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晓钟

[推荐]爱之后的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下面引用由花语2003/12/15 10:17pm 发表的内容:
多奢侈。哪里有这一生都爱着我的?
或者,你才拥有一生都爱着你的吧。。。。祝福你:)
这一生都爱着你自己的人就是你自己,倘若你自己都不爱自己了,生活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珍重一生,好好生活,共勉哈:)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朋友丑鸟写的一首怀念海子的诗
3月27日
partybird
那一天,我埋下头
有火车顺着铁轨疾驰
三月的草缝补北方的春天
象飘在窗外的一场大雪
你我隔窗相望
满含尘土的眼失去水分
这么多年,一直有种子在春天醒来
抱住漫山遍野的雨水
而我只想抱抱你
你知道,春天的水就要漫过我的腰了
2004--3-27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资料:
重新做一个批评家/徐敬亚  
   
  1、我似乎已经没办法写文章。  
  原因很简单,我越来越不喜欢起承转合,越来越不喜欢八股式的开头与结尾,越来越讨厌没完没了的引文摘句,越来越反感螺丝刀式的、塑料式的西式批评。  
  除了这些,我还会什么呢?  
  唐晓渡曾说:重新做一个读者。王小妮曾说:重新做一个诗人。  
  角色的自我更新,发生在每时每刻。  
  “重新做”,应该是一个随时迎接的万古不变真理。太阳动,影子变。每一次风,都重新塑造树。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万古不变的诗人、读者与诗评家。  
  这么多年了,一阵阵大风其实早已吹过,正在吹过。  

  2、螺丝刀式的西方批评  
  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更适合于科学与哲学。诗的肥沃土壤在东方。  
  五花八门的西方批评方法,只有一个思维核心:结构主义。  
  在西方庖丁们冷酷的眼里,活灵活现的诗与文学只是一堆堆供他们游走利刃的待解骨肉,是图表,是符号,是模式,是即将代入方程式中的XYZ。他们的每一只手都像5把螺丝刀。在批评的手术台上他们一刀刀地肢解百结愁肠的林黛玉,与拆开一个老式闹表的心情一样平静。  
  西方批评方法的实质,是一种准哲学流派,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思维视角。  
  缺少最起码的鉴赏愿望和深入的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诗歌批评与文学批评无法深入到作品的灵魂。隔靴搔痒的结果,是诗与文学的情感性、多义性内涵遭到极大忽略。  

  3、西方批评方法在中国的风行  
  西方批评方法进入中国,几乎使中国的诗人们一夜之间全部成为了小型的哲学追求者。  
  而像一批突然改了口的庭上律师,中国的批评家们则由热情的别林斯基一下子变成了冷漠的海德格尔。  
  从九十年代初起,文本……语言……存在……时间……神话……当下……在场……向度……满口西方式的“之乎者也”词语,像贵族们的亲戚一样,鹅毛大雪一样降临。扪虱而谈,成为高深的时尚。无西方之虱者,似乎成为土包子的浅薄。  
  西方批评方法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自不必言:第一,西方积蓄深厚的哲学传统映射于文学,使写作者内心潜在一种集体性的结构意识;第二,20世纪中期后社会大面积长时间稳定,使写作的背景整体苍白,西方文学中强悍、粗砺、血性的生命质感下降,文学出现了一种苍白游戏的倾向……  
  即便如此,我仍然置疑这些刁钻的批评方法。它们反审美、反直觉、反原创,在无序的诗与文学思维中生硬地规定某种“程序”,必然亵渎了诗与文学不羁的灵魂。  
  在缺少哲学传统的中国,它的合理性就少得可怜。古板笨拙的西方人,是用了多少代人,才推导堆积出自己的哲学殿堂,而诸多中国批评家只是读了几本二手货的译作,甚至连介绍性的前言都尚未消化。  

