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快快. 于 2018-6-10 21:19 编辑
从传统的艺术中寻求突破
游离了各大论坛和诗群之后,对诗歌流派和对诗歌这一高级语言呈现给读者的艺术形式,最近感触颇深。常听某某发过一首诗后,除了赞美的誉词,还是赞美的誉词,我想其中大多数原因不是为了相互鼓励,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某某出名已久,不便得罪人,宁愿睁眼说瞎话,也不说出诗人诗歌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长此以往诗坛形成了一股“互相吹捧”的风气;其二,对待诗歌的态度,重在娱乐,重在参与,诗的好坏,诗歌最终走向哪里(谁也不知道)无所谓。当然还有难得一见的互相抨击、勉励群体,这样的群体存在是珍稀物种。
中国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独有的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虽然历经像“焚书坑儒”等,历史性毁灭的,这样大型的沧桑,华夏儿女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却在世界舞台上依然绽放出耀目的光华。如何将这种璀璨的艺术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并且在传统上寻求突破,是当代每个诗人们肩上重要的使命。我从在传统中寻求创新突破为切入点,,从三个角度阐述诗歌需要从传统上突破的必要性。
一、在传承的角度发展出创新
对于诗歌,诗人是整个“艺术的核心”。其中包括诗人的见识、阅历、沉淀和思维逻辑能力,语言是成就艺术的最终体现。尽管我们常常说,“艺术是永恒的”。但是,时代的日新月异,人类对艺术的理解、审美需求也在发生着主观和客观性的变化。那么,诗歌作为承载人类历史的高级语言艺术形式,也无法在深厚传承、传统的前提下保持不变,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一种艺术,无论当初多么辉煌,如果不求突破创新,一味地拘泥保守,我不敢断言它将来会不会走向消亡,但至少会失去部分爱着它的人群。
比如对诗歌形态上的创新,能够勾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我就诗歌大厅叶虻的一组《唐诗新意小辑》来聊聊。
《唐诗今意小辑》
文/叶虻
《松下问童子》
深藏寂静的寻问
被寂静的回答打开
松风是我们的身体
适合流水的涉渡
鸟鸣恰好拟作颠覆的沙漏
时光如此细密 轻如落沙
云深出自丹青的一种构思
你要寻的人 正被构建成画意
而山中问答恰好适宜着墨
最缜密的道义用来轻描淡写
《月出惊山鸟》
从空处落笔的人
似书中的开卷有益
文字是闲云野鹤
不拘泥 不见斧痕
其实闲字的要义在于放下
借用桂花的片刻脑海
模拟落英从容的交付
月出是一种投石问路
当沉寂被鸟鸣划破
人世可飘渺成远寺的钟声
回荡脱口而出于
春山缄默的双唇
《花落知多少》
在梦中闻听鸟声的人
是闲庭另一端的路径
生的一半是荒芜 任意东西
另一半是迷津 需三思后行
风雨也是剑客 夺春意至萧索
花落是解铃还需系铃人
不必诘问霎那间的缤纷
生之苦短需一梦释然
你若醒悟 一抔净土掩风流
读完这些作品,乍一看似曾相识的诗题,却又全新陌生的作品内容让我喜悦。也就是说,阅读与被阅读的关系相对在思维上会产生了灵魂的交际,我们多么熟悉的诗歌题目《松下问童子》、《月出惊山鸟》、《花落知多少》,要想突破这些诗,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么我们的作者他在《松下问童子》里写出了“深藏寂静的寻问/被寂静的回答打开/松风是我们的身体/适合流水的涉渡”;在《月出惊山鸟》里写出了“月出是一种投石问路/当沉寂被鸟鸣划破/人世可飘渺成远寺的钟声”;《花落知多少》里“在梦中闻听鸟声的人/是闲庭另一端的路径/生的一半是荒芜 /任意东西/另一半是迷津/需三思后行
风雨也是剑客/夺春意至萧索/花落是解铃还需系铃人/不必诘问霎那间的缤纷/生之苦短/一梦释然/你若醒悟/一抔净土掩风流”。这些在传统上突破出来的异质部分,形成了对于诗歌的鉴赏价值。己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诗歌经验的人,就会发现这种在传统形式上突破的诗歌,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作品提供了新的元素,也就是既保留传统的形式,又展现出创新的元素。这种似曾相识却又不识的感觉,便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然作者本身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鬼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才有这样错落有致,,韵味十足,既展示了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深厚的意蕴,,又蕴含了独具特色的叶虻式语言。