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130|回复: 16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下面是我曾经在诗先锋应在水之灵之邀写的小文字,谈了我的一些阅读观点,同时,还有和在水之灵的讨论片断(在水之灵又名钟硕、硕硕等)

诗歌的入口和价值-仁兄《邓建设》的赏析
  仁兄发在主坛的几首小诗引起了大家的“顾虑”,关于生活“细节”的诗歌取向,八十年代后的写作态度以及网络诗歌无内涵的特点等等,似乎让人感到这样的诗歌探索和探索带来的诗歌意义会影响到诗歌发展的方向,即“这样的写照不能给后来人指引方向”,对此,我感到不以为然。应朋友之邀,现就其中的一首《邓建设》来说说我的看法。
  《邓建设》这首诗以口语的笔触选取发生在学校里关于“恐龙教学”故事的片断和使用“恐龙”喻体,不但记录了现时物质化、功利性、网络化和排他化的社会现象本身,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鉴赏的诗歌空间,从其社会暗喻的意义超过了诗歌技巧本身这点来说,它扩大了诗歌的能力,值得推荐阅读。
  记得在一篇文章里读到过这样的表述,八零后的这一代不仅是迷失的一代,还是另类的一代。这一代人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空间,享受着物质世界,因为是独生子女,成为长辈手中的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物质生活的无忧无虑带来的往往使这部分人精神生活凌乱和缺乏追求。因为信息社会的固有特征,使这一部分人犯上了很明显的信息综合症,要么狂妄自大,要么羡他卑己,价值取向显得“无聊而空虚”。正因为这些原因,才出现了钟硕所说的“网上却随处可见”的“八十后写得很多”的现象,这种写法与后现代主义诗歌不同的是,它不是以“人与人的陌生”为表现主题,而是以凌乱的生活絮状物和“表面无意义生活片断”为诗歌的核心,其背后反映的确是一个时代中出现的人文精神现象。这样的诗歌尽管不是时代主旋律,但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邓建设》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阅读。
第一部分:
在数学课本上
有一首题
提到了恐龙
说一只恐龙
大约有2吨重
  这部分是诗歌的引子,作为诗歌的交待和背景,是形式上的需求,表面没有特定的意义。但其中作为重要引子的一句“提到了恐龙”,是诗歌第一节的核心部分,“恐龙”由此出现,用动词“提”来突出,暗示整首诗歌由此进入,可以说这里是诗歌整体隐喻的门户。如果快速阅读,很容易忽略这个细节,而无法进入诗歌真正的空间。来看看忽略后产生的效果。
在数学课本上
有一首题
说一只恐龙
大约有2吨重
  在这里,我把“提到了恐龙”这句话删除,整个句子仍然相当完整,但由此向下阅读,就无法进入诗歌的背后的空间,整首诗歌就真正无聊而泛味了。
第二部分:
邓建设说他可以一口
吃掉一只恐龙
  顺着诗歌的暗线往里走,我们应该可以发现,这里的“恐龙”已经不是“数学题”里的恐龙了,这里的恐龙应该是“物质的恐龙”,或者一种食品,或者一种玩具?“2吨重”的“恐龙”由数学题里的抽象化而变成物质社会的具像化,这样的一个反差反映出了现时社会埋藏在人类“贪欲”背后的征服欲,在功利化的社会中,人们最终的渴望是将超过自身能力征服的事物以曲解的形式缩小事物的威力,而变成自身手中把玩的对象。在诗歌里,一个“一口”非常形象地记录了这种心态。这种心态是虚荣的。(与科学幻想不同,科幻是通过人类利用工具征服真实的世界,而虚荣是涂改事物的真相以满足自身的征服欲望)。
第三部分:
第二天
没见他来上课
  这部分是前面第二部分的过渡,是第四部分的引子,为什么“没见他来上课”,这是一个迷,正因为这个“迷”,造成了第四部分的刻骨悲哀,为什么是悲哀?请接着往下看。
第四部分:
第四天来的时候
我们已开始用恐龙
取笑他
  网络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新词语,“恐龙”并不例外,这里的“恐龙”已经由前面的真实的“2吨重”的“恐龙”和为了满足人们的功利性而被曲解了的“恐龙”不同,这里的“恐龙”强烈透射着网络中“恐龙”的影子,泛指长的“长相奇丑的女子”。原因在于最后一句“取消他”,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八十后一代人确实已经被网络化了,而这种网络化带来的负作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变得“另类”起来,竞争的相容性在这一代部分人身上表现的却仍然是落后的“排他性”,这种矛盾正是人格曲化的表现,更是人性迷茫的表现。由此,我想起了马加爵……
  我想,《邓建设》诗歌里的“邓建设”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些人的代名词,透过邓建设,我可以看到更多的邓建设他们以物质和虚荣作为自身追求的生活,因此,《邓建设》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相当透明、上口且隐喻很深的诗,我说:“阅读大海,能够看到胸怀,赏析一滴水,却能够发现灵魂。”对于诗歌,我觉得并不能以长短、大小而论好坏,也不能以散或断而论句子,更不能只讲求诗歌的句子技巧而忽略的作者真正的表白。倘若此,《至橡树》、《一切》、《回延安》等等都不是好的诗歌。
  不当之处,请海涵:)