  4、拆解与安装的诗歌工厂  
  病,一种最便利的途径是由医生向患者传播。于是,错误阅读便产生出另一个错误的后果,或者说进一步成为错误批评的又一前提:一些观念的、理性的写作者,在“创作”时便是按照某种理论进行“建构”,然后静待理论者们进行还原式的拆解批评。像一条谜语的正反两面,诗和文学成为一粒由蒙汗药与解酒剂双向配方组成的大丸药。  
  正是以上两种角色,共同组成了机械加工行业般的同一条诗歌流水线。诗人与诗评家的手里,都拿着同一把西式的螺丝刀与板手,不同的是,一个先安装,一个后拆解,一个向左拧,一个向右旋,从而共同完成着大师般的诗歌生产与消费。  

  5、我们为什么读诗?为什么评诗?  
  对批评的置疑,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诗歌阅读。  
  我们为什么读诗与评诗?这是一个诗歌批评最大的前提。  
  可怕的是,拆解式的批评动机只产生于理性,而不产生于“感动”。  
  不感动,对于读诗,是天大的致命。它等于佛失去慈悲天空失去风雨男人失去荷尔蒙。而建立自己的理论架构与方法模式,才是西方批评家们主要的阅读目的。作品,仅仅是与模式吻合的范例,是符合设计图纸的样板。这种阅读,只能是一种“临床测试”式的实用阅读,一种“拐卖人口”式的转手阅读。阅读结论,甚至在阅读发生之前已经形成。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劫持。  
  我们读诗,仅仅是因为只有诗中才有功利现实所缺少的“精神意外”,是因为诗中有人类惯常思维中所“没有”和“不确定”的灵动,是因为诗中有一种使用最少的翅膀而进行最优美飞翔的快感……如果阅读的结论早已高高挂起,那么读诗与评诗岂不是成了味同嚼腊的塑料行为。  
  不管依据哪一种价值评价体系,诗歌阅读的本质都是一种生命状态对另一  生命状态的溅起与晕染,从而产生意义。诗,如果能够像一支三八步枪那样被拆来拆去,那么血肉文学只能成为成为福尔马林溶液中发灰的标本。  

  6、读诗的三重审美定义。  
  读诗,是一种与写诗近似的智慧活动。在本质上,读诗是一种创造。  
  我认为,读诗应该具备三个美学要素:  
  第一,直觉要素。在对诗的构成材料“文字”,进行立体扫描的基础上,阅读者与诗歌表面的意象、节奏、语感及建筑等进行理性稀薄的直觉对话;  
  第二,想象要素。在与诗的孕育者,即不在场的诗人的思维进行追踪、捕捉、辩析的同时,阅读者还原并扩展诗中的隐喻、想象。多层岐义的宽度与深度,成为阅读者与诗人之间类似比赛式的智慧对话;  
  第三,体验要素。阅读,是阅读者对自我生命的一次体验。阅读者通过对另一生命精神留痕的进入,充分感受自身内在直觉的运行速度、体验面积及再生质量,进而激活生命原本的沉寂状态,并在阅读品的智慧空间之外享受自我生命的抚摸与扩展。  
  评诗,其美学原理是阅读者对以上三种阅读进行加工整理后的外化。评诗必备的审美资格是高质量的诗歌阅读。  

  7、表皮的、分类的、观念的批评,冰冻三尺  
  从朦胧诗起,中国诗歌批评中的观念化倾向,几乎一直沿袭了20多年。  
  1、拆解式诗歌批评:象征。符号。隐喻……  
  2、年龄式诗歌批评:朦胧诗,第三代,五十年代,七零后八零后……  
  3、解构式诗歌批评:神话写作,反神话写作。  
  4、性别式诗歌批评:女性诗歌,女神诗歌,黑色意识……  
  5、派别式诗歌批评: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  
  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派不成派,类不成类。  
  多年来,沿垅拨土者有之;开山炸石者有之;东山淘金西河摸鱼者有之;南门赠答北宅赴邀者有之;自拉自唱自买自卖者有之,西天取经东土布道者有之……  
  从高质量、长时期的角度武断地说,就是没有俯身细读的挖井者。  
  就是没有公允的、智慧的、原创的、中国式的诗歌批评。  

