时也想到诗歌的意义,也想到形而上这类词语,但长期以来都无法准确说清什么叫意义,什么叫形而上。初学诗歌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难以把握这些东西,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或者看什么都不是什么,事物的本质完全深陷在词语丛林里,艰涩晦暗,言不及义。
最后的蚊子吸食温暖赠送亲热吸食意义赠送句子,被吸食者得到的是亲热和句子,并与吸食者一样在同时消化掉多余的悲悯,遁入自己的深处。传递这一交易过程的是“血“,血成为了媒介,悲悯通过这一媒介得以给予。交易完成,就是卷起蚊帐的时候了,是坦然的忘记多余的悲悯的时候了,吸食者与被吸食者终于达成了合谋和共生,各自取得了自己的所需并满足了对方的所求。悲悯亦如此。所以,“最后”二字像是一张布告:“到此为止”!是的,多一分则贪,少一分则贫。

◎ 午夜的河
作者:国志峰

没有睡眠的夜晚,才更象夜晚。正如
没有人打扰的睡眠才是美好的睡眠

河在转弯,路在转弯,裤管潮湿
说起不确定,距离是唯一的

不确定。一米,一尺,或者
半尺,被鱼吐泡的声音吓了一跳

一种墨绿同时被吐了出来
撞到脚踝,又弹回水面

远处那人还在絮叨,声音比呼吸轻
“比秋天更低落的,是冬天”

我没说:比冬天更低落的是河水
比河水更低落的,是缩到冰层下接着流的河水

这些我都没说。在午夜,寂寞的人放弃表达
打开灯,翻看着手背上的苔藓
2005.10

酒桶曰:
说到午夜,往往会说到寂寞,说到寂寞,也往往会说到午夜,午夜和寂寞之间几乎如影相随。如果把题目换成《寂寞》,那么午夜就不是单纯的时间点,而是一个被色彩过渡装饰的相册,里面的各种场景反而会显得不真实。所以与其絮絮叨叨地去叙说寂寞,花样繁杂地去装饰寂寞,不如直接就把寂寞比喻成一条河。我们从诗歌的最后一句往前读,亦如我们溯流而上,我们就能沿着河岸走到河流的源头,从而找到寂寞的发端,真正体会一次寂寞的由来。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让午夜里的寂寞是真实可感的,寂寞仿佛梦一般的河流在眼前流淌:庄重沉稳、静谧平坦,不见惊涛骇浪,但见暗流涌动,宽阔的河面在月色中铺满了细小的光斑,偶尔一个风吹草动,浑身一颤。


◎ 树坑
作者:国志峰

安葬了七伯
我们走在返回路上
我是嚎啕的人群外
送葬的远房侄子
下山时向左偏出两步
影子绕过一个树坑
2005.11

酒桶曰:
这首诗很短,表面上几乎看不出任何深意。这里有四个词语,必须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嚎啕,一个是远房侄子,一个是偏出,一个是树坑。作者是嚎啕的人群之外的那个人,是远房的侄子,这已经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没有跟着嚎啕装悲戚,偏出两步的目的是让影子绕过一个树坑,树坑是一个大树挖掉之后留下来的,挖掉的树用来做了什么,这里没有明示,但我们可以联想到可能是用来做了副棺材,作者对逝者的尊敬已经达到了对用来做棺材的树的感激与尊敬,以至于对留下的树坑都要保持某种虔诚的敬意,哪怕自己的影子可能会叠在上面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我们能领会到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生者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那么我们就能读懂这首诗歌深刻之处。这么一说,我们就可以发现,诗歌的浮华多么不值一提!

◎咖啡
作者:国志峰

你从海南回来,带回特殊口味的
咖啡,不是摩卡,更不是雀巢
你说你习惯了这种味道,一天不喝
都不行。叙旧是简短的,让我想到
你在海南的办事效率,谈了谈生意经
谈了谈饮食,最后说到女人
你眨着眼睛笑。回到家
我想起那杯咖啡,只喝了一口
现在它已经凉了,或许
早已被倒掉
2005.11

酒桶曰:
骂人是一门艺术,这首诗歌就是骂人的艺术。作者题名为咖啡,而咖啡只喝了一口,现在它已经凉了,或许早已被倒掉。这个落寞的情景跟那个带给他咖啡的人最后说到女人时眨着眼睛笑的那种兴奋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是啊,叙旧是简短的,咖啡带来的兴奋也是简短的,以至于“我”对“你”的认知都可以那么简短。所谓一目了然,所谓管中窥豹,所以见微知著,大抵如此。哈,咖啡,多么寡淡而无味!我不得不说,这又是一首好诗!