  下面是另外的一些想法,本来没有完整,也帖上吧,权当妄言:)
  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写作者多多少少都有过这样的疑问:“诗歌是什么?”是不是把一段句子打断了分行排列就是诗歌?是不是写得慷慨激昂如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掷地有声的哲问如的北岛的《一切》、缓缓抒情如舒婷的《致橡树》、或者浪漫而憧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才是真正的诗歌?正因为如此,许许多多写作者陷入了一个追求句子形式或诗歌所谓的力度的怪圈。在对待《邓建设》这首诗时也是如此,因为其内在句子实在平淡无奇、诗歌表现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这让读多了带着金属色彩冷句子诗的我们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对这首诗的评价也就显得迷茫了。
  “有些学橡皮的人是因为要模仿那种样子,编出了生活,这已经很无聊了。”这是水死你转帖过来的评语,但在我看来,用在对《邓建设》这首诗的评价上却很不恰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仍然是一个诗歌态度问题。按照文学鉴赏的常识,诗歌的鉴赏不外乎两个方面,语言的美感和内容的深刻。对待这两个方面,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不能够分而视之。在语言的美感上,我个人对此要求不高,意像传递清晰或者表述完整,能让我看懂就很不错。而在内涵上,叙事、抒情、写意、说明等等只要有其特定的或者普遍的意义,我就会很喜欢。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鉴赏必须给人留下二次创作的空间,《邓建设》诗歌给我的创作空间是让我思考八十后一代的部分人的精神状况和诗歌的社会价值,我个人觉得,这首诗歌是一首好的“现代主义”诗歌。

邓建设
文/仁兄
在数学课本上
有一首题
提到了恐龙
说一只恐龙
大约有2吨重
邓建设说他可以一口
吃掉一只恐龙
第二天
没见他来上课
第四天来的时候
我们已开始用恐龙
取笑他


晓钟 2004年5月19日15:17星期三 | 发表评论(1)  
晓钟在2004年5月19日15:29星期三评论:  
晓钟:
20世纪的伟大艺术、文学和哲学,表现出一种敢于正视事物的本来面目,敢于揭露对无意义的焦虑的勇气。这是一种创造的勇气。
     摘自:莫利希《存在的勇气》
大家可看我在仁兄帖后的原文
(http://www.xfpoem.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4&topic=8723&show=0)

我只是提出我的顾虑,大家可发表看法。:)  
-----------------------
以下是我同晓钟聊到的~~~~摘录,有删减

钟硕 23:44:01
真的,到处都这样写。没劲
晓钟·海之子 23:36:58
里面也只有这一个写得好:)
写这样的东西,靠碰,靠灵感。并不是随便可以写出来的。
钟硕 23:45:17
我真的不会这样写诗。可能我们的读写观念不同。
我激动不起来。太取巧。
钟硕 23:45:56
NO,就是瞬间的小火花捕捉。
小花招
晓钟·海之子 23:38:48
我们读诗观念唯一的不同是,你只喜欢读你认为你值得读的,而我是啥都可以读,可以去研究:)
钟硕 23:47:01
不是,这类诗歌我也读,但他的这组水平太浅。
钟硕 23:47:57
我发现太多的人这么写。我偏爱有个性的东西。别致的。
晓钟·海之子 23:41:01
:)唉,现代诗,隐喻与现实的冲突,渴了白开水才会有味道,关键是让自己渴;)
我想找我们上次聊天我谈诗的一些内容,可惜记录里没有了:(
钟硕 23:49:42
呵呵
我西欢的诗人里有车前子
西川、张枣、于坚
大白话也能放倒人,但不是这种火候,离我要的深度太远
我不是否定他。是顾虑

