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53|回复: 1

[原创]《精神的反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6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神的反璞》

我们经常说某人大风大浪的都过来了,却在小阴沟里翻了船。世间矛盾种种,这就是一种。类似的还有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等。这几个俗语意思看似有天壤之别,细细想来却都在向我们昭示着相同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动与静的矛盾。
   
就说爬山运动吧,当一个人历经艰难,登顶之后,总会有种自豪的感觉——看,我征服了大山!暂且不论到底是谁征服了谁的问题了,在旅游日趋成风的今天,各大名山大川有几个没有架设了缆车、景区之内更是电动车穿行其间。现在的游山玩水已不再象以往的那么劳累了,或者说轻松得不得了。一路玩下来,除了感觉腰包是扁了不少外,有多少人能感受到即使是一丝的哪怕仅是自豪的感觉来,更别说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精神境地了。这带来的个结果就是到过一座山,再看第二座也没多大兴趣了;到过一程水,其他的水也就没什么特别的了。留在人们的印象里无非是这个山峰象个观音,那个山脊象个骆驼,这里的水比那里的水大些、清些,要不就是今天的旅游团的服务比去年的好些等等之类。
   
即使有所感慨,写出文章来,其笔下的山水也都是“云蒸霞蔚”、“林风松韵”、“高山流水”等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山水。正如那一滩死水,虽然恬静幽深,却没有色泽。真正能享受到山水之乐的人越来越少了,旅游正逐渐退化为了单纯的感官愉悦,或者是一种忙里偷闲的完任务活动、一种闲暇了相互攀比的口实。可以说旅游在现在商业化的进程中已经逐渐丧失了其最基本的一个功能,那就是精神的反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同样,旅游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精神的反璞!

自然而然的,人们花了大价钱其最终目的也并不只是为了增长见识、或者感官愉悦而已,如果仅仅这样,那么足不出户,跟了电视中旅游节目的支持人就可阅尽天下山水,何必去忍受那旅途之累呢?是的,也正是这个问题一直困绕了我,直到这次自助野营活动后才得以释怀。
   
平日里或为工作所累,或为生活所迫,人们难得在一年里选一个长假期出游,从劳累中抽出身来,无非就是想着惬意地游玩一番,做个全身心的放松,从平日匆匆的“动”中寻觅一点点“静”的感觉来。我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参加这次活动的,据说就是野营活动,需要的东西都有人包了,于是一次轻松之旅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出游之前没有准备什么,只带了些水果和防寒的衣服等,而身上就是平常的装束,甚至连鞋都是那双宽松的凉鞋——反正就是一次放松了。
   
人常说,山上容易下山难,而此行刚一上路就赶上了下山,其下山的艰险说从巍巍太行之巅垂直下降到中原大地也一点不为过。山是还未开发过的山,没有水泥路,没有人工台阶,也没有任何类似缆绳的安全措施,悬崖上一条荆棘丛生的的羊肠道据说七八年没人走过了,当我跟了队伍一下子攀缘在了这样的悬崖峭壁之上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披荆而行,唯一的安全保障还是荆棘;探身而下,唯一前进的方向还得靠自己去寻找。此时,静默无语的大山给人的感觉却是地动山摇,我想整个队伍下山的过程中时刻都在体会这样的感觉吧。而之所以在经历四个小时艰难的旅程,所有人都能平安地下到了目的地,却是与那地动山摇后所沉淀于人们心中的那份弥足珍贵的平静脱不了干系。这种静不正是相仿于那种能抵得了大风大浪的沉着的心态吗?那化解了动人心魄的艰险的不是其他,也正是一个“静”字。
此“静”的涵义却与出游之前的那个“静”字却又完全相同。相对前面,后面的静多了一种流动的感觉。如同那瀑布下面的深滩,波澜不惊的,却是一种流动的清澈,一种动荡的沉淀,一种并不呆滞的宁静。这个时候,动是内敛的,而静也并不停滞,动与静已经溶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和谐自然的平衡。此时,人已经无意识地超出了生死、与身边的一切自然的融会,一根草、一块石头都在很好地解释着生命,解释着脚下的一切。
正是这个流动着的“静”字在进山后一直围绕了我,才使得旅途中原本无法想象的困难一直未能形成真正的困难,原来心目中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也成为了现实。没有什么繁华背景来映衬,短暂的旅程却显得丰富异常。

理解“动”与“静”,不妨再让我们看看车技表演吧。让人们屏息凝视又拍手叫绝的并不是风驰电掣的速度,而是那种保持静的技能。那种静比翻转腾挪,比纯肌肉爆发力换来的速度都要困难十倍、百倍。那样的静难道我们还能用平静的眼光去观瞧吗?显然不行,首先我们的心就是不平静的,而车手克服“动”所付出的艰辛更是无庸质疑。这一“动”一“静”被车手演绎得精妙绝伦,车技表演不也正在象观众展现出一种精神上的深度吗?
现在就要提到首段处提到的三种情况了。其也是因“动”与“静”被归纳在了一起。置身险境尚能波澜不惊,就是由于在动态的外界环境中找到了静的平衡点,正如骑车向前行驶般的自然,这是动创造了静。而当外界静止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惯性思维发生了作用,于是不自觉地在静中失去了动的意愿。结果“动”不情愿地被动地产生了——脚踏平川却又翻了跟头。其实这也不过是矛盾和谐的一个过程了,而它留给我们的却是对于精神上的反璞归真的需求。
返回来再想想,单纯为了寻找一种宁静的旅游却往往不能。不是被旅途所累,就是为钱财所困,抑或颠簸一路,回到了家依然没有什么感觉。旅游,尤其在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目的地的旅游中,回归自然的如果只是身体,那么山就只是山、水就只是水,景就只是景,是一些没有生动的的静止,所谓的回归也就不甚实在了。而只有当我们的精神也同时回归自然,发乎自然地看待眼前的景、脚下的路,那么静止的景也就灵动了起来,艰险的路也就显得平坦了起来,自己的一切与周围的一切分不出彼此。
雷动的飞瀑之下必有静流的深滩。无需留影,山水都已进驻心间,有了精神的反璞,才是真正的回归!无需牵强,世事红尘皆是背景,经历了风雨之后,更需要一种流动的宁静!

发表于 2003-8-1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精神的反璞》

怎得就忽然想到了夏日的“心静自然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20: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