◎老电影院
作者:国志峰

怀着无比逼真的心情,百无聊赖的人
用一个半小时,领略一个人的一生
墙壁很老了,每天晚上一闭眼
就看电影,一幕又一幕,看得脸色腊黄
而今天的光线是新鲜的,钻进一个又一个
观众的脖颈,他们在新的剧情里
越陷越深,直到手心里长出另一个人的手
瓜子皮白白落了一地。看门的老头儿
又喝多了,站在门口大声喊
“别打啦!你们昨天还在接吻,就在去年
你们还从坟墓里飞出过一次”
这个老头儿,是老电影院里更老的古董
人群散尽,他要再喝二两
才锁上大门。他说每天晚上,都有人从电影院
跟他一起回家,他走那人也走,他停
那人也停,他用力咳嗽
那人不出声
2005.11

酒桶曰:
我曾经说过国志峰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很多手法比那些写小说的高手都强很多。这首说到老电影院,重点有两个:一个是电影院,一个是老,这是两个平行的词语,同时也是一个词语用来补充说明另一个词语的。既是时间,地点,又是人物和场景。一个人在电影院怀念过去重复过去,看电影的人和这个电影院一样老,老到脸色蜡黄,在新的剧情里越陷越深,老到手心里长出另一个人的手,老到看门的老头都产生了幻觉。


◎糖
作者:国志峰

1982年的冬天,母亲把
一盆土豆端上桌,在缺少
粮食的农村,这是一顿早餐的
全部内容。多少年了
说到那盆土豆,就想起它们
一个个,萎蔫,乌黑
冻伤的部分,有点甜
2005.12

酒桶曰:
在极贫年代,糖留给人的印象最深,因为苦太多,而甜太少。农村缺粮的年代早餐仅有的一盆土豆冻伤的部分因为有点甜从而长久留存在作者的记忆里,正因为这点甜,把那个苦的年代记住了,同时记住了它的萎蔫,乌黑,恰如1982年的冬天。


◎秃瓢时代
作者:国志峰

三年级翻墙偷看过一次电影,五年级
又偷看过一次,不同的是
三年级那次伤了脚骨,朋友们
放弃电影送我回家,我能想起
背我的兄弟是个秃瓢,但想不起
是哪个,只记得他的脑袋有些晃眼
在冬天的阳光下,仿佛结着冰
2005.12

酒桶曰:
诗意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这首就介于大和小之间,深和浅之间。秃瓢时代,这是个极鲜活的词语。翻墙看电影有两次,两次没啥不同,不同的是一次伤了脚踝,背他回家的是个秃瓢,却又想不起具体是哪个,只记得他的脑袋有些晃眼,在冬天的阳光下,仿佛结着冰。这里说的是小学的事儿,小学的事儿还能记得住的不多,所以记住的一切都那么深刻,怎么忘都忘不掉。忘不掉的是:翻墙,偷看,伤了脚踝有人背着回家,一个光脑掉明晃晃的,这一切都发生在冬天。冬天光着脑袋,小学时代,一群孩子翻墙偷看电影,这些都从另一面揭示出那年代的贫穷和快乐以及这年代特有的纯真友谊,那怕在多年后,“我”依然都还能记得那个明晃晃的秃瓢。

◎奔跑
作者:国志峰

是六岁还是七岁
或者八岁九岁我仍热衷于这么做
一片积雪覆盖的田野
几处坟包
我和我的鞋子在其中
也没有特别的目的
这一步只是为了下一步
我在奔跑中避开一株枯树
在河堤边调整路线
直到头顶冒出白汽
提着帽子向回跑
这就是我对那些年的记忆
我在旷野中越跑越瘦
硕大的口袋里鼓满了风
2006.08

