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79|回复: 3

[原创]8.1野营思想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8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一次精神之旅》
当我爬完最后一截山路,看着眼前闪现出的农家的庄稼和简陋的石头房子,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起来。回头望望远近连绵起伏的大山,远处的弥漫在一片雾气之中,那里一定还淅淅沥沥的下着雨、近处的则传来一阵阵清脆幽深的鸟鸣声,还有未爬上来的同伴们的时断时续的交谈声,也一样的幽深,和着鸟鸣回荡在山谷之中,只闻声音,不见身影。
还未定神,脚下面又有两个同伴露出头来,“真不敢想象,咱们这支杂牌军,老的老,少的少,居然还不赖,都能坚持下来……”。听了这我的耳朵里马上响起了就在刚才,一起爬在半山腰的时候关云的那句感慨,“一路走下来,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坚持下来!”,在这后半个行程中我已经多次听大家谈起了这句话。回想一下,这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感慨呢?我的思想中也随即闪现出一个词汇——精神之旅。
刚刚参加了这次集探险、旅游、野营、拉练、采风、交流为一体的活动中,年龄层次之广泛是少有的,大的有将近六十,小的只有十二岁,而近半数的同伴年龄偏大,即使年轻的也都身单力薄。要说平常的旅游还就罢了,但是探险,在悬崖峭壁上攀上攀下、一步踩空后果不堪;野营,整个行程中每人都背了沉重的帐篷、睡袋、睡垫等露营的必备工具以及两天的干粮;拉练,在崎岖泥滑陡峭的上山路上冒雨负重徒步爬行二三十里,还不说山里的里程明显比普通的大的因素。对于这三项,哪项不是勇敢人的游戏?而这样的游戏有我们这支队伍来完成就显得很神奇的了。难道不是吗?当大家由第二天下山(由陡峭的山壁上攀缘而下,从巍巍太行之巅直至河南修武境内)的行程结束时,大家就都已经惊异自己的勇敢了,但是在疲惫之中又紧接着完成了下面同样不轻松的“游戏”就无不更秃显出这种勇敢的质地之实在了。
而我觉得这次艰难的旅程之所以能顺利完成,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精神的因素。参加此次活动的除了几位资深的旅游爱好者和几个精干的摄影记者外,大多都耕耘了并且正在耕耘着自己的一份文学园地,无论文字、美术,还是音乐、摄影。虽然身居喧闹而且物欲横流的城市生活之中。但是因为种种的文学爱好,精神生活却并不落后。人们总是有个惯性思维,老是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比作鱼和熊掌。所以在旁人看来,我们这群久坐的精神富裕的人是难以在物质上有所作为的。可是通过这次异常艰难的活动的亲身体验后,我可以自豪地站出来反驳这一观点了。我们为何能完成常人都难以想象的运动,不就是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持着我们吗?画家段生龙老师以近五十的年龄身在险峰也还忘不了即时创作,处处如画的景象不就是他的精神力量所在吗?谢东峰老师也是满头白发的年纪了,其诙谐乐观的态度不但使自己超越了自我,同时也一次次的感染着身前身后老老少少的队友们,他这种诙谐乐观不正是常年精神修养的结果吗?更让人可喜的是,年仅十二岁的小月月也在她母亲以及众人的鼓励下顺利完成了行程,这也不正是精神的力量起了关键的作用吗?
在物欲膨胀,精神畏缩的今天,许多人满口说的都是钱如何如何的重要。比方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俗语。在我们这支精神之旅艰难下到愁谷(据说赵匡赢当年走到此谷时就落了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结果来,所以此谷有了愁谷之说)下面的时候,就有许多朋友开玩笑地说即使出多少多少钱,知道了此路的艰险后,也决没人敢来拿这钱了。这又何尝是一个简单的玩笑呢?因为这就是生死的玩笑啊,在钱与命的比较下,我想即使鬼也要考虑考虑的了。而只身这愁谷,却并没能愁倒了我们这支表面上呈现出老弱的精神之旅。
你轻轻的走,正如你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为期两天半的明日沙龙“爱我家园,放飞心情”8.1主题活动伴随着我们的登顶而结束了。我们身后留下的一些痕迹,或许几天就会被大雨冲刷干净,可是它刻在我们精神上的痕迹却已经深入骨髓,不是随便都可以磨掉的了。精神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可以驱散恐惧;精神又犹如在这愁谷绝壁上架设起了一跟钢索,使大家战胜了自我,迎来了胜利。爱我家园,放飞心情,高高举起精神这面不倒的旗帜,我们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困难呢?
