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02|回复: 4

[原创]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6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乡
                                   1、
故乡处在半山腰上,是浙西有特色的小山村之一,人口仅有三百多,许多年前村子就有三百来号人口,许多年后的今天还在原地徘徊。我想,生活的艰辛,环境的恶劣是导致这种徘徊的原因,能够出去的都出去了,读书得了功名,当兵做了大官,更多的是不堪生活的重负,外出谋生,遇到颇好的处所即在那里落地生根了。
故乡青年的娶亲尤其困难,村里的女青年不愿一生守侯在山上,都愿意嫁到山下平原地区,山下的看见这耸入云雾之中的屋舍,即八抬大轿也抬不来了。
其实,故乡很美,水很甜,空气清新;山上水果很多,一遇成熟季节,果香浓郁,弥漫整座村庄;茶叶是自然给乡民的另一种恩赐,生长于群山怀抱里,终年云雾缭绕,吸取天地之精华,因此有个很形象的名字——云雾茶,远近闻名。
故乡的竹林是自然的第三种恩赐,当然所有的恩赐都离不开人们的辛勤劳动,自然仅仅是创造条件,惟有人是主体,是产生奇迹与美的重要一环。
在山脚仰望村子,绿竹掩映,白墙黑瓦隐约其间。待至一日三餐时,炊烟缭绕,在灿烂晴空下能清楚地看到。
山脚一片绵延很长的水稻田,离山麓最远的非常平坦,越进山麓,梯田的层次越分明,层次间高差越大。这些田地是花了乡民极大心血的,开垦,一层层用石块砌起,保养,再是耕种,管理与收获,它也没有亏待他们,收获是巨大的,成担成担的稻谷、小麦涌入各户人家的粮仓与谷橱。
山上的田地景况就不怎么妙,因为是“靠天田”,夏秋里连续的干旱,使田地很快干涸,有限的几个水塘里的水,只能是杯水车薪,人们只能眼巴巴看着庄稼逐渐地萎蔫枯死。
因此人们只能种些耐旱的粮食,番薯最多;我幼时上山总能看到一片片碧绿的番薯,烈日下,叶子有些萎蔫。现在,桑树和水果居多,因为种番薯的经济效益低,又颇受天气影响,姜一直栽到现在,生姜是重要的食品调料,一向供不应求。
沿着石级往上爬,如果心情好,当作游玩,不会觉得累。特别在雨后,空气格外清新,鸟鸣更脆,流水潺潺,树上落下的点点雨滴,使人心旷神怡。但对于那些挑担,或一天劳作后归家的农人而言,这无数级石阶却是最大的折磨;好在一条坎坷弯曲的盘山公路已经通向村子,拖拉机,小汽车可以艰难地驶到村子里。
                                2、
鸟鸣山更幽。
故乡的山,我非常熟悉。林子不是很深,松树居多,其次杉木、柏树、枫树和其他乔木,栎树颇为特殊,果子晒干了,可以入药,秋天开始落叶,红红的,一直落到冬天,将 近除夕,母亲总要带着篮子捡些最红的栎树叶,洗净,用来煮豆腐;豆腐切成四方的一块块,煮一段时间后,褪水,取将出来,即成了红色的硬梆梆的豆腐干,色泽亮丽,是我小时侯难得的美味,可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有山就有水。故乡的水甘甜清澈,不含一丝污秽,每当经过城市边的那条,浊浪滚滚,我有一种心痛的感觉,亦愈发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
水是泉水,夏天清凉爽人,冬天里十分暖和,不象城里的自来水,夏天发热,冬日里奇寒无比。
泉水永不干涸,有巨大茂密的森林作屏障,天越是干旱,水越是清凉,并不减少减细。村庄三百来号人口共用两口井,东头一个,西头一个,井水终年清澈碧绿,夏日炎炎时,喝口井水,暑气顿消,冲个澡,浑身凉透。
                                 3、
喇叭,枯树和村庄。
这是我的一篇组诗的题记,还记得那触动自己写这组诗的心境。几年前的一个雨后傍晚,我骑自行车从学校回家,天阴霾欲雨,半路果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穿着雨衣冒雨而行,因为雨大,遮挡了视线,四周一片茫茫。待至山麓,雨歇了,偌大的山坳惟独我一人,天开朗放晴,我能够看到白云飘过对面的山冈,而路上溪水在流。