酒桶曰:
这一首无所谓意义,也无所谓技巧,你现在看到的一切,都将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刻全部想起来。关于一个人的童年,这些足够了。


◎汽车在公路上飞快
作者:国志峰

汽车在公路上飞快
左边是窄窄的树林
隔着树林是延途而来的
山脉,右边的稻田
刚刚收割,那些没来得及运走的
稻穗,和我们平时想象的
一模一样
一个半小时
汽车一直沿着这条公路
使双眼同时看到两边的景象
它自己既不向右
切开稻田
也不向左撞向山脉
它只是很快
2006.10

酒桶曰:
浑然天成的诗歌非常难得。把一首诗写得像一首诗和把一首诗写得是一首诗是两回事。更多人的是“把一首诗写得像一首诗”,因此,《汽车在公路上飞快》多么不像一首诗。


◎一颗子弹在河边追上了他
作者:国志峰

我想
博尔赫斯在写下这句的时候
一定把整个上半身都伏在
图书馆的长桌子上
眉头深锁,运笔如飞
甚至来不及写下最后一个字
实际上,我想
子弹在追上他之前
一定旋转着
在松林清爽的空气中
激起小小的旋涡
沿途还会碰断几根松针
在子弹过去后很久
轻轻飘落在地上
在我的想象中
子弹追上他他就不见了
子弹自个儿钉进河边的泥土
接下来会有雨季,有干旱
河水涨了又退
不知过了多少年
会有一个黄昏
金色的夕阳照在这枚弹头上
圆圆的,暖暖的
闪着慈祥的光
2006.11

酒桶曰: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了想象,诗歌也许就成了流水账,或许还不如。问题在于,缺乏逻辑的想象对于诗歌而言,似乎只是一堆词语的尸体,在无厘头的词语丛林中,读者只会赶到压抑和窒息。相反,那些能清晰地给出事境的想象是值得推崇的,亦如这一首。在“我想”之前的那几句,作者就给出了逻辑的合理性,之后的所有想象全部是水到渠成的,一帧一帧的高清画面把所有的细节全部展现了出来。


◎小夜曲
作者:国志峰

后来小槐说
她妈妈就是在这片
林子里吊死的
那时她什么也没穿
一直吊到天亮
说着用力一蹬
荡出去老远
说这话时
我在很低的树杈上坐着
小槐挂在一个
高些的树杈上
荡秋千
我没见过她妈妈
我透过小槐
想像她的妈妈
一边把树枝削尖再
三下两下削平
2006.11

酒桶曰:
这里不得不提及美学,诗歌的美学,但这里不解释这些玩意,这里只给出了它的形式,就像这首诗歌做的一样。故事中包含故事,整体又构成一个新的故事。完全通过勾勒人物形态来表达内心,通过对比来提炼诗意,整幅画面既朦胧又洗练,既温润又冷峻,既俗常又诡异。

◎吉它手
作者:国志峰

他坐在一只凳子上
低头调弦
屋子里没有别人
音乐注定要成为
这个下午的一部分
他反复练习两种
复杂的和弦
他想把它们混合在一起
用来配合一种若有若无的
哼唱
远处驶过一列火车
并且拉响了汽笛
他知道那是长长的
汽笛的开始部分
他突然按住琴弦
望向窗外
一棵树的影子正从窗子西侧
慢慢斜进来
窗子旁边的桌上
放着一杯水,一只打火机
和一个空烟盒
他感觉到一种
最为细致的安静
正从琴弦上散发出来
不知过了多久
他再一次拨响琴弦
汽笛才跟着响起
2006.12

酒桶曰:
新诗这种形式在短短几行字要把一个人物写活是很难的,这首做到了。读完,我想到两个字:失神!失神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灵魂出窍。在“哼唱”之前的所有铺垫以及那些静物的勾勒都是为了烘托吉他手的再一次拨响琴弦,那一刻,汽笛才是真正的和弦。