  8、智慧颁奖的缺席与美学审判的流失。  
  中国八十年代诗歌唯一值得留恋的是:多么巨大面积的、全民性的一次自觉的诗歌阅读啊!带有少年启蒙色彩的全民诗歌阅读,再也不会在民族历史上出现,除非意外。  
  八六年后,浮噪渐起。八九年的人文波折,中断了它。  
  九十年代以后,窘迫生存使民间阅读遭到稀释。而此时,在作为衣食父母一样永远稳健运作的大学课堂,诗歌恰好得到了一种类似和尚与钟之间的、工作式的阅读。因为同时,这种阅读被称为学术。然而毕竟,笨拙的尊师与弟子们可爱地坚持过,在课堂上一首首地读了很多诗。  
  批评的失律,使多年来中国优秀诗人们的作品没有获得智慧性的解读。同时,大量的伪诗也没有受到应有的美学审判。  
  12年前,我在《失语的诗人》一文中曾写过:……现代诗坛上,无法浮现出令人颤抖的圣洁共识。微妙的、遥遥领悟的默契,率领不了全局。中国现代诗的此种失律现象,造成了它内部的投机、虚伪、急功近利的艺术欺骗……越过了边界的小型罪恶,积日累月,历久经年……  

  9、诗歌的无耻:圈子与帮派。  
  我最厌恶不真诚。  
  每一位诗人,每一位批评家,都应该是最忠实于自己内心的人。对自己天才的自信,只能属于一种艺术上的自豪。诗人,怎么可能聚众而党,口是而心非呢。  
  缺少自律,缺少信仰的中国,历来是一个盛产小帮派之地。利益均沾歃血为盟之后,便可以践踏一切规则。不好也好,好也不好。  
  这是道德与艺术的双重常识,我已经不必再写。哥们儿大于诗的结果,是在叩拜了情谊的同时,对诗与人双双进行了侮辱。  
  圈子意识不除,现代诗坛上怎么可能浮现出“令人颤抖的圣洁共识”和“微妙的遥遥领悟”!  

  10、细读,在全球最佳的诗歌受虐之地  
  如果不把诗当成饭碗,如果不把诗当成功利的交往与公关,如果不把学术当成一种手艺。  
  就把头深深地埋下,仔仔细细地凝视每一首诗吧。  
  首先放置下那些巨大的结论与粗暴的分类。细读诗歌,对我们已经那么陌生。  
  1、只有细读,才能把优秀诗人,尤其是无名者,从数量与面积上分离出来;  
  2、只有细读,才能把最优秀的诗从优秀的诗人那里发现出来;  
  3、只有细读,才能把诗歌特有的多义性、非理性呈现出来;  
  4、相反,无论是盛名之下,还是热闹非常的不优秀的诗,也会自动现形。  
从最高的意义上说,诗歌批评,或者说读诗,永远是一种“迷失”。而走向“迷失”深处的过程,正是寻找诗歌多义性的唯一境界。  
  历史从来不公平。最优秀的、默默无名的诗人们总是被淹没着、忽略着。公开的、充满良知与智慧的细读,可能成为挽救这一历史惯性的一种方式。  
莫名地,在世纪之初,中国诗歌悄悄回热。不管是由于八十年代强刺激的惯性也好,或者是衣食饱暖后的闲暇余兴的滋生也好,诗的萌动毕竟标示着民族心理曲线颤抖的波澜。  
  这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年代。每人心中都装着一部陡峭断裂的历史,身边是暴起暴落的人物与家族,而全部的社会关系总和正在一天天由前朝的残皮中蜕变……在朝秦暮楚的角色混乱变更后,中国人仍在学习生存,而到处流浪的诗人们终于学会了上班。  
  内心的不平,永远是诗的发令枪。  
  那么,在这个被我称为全球最佳的“诗的受虐之地”的祖国,让我们好好写诗,好好读诗吧。  


                           2004年2月29日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资料:在一首诗面前羞愧难当
    作者:镜与灯
  
  

