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73|回复: 8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又见洛老  
  游完南宁南湖,韦其麟先生坚持着把我们送回宾馆,然后依依告别了。此时已是下午两时许,颇觉疲劳,便躺了下来,正睡的迷迷糊糊间,忽听得走廊上的叶橹老师叫道:晓明,好象看到是洛夫从楼下走过去了。我忙起身,洗脸,与叶老师走到楼下,什么也没见着。洛老夫妇在云南漫游时,已告我11月6日上午抵南宁。于是,来到总服务台询问洛老房间,却是几个学生一旁应到: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显然,他们是被安排来接待研讨会的客人的。
  轻敲几下,房门开了,是师母的笑脸,她拉住我的臂,把我和叶橹教授迎了进去。洛老见到我俩,十分开心,不由又谈及十余天前,我们在黄山游览的趣事,而被反复谈及的,是洛老,叶教授两个超重量级的人物,被轿夫们抬着,“南霸天”一般,在黄山的游道上起伏的场景,而我与师母则时而先锋开道,时而掩护断后……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二老的身体是如此之好,由黄山至昆明,丽江,大理等地漫长的游历,及上上下下的应酬后,脸上竟看不出一丝倦意。不由暗自感叹,一位大诗人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是需要命运的眷顾的。正是如此体魄,才使洛老在年逾七旬后,写下了伟大的诗章《漂木》;他近年以一个七十七的老人的腕力所写的《江南四题》《登峨眉山寻李白不遇》等篇,依旧诗句灵异飞动,简直是造化之功。
  洛老此次大陆之行一开始,就携了七个大行李包,我在上海见到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他的诗句中的那些骇人的“意象”。二十余天的漫游后,包的数量似乎并未减少。师母从一个行李包中取出两瓶云南的朋友送的特产“油鸡枞”,给我和叶橹老师,每瓶都有近两公斤重。而洛老则取出云南妙峰山的印染法师赠送的书画,一张张摊开,并讲述着这位非常的和尚的趣事。
痖弦先生
  正开心地聊着,门廊上响起脚步声,谈话声,师母敏捷地反应到:可能是痖弦他们来了。她忙打开门,向一侧望了一下,便“豆豆,豆豆”地叫了起来。不一会儿,痖弦先生与它的二女儿豆豆进了房间。虽同时移居加拿大,与洛老白中泛红的肤色不同,痖弦先生仍保持着台岛的海风吹拂出的古铜色。他个头不高,但与洛老一样的壮实,微驼着背,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雍容儒雅中给人以一种特殊的亲和的魅力。痖弦先生生于1932年,比洛夫小四岁,这是两个享誉国际诗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名字,他们的同时参与,是这次“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的最大亮点。近几年,痖弦的心脏不太好,他的言语不多的女儿豆豆,显然是一路护着他的。洛老分别把叶橹教授和我介绍给了他的这位挚友,握过手后,痖弦先生望着几乎比他高出半个头的我笑着说:我的个子以前可不矮,人老了,不知怎么缩了一段。
  坐定后,我对痖弦先生说,大陆的许多朋友都热爱着他的诗篇《红玉米》,并背诵它。痖弦先生有些不在意地说:给少年人看的。显然,先生希望读者更多地注意他的《深渊》,这部伟大的诗章曾有不少学者将它与艾略特的《荒原》并论,视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有这样的一段,似乎仍是我们这个当下世界的写照:
    哈里路亚!我们活着。走路,咳嗽,辩论
    厚着脸皮占着地球的一部分。
    没有什么现在正在死去
    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谈及前不久,武汉大学授予他的“中国文学终身成就奖”时,痖弦先生很感动,说场面是意想不到的庄严,隆重,所有的人都穿着整齐的西服,表达了一种对诗歌及文学的尊重。
  一同吃完晚饭后,师母建议到街头走走,洛老的手机有些毛病,想顺便修修。叶橹教授则因为要与他广西的老同学叙旧,留在了宾馆。从大门向右,便进入了一条叫作“衡秀里”的小街,主要由一些有特色的小吃铺,小商店组成,成弧形接上百米外的大街。大街上混乱的建筑,喧嚣的车辆,在夜晚灯火的装饰下,居然也有了几分繁荣的景象。我与痖弦先生并肩走着,聊着天。先生说,他与洛夫先生一直是坚定的反对台独者,两人之所以一同移居加拿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岛内的那一股台独的喧嚣。这样的话,洛老也曾多次与我谈及,我相信这两位老人的拳拳赤子之心,而没有那种对伟大的中华文化的皈依情结,他们也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诗歌成就。第三天的玉林会场上,痖弦先生曾说出这样一句感动全场的话:让政治家们争吵去吧,我们先在诗歌上统一起来。