钟硕 23:59:46
我知道的。你别试我。我并不否定他。我只是觉的没啥好鼓励的,80后,难有经典意识。写得好,也只是风味小菜。真的。或许我们的看法并不真矛盾。
你不过借我题,发挥你自己。呵呵
钟硕 00:00:29
我指方向,你搞赏析。
晓钟·海之子 23:54:41
天使在想像中,魔鬼在细节里
钟硕 00:02:04
你觉得仁兄的诗
人文上的内在的承担可同这两个比吗?
晓钟·海之子 23:56:11
呵呵,我只是说《邓建设》记录了这个时代部分人的生活片断,从中能够折射出这部分人的人文状态:)有社会价值。诗歌的社会价值和诗歌艺术发展的价值不能等同:)
钟硕 00:04:35
可你没说清楚。:)
晓钟·海之子 23:57:42
:)说那么清楚还有讨论的必要吗?嘿嘿,,,前天,我和你说得很清楚了:)
钟硕 00:07:45
我完全同意你说的。:)
但我想你的引导不是捧杀他们这些80后(他们浮躁的因素太多,浪费了大好的才气),而是正面而有效的引导。听不听,是他的事。你做为评论和斑竹,还是应有所承担。
晓钟·海之子 00:01:57
我没有棒杀啊,更没有误导他们,我只认为这一首还有一定的写实与社会意义。仅此而已。
如果诗歌能够以社会的责任去做,也是不错的,我想:)

晓钟·海之子 00:13:51
  诗人陈嘉映说,喜欢诗歌的人都知道海子是谁。海子高蹈他的理想走了,留下我们在歌舞升平中消费一切,挥霍无度。80年代是诗人、思想家和爱国青年的时代,是海子的时代,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那个时代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
晓钟·海之子 00:14:43
现在的诗人,也有人做过评价:“现在的文人为什么自杀和发疯的少了呢?波斯特这样解释:‘现代社会里,文人艺术家们精神不健康者明显减少,原因是他们都变得很现实,不再像19世纪或20世纪上半叶的同行们那样为理想而奋斗,因此就少了许多苦闷和烦恼。’又岂止是文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也同样变得很实际了,难得再有发神经病的。他们现在比较普遍的病是因养尊处优而过于肥胖。 ”   
晓钟·海之子 00:16:34
食指说,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人缺乏人文精神,不肯吃苦读书,不愿‘坐冷板凳’
怕是食指着的正好对应了如今的网络“诗人”轻狂的特点了:)
-----------------
晓钟·海之子 00:42:09
呵呵,道无道啊:)
文学不是意义之说,是责任之说,我始终这么认为。倘若文学没有责任,只能是政治的娼妓了:)从生理上、心理上,偶都反对嫖娼,何况还和政治沾亲带故:)
钟硕 00:50:14
文学一定要有所承担
钟硕 00:50:32
当上帝发笑或是走远的日子里,美丽的缪斯将会华彩四溢,我相信,那一天离我们已经不遥远了。就存在而言,文学永远只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触摸方式,一个作家真正能做到的只是一头扎进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或再现存在的本身。如果把存在比喻成“魂魄”的话,写作就只能是具“活着的尸体”,作家顶天是一个想借尸还魂的巫师,而且作家还得具备那种无功而返的胆识与勇气。
  