    抱怨命不好的人,喜欢开玩笑说没有生在美国而生在了中国。这样说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想到,其实,自己已经是13亿人中那幸运的30%,没有生在农村而有幸生在了城市。  
    像我这种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的人,城市仿佛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完整世界。农村是存在的,我知道它存在,却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飞在天上,经过的土地再多,下面也只是一片虚空。我知道城市中有成千上万从农村投奔而来的农民,无论他们和城市人穿得怎样像,还是能让人一眼就区分出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昼夜加班,工资却可能不及我的三分之一,但他们总是随手扔果皮纸屑,每次在干净的街道上看见这些东西,我都会在心里怪他们弄脏了我的城市。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相反,自认为对人和世界特别地心存爱意。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二战后,很多人分析德国人的残忍从何而来,有人说,因为自己从小受的教育里,犹太人不算“人”。这个例子之所以不太恰当,是因为我绝对不可能认为农村人不算人,只是,他们离我的世界太远,远到成为客体,成为窗外的风景,尽管本来我们应该呼吸相闻。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曾经极度地渴望过农村。那时我刚上初一,父亲的单位——我所在的学校张榜公布了每家够格留城的孩子姓名,里面有我,因为哥哥姐姐都“上山下乡”了。我看着自己的名字,很是懊恼:第一,我一直想下农村去顶替姐姐,让她回城,现在这个愿望泡汤了;第二,农村生活一定无法无天,我喜欢。  
    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我去过农村,至今一闭眼,脑子里就能想起农家院里那高高的石磨。除此之外,还有大片大片的果林。在那里,我平生唯一一次看见嫁接果树,也第一次认识了桃树、杏树。我像归山的猴子一样快活得往每一颗树上乱爬。有一个大哥哥总带着我单独去玩,我很喜欢他。后来偶尔还会想起他,纳闷他对我的亲热劲。有一天,我忽然醒悟:他一定是一个有些恋童倾向的病态青年!大概他自己也很苦闷,有点怯生生的犹疑。  
    那时我已经变成了真正的成年人,关于农村的记忆,并不比小说、电影里来得更真实。实际上,后面这两种方式,几乎就是我了解农村的全部途径。很多年里,农村题材的作品总是比别的题材更震撼人心,对此我的理解是:因为作者可以更方便地、更少顾忌地把人性中的冷酷、残忍、荒诞、麻木与善良、勤劳、忍耐、牺牲混合在一起,因为所有不可能之事都可能在农村发生。  
    在大学里,节假日共同出行游玩,几个农村同学总会主动凑起来拍张合影,他们脸上,有着明显区别于城市学生的憨厚与羞怯。我们组有个高高大大的农村同学,每次遇到沟坎或需要拿什么东西时,都会及时出现在我身边。我隐约地感觉到他对我的好感,却不以为怀。毕业后,他分配在我所在的城市,我去了西北一个小城,各自结了婚。有一年暑假我回家乡,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看见我,他眼里竟然照旧掠过一丝我熟悉的羞涩。有一次我们同乘一辆公共汽车,分坐前后座位。我漫不经心地看着窗外时,突然感到他的手指在我背后的衣服上轻轻地摩挲,显然他并不想让我觉察,粗大的手指,动作却轻柔得像一片草叶。那一瞬间,我断定大学中他一定深爱过我,因为他怯怯的指尖上分明带了太多的柔情。  
    那轻过草叶的碰触,可以说就是我与“农村”最深切的接触,唯一一次,我的心真实地感到了伤痛:如果不是农民的孩子,我相信,他的爱意不会表达得如此谦卑。  
    大学时,贫困同学最高能得到每月20元的助学金。有个姓何的女同学,不但家里没有钱寄来,每月还倒往家里寄钱。毕业后很久,我才知道她的情况,听说她饿得晕倒过两次。这件事让我好一阵内疚。我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但同学4年,我竟然跟她没说过一句完整的话。如果不是有这件事,我恐怕早忘了她的名字。现在想来,我们的隔膜,虽然并非简单地因为生在农村或城市,却的确都和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有关。  
    并非出于傲慢,我常常目中无人地与熟人擦肩而过。对她,我想也一定有过视而不见的时候,那一定会伤及她的自尊吧?那个个子小小、总饿着肚子的农村姑娘,不知肯不肯相信我的无知无觉,肯不肯原谅我的无知无觉?  
    是的,无知无觉。与农村有关的眼泪,我也流过,但却不是在书房,就是在电影院。直到前几天,我突然读到一首写给流浪农民的诗:  

