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638|回复: 14

[讨论] 春眠不觉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8-6-23 19:40 编辑

新诗转弯,是个难题。弯道超越,就更难了。
首先,新诗必然脱胎于旧诗,否则诗为何物就无从谈起。我们知道,有些旧诗好翻译,能得其十之七八吧,但有的旧诗实在难译,一首旧诗,用白话来表达,能不能得其一二都是个挑战。
拿一首非常接近白话的旧诗《春晓》来说,如何译成白话新诗呢?试一下就知道非常难了。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不是每个字都可译的,比如“春眠”,怎么译?译成“春天睡觉”?不光索然无味,还令人难受。再比如“处处”,译成“到处”,“四处”?总觉得丢失了什么,到底丢失了什么呢,又说不清楚。然后是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的转接,原诗省略了的部分要不要译?不译又会怎么样?还有“夜来”怎么译?“知道少”怎么译?都没有恰当的词语可以表达。

我们来看百度的翻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这个译文没有落下一个字,每个字都译到了,而且还增加了不少形容词和动词,可味道依然相去甚远。
而中国诗词网则没有翻译,不译是对的。只要知道旧体诗的简约之美就明白为什么《春晓》不可译了。

真正要译,最好是这样子。

一觉醒来,满耳都是欢快的鸟鸣,昨夜风雨肆虐,花该掉落一地了吧!

因为有诗题《春晓》点题,所以第一句的“春眠”是可以不译的,译出来就重复且累赘了。古诗的写法本来是一句拆两句的,所以一二句的翻译也要紧凑,百度的翻译显然松散拖沓了。
“处处”,这是个非常微妙的词,可以是人在房内,听到房前屋后到处都是鸟鸣,也可以是诗人走出了房间,一路行走,所到之处都是鸟鸣,所以,“处处”可以译成“欢快”,保留想象余地也不损失什么。

翻译的关键在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的停顿感,原诗很明显是有停顿的,从醒来,到听到鸟鸣,再回忆起夜雨,再联想到落花。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百度的翻译明显动静太大,夜来风雨,要知道,风雨已经过去了的,此刻取而代之的是鸟鸣。所以第三句的翻译也只可轻轻一笔带过,重点是第四句,“花落知多少”,这第四句依然是很轻的,其疑问句完全可以代之以肯定句,因为诗人本来就是明知故问的。

新诗从旧诗中转换,只有依赖更细腻的笔法,才能表达委婉的情思。而重点在于,以简洁对简洁,无节制的增加字词只会适得其反。

2018/06/23/花土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代表作很多,但我觉得这首《渭城曲》最能代表王维诗歌的特色。这首七绝有好几个名字,最初的名字应该是《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这首诗被谱曲载入乐府,更名为《阳关三叠》,广为传唱。
诗的风格通常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王维的性格与他同时期的李白迥异,李白的性格豪放洒脱,而王维则内向阴柔,我们来看一首李白的送别诗。
送别

[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李白送别朋友的地点同样在渭城,李白开篇劈头盖脸,一上来就是斗酒,斗酒醉而不眠。痛快酣畅,而王维呢,开篇小心翼翼的描写渭城的景色,然后才不冷不热的劝朋友多喝几杯。两首诗一阳一阴,反映的正是两个人的性格差异。
李白喝酒的时候肯定不打算写诗送别的,而王维呢,估计是一边喝酒一边看客舍柳色,李白在送别时只想借机痛饮,王维呢,他完全被早晨的雨水滋润着,送别喝酒到像是次要的了。王维到了渭城,又写诗又画画,李白呢,什么也没有准备,朋友要走了,就顺手把自己的马鞭送给他,你快点走吧。
李白是个酒鬼,送别喝酒,肯定看不出他是个诗人,倒让人觉得是个蹭酒喝的,王维呢,一派斯文,他到渭城去送别元二,样子像个去采风的。所以看两首诗,李白的多粗糙,多漫不经心,而王维呢,精雕细琢,文火慢炖。

