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624|回复: 15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7 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孔雀》,导演顾长卫曾经说:“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表达的是对普通人的敬意,我们不想让理想幻灭。理想虽然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在你生命中的延续。”我倾向于在一个比较保守的层面来理解顾的这句话,所以也许它的意思是这样的:是因为出于对普通人的敬意,他们才选择了这样一种细致、沉静而又有耐心的十分克制的抒情与表达;是因为从来都深深地怀抱有理想,他们才在这个理想匮乏的时代赞赏并且哀悼一次又一次理想的灭亡;是因为虽然已经有人死于心碎却依然有更多的人在继续地死于心碎,他们才在那无数的毁灭中还原出了同样是无数的被毁灭之前必然有过和会有的美丽。
正是这样,使得这部影片显得十分的文学化,并且具有十分强烈的耐读性以及无比丰富的可阐释性。本文不希求(实际上也是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其作出全面细致的把握,只希望能在有限的角度内,对这只“孔雀”有一些片光洁玉的捕捉。因而本文的重点主要定在电影技术层面之外的心理层面,通过对交织于叙述模式之中无处不在的撼人细节的具体分析,试着去探触影片所反映的一部分生活以及人性的真相。
本片最动人心魄的地方,我认为是对细节原汁原味、深刻细腻同时又不无节制的表现及把握。那无处不在的撼人细节是真正抓住人心的地方。它既涉及了时代性的典型特征,如筒子楼、阳台上的用餐、做煤球、用粉笔刷鞋以及纱巾、广播、老式自行车等等;同时也触及了人性中宽泛而永恒的东西,如对理想不无执拗和盲目的追求、人与人之间无处不在的爱的隔膜、子女们对父母亲似乎总是有所偏袒的理解与误解、现实生活给人造成的一次又一次的心碎等等等等。
这一点或许与导演顾长卫的摄影师出身有密切关系,二十多年的拍摄实践,似乎已经使镜头习惯性地成为了他看取世界、关照人生的角度与方式,成为了一种本能性的视觉与思考行为。因此在影片中我们几乎能在每一组镜头、每一幅画面中,看到那熟悉不过的生活以及生活中常被人忽略了的、其实却极具深意的细枝末节,同时也把人的心理中最隐微的部分展示在了荧光灯下和我们的面前。
(待续)
发表于 2005-4-27 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阿末 很理性的文文,,偶不懂,,,,阅.了.
发表于 2005-4-27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这部得奖片子我只看了片花,感觉不错。静候阿末细心,精当的解读~问好阿末:)
发表于 2005-4-27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感受很深刻,问好!
发表于 2005-4-2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灰色的清洁
灰色的人生
灰色的心情
这是我对<孔雀.的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5-4-28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影片中的姐姐是一个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的悲剧人物,对生活有着也许天经地义却常常过于自以为是的追求。而现实是残酷的,并没有按照她的设想发展,有时候甚至完全背离了她的想象。这也使得她的悲剧性具有了一种郁而不发、感伤而无奈、令人同情又惋惜的复杂味道。这种感受几乎附着在她在场时的每一瞬间,我们随意抓取的每个画面,几乎都能成为解读分析的原料,要做出选择是困难的,由于篇幅关系,我只能忍痛割爱,做一点言不尽意的阐释。
为了成为伞兵——这一点与其说是一种理想追求,不如说是追求理想的一个表现,伞兵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其他的有理想色彩的职业所取代,并且其中也参杂了某些朦胧微妙的情感因素——她不惜偷了母亲用来买菜的钱。可是面对现实的复杂,她是既聪明又不聪明的。她似乎也知道利用手段去达到目的,她主动邀办事人员打球,花大钱买了礼品。然而后来的有一个镜头是意味深长的:画面中姐姐处在右侧前景的位置,通过一扇窗,在纵深处是那位伞兵在和另一个报名想当伞兵的女孩在打乒乓球,一旁是她那位竭心尽力的姐姐捧着西瓜,不时地给伞兵递上一口。