◎在黄昏
作者:国志峰

在黄昏,或者其后的时光仍然静谧
木头椅子还是原来那把
在西边的窗台下
两盆不知名的花
阳光照在茶杯上
照着两片漂浮的茶叶
沙沙声来自一把条帚
不很清晰
远一点的磨盘
门后的水缸
沙沙的一直扫过去
打开门就要扫进一片金黄了
在院子里我碰见陌生的女人
我搓着衣角
你瞧,我已经老了
2007.03

酒桶曰:
准确地界定一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确实是困难的,也许我们读到的正好跟作者表达的相反也说不定。在黄昏,通过对人物活动周边景物的描摹凸显出了黄昏中的静谧和期待。片刻之间仿佛一切都安静下来,连条帚沙沙的扫过去在打开门快要进入院子的那一刻也停了下来,一路略微有些摇晃的镜头终于在此刻定格不动:在一片开阔的金黄里,站着一个陌生的女人,门边一位行动迟缓的老头站在那里搓着衣角不知所措。这男女相互之间的打量和情感传递带给读者的是:长久的期待终于在这一刻如愿以偿。背景里那些曾经落寞得有些发暗的景致也终于在这一刻被照亮,这种以暗衬明的写法运用得极其自然。如果我们把最后四句当作一个点光源,再看它扩散开来的光晕,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发现,在诗歌前面部分写到的那些历历在目的静物中,“我”——这个男人在等待中消磨掉的那些时光也都充满了无尽的喜悦。

◎在雾中或清明节
作者:国志峰

听见水声
是因为四野空旷
能听见的还有咳嗽
锯木头和倒空衣袋

河里有人在收网
一些数字变得模糊
对于一只落在身旁的鸟
你怀疑它的真实来历

顺着河道,你跟在水流之后
你停下来,咳嗽
锯木头并且
倒空衣袋

走吧,走吧
危险来自于随时可能撞上的白墙
和大雾后不断伸长的两岸
2007.04

酒桶曰:
这首诗歌,我读过多遍,至今都不能形成完整的读后感。这一点对于诗歌作者而言始料未及吧?


◎水声
作者:国志峰

我已经不能若无其事地回去
我不能若无其事地
撒网,收网
就象什么也没发生

我在岸上远远地看
他攥住一大半网线
让其余的在风中抖掉水珠

拉回网线缠在胳膊上
转眼被新的覆盖
也许事情并不是这样

也许是我突然看见了他
匆忙中找不到
来时的那根草茎
也许是他斜我一眼
把网线用力一缠
勒疼了我的胳膊

风从河面上长长的吹过
水声时有时无
2007.04

酒桶曰:
这首诗歌很有意思,诗意来自于“我”对撒网收网的那一连串动作的看似模糊而又十分确定的推测,一个被“他”打捞上来的“我”像一个偷窥者一样正看着还在河面上收网的“他”,这里的“他”和“我”其实是可以相互置换的,这种可以相互置换的角色通过读者在脑海中的互换从而达到互补,从而完成对事件细节上的充实,逻辑上的互证。整首诗歌,最无法得到明确意义的是“来时的那根草茎”,或许这才是诗意的源头。从通透性和圆润上看,这一点也许是其瑕疵。
或许,这些我都说得不对。作者可能仅仅就是要告诉我撒网收网的这一刻是那么安静,风从河面上长长的吹过,水声时有时无,别的一切都是幻觉。

◎江湖
作者:国志峰

关于江湖
说实话我只喜欢这个字眼儿
人在江湖又能干些什么
顶多是打家劫舍无恶不做
顶多是行侠仗义穷馊馊走遍大江南北
人在江湖飘
顶多是抱着单衣睡在船里
顶多是运气好些
在大雾之后看见开花的对岸
2007.04

酒桶曰:
说到江湖,不免唏嘘。作者也说顶多是打家劫舍无恶不作,顶多是行侠仗义穷馊馊走遍大江南北,这一对比全然道出了江湖模样。诗歌写到这里只是一半,算不得诗歌,因为作者发现的,我们都早已知道。但这种平稳的开头和叙述可以稳稳地推进到作者要表达的部分:人在江湖飘,顶多是着单衣睡在船里,顶多是运气好些,在大雾之后看见开花的对岸。这里就写到了孤寂和喜悦,从而升华了主题,从形而下一步升华到形而上。好手法!