晓钟·海之子 00:43:19
是社会的责任,倘若这个没有,那还不如胡来:)
晓钟·海之子 00:44:36
不要希望人们一点也不虚伪,你只能希望人们在虚伪之中仍不忘善意,并且希望人们在该诚恳的时候诚恳,这就足够了。对于责任也一样:)
钟硕 00:52:03
关键在于,如我们不知“道”为何物也不成。
下半身也有道,就是下半身
我的道是真善美
晓钟·海之子 00:45:16
文学没有道理,只有责任!
晓钟·海之子 00:46:29
爱象一枚分币
在行人脚下滚来滚去
当我小心拾起
用衣襟擦拭干净
我猛然发现
她看我的眼神
和我看一个疯子时的眼神
竟然一模一样
下半身的责任就是这样,但他们并不知道看他们的人的眼神已经有这么大的变化,呵呵
晓钟·海之子 00:47:09
呵呵,没有价值也就没有责任,尽管他们显得很张扬:)
晓钟·海之子 00:48:28
诗人的生活朴素
穿过时的衣裤
在爱憎分明的四季
吃粗粮
脸朝黄土
劳动时
背朝着天
呵呵,这是我曾经对真诗人的评价
钟硕 00:56:42
我大概不是
我不爱劳动,特想做个宠物
 楼主| 发表于 2005-6-2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我声明,我是一个传统的写作者,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抛开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考察一下诗歌的作用。在传统文学的范畴里,诗歌的作用在于言志、叙事、状物、抒情等。我也一直坚守这样的功能来写作。只是到了今天,似乎有了新的发展,也就是充满在网络中的所谓“刺痛”。无论是尖锐的刺激也好、钝锉的击打也好,反正要的是“痛”。而这种所谓的“痛”并不是指内容,指的是词语本身所透露出的信息,因此,这些写诗歌或者写评论的人将诗歌称作为“文本”,而忽视其真正的内涵。在这些人看来,文本是重要的,内容是次要的。这种观点的流行并不奇怪,如果用我的话来界定,这些年可以称作为“包装年”。因为不管产品的质量好坏,只要包装漂亮,就会受到追捧。套用到诗歌上,只要文本漂亮,就绝对是好诗,罂粟花很漂亮,它的果实就绝对是好果实。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些牵强,但如果真是这样,那“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实实在在的大白话一定是狗屁诗歌的。介于此,我始终不能接受传统之外的诗歌的功用的说法。诗歌之所以不仅仅是一堆方块字,是因为诗歌的内容。写给当时的人们看,可以警醒、感动、号召当时的人们。写给后来的人看,还增加了告诉的功能,众多诗歌的组合必定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而这些记录我想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诗歌不是形式主义,文本虽然是吸引人们视线的外衣,但文本必定不是诗歌的终极目的。如果对诗歌的痛不是来自于文本,那一定是来自于诗歌的内容,五四时期的诗歌运动之所以成为文学革命一支河流,也不管天安门诗抄在现代诗歌作者看来是如何的肤浅,按现代诗歌的某些标准看待,朦胧诗歌又是如何的含沙射影的不成功等等等等。抛着这种思想的人,正是忘记了诗歌的责任,也正是这样的人多了,如今的诗歌才泛滥在寻找词语的水平上,而忽视了诗歌作为文学一类对这个世界的责任。
  形而上的诗歌我一直是反对的,看到一首诗歌,不是先考察诗歌说了些什么,而是先将诗歌的词语罗列出来,考察其是否华丽、尖锐、灵动等等,无异于只看到树的美丽、庞大、深邃等等而忘记了树上的果实。。。人类的祖先正是靠着果子延续了生命才得以学会使用工具的。。。形而上的网络诗歌风气已经成了网络刀斧手一致的拳谱吗?或者是诗歌总纲?
  如果说流派,在水之灵的这几首诗明显带着现代派的痕迹,而现代派强调的是人的本身-人本,而非文的本身-文本。好像现在“文本”两个字在网络里颇为流行。美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在《烧毁的诺顿》里写道:“过去可能存在的是一种抽象/只是在一个猜测的世界中/保持着一种恒久的可能性/过去可能存在和已经存在的/都指向一个始终存在的终点。”这里所说的“终点”是指人生的终极意义。人与这个社会的接触和参与来自于心灵对社会的感应,而诗人记录这种感应之后所形成的文本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因此,无论是如何的辩护自己的文字仅仅是文本,是毫无意义的,但你既然记录了它,就一定有目的,否则,这样的文本只能说是对读文本的人的亵渎。没有谁愿意花上若干生命浪费在作者的无意义上。每个读文字的人都渴望在文字中吸取自身所渴望的营养,这种营养一定是对自身有价值的,倘若没有人生的意义,文字已经堕落到仅仅扯淡的地步,没有了“终点”的判别,还不如扔掉所谓的“文本”,去做一些能够给自己的物质生活带来享受的事情。
  一直这么固执地认为,诗歌的意义在于给未来留下些什么,不是文字的组合,而应该是人生存的一个时代或者阶段,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们在想着什么?他们在做着什么?甚至是哪些超前的思想,在这个阶段是被得到认同还是被抹杀?这一切决定了写作者和阅读者对自身生存的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决定着形形色色的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诗歌是给人刺痛,不如说诗歌是对人性价值构建的认识,而对于先锋一类来说,更在于批判现存的价值观中与纯洁灵魂脱节的部分,而重新构建灵魂的价值体系。这样的批判有许许多多的记录形式、荒诞的、真实的、先知的等等等等。难以想像,如果世界只剩下了一种声音、一种文本存在的状态,会是怎样的可笑!批评者看到文本的真实便不考察文字背后的东西,而一次次要求写作者虚一些、再虚一些,虚到最后,给我们带来的会是一种多么单一的诗歌!当诗歌最终成了竞猜的游戏的时候,诗歌最终沦落到瞎子算命的境地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也许是因为读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的“流毒”一直控制着我,成为我脑袋里的文学流向。因为我的能力所限,下面我摘录几段文字,也许让大家会有所思:
  “而诗意并非只来自抒情。作家无节制的自恋是一种幼稚病,诚然,初学写作时,人人难免。再说,抒情也有许许多多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不如冷眼静观。诗意便隐藏在这有距离的观注中。而这观注的目光如果也审视作家本人,同样凌驾于书中的人物和作者之上,成为作家的第三只眼,一个尽可能中性的目光,那么灾难与人世的垃圾便也经得起端详,在勾起痛苦、厌恶与恶心的同时,也唤醒悲悯、对生命的爱惜与眷恋之情。”
  “文学并不旨在颠覆,而贵在发现和揭示鲜为人知或知之不多,或以为知道而其实不甚了了的这人世的真相。真实恐怕是文学颠扑不破的最基本的品格。”
  “这是个没有预言没有许诺的时代,我以为这倒不坏。作家作为先知和裁判的角色也该结束了,上一个世纪那许许多多的预言都成了骗局。对未来与其再去制造新的迷信,不如拭目以待。作家也不如回到见证人的地位,尽可能呈现真实。”
  “当然,文学也诉诸想像。然而,这种精神之旅并非胡说八道,脱离真实感受的想像,离开生活经验的根据去虚构,只能落得苍白无力。作者自己都不信服的作品也肯定打动不了读者。诚然,文学并非只诉诸日常生活的经验,作家也并不囿于亲身的经历,耳闻目睹以及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已经陈述过的,通过语言的载体也能化为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文学语言的魅力。”
  “如同咒语与祝福,语言拥有令人身心震荡的力量,语言的艺术便在于陈述者能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他人,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语义建构,仅仅以语法结构而自行满足。如果忘了语言背后那说话的活人,对语义的演绎很容易变成智力游戏。”
  “语言不只是概念与观念的载体,同时还触动感觉和直觉,这也是符号和信息无法取代活人的言语的缘故。在说出的词语的背后,说话人的意愿与动机,声调与情绪,仅仅靠词义与修辞是无法尽言的。文学语言的涵义得由活人出声说出来才充分得以体现,因而也诉诸听觉,不只以作为思维的工具而自行完成。人之需要语言也不仅仅是传达意义,同时是对自身存在的倾听和确认。”
  注:以上摘录忘记了没段话的作者,但里面有获得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演讲片断。
发表于 2005-6-2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有很好的见地。
发表于 2005-6-2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好东东,值得收藏。
问好!
发表于 2005-6-25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这还差不多!
仔细一想
敬意
莫道君行早