这里对景深的利用和画面处理应该说是极有用心也相当成功的,虽然在表现上又十分地自然和细微。它也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公民凯恩》中那个十分经典的景深镜头,并且在效果上达到了堪与媲美的程度及收效。从这个画面,既预示了姐姐努力的破产,同时也抖漏了现实肌体的尘埃。像她这样的一个人——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主客观的优势——怎么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顽固的现实呢。然而原因是复杂的,也许并不一定出于什么明显的内情,很多事情本来就说不清楚,只能如影片中一样,以背景的形式、从主观的视角,作一点力所能及又有回环余地的展示。而把更多的讯息,就深蕴在了无迹可循的艺术处理和观众自身的审美视野与感悟力之中。
当姐姐回到家以后,母亲不无自责的哭泣以及整个家庭沉闷压抑的气氛,在与前者及中间作为礼品的烟酒跌落进大江的情景的对照中,具有了更加膨胀的心理震撼力。生活的艰难和它常常会有的无谓,在几组画面的组接与张力中进一步凸显,无可名状的抑郁与辛酸几乎笼罩和充斥了整个的荧幕内外。
发表于 2005-4-28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表达的是对普通人的敬意,我们不想让理想幻灭。理想虽然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在你生命中的延续。”很有人性的语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变的温暖而可爱:)
 楼主| 发表于 2005-4-2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这里,还有一个十分细微的小节令我不忍割舍。就是在姐姐邀请了年轻伞兵一起打球的过程中,她曾说道:“你说话真好听,跟那喇叭里的广播员一样。”在我看来,这种“好听”的声音就像降落伞本身或者一个从天而降的年轻男子(在她想当伞兵的强烈渴望中本来就分不清具体明晰的意图)一样,是一种对梦想者而言最致命的引诱。广播代表了一种梦想的光,代表了不安于现状的青春对未来的企盼与张望。广播曾是很多人童年时代最神秘深邃的瞭望角,是他们与理想对接的缥缈而又绚烂的彩色通道。本片对生活细部的把捉,于此也可见一斑。
而这样的情况在影片中几乎又是随手可得的。比如姐姐明明已经知道她的弟弟正在一个僻远的养老院做帮厨,却依然理直气壮地说弟弟是去当海军了,并且还要周游世界。影片中以真实的画面展示了她虚妄的想象,既是一种同情,或者也不得不是一种无奈甚至善意的讽刺吧。本片中俯拾即是的经典细节,其细碎就像它的真实一样平淡无奇而又触目惊心,这是一种无事的悲哀。它不是像很多影片会有的那种苦尽甘来,而是永远与理想有着或远或近的距离,永远也无法抵达情节的爆发,而一直像是处在若即若离、欲发不发的抑郁之中,有着似乎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无论怎样也不能够涣然冰释的灰沉沉的惆怅与生的无奈。
姐姐拉扯着自己制作的蓝色(是蓝色!)降落伞飞车奔驰在大街上的情景,是本片中为很多人所称道的经典场面之一。当她在街上痛快淋漓地喊叫,想象着自己似乎就是那些自由飞翔的伞兵的时候,影片相应的背景音乐是轻快而充满活力的,这是本片中少有的一个亮丽场面。然而在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这又是影响到了很多人的正常生活(比如惊扰甚至把人或者物碰倒等)、因而也是为生活所不容的事情。于是母亲扔掉菜篮、近乎歇斯底里地追逐了过去,拽住了欲飞而飞不起来的降落伞,然后两个人同时摔倒在大街上的众目睽睽中。此时,人与物共同坠落在地的响声,突然间置换了原先轻快欢畅的音乐,整个场面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突兀的碰撞声先是在事实上,然后又在心理上的震动与回响,呈现出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效果,邈远而切近,仿佛一个梦破裂的声音,惊心动魄。
声音在本片中的作用也和画面一样,是相当用心却又尽量隐蔽和克制的。它和画面一起,丰富并增添了细节的内涵及情感容量。但是由于声音(尤其是音乐)本身对于现实不像画面那样自然 、纯粹和本然,它就不可避免有着更多的艺术性,有时候外加的音乐也会替代了现实的音响,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场景效应、心理况味和浓郁的审美蕴含。例如哥哥在浴池被人欺负至昏厥后,弟弟狂奔回家求救时的音乐处理。
