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75|回复: 3

[转帖]“非典型诗歌研讨会”纪要(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2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非典型诗歌研讨会”纪要(上)

□望尘楼诗话
“非典型诗歌研讨会”纪要
李珂

本届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外诗歌界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参加,主题是《百家争鸣说新旧》,由诗人聂绀弩主持,发言顺序不计发言人出生先后、职位高低、名声大小以及发言时间早晚。
【背景资料之一】:2000年9月16日《文汇报》报道,由全国百名当代文学专家推荐的
“90年代的优秀作家作品”,入选前十名的没有一位诗人。
【背景资料之二】:世纪之交北京某文化机构调查结果,诗歌为最不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体裁。
【背景资料之三】:2002年1月16日《中华读书报》报道,在“21世纪中国首届现代诗研讨会”上,学者们痛斥了诗歌界的“团伙主义”、“黑帮化倾向”等顽疾。
【背景资料之四】:2001年4月15日《文论报》发表《世纪之骗——中国新诗》。
【背景资料之五】:1999年8月28日《文艺报》发表《中国新诗为什么衰萎》。  
【背景资料之六】:2001年12月31日《太原日报》发表《再论中国新诗为什么衰萎》。
【背景资料之七】:2002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发表《与诗歌的庸俗和平庸作斗争》。
【背景资料之八】:2002年2月28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扩大会议通过《21世纪初期中华诗
词发展纲要》。  
【背景资料之九】:2002年10月21日《南方日报》发表《“崛起论者”回朔新诗潮 》。
【背景资料之十】:2003年4月1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新诗界〉热谈中国新诗的困境
与出路》,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新诗界》编委会、新世界出版社及湖南新晃县侗族自治县政府联合发起的诗歌大讨论,讨论议题包括“中国诗歌有没有未来?”“什么才是中国真正的新诗?”等。
聂绀弩宣布开会并致开场白:“(诗坛)至今新旧异体并存,实为两物,各不相能……其中原因非一,可谈者亦多,惜无人谈之耳。”(《散宜生诗•高序》1962年3月3 日)
清华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首先发言:“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诗运动,我不认为是成功的。问题不在于白话与否,而在于迄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形式。既然叫诗,必然要有诗的形式。这是一个常识问题。那些反对这些常识的理论,以我愚鲁,听起来介于明白与不明白之间。
我的所谓形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数和字数。一是韵律……现在我们的白话诗,缺乏的正是这种诉之于目的比较整齐的字数和诉之于耳的音乐性。作者虽然苦心孤诣制作一些迷离模糊的意象,可是至少对我来说是‘只堪自娱怡’的,不能使我感动,更谈不到什么美的享受……白话这样下去,前途是渺茫的。”(《论新体旧诗》1998年6月15日)
毛泽东主席微笑点头,表示赞同:“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随后又挥挥手,幽默地说:“现在的新诗不成型,没有人读;我反正不读新诗——除非给100块大洋!”(《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载1978年1月号《诗刊》、《诗人毛泽东》第321页)
朱自清先生忧虑忡忡:“诗的路似乎越走越窄,作者和读者也似乎越来越少……”(济南《大华时报》1947年6月5日)
蓝 隶之教授情绪激动:“80年代以来,随处可以听见说:现在的诗,我读不懂;90年代以来,连80年代还在为那些读不懂的诗辩解的人,也读不懂诗了,广大的读者索性也就不读诗了……在广大读者不读诗的情况下,诗还有未来吗?诗还可能存在下去吗?”(《文学评论》2001年5期)
作家张闳:“今天,诗的声音在当代中国已经喑哑难辨,诗人头上的光环也显得暗淡无光……‘90年代的优秀作家作品’前十名没有一位诗人——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但却令人遗憾……

