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542|回复: 23

学古韵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我游此地来吟诗,
不通韵律方自知。
躲进小屋羞懵懂,
重拾课本还不迟。
从今写字摸闲烂,
捋顺平仄当为先。
不吝赐教闻则喜,
功底扎实步步坚。

关于平仄知识求教:
我虽然对平仄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总是把握不好。“平就是平聲,仄
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按照普通话的发音,我认为是平声的,一对照却是仄声,我认为是仄声的,却是平声。是否有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平仄。我感觉按照汉语拼音四声来辨别是不行的。请老师们给予指点。
发表于 2004-3-3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按照你对平仄声的理解,可见你写诗用的是新声,即现代汉语普通话音,哪么,只要学好汉语拼音,说准普通话,平仄便分得清清楚楚,韵也按普通话押便是。
如果用古声,不少字与现在的读音差的就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3-3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清风冀老师:
1.按照拼音的标准,平仄是怎样区分的呢?(书里好象没有专门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2.如果不能按照古声,是否会影响古诗风格呢?但学好古声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 我还是希望按照拼音的方法区分平仄。
3.你在评价诗歌平仄时,是按照什么标准呢?或者说古声是一个基本标准呢?还是拼音是基本标准。
恳请老师指点为盼
发表于 2004-4-1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老师不敢当,相互学习:)就我个人的理解解释如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1.按照拼音的标准,平仄是怎样区分的呢?(书里好象没有专门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答:按现代汉语拼音,阴阳平为平声,上去为仄声。
    2.如果不能按照古声,是否会影响古诗风格呢?但学好古声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 我还是希望按照拼音的方法区分平仄。
    答:不会。因为字声字的读音,诗的风格并不因为读音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就象今人读古诗,有很多感觉上是不押韵或不合律的,但一样给人闰的享受。可见声韵以外的东西是多么地重要。学好古声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不可学,也不须要费太大的劲。我以为在现阶段没有定式的情况下,古今声并存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你欲用今声写诗词一样可以写的十分出色。
    3.你在评价诗歌平仄时,是按照什么标准呢?或者说古声是一个基本标准呢?还是拼音是基本标准。
    答:我评价诗歌声韵的标准是:严格区分古今声,即古声古韵,新声新韵,两者不可混用。
    还有一点,我以为要写好诗歌,传统的东西一定要学,任何的“新”都是建立在固有的“旧”之上的。格律声韵之类的东西在诗词写作上绝对是最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学写诗词最难的还是表现技法。诗词短文,以最少的字表现最大的意境(主题),手法不到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诗与散文不同,讲究“留白”,即将部分意境不是明显地写出,而是通过读者的理解再创作使之完整。这“留白”的功夫也是要花大力气才能学到的:))
    多读古今人等好的诗词作品,对写作肯定会有帮助:)))
发表于 2004-4-1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哈哈!明白了好多呀!谢谢两位前辈的对答:)
 楼主| 发表于 2004-4-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清风冀老师:
教贴拜读,我正在按照你教的方法来练习,同时也在认真学习你选摘的《王力诗词格律》,这可真是一篇极好的学习教材。另外,我再请教一个问题:
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律写成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写七五言格律诗就必须按照规则要求来写,例如“一、音分平仄,韵律严密。二、结构固定,对仗工整。三、以仄声起句为正格,以平声起句为偏格;用平声韵,隔句起韵,一韵到底”等。但在实际创作中,我发现用律诗来写,既要符合格律要求,又要使文字优美,且内容和意境丰富多彩,做到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经常是为了符合韵律要求,不得不挖空心思地去找字和换字。字符合韵律了,内容表现反而没有了原来好的感觉;而有好感觉的字又不符合韵律的要求,真是矛盾得很。我觉得好诗通常是在触景生情和激情中即兴油然而生的,即使格律功底深的诗人也未必会在当时按照格律句句找字。我发现往往很多朗朗上口的好诗并不符合格律的要求。如果一首古风诗具有优美的文字,如画般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的留白空间,但却没有依照严格的格律,我们是否可以按照五言古诗或七言古诗来看待评估呢?按照五七言古诗的规则“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求对仗,不讲平仄,用韵也比较自由,篇幅不限长短,但每句七五言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为七五言古诗”。尽管如此,很多七五言古诗同样非常优美,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月下独钓》、《春思》,杜甫的《望乐》、《佳人》等。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唐代诗歌巨匠也都留有大量七五言古诗的佳作。这是否可以说七五格律并非是评定古诗歌的唯一标准呢?
当然,我知道并不能因为格律诗要达到格体内容完美同一比较困难,就以此为借口不去学习它并掌握其中的奥妙,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熟能生巧的过程,况且格律诗是古诗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发现很多古风诗歌(也包括您的部分作品)往往没有注明格律诗或五七言古诗,造成评价上的误解。例如,你的某一作品可能是五言古诗风格,但别人按照七五格律来评价。我发现出版的古风诗歌作品通常都在七五格律诗歌上面注明是七律、五律、七绝、五绝等,而五七言古诗则有的注明有的不注明。注明是否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区分呢?
望指点为盼
发表于 2004-4-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风冀在 2004/04/01 12:58pm 第 1 次编辑]