由此可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鼓励新人新作,发展新流派、新风格,是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在审美发展角度立创新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随着更多人加入高等学府,中国的经济,人文意识,对个体价值在群体中的协作和个人展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已作为一种高雅艺术为人们所喜爱。这展现在更多人参与到诗歌中来,据数据展示,中国现诗歌储备库有诗人身份者达3000万人左右,3000万诗人相对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来说,这个数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它标志着,诗歌在趋于大众。这种大众是带有广谱性质的大众诗歌,比如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徐志摩的《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一代人》;汪国真的《假如你不够快乐》;余光中的《乡愁》;于坚的《尚义街六号》;余秀华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等,在某一层面上它不足以展示一个诗人的内外气质和,思想境界,能更好的展示诗人内外的,往往是那些普通人因学识、见闻和思想层次不易涉足的作品。人们在审美上对自我个性的强调表现更为突出,可以看出,一个诗人在艺术形式的造诣、诗歌的纹理以及时间沉淀下来的魅力。在这里还是拿诗歌大厅“这里有阳光”的作品展示创新思维。
《水来如相见》
文/这里有阳光
这蓬松的水
有一种忘我
松动黄昏的一切
滆湖每次淹没我
都是一场喜悦
让我忽然看见一组宋词
有人吟诵
是渔夫
很多画里的那个
披着我喜欢的蓑衣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新诗中寓于时代的元素,更加简洁现代诗的造型、以现代为背景,用时间轴拓宽、延厚的有关“图案”。在《如水来相见》中“这蓬松的水/有一种忘我/松动黄昏的一切”,作者把水用“蓬松”一词,把读者带入逆向思维中,我们平时所见所闻的水,大多以“潺潺”、“荡漾”、“平静”“咆哮”等形式存在。而作者用“蓬松”一词,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最起码这里这样写让人舒坦而幸福的感觉,才能达到诗歌语言上继续推进的需求“有一种忘我”,所谓的“忘我”,是真的忘我,这里也不是真的忘我,语言在这里就形成了矛盾体的漩涡,迷人的漩涡。“它松动黄昏的一切”,诗一下子拓宽到视野无限开阔,便在不知不觉的叙述中,到达了个人情愫的天然合一。
“滆湖每次淹没我/都是一场喜悦/让我忽然看见一组宋词”。是需要有第一现场作为支撑的,这也是大师和初学者的最大区别之一。“滆湖”这一地域特色的元素很巧妙地融入进去,如万里蓝天飘着丝丝白云,更让人兴奋。诗中“让我看见一组宋词”,诗人的第一写诗现场和第二写诗现场,在这里相结合,让整首诗有了更多可塑性。“有人吟诵/是渔夫/很多画里的那个/披着我喜欢的蓑衣”。此诗中“渔夫”这一意向词的运用,就成了这首诗的亮点。在诗中作者刻画出来的渔夫形象,有桩子的的众生隐居不仕;有唐 · 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精神”绝对自由。宋.柳宗元《渔翁》 :“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 贯云石《芦花被》 :“ 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 声中别有春。 ”渔父的社会地位不低。连李煜这样的风流君主也对渔父生仰慕之心。李煜《渔父词》 :“ 浪花 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 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渔父这一形象早已在《诗经》,“姜太公钓鱼”这样典故里想象出来。渔父虽然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职业,却很有社会影响 —— 其隐逸精神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值得研究的是渔父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渔父的另一特点是避世。在隐逸中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追求内心的平静。人们新的审美观,创作,就很有必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使之形成新时代的诗歌语言体系,而“这里有阳光”的诗被诗坛亲切的冠以“阳光体”,这就是一种语言体系的创新。