造成当代诗歌陷于如此糟糕的局面,诗人自己当然要负责……批评家……应承担主要责任。”(《文汇报》2000年10月4 日)
批评家谢冕:“经过了长时期梦魇般的挫折,新诗正在顶破那令它窒息的重压,它在寻求更为合理的发展。新诗的道路不应只有一条,新诗也不能只在古典诗歌与民歌的‘基础’上求发展。
它应当吸收多种营养,它应当拥有多种的血型。新诗应当改变长期以来的贫血的状况……(朦胧诗)是一大批诗人(其中更多是青年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这种情况之所以让人兴奋,因为在某些方面它的气氛与‘五四’当年的气氛酷似,它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失去了平静之后》载《诗刊》1980年12期、《在新的崛起面前》载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
批评家孙绍振:“(朦胧诗)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载《诗刊》1981年4月号)
诗人臧克家:“(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诗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关于朦胧诗》载《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批评家徐敬亚:“(朦胧诗)促进新诗在艺术上迈出了崛起的一步,从而标志着我国诗歌全面生长的新开始。”(《崛起的诗群》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诗人丁力:“鼓吹和欣赏晦涩诗风,这只会使缺乏阅历而又热情、有一定才华的青年作者越走越远,这是误人子弟!”(《古怪诗论质疑》载《诗刊》1980年12期)
诗人西川:“到1992年,我已经不再关心我写的是不是诗歌,或我写出的东西能不能满足读者对诗歌的预期。我把诗歌写成了一个大杂烩,既非诗,也非话……”(《答西班牙〈虚构〉杂志四问》,载《当代》2001年1期)
孙绍振:“80年代,美国的诗歌组织请舒婷到美国的大学里去朗诵自己的诗歌,对方出资。舒婷花了不少精神办签证,到了美国一所大学里,选了一个周末,结果只来了10个左右听众……”(《西方诗人的努力和我的困惑》载2002年10月21日《南方日报》)
青年学者杨晓民语调沉重:“目前,我国新诗创作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十几年来,新诗是以
海子自杀、顾城杀人、诗人团伙骂驾等事件进入公共空间,至于新诗创作的实绩与影响力则乏善可陈、不足为道……诗人、诗评家们争地盘、排座次的热情与撕杀,拉帮结派,自吹自擂,惟我独尊,有的甚至利用大学的资源优势,把自己写入所谓的‘文学史’。黑道的蛮横、专制、粗鄙,‘文革’大字报的恶俗在诗人团伙之间的攻歼声里附拾皆是,诗歌真的堕落成一个封建主义、蒙昧主义蔓延的名利场……难怪有人说,现在什么都不会写的人去写诗了,什么学问都做不好的人去做诗评家了,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16日)
“新诗之父”胡适博士擦擦额角的汗水,扶正眼镜,充满自信地说:“我觉得新诗的前途大可乐观……自古成功在尝试……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是一场诗体的大解放……新诗是自由的,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话怎么说就怎么作。”(《尝试集•再版自序》1920年、《谈新诗》1919年10月)
英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摇摇头:“对一个想要写好诗的人来说,没有一种诗是自由的,只有拙劣的诗人才会认为自由诗就是从形式解放出来。”(《艾略特诗学文集》186页)
胡适:“要使中国人都能用白话作诗、作文……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体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答黄觉僧君折中的文学革新论》、《谈新诗》)
北大教授粱实秋先生:“自白话入诗以来,诗人大半走错了路,只顾为白话而白话,忘了诗之为诗,收入了白话,放走了诗魂。”(《读诗的进化的还原论》载1922年5月27日《晨报副刊》)
诗人闻一多突然起立,双手攥拳猛烈抖动并大声高呼:“不幸的诗啊!他们争道替你解放……谁知在打碎枷锁镣铐时,他们竟连你的灵魂也一齐打破了呢?不论有意无意,他们总是罪大恶极啊!”(《〈冬夜〉评论》)
诗人穆木天:“中国的新诗运动,我以为胡适是最大的罪人。”(《谭诗》。《创造月刊》1卷1期,1926年3月16日。)
发表于 2003-8-12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非典型诗歌研讨会”纪要(上)

还是一个虚拟空间会议呢:)
发表于 2003-8-12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非典型诗歌研讨会”纪要(上)

全部弄来,挂起讨论!
发表于 2003-8-14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非典型诗歌研讨会”纪要(上)

提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