再敲
悦耳~~~~~~~~~~~~~~~~
发表于 2005-6-25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提!
发表于 2005-6-25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呵呵 收藏学习了
发表于 2005-6-25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上午看过,正在认真回复中,己写一半。
感谢晓钟的认真和真诚。
发表于 2005-6-26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山在 2005/06/26 04:08am 第 1 次编辑]

感到了晓钟的真诚。而我,也自认为不虚假。我们可以就具体的东东展开自己的观点,看看异同。
首先,这首诗,我赞同硕硕的观点,一个是到处这样写,一个是小火花的捕捉。(我有点知道硕硕的诗歌观点,只是,未经她同意,交谈记录不好拿出来公开。)
其次,对这首诗的具体解读,你我是如此不同。
《邓建设》
文/仁兄
在数学课本上
有一首题
提到了恐龙
说一只恐龙
大约有2吨重
邓建设说他可以一口
吃掉一只恐龙
第二天
没见他来上课
第四天来的时候
我们已开始用恐龙
取笑他
这首诗,很明显,这种语言,可叫“混浊未开”,什么意思呢?可以这样比方:它如是古诗词,也应该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而不是,唐诗宋词的语言。也就是说,从谋篇炼词煅句三方面上,它不那么讲究。它是靠全篇来打动人。用现在的话说,不是词意象、句意象。
因而,“在这里,我把提到了恐龙这句话删除,整个句子仍然相当完整,但由此向下阅读,就无法进入诗歌的背后的空间,整首诗歌就真正无聊而泛味了。”
这个,我和你刚相反。
并且,这种写法,决定了作者一般不会,“恐龙由此出现,用动词提来突出”。作者不会细致到如此地步。如是唐诗,或朦胧诗人们,或学院派们,才有可能这般讲究。
接着,最后一节。这个恐龙,你的理解是网络上聊天的恐龙,而我的理解是,用他一口吃掉一只恐龙这件事,取笑他。
再来讲全篇。
你的解读是

“透过邓建设,我可以看到更多的邓建设他们以物质和虚荣作为自身追求的生活,因此,《邓建设》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相当透明、上口且隐喻很深的诗。”
这个观点,我不太赞同。不是“以物质和虚荣作为自身追求的生活”,也不是隐喻。而是直接呈现,一种生存本真,手法上它无隐喻,而生活上,主要表现为和传统断裂(注意:不是反传统,不是颠覆传统,是和传统断裂),从而,行为上在我们“老一代”看来不守规矩,课都不来上。在态度上有点轻狂,居然一口吃掉一只恐龙。
但是,他们整体上,价值取向还是明显的,即文本中最后一节。
晓钟在评论时,有个说法是硬伤。
“这种写法与后现代主义诗歌不同的是,它不是以人与人的陌生为表现主题,而是以凌乱的生活絮状物和“表面无意义生活片断”为诗歌的核心“
这里,人与人的陌生,是现代主义的主题。萨特说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一颗星与另一颗那样遥远。现代主义,主要是颠覆传统,这表明,现代主义是知道传统的。
而后现代主义,比较乱了,有点讲不清了。比如周佑伦的非非主义,当年在中国是现代主义诗歌先锋,徐敬亚上个世纪在深圳策划的现代诗歌大展中,有非非主义。而现在,周佑伦当年写的论文,突然全成了后现代主义。
我个人目前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是:它和传统,是割裂的。它取消中心、权威、意义。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比如:泰山和一只苹果,在后现代主义者眼里,一样大。所以,一只苹果画起来,如画一座山一样。
回到这首诗。
这首诗,可以和于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发表于诗刊的《罗家生》(经唐晓渡推荐得以在诗刊发表),比较着读。两者同样以人物姓名为题,同样使用口语,内容却如此不同。
而这种写法,目前网上写得让我佩服的,是魔头贝贝(在论坛举办海子大赛时,他来过。他是在网吧上网,因经济困难,不能经常上网。)我贴出来朋友们比较一下。