2、《有一种温暖,源于困难》
“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自然发生了。在丰富多彩的路上注定经历风雨……”这是许魏在他的专集《时光·漫步》中的一首主打歌曲。初一听时就不觉喜欢上了那平静的曲调,人生如同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故事在时光老人的口中被娓娓道来。
是啊,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自然发生了。两天半的野营活动中有多少事情曾来得及思考呢?或许是时间紧的缘故,或许是懒惰情绪在起作用,当我以一身日常装束加入到“明日”团队中间的时候还有些不以为然呢。但同时也不得不惊奇于大家充分的准备上,旅游鞋、太阳帽、运动服、大背包,一个个整装待发,那架势丝毫不亚于西方人。来不及思考,大客车居然逆行着冲进了晋焦高速路;来不及思考,大客车载着我们颠簸摇摆着上了曲折的山路;来不及思考,大客车中途又故障熄火,耽搁了行程,以至于很晚了才在匆忙找到了宿营地,毛手毛脚地支起了帐篷;来不及思考,第一次露宿在了小山坡上,披星戴月、山风四起;来不及思考,不知道从那一步开始,大家已经悬在了陡峭的山崖当中,向上望高不见顶,向下看是眩晕的深度;来不及思考,那段天险之路就那么过去了;来不及思考,爬上了同样陡峭的七里山坡,而老天并没能继续照顾我们,沥沥啦啦下起了大雨……
一个个困难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迎面而来,来不及思考。正如一路上不断有朋友问我怕不怕,而我也一再回答,这已经不是怕不怕的问题了。困难来得多是那样的不及思考,甚至连怕也来不及。而静静的路就在脚下,就在眼前,一步步走下去,容不得更多思虑的空间,任何哪怕是一丁点恐惧的感觉足可以使天旋使地转。我想,问我怕不怕的朋友在当时也不曾想到这个怕字,是因为怀疑自己才这样问的吧?
“如果事先知道了这样的经历后就没有谁个想去感受的了!”这句话在结束险途之后反复被大家提到。在大的困难到来之前,我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但在困难到来之后,我们就成了自己的英雄,先战胜自我后,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大家能一次次化恐惧为力量,通过一次次的“战胜自我”才迎来了最后的雀跃般的欢呼。我想把“战胜自我”比喻为战胜困难的一把神剑再合适不过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表面看有点消极退缩的感觉,但其实并非简单如此。就如同说,如果谁事先知道自己来到人世间是受罪的,那么他或许就早点了结自己这个观点不被认同一样,在对于未来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感知下,诱惑性是大于挑战性的。正象许魏在歌中唱到,在丰富多彩的路上注定经历风雨,这种惧怕的表面下其实深藏了一种战胜困难的自豪感。似是而非,却充满了哲理。
让它自然地来吧,让它自然地去吧。就这样微笑着看自己漫步在这人生里,yeah,当往事悄然走远,只留下清澈的心,yeah,让我们相互温暖,漫步在这阳光里……。昨天的艰险已然过去,这次活动也将汇入往事的潮水之中,悄然的退去。而明天的太阳很快就要升起,就让我们微笑着迎接这困难,迎接这所有的悲与喜。漫步人生路,有一种温暖,源于困难!