你提两个问题作答如下:
    格律诗与古体诗(也叫古风)的不同。古风只有韵律,没有平仄律,唐以后诗人拟作古风体时为了与格律诗界限开来反而有意避免律句。古风有其常见句式,如三平尾、三仄尾等,古风的用韵也更宽,除了可以用仄韵、邻韵通押外,还可中途转韵。那么,是不是古风体就更好写了呢,我以为未必。因为古风体的语文是建立在古文基础之上的,离我们今天的语言更远,也更难把握,这就是网上很多古风体诗读起来类似顺口溜的根本原因--语言没过关。格律诗与古风体是诗之两体,我以为作为一个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学习者两者不可偏废,都应该学习。格律诗的格律也有个宽--严--宽的过程。一开始无所谓格律,可谓宽;南北朝时格律成型至初、盛唐成熟,这时期的格律要求相当严格,比如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更是要求同类相对。在格律成熟的同时,一部分有作为的诗人已经感到格律对诗思的束缚,便努力打破这种约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拟古风体(文人有意为之,如李白的歌行体)便也同时产生。同时,对格律的宽容也逐渐为诗人接受,便有了“拗救说”,在对仗上,宽对也逐渐成为流行,用韵上也有了首句借邻韵说。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没有格律束缚的古风诗更益于思想的表达,古体诗流传下来很多优秀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公开发表诗词作品时,有两个最基本的作法,一是不标明“五律”、“七律”,一种是标明,不标明的相对更为流行--编缉省事、责任小(笑)。作为论坛板主了,我个人在评价诗歌时是先判断体裁,如果是古风体我是不会接律诗的要求去评论它的,既便是四句或是八句。如果标明了五、七绝(律)而又不合格律诗之大体,当然难免说上几句。
    在格律上,个人以为宜宽:凡古人宽之的我一定宽,凡古人不是十分严格宽的我宽,古人严格这宽的我视其厉害程度有条件地宽,比如,我现在就还避孤平。
 楼主| 发表于 2004-4-1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感谢清风冀老师的赐教。如此打扰,十分不好意思,但学习心切,仍有几个问题求教。
1.新声中的轻声是归入仄声吗?
2.我可以用新声完全按照古平仄规范体来做诗吗?
3.按新声押韵,是无法对照古诗来辨别平仄的,必须按照古声来辨别,是这样吗?
4.唐诗中的许多作品不是七五格律诗歌,好象也不是古风。句式长短不一,如李白的《蜀道》、《东山吟》、《梦游天老吟留别》,白居易的《忆江南》,温庭筠的《梦江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歌都是什么体裁呢?是汉代乐府歌词吗?
谢谢
发表于 2004-4-2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好学的人啊 你接下来要问声音流变在律诗中怎么处理了吧
发表于 2004-4-2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我也正有此意,前辈快来讲讲!弘毅急死了!
发表于 2004-4-2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平仄古人论,今日当分明。学诗千般化,为意只有听。
发表于 2004-4-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1.新声中的轻声是归入仄声吗?
    个人以为不能一概而论。轻声字本身有平仄读音,读作轻声的字大多数是助词,在句子中附着于词(词组、句子)后,只起辅助作用,无确定意义。如“了”、“过”、“着”“吗”“呢”“吧”等等;还有一部分是双音词的后一个字的读法。如“师傅”的“傅”等。轻声并不是一个明确字声,有的字在此处读作轻声,换到别处便未必读作轻声。
2.我可以用新声完全按照古平仄规范体来做诗吗?
    可以。
3.按新声押韵,是无法对照古诗来辨别平仄的,必须按照古声来辨别,是这样吗?
    我觉得没有必要硬将新声与古诗对照辩别平仄。古诗依的是古声,学习它,应该对古声有所了解。
4.唐诗中的许多作品不是七五格律诗歌,好象也不是古风。句式长短不一,如李白的《蜀道》、《东山吟》、《梦游天老吟留别》,白居易的《忆江南》,温庭筠的《梦江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歌都是什么体裁呢?是汉代乐府歌词吗?
    这类诗歌叫“歌行体”。歌行体来自于乐府民歌,多题为“XX歌”或“XX行”,后人归纳为“歌行体”。“歌行体”有如下特点。一是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二是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三是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歌行体”中有些是乐府歌词,后人拟作时往往沿用其名,但内容全新,与题目毫无关系,如《梁甫吟》等。这与后来的词有些类同。《忆江南》《梦江南》便已是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4-2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清风冀老师:
我按照新韵参对诗歌作品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一文中引用了毛泽东的两首诗。第一首是《长征》中的两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照新声对照平仄完全符合。
第二首是对联: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王力先生标注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我按照新声参对却对不上了,按新声如: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墙”、“头”是阳平应该平声啊,怎么变成了仄声呢?“脚”是上声应该是仄声,怎么变成了平声呢?
山間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嘴”是上声,怎么变成了平声呢?
在学习参对其它诗句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万望老师赐教
发表于 2004-4-3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金沙水拍雲崖暖,----本句中“拍”字接今声为平声。对联确实平仄有误,我手头无书,不敢乱发表意见。如是网上下载,也有可能是打字错误。
网上书稿因录入问题常有错拗,应谨慎。
发表于 2004-4-3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古韵律

王老先生说的是标准格式 对可仄可平的地方没有标注而已 引用的都是毛的诗词  是那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毛的一些诗词要是放到中国诗学网去 ,肯定是要被什么 慕容之流放到新手区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9 09: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