◎西凉
作者:国志峰

风从更西北的地方吹来
四只马靴
踩在黄褐色的山梁上
太阳从三十里远的城墙外
暗下去了
如同木桶落回深井
2007.04

◎关中
作者:国志峰

几只绵羊在左前方
找青草
山羊们从右边向远处走
慢慢就看不见了
你拾回干柴象顶着巨大的草垛
你的女人抚摸你并掏出乳房
2007.04


◎楼兰
作者:国志峰

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向东或者
干脆就在沙漠里
城墙围着绿洲
有花有草
起风时树梢指着同一个方向
公元前77年
蝴蝶落在一根发簪上
后来又飞走了
2007.04

酒桶曰:
我更愿意把这一组看成是画,而不是诗。因为更高明的诗人才可以画画。你若不信,请试试看,画一幅出来,看看能有这三个的意境么?

◎母亲1987
作者:国志峰


老宅的杨树
还在房子的西边
母亲就顺着
杨树斜斜的影子
站着,有风的时候
常有大叶子翻过来
露出银灰色的叶脉


好看的虫子
从杨树上成群地
飞下来,围绕着母亲
有时也围绕着我
它们围绕着我们
有一次母亲把我抱紧
我果然就害怕了


三个人吃晚饭的
影子,沉入一块砖头
的内部,后来还有流水声
刹车声,1987年
母亲在另一棵杨树下
把一枚暗红色的石头
放在怀里抱紧


“如果有空位子
就去
没有位子
就回家”


麻雀翅膀的投影
从母亲额头上抹过
那个下午如同
后来无穷的下午
太阳先是向西
然后,再向西


太黑的夜晚
只属于我们两个
象石块不停地敲在
窗子上
一只空碗在午夜
陀螺般的转


如果我不提醒你
1987年,你的不成双的
鞋子,踩着田埂
向南,再向东
再向南
积雪覆盖着一个位子
关于那个位子
母亲,我们还说它吗


最后一碗汤还在火炉上
1987年的香味
顺着分分秒秒飘过来
午睡的最后一刻
有人在窗外摇晃巨大的树冠
母亲坐在屋角
掀开全身的瓦片
2007.05

酒桶曰:
这首诗歌作者在自选的《诗专辑》里作为第一首入选,确实具有深意。
读者要读懂这首诗歌,是需要花费点力气的。
《母亲1987》,本来是一个长诗的题目,作者却采用分节处理,而不是一撸到底。一节一个片段,意思都不同,整组诗歌由这些片段拢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全部指向1987。
诗小说也一样,三大要素少不了: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就是母亲和我,还有作者始终没有明确说出来的那个位子(这是个借代)。
作为故事情节,作者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进行了细致的整理、高度的提炼和恰当的安排,从而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作为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中的重点,作者写到的是1987,积雪中的东北,饥饿中的农村,1987年,黑龙江某地发生了5.4级地震。关于自然环境也是明确的,地点:东北农村;时间:头一天至第二天;季节:冬天;气候:雪天;事件:地震中失去了亲人(起初三个人,后来两个人,积雪覆盖了一个位子,这个位子住着另外一个人。)母亲在整个地震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和顽强。笔调冷峻,情感节制。
整组诗给出的空间非常大,读者完全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想象或者亲历整个事件。这种移步换景的手法是电影的手法。


◎火车
作者:国志峰

在一座城市
在另一座城市
这肯定不同于
在两座城市之间
你看看窗外的河北
看看窗外的江南
你沉默着从车头走到车尾
这肯定也不同于某个下午
你靠着小站的栏杆
你把烟头扔在地上,然后踩一脚
然后走开
2007.05

酒桶曰:
关于火车的诗实在太多了,写得很好的也实在太多了。这一首,之所以我觉得还不错,是因为它确实不错,平实自然,把乘火车的那种出神状态写出来了。

◎草垛
作者:国志峰

我和马峰一大早就
爬上草垛
远处有人喊我们吃饭
我们高兴地像
麻雀一样蹲在草垛上
农耕的队伍从脚下开过
扛着锄头像扛着短短的旗子
中午又有人远远地喊我们
声音在六月份干热的空气里
时有时无
后来我躺了下来
而马峰就一直蹲着
傍晚又来了小盖
他带来一只苹果
2007.07