3、《空谷寻鸣鸟》
野营活动到第二天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的大部队进入了百里画廊银蛇谷地段,谷中流水潺潺,两边的山如刀劈斧砍。在进入银蛇谷不远右岸的一个地方,正好处于谷地急转弯处,过去长时间的被大水冲刷,峭壁的下端凹了进去,形成一处长长的天然岩窝,下面则是平整的石板。岩窝的前后处的谷地都向左急转而去,真是个被风避雨宿营的好地方。难怪带领队伍中资深的老驴友(对旅游爱好者的一种亲切的称呼)刘教头一看到这个地方就命令队伍停止行进,就地安营了。之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由于我们第一组的冲在了前面,最后只好又冒雨返了回来。
很快驴友和向导们烧开了两大锅的开水,或许是上午近四个小时的绝壁险路使大家的体力透支了,就着浓浓熏烟味的开水冲下平时难以下咽的方便面,吃在嘴里很是香甜。在我提了一堆水瓶等候最后一锅开水的当,便听到了不少帐篷里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鼾声,伴着哗哗的流水声,也是那么的香甜。灌满了水,返回自己所在的三人帐篷,发现两个同伴空谷和平客已经躺好,本想再聊一会儿,可他们显然是被周围帐篷里传来的香甜的鼾声给感染了,没说两句便只剩下了越来越轻的应诺声,我知道,我也该睡了。
可是躺下去静静得等待中,肩上还一直感觉背着帐篷睡袋似等行李的,几次没能睡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肩上的重量完全放下,但外面的水声和鼾声确实最终感染着我入睡了。听了身边空谷的几声呼噜又想到我可否也打呼噜了……
隐约中,在一片水声和鼾声所构成的背景声音之上,忽然传来一声清澈鸟鸣的高音来。唧……唧……啾……,急促而悦耳。这声音好熟悉啊,不就是昨天那声叫醒了自己的那个声音吗?昨日的感觉好象那鸟就立在帐篷之上,清脆如铃;今天由于在山谷之中,这声音却更显得更多了一丝幽深的感觉来。睁开眼睛,天光蒙蒙发白,果然黎明就要到来了,看一下时间,早晨五点二十分钟。想想昨天早晨一偷懒,当我爬出帐篷的时候那鸟鸣声已经远去无法找寻,留下了满脑子遗憾的情况,想到这里我睡意全无,一骨碌坐起身来,一个寒战袭来,才又感觉到这山里的空气的清凉,真个赛过空调万倍啊。加了件衣服迫不及待的钻出了帐篷。这才发现空谷和安静也在外面了。听见那鸟鸣了吧?我随口问到。是啊,和昨天的一模一样,安静答到。呵呵,我算是找到了知音。潺潺的河水、清冽的空气、幽深的山谷、清脆的鸟鸣,看着听着,我们都感觉有点沉醉了,三言两语地说着自己的感受,不觉忘掉了满身的疲惫。
见大家都有了兴致,空谷提议我们三个乘大家熟睡的空挡深入谷中探奇一番。因为按照行程安排,今天我们将退出银蛇谷,而向导一再提示我们越望谷里风景越美,现在时间尚早,这个机会岂能错过?于是空谷在前,我断后,安静在中间,三个人一行蛇行一样向银蛇谷深处进发了。由于身上没带任何东西,走得很是轻松,决不向昨天那样,背囊沉重,一心看路,没有时间看景。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说说笑笑向前行进着,不时谈论一下眼前那边的山峰象匹骆驼还是象只老虎,一会儿,小河又忽然不见了踪迹,原来它藏在了石头下面。安静也不安静地拣了小石头,不时地扔在水中,大点的“扑通”声,小点的“啪”声,连同石头落水溅起的水花很快就被这山,被这水所吸纳而去。走出很远,周围依然是潺潺的河水、清冽的空气、幽深的山谷、清脆的鸟鸣……
一路轻松的另一个原因,是得感谢开路人为我们披荆斩棘留下的小路,虽然并不平坦,但却可以免去昨天硬了头皮在钻入荆棘中寻路的痛苦了。但举目四望中,即使当我们返回到宿营地却始终没能找到那清脆的鸟鸣声出自于什么样的鸟儿。它有多大?长了什么模样?有漂亮的羽毛吗?等等一系列谜题都没能如愿得到答案。但是当我静静地站在这幽深的银蛇谷底,仰头望着一直寂静地立于我们左右的陡峭的大山。头顶上有的山石裂了缝,看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可能,只是整整一个晚上,它依然保持了同样的姿势,难道山石就不累吗?而我们最开始的担忧是否有些多余呢?
这时,天光已经放亮,大家也陆续钻出了帐篷,生火的生火,洗涮的洗涮。忽然感觉脚下的一块小石头在微微的动了一下,定睛一看,哪里是石头,分明是一只灰褐色的蝴蝶,正艰难的在一块大点的石头上面爬着,微微动着的正是它的翅膀。这动静完全不同于影响中那站于花间蝴蝶的翅膀那样,是轻灵的翕合,这动就是一种抽搐,条件反射一样的抽搐。从这蝴蝶的动作上可以判断,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的动作与其说是正在作临死的挣扎,还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者说是轮回前的再次蜕茧。因为很快它就要死去,或许自然腐朽,化做泥土,或许就象旁边的一只死蛾子那样成为了一群蚂蚁的美食。但无论如何,构成它的分子都一样将被分散重组,加入到大自然的轮回之中……
想着想着,刚还积压在心中的问题也逐渐释然了。我为什么非要寻找那鸣叫的小鸟呢?山坡上的偶遇、山谷中的重逢,它清脆的鸣叫声已经深深的引入了我的感觉之中,无论偶然还是必然却都是那么的自然。试想,如果我和它真的近得可以相互观瞧了,它还会那么自由的鸣叫吗?它的鸣声不是在打破什么,或者在炫耀什么。在山坡上,它的鸣声溶入了氤氲的晨曦之中,随着破晓的阳光暗淡远去;在山谷中,它的鸣声汇入了潺潺的溪水之间,在幽深的山谷中回荡消逝。它的鸣声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声音,与潮起潮落没有区别,与日出日落一样自然。
这样想着,那些为我们开路的人的辛苦也变得自然起来,我们的来去、我们所谓的壮举也变得自然起来。鸟声停止了,我的思想也开朗了。最后又想,或许只有溶入大自然才能更深地体会大自然的谜语吧?