    据说这个城市有一千万人口,  
  有的住花园别墅,有的住胡同平屋,有的住在海里头;  
  可是我们没有一席之地,弟兄们,我们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逃离饥饿,寻找幸福,交通部门要走我们的所有,  
  让我们挤在一起窒息,疯狂,死去,认清自己  
  不如他们眼里的一条狗,弟兄们,我们不如一条狗。  
    我们没有身份,派出所的人抓住我们说活该,  
  “如果不交钱你就没有三证,对我们来说你就不存在。“  
  可是我们存在,我们还活着,兄弟们,我们还存在。  

    找不出任何原因,恰巧是这时,是这首诗,像钉子一样钉了进来,刺痛了心口。这痛使我吃惊地醒悟到之前自己的不痛,使我禁不住带着惶恐开始反省内心。  
    我的渴望农村、那些果林、病态的青年、怯怯的爱情以及被饥饿折磨的同学,所有这些和农村有关的故事,都是我在这首诗之后回忆起来的,我发现,所有这些回忆竟无一例外地带着轻飘飘的美感,被用来装饰了我自以为悲天悯人的情怀——我绝望地从我从前的眼泪中看见了虚伪。  

    我们交纳了增容费,暂且安身。报纸表达得暖昧,  
  老太太的小脚跑来可真是敏捷,逢年过节地喊着防贼;  
  她指的是你和我呀,弟兄们,她指的是你和我。  
    有人说我们太笨,素质太低,为什么禁止我们进入  
  很多行业?他们明明知道中关村里的电脑是我们攒的。  
  有人说我们到城里来只是出丑,同样是修路,扫地,  
  法律法规却让我们交出自由,  
  我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城里人身边;  
  他们却皱着眉头,弟兄们,他们指我们太臭。  
  听说学者们的忧愁就像富人的富有,就像我们的匮乏,  
  他们反抗现代性的异化,听说他们比我们活得光荣伟大;  
  他们在绝望里令人感动,弟兄们,我们在绝望里无所适从。  
  我想我听到了这个城市上空有一个声音,  
  那是陌生却异常的权威,说:“他们必须牺牲。“  
  噢,我们在他的掌握之中,弟兄们,我们在他的掌握之中。  
  我们流浪,从80年代到又一个世纪,  
  我看见这个城市日新月异,万家灯火;  
  没有一盏属于我,弟兄们,没有一盏是我们的。  
  武装警察越来越多,防暴队伍有特殊的任务,  
  从东单到西单,他们要保卫权威和一种幸福,走去又走回;  
  他们在寻找你和我,弟兄们,他们在寻找你和我。  

