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46|回复: 3

闲话馆藏文物流失被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2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是文物大国是毫无疑义的。以前听说有个老外来中国的西安、南京看了看,走时留了一句话:到处都是文物,而且依他的意见都应该保护。地上如此,地下的更丰富。去过洛阳人都知道,一看高速公路两边有数不清的大坟头就知道到了。“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点也不错。想到名扬天下的洛阳铲,心里又不能不惆怅。中国人几千年修着、盗着,古墓还是挖不完。近些年挖古墓发家的人不少,现在又听说馆藏文物也不安全了,而且还有故字号的跑出来被拍卖。埋在地下不安全,藏到屋里,而且让人专门看着也不安全,真让人寒心的。
    地下文物不安全,荒郊野地的可以理解;馆藏的流失,有点儿莫名其妙。盗墓的人之所以敢冒险行动,是巨额利益的驱动。其实盗墓贼所得远没有文物贩子拿的多。文物贩子既是销赃者,又是教唆犯。馆藏文物流失被盗,恐怕背后也是文物贩子在张罗。监守自盗,更不大可能堂而皇之地送拍卖行张扬着去卖。可见文物贩子是总后台。如果仔细想一想,馆藏文物的流失被盗,还有更深的意思。
    一者,据说流失被盗馆藏文物,已经成为文物走私市场,仅次于盗掘居第二位的文物来源。可见藏馆已经成了文物贩子教唆的主要目标了,不能不让人惊心。但愿都是犯罪的猖獗,而不是馆藏者,避风雨而已也。说到流失,恐怕是给博物馆留足了面子,没有苟且之人和事,何以流失了呢?
    二者,说是馆藏文物监守自盗的也多起来,这更让人生气了。博物馆是文明学问之薮,何以养了梁上君子,也许是学术界世风日下之一斑吧。想到现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文抄公”、“假学历”“假博士”、“炒作家”之类,整天与老古董打交道的学究,寂寞贫困中,一想到这些“老不死”的还值大价钱,方寸一乱动了心,看来也是正常的。
    三者,接着上面说,家贼们要下手了,而且是行家里手,那馆藏的安全系数就大打折扣了。打折扣是否就意为着藏不好了呢?也不见得。只要不进、不养家贼,有了家贼也无从下手,还是能藏好的。或曰有了家贼,虽然没有机会下手,总是烦人的事。其实家贼也是贼,没有只防外贼不防家贼的道理。外人都可能成为贼,家人同样也都可能成为家贼,不烦心也是不可能的事。
    四者,看形势估计,走私文物市场不好关闭。这源动力的驱动作用是很大的。因此,文物的盗掘和馆藏流失被盗现象,可能也不会很快消失。亡羊补牢也不晚,严打下去,整建一下博物馆都得做。但文物挖掘、管理、保护、研究等,工作机制和方式、途径,确实有必要研究思考一下了。到处都是文物,如何保护管理,也应该有中国的特色。
    说了一大通,总之,馆藏文物流失被盗,又有了不少的监守自盗,这不是好现象,也不是好征兆。大家都来关注一下吧,尤其是各级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更要大大地警觉起来。而那些相关部门有义务和权利,支持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人,了解重视文物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家千万要清楚,懂得一些文物常识并参与文物保护,是很体面和高尚的事儿。西方人文明上题儿多,如果和他们谈谈有关文物的话题,肯定要比打网球和高尔夫球雅多了。









发表于 2003-8-12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馆藏文物流失被盗

中国的文物在世界都是瞩目的
因此真的应该向作者所说:文物挖掘、管理、保护、研究等,工作机制和方式、途径,确实有必要研究思考一下了。到处都是文物,如何保护管理,也应该有中国的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03-8-13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馆藏文物流失被盗

诗人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也都该有诗人的。
发表于 2003-8-13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馆藏文物流失被盗

唉,我们的发展需要付出文化上的代价,但愿这种代价能小一点,这是当代中国知识份子的责任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2 14: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