2018.05.05.huat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续短歌》

[唐] 李贺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凄四月兰,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月明落石底。
裴回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长歌行》与《短歌行》是古乐府的两种诗歌体裁,长歌当哭,短歌亦是哀叹人生苦短,长歌短歌,都是悲歌。古乐府从汉朝开始兴起,经历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杜甫对古乐府进行了革新,不再严格要求乐府诗合乐,后经顾况,白居易等人接棒,加强了乐府诗的现实性,新乐府诗歌运动催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诗歌的革新永远有人在做,因而也有些人永远不愿接收体制的束缚,比如李贺。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情感的极致,是表达的极致,天才是什么?天才就是用短短的几年时间走完别人一生的路的人。天才永远只能是少数,天才就是,当大部分人都在低头看水沟的时候,他却在仰望星空。当杜甫对李白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时候,天才的李贺只经历了李白和杜甫二分之一的人生。当杜甫写“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时候,杜甫已经头发稀疏,帽子都戴不稳了,而李贺写“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时才二十几岁,别人长歌当哭,不过是泪水打湿衣衫而已,而李贺呢,袖子早已擦泪擦破了。
你在对酒当歌,他却在饮鸠止渴。

2018.04.27.huat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8-6-24 00:24 编辑

读罢《项脊轩志》,心神俱疲。

凡人所做一切,皆有其思想根源,清修,苦行,为乐,为富。老汪喜欢归有光,除了那清淡的文章,只怕更喜欢他与王世贞的故事和那执拗的性格吧。
想起《范进中举》,其实古时候的读书人还是幸福的,因为有书可读,且有大把光阴。归有光也是幸福的,除了有书读,有时间,他还有个好妻子,种几十亩地,养先生教学。
八次会试不中,算什么呢,用老汪的话来说,大可随遇而安,只是苦了妻子,有生之日,未展眉。
是否展眉,其实我也说不清。中国妇女,不乏如归妻者。
但还是喜欢杨浑的话,“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项脊轩志》自然是好文章,世人皆爱其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而我却更爱题目的“轩”字,项脊,乃归有光字号,所谓轩,不过仅能容一人栖身的斗室耳,命之为“轩”,多好!就是这样一间面积狭小,采光不好屋子,经过一番悉心布置,栽上些花木,再配上这样一位发妻,什么广夏别墅能比呢?

2018/06/12/花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周/秋水》)

地球上搭载着很多生命,会移动的生物已经生存了几亿年,地球分两个世界,一个是水世界,一个是陆地。生物是从水里开始出现的,所以鱼要比人古老的多。

人吃鱼的时候大概不会去想鱼古老不古老的问题,但人看见鱼在水里游都会觉得鱼是快乐的,为什么呢?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生活在陆地,而鱼生活在水中,人去不了鱼儿的世界,对于去不了的地方,人都是羡慕向往的,因为羡慕和向往,所以人看见水里的鱼就会觉得鱼是快乐的。

某一天,濠上出现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对另一个人说,你看水里的鱼多快乐啊!然后两个神经病就在水边你一句我一句辩论了起来。

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你又不是鱼。

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

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感受嘛!

最后一句就不用翻译了,因为特别烧脑。哲学的本质就是刨根问底,刨根问底就是烧脑。鱼听到两个人在为自己的快乐不快乐争论不休,就说了,你们真闲啊!

庄子晚老子和孔子两百年左右出生,道家思想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老子和孔子时代,只知道不停的说说说,论论论,干巴巴的,到了庄子这里,他开始用寓言故事来替代干巴巴的说道,这是文学的开端。

庄子非常有思想,他和孔子相反,不愿意做官,因为庄子喜欢自由,生命一旦失去自由,与死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关于鱼之乐这个烧脑的问题,实在没有必要继续争辩下去,因为庄子在濠河边感受到了鱼儿的自由,还有那个广阔的水世界,这才是最重要的,他要做的就是与鱼儿同乐。

2018/01/22/花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兰操
东周/孔子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人为什么要学?因为人要论,因为有得失,要论得失,因为有对错,要论对错,因为学才会有思想,因为有思想才能论。让一个不学无术,没有思想的人去评论对错,去判断是非曲直,结论就会荒谬百出。

论学,论理,国事,家事,都有论的必要,论诗论文,论礼论法,大宋第一文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被人论的最多的一本书了吧。
孔子的人生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在孔子心里,兰为王者香。

兰为王者香,这个“王”可以有多种解释,作名词,可以是君王,作形容词,则是至高无上的王者。

孔子是思想之王。而兰生幽谷,不因无人而不芳,幽兰之香为王者之香,在诗中,将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思想之香。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无功而返,在回鲁国时经过一座山,听说山中有一种香草,然后进山去寻找,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兰花草是孔子一生的写照。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再也无心治国平天下,只专心于整理《诗经》《周易》写《春秋》和教育。