《小哀歌》
——献给我的兄长李娃克
* 魔头贝贝
1
世界突然缩小
仅仅是
眼前的情景
一滴水溅进油锅
噼噼啪啪
他在厨房切姜丝。
雨淋湿父亲母亲日渐衰老的小镇
妻子刚刚晾晒的被单
隔壁卖粮食的老陈
连忙从门口往店中搬大米。
实际上
我已到了哑口无言的年龄
——发生的事
转移到镜子里
仿佛从未发生。
拾破烂的人举着手电把头探入街边垃圾桶
晚间新闻说庄稼又取得了大丰收
当月亮升起
下面幢幢形态相同的居民楼变得朦胧暧昧
越来越不真实。
2
已经到了窗玻璃结霜的时辰
然而雪
还要继续守侯。
炎热的非洲
枯焦草原上一个皮包骨头跪在地面的小黑男孩旁边
一只秃鹫安静等待。
我从报纸看到这张照片他早就死去
还有拍照片的他
那个美国记者
迫于舆论而自杀。
仲春
某日
小杨给我和老丁合影
背后是几座坟墓。
它们上面开着白花
黄花
蓝紫色的花
我们上面
天空跟以往似的深远
没表情。
3
成群的鸥鸟俯冲下来啄食轮船上人们抛洒的碎饼干
面包渣
江水万古恒流。
离此大约两公里
先是埋着爷爷
二零零零年春节
奶奶也加入进去
夏天村子里那些紫红的桑葚
曾多次酸倒我的牙齿。
我和大头在山坡挖一种植物甜甜的根茎
他傻
唇边总挂着口水
放课后妈妈急着赶回来给我喂奶
有一次饿极了外婆慌忙
把她干瘪的乳房塞入我嘴中。
刚出生那会儿
我们两眼紧闭
哇哇大哭
额头布满
与年老时一样的皱纹
只是颜色红嫩。
4
最大的虚无——
死后的星空。
好人和坏蛋穿着各自的尸体
酣眠在
旅馆或租来的家中。
由于多次洗涤
新婚的床单陈旧苍白
但并不影响我们
在上面轻车熟路地做爱
我们拿毛巾代替卫生纸擦拭下体
因为可以反复使用。
自从公交车开始收费
我再也没乘着它到远处买便宜菜
自从你离开尘世
一切都还老样子
只是你经常去的那家川菜馆
变成了洗头打炮的按摩店。
世上只有两个人
互相看见
隔着玻璃。
多年前
她与我之间
隔着淡淡的雾气。
5
夜里登上楼顶
拎着啤酒瓶看星星。
大多时候
风都吹响周围的树叶
皮肤下面
流了三十年的血
还在继续涌动
白白的骨头支撑起红红的肉。
至于那边亮灯的建筑工地正加班干活的民工
今天中午还是我的顾客。
我给他们做捞面条
堆得高高的
两块钱一大碗。
从楼顶下来陪老婆看了会儿电视
上海台东方夜谭主持人刘仪伟
逗得她哈哈哈哈地笑
我也跟着嘿嘿嘿嘿地笑。
然后回到书房
读诗。
杜甫把自己视为
天地间一只孤独翱翔的沙鸥
庞德被关进精神病院
顾城举起斧头。
这些形象
在眼前飘浮
停留片刻
静静沉入黑暗。
6
河岸边
夕阳下
打鱼人拖出一网癞蛤蟆
钓鱼的人
把线甩出长长的弧形。
已经接近秋天
但还能看到三五只白鹭
在水面盘旋
不怕冷的几个儿童精光光
扑通扑通跳进去。
桥上一堆人围住一辆蓝灯闪闪的警车
据说桥下发现一颗头颅
当我们从旁边经过。
当我和黄文海
李娃克
拍完纪录片往回走
我不知道会在今夜
写下这首诗
当我和黄文海
李娃克
大头鸭鸭
二零零四年八月
在湖北潜江张金镇
醉后胡言乱语嬉笑怒骂时。
7
把蝴蝶用图钉钉在墙上让它
保持飞的姿态
把西瓜切开
但流出的并不是鲜血。
一天傍晚
吃饱了没事儿做
当电视正展览领导的遗容
我雇了辆三轮车
来到兄弟们开的歌舞厅。
小娟还在
小丽也在
小娜说小红去了深圳。
外面雨突然汹涌而下
门口积水迅速增高
我和小雪推杯换盏
满嘴脏话。
这儿叫官庄镇
我有个弟弟在北京
妹妹在青岛。
我有阴茎和手指
用来深入和放弃。
8
第一场雪用洁白掩盖了万物
如果有什么
值得保留
那仅仅是
窗帘为风所动。
街道上行人迅速稀少
偶尔的几个
缩着脖子低头疾走
曾经悠闲的散步
变成匆匆的赶路。
阴沉了几天终于放晴了
屋檐下冰凌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显示着消逝的耐心
你买回准备炖胡萝卜的羊肉
给家带来泥泞
留在地面的足印
将随着融化了无痕迹。
大地转暗
倏忽已是傍晚
附近灯火映衬出瓦片上积雪寒冷的反光。
如果此时有人哭
有人笑
有人咽气
和你也没什么关系。
9
翻看旧信时掉下一张照片。
她微笑
我严肃
背景是刚刚绽开的桃花。
后来她去海南岛教书。
五年级
我喜欢英文老师
长长的头发
大大的眼睛。
杨淑芳
挺俗的名字。
后来她调走
音讯全无。
我曾写过一首诗叫“小疼”
十九岁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刚从监狱释放。
今年被伊沙选入《现代诗经》。
我感到哭笑不得荒诞滑稽当他称我“总经理”并夸我
“年轻有为”。
步瑞琪宾馆
合肥。
与此同时我老婆在河南南阳大雪中摆摊儿
为几块钱
对他们陪着笑脸。
时间
仍在延续
或者说正在流逝
父亲因为糖尿病牙齿全都掉光
安上了假牙
母亲因为心脏病多次住院
妹妹终于领了结婚证。
我曾把一盘菜泼到母亲脸上只因为太咸
我曾诅咒父亲
当他揪着我逼我理掉长发
我记得电视里妹妹跳着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我之前的人
与我之后的人
和我没什么区别
除了这些仅仅属于我一次的事件。
10
祖国中部
南阳盆地
四季分明
土壤肥沃
盛产小麦和红薯
三十多年前还勘探到了石油。
不久年轻的父亲和母亲将出现
在这儿上班下班
生儿育女
茅草房低矮潮湿
煤油炉黑烟袅袅。
失火是经常的——
我经常看见或听见
红色消防车揪心地尖叫
在东边
在西边
有时就在旁边。
屋子右面几百米处是木工厂
堆满高高的原木
我和弟弟和刘涛和小雷
没事儿就在其间钻进爬出
有一次雨后还采到一丛肥肥大大的木耳。
我记不清是半路上扔了还是拿回家吃了。
我清楚地记得
我们院子里有个女孩儿
当时大约十五六。