比较突兀的一次是弟弟在学校的虚伪被同学们看穿后,他的书桌被人塞了大堆的垃圾,当时有一个女生出于“可怜”帮他清扫了那些垃圾的时候,有一段无生源音乐响起,唱的是“花儿那么香、花儿那么艳”之类,并且用的是一种十分暧昧甚至有些轻浮的语气。由于本片在最后的公演版本是经过较大量的删节的,而所删的主要就是关于弟弟的部分,所以这个细节的意蕴没有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丰富性、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力以及艺术用心,在欣赏中不可不说是一种稍显突兀与晦涩的遗憾。
发表于 2005-4-2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顾长卫,满脸深刻的那个人。
呵呵,有趣。
 楼主| 发表于 2005-4-2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姐姐后来又被音乐吸引,她不惜抓伤自己的手臂去博取一个她认为会与常人(尤其是她一直想摆脱的那些庸俗的女人们,后来她甚至因此选择了一个廉价而意气用事的婚姻)不同的、会懂得欣赏她的人的同情。这无疑是一种很天真的、孩子气的做法,它是不会被现实所容的,所以她不但因此遭人鄙弃甚至遭受了毒打(就像她的那个可笑又可悲的婚姻)。
事实上,音乐和降落伞一样,只是理想生活或者仅仅是一种朦胧的梦幻的一个象征和代表,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对生活有所期待的人可以找到的超现实而现实的寄托。就像那个老人,没有人喜欢听他拉琴,他也是寂寞的,因为生活太现实了,大多数人对理想不屑一顾,他们有更实际的事情要做。所以,他们的追求——更不要说追求本身就很脆弱和无力——也是注定要破碎的和无望的。
本片中大白鹅的死,同样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戏。有人把它看作是《孔雀》的华彩部分,认为“创作者像描绘一个英雄的死亡一样描绘一只普通家养的鹅之死”,它既是整部中国电影史中最普通最庸常的一次死亡,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史中极其罕见深刻的一个笔触。虽然这样的说法不无夸张,它对电影史的意义其实也不如它对生活细部的忠实把握来得深切,但是在关注人性的隐微与潜意识的真实上,这场戏确实有着相当沉重的分量。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深深抓住那么多人心的原因。
相信很多人(尤其是非单身子女)都或多或少会有过对父母的爱的怀疑与隐忧。尤其放在这样一个哥哥有着残缺的特殊家庭环境中,在一个许多东西都还很匮乏的年代,放在这些也许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多思多虑的人身上,人性中的那种印痕无疑会更加的明显与深刻。在本片中,也许对父母而言,他们的各种偏袒和特殊的照顾,都是情有可原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在分糖的一幕中,母亲说的是“还是照老规矩”)。可是在孩子的心中却没有什么是必须理所当然的,大人的每一点看似微小的做法,其实都会深深地伤害孩子们的心灵,并且童年期的影响对人生又几乎是决定性的,它会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深埋在人的心底,左右他们一生的情感与心性,给他们造成永远无法磨灭、无法挽救也难以愈合的伤害。
所以大白鹅的死既在本事上,同时也在无限丰富的情感内幕及心理背景上,给观众施加了极其沉重而深远的影响和压力,使人深深折服于影片深入骨髓的表现与把握能力。
最深刻触动我的细节,其实还是影片接近尾声处,姐弟俩人上街买菜的情景。当姐姐走向那个已是陌路的男子(生命中有多少自以为是的际遇?!);当她几乎完全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与反应,自语似的说出“我刚才还跟我弟弟说,你会永远爱着我”;当那个男子茫然地问她“你贵姓”;当她自欺欺人地回答弟弟那是“一个一直爱着我的人”,“他说永远爱我”;当她终于在西红柿摊上痛不欲生,伤心欲绝……这是多少压抑着的心情的多么压抑的释放!也许几十年来她的廉价的孤傲、自我伤害的执拗、她的无果而终的努力与挣扎都在此刻汹涌而至,她苦心孤诣修筑的心理防线终于轰然倒塌,却又在最后一线的坚持中,依然作着无能为力的苦苦挣扎。演员的表现在这里也是成功的,她引起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痛彻心扉而又无以名状的痛苦、抑郁与感伤。