2018/01/21/花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兰操
唐: 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韩愈读了孔子的《幽兰操》,唱和了一首《幽兰操》。韩愈的《幽兰操》比原创丰润许多,被电影《孔子》谱了曲,由王菲演唱。

但丰润不等于好,孔子的兰是瘦兰,老兰,病兰,韩愈的兰失去了这种味道。孔子的兰让人想起曹雪芹的《红楼梦》,想起林黛玉,林黛玉天生丽质又饱读诗书,但她并不是完美的,林黛玉有身体的病,也有性格上的缺陷,她小气,刻薄,但正因为不完美,才使得一个虚构的人物变得真实。
若问人世间最美的是什么?答案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写红楼梦的过程就毁灭的过程,写林黛玉的过程就是毁灭林黛玉的过程,所以林黛玉的病和缺点不是缺陷,而是加速毁灭林黛玉的帮凶。

一棵病态的兰草依然在绽放王者之香,还有什么比这更美,更令人震撼的!

2018/01-21/花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梁漱溟在中山大学上哲学课时讲了思维的八个层次,是这样分的。
1/形成主见
2/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3/融会贯通
4/知不足
5/以简御繁
6/运用自如
7/一览众山小
8/通透

我觉得后面三条可以压缩成一条,即思维层次可以分六个等级。

1/从不懂事到有主见
2/产生疑惑
3/寻求不同的解答,并融会贯通
4[em]e148[/em]清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
5/简化知识,提取思想精华
6/通透

六个思维层次,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走到第三个层次,卡死在无法融会贯通里,后面的三个层次自然无法抵达了。

梁漱溟所说的通透和这条论语是一个意思,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总是很简洁,子贡就说了,夫子就不能多说几句吗,孔子说,老天一言不发,但四季照样流转。孔子的思维是达到了通透的境界的,因为孔子发现了天地的奥秘,天地不说话,但万物生生不息。而大多数人为什么会卡在第三层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求知欲的消退,学习能力的限制,三观的倾斜等等,都会导致负面思想压倒正面思想,是非黑白颠倒错乱,其思想只能是浑浊不堪。

2018/01/20/花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土 于 2018-7-20 12:19 编辑

《饮酒二十首·其五》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在一期《铿锵三人行》节目中聊到了旅行,窦文涛说,旅行让他觉得时间变慢了。
我们都知道慢生活,慢生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意大利兴起的一种潮流,风靡全世界至今不衰,所谓的慢生活是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对的,因为人太忙,每天都重复类似的工作,以至于让人觉得还没年轻过,就突然老了。这里的老,是时间错觉,与窦文涛说的旅行让时间慢下来了是一样的错觉。
时间怎么可能慢下来呢!无论你多忙,或多闲,无论你做什么不做什么,时间都是一秒一秒向前进的。
外国人经常会抄袭我们的东西,实际上意大利人所谓的慢生活,我们的老祖宗两三千年前就提倡过的,老子,庄子都是慢生活的典范,他们提出了许多有益心身的生活方式,至高无上的生活方式就是天人合一。

人世本质上就三样东西,天与地与人。天地是空间和时间,人是我们。在这三者里,天地是永恒的,而人呢,生命是有限的,人长期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永恒天地与短暂的生命的关系。
人无法与永恒的天地抗衡,抗衡的结果就是痛苦,有痛苦就要寻求解脱,而解脱的方法有很多,要么像秦始皇一样寻求长生不老药,要么在金钱物质或美色里麻醉自己,要么日夜清修求某日得道升天。像老庄则提倡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关于天地人的思考,到了东晋时期,文学上开始渐渐觉醒,从《古诗十九首》悲伤的叹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曹植说,“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体现的都是人与天地相互对立的关系,对立就是以卵击石,就是痛苦。
而陶渊明提出了另一条反向的思路,拥抱天地。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望族之家,做过多年小官,后弃官归隐田园。陶渊明的前半生并不像其饮酒诗中描写的那么恬淡安适,他混过官场,耳读目染了许多社会上的东西,自然也做过艰难的取舍,所以他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这第五首诗是最能反映陶渊明的天地人观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现实生活的真相,是他的人居环境,他在闹市中安家,门前却没有车马喧嚣迎来送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的心不在这里,而在偏远的地方,那些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自然不会来我这里。我在东篱采菊,看到南边的青山,天地日暮,归鸟投林,悠然而忘我。

天地的极致是什么?是无论你人类如何挣扎,如何愤怒,它都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天地间只有四季在循环往复,不管你欢喜还是悲戚。陶渊明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画了一幅画,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画,如此极致的画谁不欣赏呢!这样美好的慢生活,谁不向往呢!