她让我们喊她“姑姑”。
她撩起上衣
让我们排队轮流吮吸她胸部。
我很困惑当看到她眼睛微闭
嘴唇半张
鼻子哼哼着。
我很紧张当她轻轻摁着我的头把洁白浑圆的乳房塞进我口中。
冬天堆雪人。
春天偷豌豆。
夏天摘桑葚。
秋天用弹弓打麻雀。
从这儿开始
我们睾丸增大
长出胡须
然后又接着生儿育女。
不同的是
我们的孩子住的是楼房
而父亲和母亲退休后
下午一般都要出去转转
夜里十点以前
基本都在看电视。
11
对坟墓而言
活人只是暂时还没包进去的肉馅。
运载猪牛的卡车行驶在
通往屠宰场的路上
也是它们辛苦饲养者的希望之路。
拿两个苹果我递给你一个最大的。
你指给我看
最大的那个上面将导致腐败的霉斑。
盛夏
某夜
收摊回家
你指给我看腿根内侧
因长时间接近炭火
而出现的密集红疹。
明月朗照
窗外皎洁
万籁俱寂
风吹树叶
他们沉睡
我们点钱。
一只狗忽然狂吠。
肯定是
被陌生的脚步突然惊醒。
我不知道畜生被打扰时的内心感受。
同样地
我也不理解很久以前的我
如何不知不觉变成了
此时此刻的我。
12
第一场雪与第二场雪之间是来不及融化的雪。
在屋脊
在墙角
在楼顶枯蔫的花卉表面。
寒冷的气流吹动
烧烤的摊位
却生意火爆。
一个吃奶的婴儿哭着要喝黄酒
我们离去时
一个行人滑倒。
早晨推开门发现地上一只冻死的蜜蜂
我把它扫走。
中午
对面的建筑工地
一个讨要不到工钱的民工
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围观后
跃下六层楼高的塔吊。
救护车把它拉走。
我没想到报纸上的事会发生在我眼前。
我想到他家中的老婆孩子
正等着他回去过年。
从十一月份开始写这组诗
昨天
我认为该结束了——
我没想到这组诗收尾会以今天一条性命为代价。
元旦在即
春节在望
电视里那些唱歌跳舞预备庆祝的人
明年还将唱歌跳舞
继续庆祝。
2004.12.30
特别说明:以上观点,并不是说我是对的,晓钟是错的(硬伤处除外),我在反驳晓钟。而是,观点有不同,朋友们本着真诚,相互交流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5-6-2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魔头贝贝的这首诗借鉴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好像我也写过这样的东西,只是没有这个魔头成熟。:)
发表于 2005-6-26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呵呵,据我看来,是借了记录片式的手法,插进几句旁白。
魔头贝贝,可以说是和传统有割裂的人。因为,他读不到诗。即便读诗,也仅是在有限的上网时间里,读网络诗歌。
发表于 2005-6-27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晓钟在 2005/06/27 03:25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红山2005/06/26 04:07a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据我看来,是借了记录片式的手法,插进几句旁白。
魔头贝贝,可以说是和传统有割裂的人。因为,他读不到诗。即便读诗,也仅是在有限的上网时间里,读网络诗歌。
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个流派。其特点是在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等。
80年代初,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席卷中国文坛时,中国外交官和翻译家黄志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拜访了博尔赫斯。当时国际评论界把博尔赫斯称为“魔幻文学祖师爷”。博尔赫斯对黄志良说:“我不赞成‘魔幻现实主义’的提法,这纯粹是评论家的杜撰。作家凭想象创作,虚虚实实,古已有之。魔幻文学祖师爷的头衔轮不到我,2000多年前贵国梦蝶的庄周也许当之无愧。”
50年代以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显著特点是对拉丁美洲文化混杂性的总体把握,因此深层次的、全面的历史文化描写取代了单纯的神话表现。它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拉丁美洲小说的划时代巨制《百年孤独》(1967)赖以产生的重要基础。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它的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触从故乡——位于加勒比海岸的哥伦比亚热带小镇阿拉卡塔卡伸出,对拉丁美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既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兴衰,同时也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象征表现和高度概括,可谓覆焘千容,包罗万象。