  由民族的不能分裂,痖弦先生自然地将话题转移到希望国家的强大,不能让外人有可乘之机。我很理解痖弦先生侨居海外的这一心境,我有一个朋友,在国内时是一个思想激烈者,但到了瑞士留学不到一年,很快又转成了一个民族主义者。作为炎黄子孙,谁不希望自己祖国的强大,可眼下这个贪官遍地,深入骨髓的腐败,又如何叫人指望。我对痖弦先生说:大陆的知识界现在经常提及晚明,实际上是意味深长的。先生沉默了一会儿:或许,中华民族需一位强人,如彼得大帝那样的人物来一次振兴。我附和了一下,我曾经这样想过,但不知为什么早已不这样想了,只是一片茫然。
  走了一段路,并没有发现手机修理铺,且洛老年岁已高,腿脚不便,我们便返回了宾馆。第二天上午,又一同赶赴玉林会场。
  痖弦先生口才极好,诙谐幽默,松弛得度,他的7日与8日的两场演讲,均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与共鸣。先生年轻时曾在话剧中扮演过孙中山,以其铿锵的诗性独白而名闻一时,并获得1965年的台湾最佳男演员奖。先生的主要作品则主要产生于25岁(1957年)后的六七年间,然后便如法国大诗人兰波一般神奇地别离了诗歌创作。洛夫先生曾与我戏言:他是高龄产妇,而痖弦是早年结扎。然而,就是这时间不长的创作,奠定了他诗歌艺术大师的地位,诗坛是这样评论的:“能以一本诗集而享大名,且影响深入广泛,盛誉持久不衰,除了痖弦的《深渊》外,一时尚无选例。”先生虽早早地告别了诗歌创作,但并没有告别诗歌,他担任《联合报》副主编期间,将主要精力投入了文学新人的发现,培养,扶持了如席慕蓉等许多台湾当今著名的诗人作家。玉林会场的演讲中,他称自己是给作者写信最多的人,是编辑中的雷锋,并希望能继续与大陆的青年诗人们交流。
  为参加这次“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我带了五本《形与影》诗集,第一天就送去了四本,仿佛有某种预感似的,我一直留了一本。8日的晚上,我握着这本签了“赠痖弦老师”的诗集,敲开了先生的房间。他热情地把我拉到一张椅子上,然后,相对促膝而坐。痖弦先生一边看着我的诗集,一边与我交流,不时地叫好。后来,干脆是我静静地坐着,望着先生认真地翻看我的诗集,许久,先生摘下眼镜,说道:不知道有这么好的诗,如果我还在《联合报》的话,我会连载它们的。当然,这些都是先生的鼓励,但对我而言,这些鼓励将是终生的。先生似乎无意识中叹了一口气:不知怎么回事,我那么早就不写诗了!是的,先生把诗看的太神圣了,如果不能继续超越,就断然地搁下了笔。我安慰先生说:您以后半生的精力扶持着年轻的诗人作家,实际上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延伸着您的诗歌。先生点了点头。为了让先生高兴,我谈起他的大女儿写诗的事,前年,洛老游扬州时,师母曾对我说,痖弦在加拿大读到女儿寄来的诗,一边读,一边流泪。提及此,先生的脸上露出无限的欣慰:多好啊!她妈妈在去世前看到了女儿出版的诗集——否则是多么大的遗憾!我无言地感动着,我很久没能体味到这样纯真的感动了。先生移居加拿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身体不好的妻子适宜那儿的气候,但挚爱的妻子还是离开了他。先生的诗虽极具现代色彩,但他对爱情与诗的一往情深,却又是如此的古典,他是无愧于“诗人”这一美好的称呼的。
  与先生促膝了一个多小时,突然电话响起,又有朋友来访,我便欲告辞。先生却一把拉住我,从箱子里取出一瓶“维他命”塞给我:你身体单薄,每日吃三次。
  11月9日的午饭后,与会人员准备着广西的海滨城市北海的游览,而痖弦先生则要与我们分手,前往桂林,因为豆豆还没去过如此风景美丽的地方。穿过纷乱的人群,我来到痖弦先生身边,他一照面就对我说:你的诗写的好,会写出大诗的。我无言以对,伸出手欲与先生告别,他却张开他那大师的双臂,拥抱了我一下,然后上了车。
发表于 2005-11-21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固。
发表于 2005-11-2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感动……这样的诗会和聚会是很神圣的。
发表于 2005-11-22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为诗歌的深入灵魂而吼吼哦.....嘿嘿,,
发表于 2005-11-22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诗歌的幸事~~问好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与朋友们共享!
发表于 2005-11-24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现在的诗会太多,这个还是不错的,毕竟有台湾的两位重量级诗人参加.
取固.
发表于 2005-11-24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先重 大家都感受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中国 玉林新世纪华文诗歌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现代诗年会侧记(二)

极少参加诗会。此次主要是因为两位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8 1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