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官亲民 于 2018-10-17 15:14 编辑
罗立香樟荫国清, 赐光佛寺正黎明。 林岚深处吾今至, 不是游山为鼓声。
注: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国清寺坐落于“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四面灵芝峰、映霞峰、八桂峰、灵禽峰、样云峰等诸峰环抱,层林染翠,清幽深邃,风光旖旎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现存的国清寺建筑格局为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至清末、民国时期又有增建。国清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的古建筑,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重13吨,连座高6.8米。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罗汉坐像。殿后有慈航普渡群像。)、药师殿、千手观音殿;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此外,还有石狮(汉白玉所雕)、放生池、鱼乐国、伽蓝殿、玉佛阁、吉祥楼、五峰塔院、天台宗祖师显彰碑亭、妙法莲华经幢、独笔鹅字碑。在大雄宝殿右侧,有“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据考证,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山门外各建筑物有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和谐协调。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寺内外还名古树广布,四五百年的大香樟树棵数很多。寺门,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国清讲寺”,左右楹联曰:“古刹着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因此构成一个全寺占地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陈太建七年九月的秋天,当智者大师抵达天台的时候,天台山的山谷响遍了洪亮的钟声,久久不绝,大家都感到非常奇异。定光说:“这是召集有缘人的钟声呀!”智者大师于是在天台山住了下来,后来开创了天台宗,成为佛教八大宗之一,智者大师也是使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国清寺始建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观门二》“景德国清寺”条下称:“在(天台)县北一十里。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遂改名国清。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唐会昌中废。”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并基本完成现在的布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20世纪60年代末国清寺再次被毁。1973年,周恩来下令敦促在1975年前完成国清寺修复,并拨款30万元,同时从北京调运大量珍贵的佛像、法器到该寺。1984年重新复办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学院)。2006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影响远及国内外。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师从道邃学法,领悟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沿历寺,创立了佛教日本天台宗,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日本该宗教徒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国清寺是佛教汉化后最具代表性的寺院,从古至今被列为寺院“天下四绝”之首,其余为济南灵岩寺、镇江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国清寺在佛教发展史和中外关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寺周保存了大量的摩崖、碑刻、手书、佛像和法器等珍贵文物。国清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国清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文人雅士如王羲之、柳公权、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黄庭坚、米芾、朱熹、徐霞客、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都留有摩崖手迹、或者墨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