三、在诗歌市场角度里创新
2018.6.9号,诗歌报站长“小鱼儿”在诗歌大厅,发了这样一首诗“无题”诗。
“人生早已所剩无几的青春早在颠沛地球表面的琐碎时光里/消耗殆尽,如今”。“高铁沿途的烟囱和高楼丝毫不理会/我伪装的迷茫,它们/缄默不言,一如我的诗句”。在这首诗里,展示了诗歌在市场价值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存在的矛盾性。
市场之于诗歌艺术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诗歌历代都不缺少逐渐商业化角逐,决定诗歌市场的有很多因素:一是:诗歌的质地、风格、艺术水准。二是创作因素。创作者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对诗歌的价格有着重要影响。三是接受群体方面的因素。是指接受者的水平、能力以及对诗歌艺术的观念及态度。四是环境与竞争因素:这里指当代社会背景,他包含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格局与趋势。
2018.6月6号《诗歌报》站长小鱼儿在【致合作单位】请勿随意使用我站名号|诗歌报
的郑重重申中,即保留了《诗歌报》提供了中外交流了平台,又拒绝了不合理的商业化。诗歌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体现。这便是一种“自我独立思想境界的创新”。
我记得匈牙利美术家阿诺德.豪泽尔说过:“由于艺术价值难以与市场价格相比较,一幅画的价格很难说明它的价值。艺术品价格的确定更多的取决于各种市场因素,而不是作品本身的质量。”这句话,阐明了一件诗歌艺术品的价格与社会必要劳动链,在逻辑上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人们的审美需求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诗歌大厅渔郎的一首诗。
《一下子退到远方》
文/渔郎
你是个好人
几个心脏支架
让你的善良随处可见
关于后事
已经安排妥当
却无论如何都觉着突然
你最小的妹妹说
你已选择了海葬
仿佛一下子退到了远方
你变得如此辽阔
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你在诉说
语音柔和
像扫过的一缕微风
但我一句都听不清了
以下诗文/庄晓明
《舍利子》
我的身体的某处
一粒舍利子
禅坐于岁月的岩窟
我的某句诗的光泽
或来自它的折射
《一滴雨》
没有一滴雨
能够穿越我
而一滴雨的穿越中
我渐渐透明起来
《漂水花》
我在水上行走
世界一片寂静
现在,我听到了欢呼
瞬息水中沉没
《有时》
有时,如一朵莲花
我打开自己
圈圈涟漪扩散
光影交织
沿着若有若无的茎
我向下潜去
却摸到了一只锈锚
陷于深不可测的淤泥
《峡谷》
迟疑了太久
踏入这座峡谷
吞噬的空寂
并不存在
步音,峡谷的两壁
重复回应。一种节奏
先是微草摇曳
然后,灌木,岩石……
一队摇摆的孩子
随着吹笛的彩衣人
而我,再不能停下自己
《回声》
就这样,山谷的入口处
我们等待着回声
它如期而临
一部分,又从我的胸前
反弹回去
我相信,它不会消逝
或许,仅仅滋养了山谷的寂寞
但山谷的野花,此刻
摇曳的多么美丽
《大地的子宫》
大地的子宫
隐在大地腹中
封闭,没有入口
但我们走过她的身边
总能感到那诱惑的波动
一季, 又一季
将我们搂紧,松开,再搂紧
直至深陷进去
渔郎的诗让人想到了诗和远方,一种对人性的探究。想到了从多方角度去看待诗歌现下环境,流派争论激烈,百花齐放满园,百花齐放不一定是春,但没有百花齐放,那一定不是春。而庄晓明的诗,没有诗歌界表现出来的荒诞和“杀马特”,它们就好是风铃,有风徐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悦耳动听着。我想说任何诗歌形式的语言是辽阔的,无论是汉语、英语、法语、或是西班牙语等,在传统中寻求创新与突破,更好地展示诗歌的魅力。市场需求作用于诗歌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发展,而诗歌艺术创作依存于市场需要而变化,二者完美但有时候达不到和谐统一,所以这才要求诗人们艺术创作的更好境界。才激起了诗人们对智慧的无限挑战。
2018.6.10 快快 西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