——《十月诗草之五:歌拟奥登》,一瞬之间,这首再简单不过的诗使我变成了城市里流浪的农民,我在我的城市里伤心欲绝,并且羞愧难当。  


附余世存原诗  

十月诗草之五:歌拟奥登  

  据说这个城市有一千万人口,  
  有的住花园别墅,有的住胡同平屋,有的住在海里头;  
  可是我们没有一席之地,弟兄们,我们没有一席之地。  
  据说这里是我们的历史和梦想,是我们的骄傲,  
  我们像亲戚来串门,却也引起它的懊恼;  
  它让我们呆在原地不动,弟兄们,它让我们原地不动。  
  我们的原地,荒凉的地方只有不长五谷的山沟,  
  我们要靠它吃饭人们却痛心疾首;  
  他们不让我们砍树,弟兄们,他们不让我们砍树。  
  我们逃离饥饿,寻找幸福,交通部门要走我们的所有,  
  让我们挤在一起窒息,疯狂,死去,认清自己  
  不如他们眼里的一条狗,弟兄们,我们不如一条狗。  
  我们没有身份,派出所的人抓住我们说活该,  
  “如果不交钱你就没有三证,对我们来说你就不存在。“  
  可是我们存在,我们还活着,兄弟们,我们还存在。  
  那从我们中间飞升上去的悄悄地说我们是一种文化,  
  我们游荡去来,像蝗虫,从三国水浒吃到现在;  
  他们说我们是害虫,弟兄们,他们说我们是祸害。  
  去到一个科研院所,他们论证说  
  目前还没有我们的现代化计划,等下辈子再来找它;  
  但这辈子我们怎么化,弟兄们,这辈子我们怎么变化?  
  我们交纳了增容费,暂且安身。报纸表达得暖昧,  
  老太太的小脚跑来可真是敏捷,逢年过节地喊着防贼;  
  她指的是你和我呀,弟兄们,她指的是你和我。  
  有人说我们太笨,素质太低,为什么禁止我们进入  
  很多行业?他们明明知道中关村里的电脑是我们攒的。  
  有人说我们到城里来只是出丑,同样是修路,扫地,  
  法律法规却让我们交出自由,  
  我们规规矩矩地坐在城里人身边;  
  他们却皱着眉头,弟兄们,他们指我们太臭。  
  听说学者们的忧愁就像富人的富有,就像我们的匮乏,  
  他们反抗现代性的异化,听说他们比我们活得光荣伟大;  
  他们在绝望里令人感动,弟兄们,我们在绝望里无所适从。  
  我想我听到了这个城市上空有一个声音,  
  那是陌生却异常的权威,说:“他们必须牺牲。“  
  噢,我们在他的掌握之中,弟兄们,我们在他的掌握之中。  
  看到一只狮子狗裹着短袄,别着胸针;  
  看到门儿打开,让一只猫走进门;看到人们都在出国;  
  看到学生们扔砖头,看到“我的朋友比尔“在北大演说;  
  看到春天的花和春天的鸟,  
  看到一条鱼在饭店前的水池里自在地游,  
  我们是新奇带一点儿糊涂,弟兄们,是新奇带一点儿糊涂。  
  我们流浪,从80年代到又一个世纪,  
  我看见这个城市日新月异,万家灯火;  
  没有一盏属于我,弟兄们,没有一盏是我们的。  
  武装警察越来越多,防暴队伍有特殊的任务,  
  从东单到西单,他们要保卫权威和一种幸福,走去又走回;  
  他们在寻找你和我,弟兄们,他们在寻找你和我。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抒情的错误   作者:musegirl(梦瑶)

抒情的错误, 小杏  
就在于  我将自己沦落成  
一个貌似写诗的人  
元音飘落的速度就象你那年新买的纱巾  
我一直以为能够接住  
你的名字果实一样  
之前的花已被我一瓣一瓣地依赖过了  
这种安全的气味  
比一只篮子大不了多少  
却让我睡了又睡  
我并不是想写字给你, 小杏  
在南方你的土里, 我宁肯重新发芽  
然后发现你是个温热的女孩  
喜欢洗手  
然后发现我有一身翠绿的皮, 匆匆发育  
发表于 2004-11-21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上去~~都来学~~
发表于 2004-11-21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1成熟之后的爱
那个时刻即将到来
那时你兴高采烈地欢迎自己的归来
通过镜子你们凝视而笑
你说,坐,吃点吧
你会再次爱上这个曾经的自己
眼前的陌生人
给他酒,给他面包
让你的心回到他现在这样
这个用整个生命的生光
来爱你的陌生人
你为了另一个自己将他忽视
他用心能了解到全部的你
从书架上取下那些情书吧
那些相片、和绝望的便签
自镜中驱走那些关于自己的虚幻吧
休息片刻
然后尽享你的生命
学习 :em03:
发表于 2004-11-21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对原作的理解深刻,全面,理想的译作~~~~~
问好晓钟!!!
发表于 2004-11-2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恩!
学习一下!很好的一组!
问好
发表于 2004-11-25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爱之后的爱

大家都说不错就收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5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