 楼主| 发表于 2005-5-1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在影片最后,终于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平淡无奇却又真实可触的家庭的三兄妹,各自走过一个关着孔雀的大铁笼。他们都企图看到孔雀开屏却没有人能够如愿以偿。“冬天孔雀是不开屏的”,也许这种理想的破灭与溃败反而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吧,他们此时都已经变得忍气吞声和坦然,已经与世界达成了一种平淡无奇却又心平气和的共识。
可是在他们走后,孔雀开屏了。也许这正是他们身上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青春的执拗与悸动;是他们身上曾经燃烧却终于已经熄灭、却在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的理想主义的光芒。但这些梦想就像孔雀开屏一样,总是让人们几乎相遇却又擦肩而过,总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很难成为他们眼前的现实。它也许总要在我们错过以后,才以其几近傲慢而孤独的姿势,呈现那触目惊心而又已经无人问津、没有人真正受用的美艳。这或许是生命中永恒存在的悖论之一,也是很多人满怀希望而又心碎的原因。
孔雀不适时宜的开屏,正如生活中很多人踌躇满志、激情满怀却又常常肆意挥霍了的青春,它的绚烂与缥缈。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一只会开错屏的孔雀,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幼稚、天真以及过分的理想与不切实际的幻梦,而开错了时间、开错了地点——伴随着惊心动魄的孤独以及美丽——然后我们受伤、心碎、成长以及终老。而无数的后来者,却将依然尽心竭力去抖动它们娇艳而孤傲的尾翼。或许这就是生命本身永无止境的希望,而人生——尤其是那些平凡渺小的人生——不过是对希望有着切肤之痛的一次绚烂而又幻灭的展示罢了。
这是一部有质感、真诚而且丰富的电影,它直程了生活本身具有的说服力和它的动人之处,体现了人生的丰富以及它丰富的痛苦。它无处不在的细节是对内心深处很多隐秘情感的细而尖锐的触动,那是些我们常常在某一个刹那会不小心感受到却又常常稍纵即逝、无从把捉的感情与心理。因而感动也十分的深、十分的邈远和切近、十分的贴心。就像西红柿摊上姐姐的那一次抑郁的哭泣,人生有一种最切实却又最不易表达的东西,我们几乎被它团团包围,却又像是面对一个无物之阵,无处突入、难以抗拒。
《孔雀》虽然是一部以普通人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凡人的喜忧、苦乐与细碎的悲哀的作品,然而它真正打动的、或者说最能打动的却还是那些也许稍稍与普通人多少有着出入的人。据说许多著名的导演和各类影人都竞相赞誉和深深感动于它,因为它触及的其实更多是那些在平凡与艰难处境中,却依然有着与现实不相谐和的心情与梦想的人。并且也只有在生活的庸常还没有完全泯灭他们心灵的敏锐的人的身上,那种深刻的同情、共鸣以及深入骨髓的感怀与思索才有最大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在强烈的感动中却依然担忧这类电影的票房与市场的原因吧。
然而《孔雀》毕竟是成功的。
20050425 15:42
发表于 2005-5-1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还没看过呢。先学习了再说。评论写得很好。问好!
发表于 2005-5-1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孔雀中每个人都想学孔雀开屏
释放自己的美丽的梦想
但都没有实现
灰色一直笼罩着剧情
中间偶尔出现一些别的色彩
比如姐姐的降落伞是绿的,哥哥求爱时的花
但都没有改变多少灰色
只让人更心痛!
发表于 2005-5-2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阿末的点评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一开始看完的时候觉得也没什么,除了姐姐最后的哭很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外,就是觉得是导演对过去生活的一次缅怀,生活细节上有种堆砌的感觉。但是后来每次想起的时候发觉正是这些细节还是那么真实,那么清晰,那么无奈。电影真是好东西,可以帮人圆梦呀。
 楼主| 发表于 2005-5-3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对影片〈孔雀〉的细节解读》

很多东西其实经不起太认真的细读与反思
用心往往成了伤害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0 15: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