酒桶曰:
这首诗歌说不上什么特别的思想,它只是把童年的无拘无束的时光还原了一遍,你要说它是诗意的,也并无不可,你要说他是浅显直白的,也无不可。我要说的是,读了舒服。这已经足够了。


◎街角
作者:国志峰

从最窄的一块玻璃望过去
穿白色羽绒服的女人和她的
自行车正拐过街角
当她滑着微小的趔趄,贴着
铁红的砖墙歪过车把时
她不知道正被我
用窗框紧紧抵住左边,因为
扭动而凸起的部分
咔嚓一声压进照片
还有窗台上的烟盒和手套
从现在起,你可以方便地看到这张
照片,就好像你随时可以
就是我,在一个冬天的下午
目光缓慢地越过雪堆
寂寞,悲伤,深怀着一种歹意
2008.01

酒桶曰:
从细微处发现诗意非常难,如果不观察不思考,生活就是一本流水账,谈诗意有点不靠谱。但是如果你在某个冬天的下午,目光缓慢地越过雪堆,看着一个滑着微小趔趄贴着砖墙推着自行车要挤过某个被人为缩小的狭窄通道时,那种窘迫和仓促多少会让你心生寂寞和悲伤,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某种歹意(只是为了把那女子因为扭动而凸起的部分咔嚓一声压进照片)而深深自责。这里讲到了一个美学问题:真实的痛苦会产生审美情趣,而如果为了产生审美情趣而提前预设痛苦(预谋而成的痛苦)其结果就会与审美背道而驰,这样的审美不但带来对审美客体的伤害,还带来对审美主体的伤害。


◎暴风雨前的集市路
作者:国志峰

七月份湿漉漉的风里
只有一张纸片走在我前面
柳树摇晃了几下
没有声响
最后一辆车已经开到街角
长长的闪亮了尾灯
不知名的鸟从头顶飞过
一只,两只,三只
飞远了
胡同里有人为他的
自行车打气
影子投在集市路上
一个人的影子
面对着一辆自行车的影子
缩短又慢慢伸长
2008.07

酒桶曰:
要把暴风雨前的集市路准确地描摹下来,在我看来有点难。难的是那一刻,许多东西都处在动荡之中,而有不少东西它又是静止的。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状态十分难以把握,语言有时候面对这种状态几乎失去作用。第一句湿漉漉的风就预示着暴雨在某个地方已经下着,只是还没抵达眼前,眼前不过是一张纸片和摇晃的柳树,但没有声响,这种无声的安静显得特别不真实,真实的是最后一辆车开到了街角,正在转弯刹车,鸟儿一只只地飞过头顶,像要急着赶赴到某个地方,是的,车子和鸟都远去了,胡同里只剩下一个弓着腰给自行车匆匆忙忙打气的人,打完气,他骑了上去,也远去了,因为作者看到:一个人的影子面对着一辆自行车的影子缩短又慢慢伸长。作者一连串的描摹,都在突出两个字儿:急迫。急迫的原因不言而喻:暴雨快来了,而且马上就来。这首诗歌唯一有点磕碰的地方就是倒数的一二三句,“面对”二字亦用得勉强。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节了,问好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里读了。很好的诗。评得也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收藏了两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评俱佳,也找来看看,问候酒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楼上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4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假日来品读好诗好评,也是一种享受,酒桶辛苦,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4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垛
作者:国志峰

我和马峰一大早就
爬上草垛
远处有人喊我们吃饭
我们高兴地像
麻雀一样蹲在草垛上
农耕的队伍从脚下开过
扛着锄头像扛着短短的旗子
中午又有人远远地喊我们
声音在六月份干热的空气里
时有时无
后来我躺了下来
而马峰就一直蹲着
傍晚又来了小盖
他带来一只苹果
2007.07

这个感觉很温馨。
感谢太白先生的精神大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树坑
作者:国志峰

安葬了七伯
我们走在返回路上
我是嚎啕的人群外
送葬的远房侄子
下山时向左偏出两步
影子绕过一个树坑
2005.11

很喜欢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 2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