一切都那么清新!象洗过一样,不沾一丝尘埃污秽。置身期其间,犹如一匹马处于清澈澄明的戈壁清晨;我欲大声喊叫,欲大笑,手舞足蹈,迎接这样的时刻。
抬头仰望山腰上的村子,我还从未清楚地看过它,竹林更绿,掩映中的屋舍随着风吹竹林而忽隐忽现。村外,落尽叶子的栎树上挂着喇叭,喇叭朝向村子,它那样清楚而真切地呈现于眼前,它古老而常新。
雨后的鸟鸣格外清脆,我以为这鸟因了雨的滋润更美丽,嗓音更圆润。而鸟,还有各种动物是山的主人,谮越的人类却只有掠夺与索取。
我想这样的环境沾不得半点尘嚣,惟有婉转的鸟音,淙淙的流水适合。
                         4、
与村外的那棵大樟树,我是渺小的,无足轻重的。
它不知活了多少年,自从有了村庄就有了他,或许当初不过是村庄始祖一次不经意的行动,随手栽下他,如今树干几人张手才能围住,枝叶婆娑,覆盖了整整几亩地。
我想,这樟树可看作村庄的象征的。从山的另一侧(不是前面说的山麓),几十里地的平原,能够看见它,一个巨大的黑色的点,嵌在山腰。
每逢回家总要去看看它。有段时候,虬劲的根露出地表,很多树叶黄了枯了,我怀疑它要枯死,问过路的老乡,“它怎么了?它会死吗?”
“不会死的,永远不会死。许多年前,它曾遭受巨大的雷击,主干烧得焦黑,但不久有长出青葱的枝叶,恢复了生机,知识主干留下个大窟窿。”
我想人与自然相比要易朽得多,渺小得多,就拿古樟来说,它已然成了村庄兴旺的见证,它不朽而坚强,烈日,暴雨,狂风,严寒,雷劈。更有人为的摧残,它都挺过来了!依然充满生机地活着。
而当今人类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依靠外部的力量,因此环境遭受人的破坏愈益强烈。环境一旦失去了调节适应人类生存的能力,我们不是自作自受吗?
                        5、
我很久没有见到那棵古槐了,不知它现在还好?
它比大樟树还要古老。相传,在槐树下压这一条水桶般粗的大蛇,巨蛇一旦冲破地表,会给村庄带来灭顶之灾。因此,没有人敢走近它,生怕得罪地底的蛇精。
自幼,我们仅能远远地看它,肮脏,倒败,颓废的风景;它也一日比一日衰老,全身被藤蔓缠绕,树底的地里埋这几口大粪缸,终年溢满污秽。
人们对它这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不知起于何时?那个传说不知起于何时?
我想古槐是无罪的,缠绕它周身的紫藤倒是罪孽不轻,是它束缚了槐树的自由生长,无情地榨取槐树的血液和营养,造成了这副锈迹斑斑、颓废、倒败的景象,而谣言接踵而至。
更可被的是村子里的人们。
不去澄清事实,却任凭藤蔓疯狂生长,或只听个别阴险的家伙之言,一棍子将它打死。
人们应该做的是清除,消灭藤蔓一样的东西,让真的物现于阳光下;应少些轻信,深入地底,而不要被表面的东西吓昏了头,或狂喜而昏昏然。
我再次见到古槐时,是在春天,紫藤花开得正盛,槐树也悄悄地长出许多新的枝叶。
发表于 2005-7-6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乡

   很好的素描。足见作者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重。
发表于 2005-7-6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乡

好文字
发表于 2005-7-6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乡

觉着有点散了。1小节挺好。
问好。
发表于 2005-7-6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乡

文字是经过历练的了...可有错别字的哦....呵呵欢迎朋友哦 ,多来,多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 0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