4、《静水与飞瀑》
题记: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啊……
愚公山一游,让我多次想起了水静流深这个词汇,或许还不由自主的把它挂在了口上,引得同伴一直问我,你认识水静吧?你和水静聊过吧?
水静是何人?具体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明日论坛里的朋友却都有印象的。水静的全名是水静流深,曾是明日论坛里太行时评的斑竹。我刚来的时候不知道为何他突然卸任了。或者是因为自己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吧,我一直没有与他交往过,但从一些回帖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充满思想的朋友。而对这一词汇的认识是从一篇名为《静水流深》的文章中开始的,静水流深,静水就是一种对生命理解的深度,流深就是一种对人生理解的状态。正如那文章的作者在结尾处写到: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啊……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愚公山里的水,再确切点说是愚公里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水滩。山谷里的河水从高高的黄土高原降落至中原大地,其落差很大,河床过不了多长距离就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瀑布来,而每个瀑布下面都会形成一个天然的水滩。瀑布越大,水流越急,所形成的水滩也就越大越深。而我见识的第一个水滩的名字好象是龙门滩(瀑布叫龙门瀑布,臆想也叫龙门滩,其实个人觉得叫龙嘴瀑布更合适),那里可是个好地方。
从悬崖上攀缘而下,在静静的河床上休息了好一阵子才又起程上路了。没走多远遇到了一个岔路口,景区的向导介绍说从这里往右的上坡路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而向左的下坡路则可以看到一个瀑布,据说还可以游泳。没多想我便跟着大家放下了背囊,踏上了左行的下坡路。还未转过一个弯,便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那肯定是瀑布的声音了。加快脚步趟过一截还算宽阔的水面,一转身,眼前豁然开朗。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只听水声,不见瀑布,而远远的,在前方的山崖处却现出一个水面宽阔的水滩了,瀑布的声音也是从那里传来的。及到跟前才算明白,原来那瀑布藏在了一个漏斗状的山崖之中。站在水滩旁边,只能看到瀑布最下面的一小部分。而一些迫不及待的朋友已经脱了衣裤,跳进了清澈的水滩之中……
或许是漏斗状的山崖遮住了瀑布的缘故吧,我站在滩边陷入了一种无边的思考之中。一边是水滩,亮了湛蓝的眸子,深沉而宁静;一边是瀑布,释无忌惮的笑着跳着,跌落水滩。一静一动,在这里自然融会。瀑布的动让人跃跃欲试,水滩的静又让人陷入思考……。而我最终也冲破了这静,与谢东峰老师一前一后地如那瀑布一般投身于水滩之中。这水的温度可真个合适啊!滩中的朋友们感叹道。
是啊,在水中,是一身的轻松。那么我该感谢这水滩的静呢还是该感谢那瀑布的动呢?试想,没有瀑布那声势浩大的冲刷,在这一条并不大的河流之间,哪里来得这池安逸沉静的水滩?哪里来得水滩这可供游泳的深度?水静流深,天生的就那样吗?
而当我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沿着水流,不时的可以看到类似的水滩、类似的瀑布。我也逐渐地明白了一些道理,理解水静流深或许可以先从那雷霆般咆哮的飞瀑开始吧。
发表于 2003-8-8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8.1野营思想篇

最近佳作不少哦
发表于 2003-8-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8.1野营思想篇

第一个的末段有应景之嫌,莫不是为写而写?
 楼主| 发表于 2003-8-13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8.1野营思想篇

呵呵,有那样的感觉吗?我倒是觉得一个系列没有一点说明的地方感觉上是很模糊的了,见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2 1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