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747|回复: 3

[原创]流落的开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9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落的开始
  记得孙犁先生在他的散文《老家》中写道“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觉出什么,但是随着自己一个人在异乡的时日越来越长,竟也有了和孙先生同样的感觉。
  屈指算来,从我出来上学到现在竟也有十几个年头了。这十几年中,从满是稚气的求学少年变成了今日头发日趋稀疏三十而立却总也没有“立”之感觉的男人,这期间梦萦魂牵的总是那种开始远离老家流落异乡的归思情节。客观上讲,这十几年中几乎每年我都要或是只身一人或是携妻带子回老家住上几天,但那种原有的真正家的感觉却日趋淡化了。这种淡化不仅仅是由于老家人们生活步伐的加快,相较自己儿时少了嬉戏的时间和消磨式的亲情接触,更重要的是由于自己工作的繁忙竟也很少能够全身心放松的投入到和家人的其乐融融当中。每次回到老家还未呆上几天,孩子便吵着要回到城里,回到他早已习惯了的环境中,回到那些他感兴趣老家却没有的游乐场、动物园。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每次离开老家的时候,回头看到老父亲的那种难以割舍却又无奈的眼神,自己内心深处总似有什么东西紧紧的揪着。孩子是不会懂得这些的。他只是出孩童的喜好,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正是他的真情实感把我和父亲之间的真情拉开了距离,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于是,内心深处便有了一种离家渐远的感觉,有了一种独在异乡式的流落心理,我之于老家似乎成了一个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情愿的过客。
  只身一人来到城市里,相信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一定也有过同样的感觉。放眼四顾全部是冰冷的水泥和无论怎么装饰也缺少亲情的绿色,甚至有些地方就连绿色也少得可怜。走到大街上,迎面而来的就是呼入一口就几乎令人窒息的汽车尾气,就像城里人紧张忙碌状态下的脸面和语言。但是,这种缺少故乡那种亲切的生活压力却又不由得让人挺直了腰杆。于是,自己开始学着适应这别人眼里羡慕的城市生活,学水泥的僵硬,学花草的薄情,学汽车尾气的呛人。渐渐的,老家的人显得更加生疏了,见了面都是一幅对你另眼的态度,那是一种尊敬却又带着几分陌生的态度。有些人似乎觉得这便是区别,老家和城里的区别。但是我却在这种尊敬和生疏面前显得极为不习惯,我印记中的老家不是这个样子。
  我开始反省了,反省自己身上是否失去了往日镌刻在脸上的故乡的标志,反省自己到底染上了多少让老家人感到陌生的城里人的习气。慢慢的,我终于弄懂了。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就必然要适应那里的生存条件,就像一颗石子顺流而下也会渐渐磨去棱角,变成光光的可以欣赏和陈列的鹅卵石,这便是漂泊的结果。记得贺之章《回乡偶书》写得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更何况我们的乡音都已经说的不那么地道了呢。
        有些时候,自己也庆幸这种流落,它毕竟带给了我更多的视野和空间。从过去自己生活的世界中跨出来独自一人开辟一个全新的世界,那种感觉或许就是所谓的成功和正向成功努力的人士口中经常冒出的“打拼”吧。这种打拼是苦的更是甜的,它是任何一个不甘心平庸的人努力的滋味。对于我们这些从故土来到异乡的一代,或许这种滋味体会得更深一些。而在种种体会当中,作为流落他乡开始一代的那种之于老家的情节似乎我们的后代并不觉得有多么的重要和刻骨铭心。他们只知道是从他们的父辈开始生活到这个城市的,在他们的记忆中有个只有闲暇才得一去的叫做“老家”的地方。至于这个“老家”的兴衰变迁都是与他们没有什么干系的。而他们的后人会更是加剧这种无所谓,毕竟在他们儿时的记忆中我们的现在的生活样式就是他们全部的内容,他们把我们从老家到现在的那段经历在他们的记忆中硬生生的抹去了,不留一点痕迹。这大概就是社会的进步吧!就象孙先生在文章中说的那样“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但链接着这个突起和消失 的我们总会在义无反顾的拼搏之余多了几分乡情、几分眷恋。
          记得曾经见到的保留完整的宗族家谱上,最早的便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的祖辈一代。我想,当时他们卷起行囊开始到一个全新的地方谋求生活的时候,或许也有我现在同样的感触吧。只不过我们现在是从农村到城市的不同,他们面对的却是一辈子都要在那里生活下去的蛮荒。他们的流落开始了他们子孙直至我的一段生活,我流落异乡也会开始我的子孙完全不同于我和我的祖辈的生活。流落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流落也意味着要从过去的印迹上叠加上新的印迹,在这个叠加的过程中融入最多的是内心世界的孤寂和无奈。但也正是这种流落,一步步的延续着祖辈的希望,也使祖辈的辉光向四处传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种流落,也正是因为有了流落才有了自己丰富的阅历,也正是因为有了流落,才令地域独具的文明和其它地域间自然的流动了起来。伴随着社会更迭的加快,原先祖辈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固守的“老家”或许再也不会出现,流落周期的压缩替代着传统的生活也变更着人们的故土情节。但是作为流落开始的一代是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牢牢的刻入生命记忆中的“老家”的。有时我常常想,山西的那棵大树下是否还有我祖辈的印迹?哪怕只是几块残砖片瓦,或是一垛断壁残垣。我想大概还是有的。但当我们老如孙先生的时候,我们在老家或许连那么一个标志都不再有,“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而只有个别关心琐事的人在搜空自己的记忆之后才会猛然想起"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发表于 2004-4-10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流落的开始

啊!
 楼主| 发表于 2004-4-11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流落的开始

批评能否明确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04-4-2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流落的开始

给评一评,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1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