2018/01/14/花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的价值不在于讲了什么警世济世之道,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思路”是什么?思路是在一座原始封闭的大山里看见了一条路,这条路看不清去向,也许是通向山顶的,也许不是,也许是距离最短最快到达目的地的一条路,也许这条路弯弯曲曲,经过了很多无谓的波折。但它是一天路,顺着这条路走,我们可能会发现其它路,更短的,更节省时间的,风光更迷人的路。没有论语所提供的一些思路,我们可能一生也不会思考某些问题。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一条思路,子曰的意思百科和专家解释为,一个人做事不考虑长远一点,眼前就会有麻烦。这种解读逻辑上是不通的,要是这样理解孔子就应该这样说,子曰:“人不远虑,必遭近忧”。合乎语言表达逻辑的解释应该是,一个人不做长远的打算,必定是因为有眼前的困境。

孔子提供的思路是,远虑,近忧,至于远虑和近忧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我觉得并不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人进入这条思路,都会找的属于自己的答案。

实际上,远虑和近忧是一体的,因为有近忧,所以不远虑,因为不远虑,所以有近忧,这是因果循环,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但谁又能说远虑不是近忧呢?山爬的越高,下山就越艰难,孔子爬的够高了,可是在辞世前一刻却忧心如焚,子贡去看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赐啊!你怎么现在才来啊!我就要死了,我这一生的学问就要变成泥了!”

2018/01/13/花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这条子曰不是论语,而是一首诗。或者说,是一部天书。我说它是一首诗是因为“君子不器”这四个字是自足圆满的,既含蓄隽永,又充满张力,这四个字是可以欣赏的,所以是诗。
说“君子不器”是一部天书,是因为这四个字可以分解出长篇大论来,四个字包罗万有。

什么是器?器就是器皿,家里用的坛坛罐罐,君子不器,意思是,一个男人不能做那些坛坛罐罐。这样孔子就给我们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为什么不能做坛坛罐罐,二是要做什么?

孔子在《易传》里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器”相对的是“道”。“道”是什么?道是形而上的哲学,思想,真理,是天道,自然之道,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就是领悟吧,得道,就是得到了通往天堂,通向真理,通向彼岸的途径。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你怎么能做一只装米的缸呢!你怎么能做一只装盐巴的坛子呢!你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啊!

用一句时髦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人生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远方和诗。

2018/01/04/花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城》

[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要体会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最好的方式是去看城墙,看城墙,最好的地方是去南京,南京有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城墙。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古称金陵,建康。历史上曾经有六个朝代在南京建都,但是六个朝代加在一起也不过500年时间,所以南京又被称为六朝金粉地,而石头城是南京城众多别称中的一个。晚唐诗人韦庄写过一首《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旧金陵,石头城,秦淮两岸,自古以来就是吊古伤今之地。每个诗人到了南京都要停下来思考一下,凭吊一下历史。像韦庄的《台城》,台城是南京的另一个别称。韦庄吊的比较凄迷,这时候的大唐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在看盛唐诗人李白的凭吊。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时候的李白是轻吊,只是感慨一下过往不再,长安浮云蔽日,山雨欲来。
刘禹锡正好夹在韦庄与李白之间,这时候的大唐还可以挽救,但非下猛药不可,所以,刘禹锡和柳宗元,王叔文,王伾等一批有识之士给病入膏肓的大唐朝实行革新,但顺宗屈于压力功败垂成,之后二十三年的下放,刘禹锡始终等不到转机。所以刘禹锡的这首吊古诗最隐忍,一腔热血,换来的是潮打空城寂寞回。

2018.05.10.huat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洋洒洒,诠释的细腻透彻,坐下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7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大爷用心了,好文章,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9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慢慢读,问候花大爷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3-29 04: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