发表于 2005-6-2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山在 2005/06/28 12:58pm 第 1 次编辑]

抄书不好呵。
魔幻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是小说,不是诗歌流派。
博尔赫斯,他的小说,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而他的诗歌不是呀。所以,列举的诗歌集,不是魔幻现实主义。

《百年孤独》,我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看的。其作者马尔克斯,本月月初,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采访他的一个片子,他用诺贝文学奖的奖金,建了一个写作中心,搞剧本创作,拍电影,准备打入美国市场,和好莱坞对着干。
而之所到说魔幻现实主义,是晓钟说这个小哀歌是魔幻现实主义,唉,哓钟,这一组诗,没魔幻的影子啊。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山,里面有我的一些阅读诗歌的观点。

红山,感觉你太过于针对个人而说话,这不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我说的是不愿意“争论”,而不是不愿意“讨论”,你仿佛没有明白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
没有必要在文字里过多强调“晓钟认为”这类的东西。我仅仅是赞同一些观点而已,并没有很多的“认为”。谁都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看法帖上论坛,因为这里是自由而开放的,如果你一定要对这些阅读习惯和看法一一去澄明,就应该有完整的文章而不是给个定义以后就没有下文的只言片语。
比如:
魔幻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是小说,不是诗歌流派。(为什么不是诗歌流派呢?我好像在帖子中并没有说“魔幻现实主义”是诗歌流派,只是说“诗歌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那么魔幻现实主义是诗歌流派又从何而来?我也不得而知。)
博尔赫斯,他的小说,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而他的诗歌不是呀。所以,列举的诗歌集,不是魔幻现实主义。(我只是在帖子中向大家介绍一下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文学流派,什么时候定义了博尔赫斯的诗歌是魔幻现实主义?让人一头雾水哦。)
而之所到说魔幻现实主义,是晓钟说这个小哀歌是魔幻现实主义,唉,哓钟,这一组诗,没魔幻的影子啊。(看看我原来的文字吧:“魔头贝贝的这首诗借鉴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别误导这里的朋友认为晓钟同学常常会轻率地给人的诗歌划出流派的界限啊:))
另外,我确实很累,常常是深夜上论坛,看看我对帖子回复的时间就知道了,凌晨3点以后才回复帖子是常有的事情。这个帖子到此为止吧。我会开新帖让更多的朋友参与诗歌讨论的。
仍怀念诗歌报论坛曾经几十人参与讨论的情景。那个帖子我再整理一下帖给大家看看。
妄言之处,见谅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2 16: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