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729|回复: 17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虾89在 2005/04/28 06:31pm 第 5 次编辑]

忆王孙
旧楼秋风孤雁鸣,
残脂尘镜碎香盈,
瘦影玉帘摇烛青,
恐无凭,
今夜归帆过白萍。

谒金门
秋江远,明月如霜庭院,
楼上西风鸣断雁,兰窗帘半卷。
脂碎镜尘香残,青烛摇曳影倦,
江水悠悠还独看,风帆今夜满。
这两首是一个意思,也是一起写的,不知道哪个好一些,请大家给点指示,谢谢。

桃花岛
香淡岛粉春意浓,
莺歌燕舞似花红。
三千年事碧水外,
无拘无束世无争。

发表于 2005-4-18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忆王孙》词谱
⊙○⊙●●○○(平韵)⊙●○○⊙●○(平韵)⊙●○○⊙●○(平韵)●○○(平韵)⊙●○○⊙●○(平韵)
把词序调一下:)
秋风孤雁旧楼鸣,尘镜残脂香碎盈,瘦影玉帘摇烛青,恐无凭,今夜归帆过白萍。
 楼主| 发表于 2005-4-19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斑竹,改得太好拉,
我写的时候没想过词谱,
我也从没见过词谱,
只是凭感觉,
读着还算顺就行了,
不过这个忆王孙我真写了好几个小时,
我先按高见改一些,
后面俩都用了很短的时间,
你给看看那两首,
谢谢你的指点,
发表于 2005-4-19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谒金门》词谱:
○⊙●(仄韵)⊙●⊙○○●(仄韵)⊙●⊙○○●●(仄韵)⊙○○●●(仄韵)
⊙●⊙○⊙●(仄韵)⊙●⊙○○●(仄韵)⊙●⊙○○●●(仄韵)⊙○○●●(仄韵)
秋江远,明月如霜庭院。楼上西风鸣断雁,兰窗帘半卷。
玉镜台前香散,金缕枕边人倦。江水悠悠还独看,风帆今夜满。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斑竹好厉害,知道那么多词谱,
发表于 2005-4-20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下面引用由小虾892005/04/20 06:16pm 发表的内容:
斑竹好厉害,知道那么多词谱,
词谱好找,除纸本外,网上诸如《白香词谱》、《御定词谱》等也容易查,本版“藏经阁”中就有:)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那我去看看,
但是,请你看看我在诗歌理论发的一篇,
发表于 2005-4-2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桃花岛
香淡岛粉春意浓,——岛粉?是指岛上的花粉?太“精炼”了,意思不清。
莺歌燕舞似花红。——似花红?什么“似”花红?这个比喻格缺少本体。
三千年事碧水外,——三千年事都抛到水中去了?这句话不知讲的是什么意思。
无拘无束世无争。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这是我很幼稚地模仿唐宋诗词的许多优点做的,
但是做出的只是不伦不类的东西,
第一句:香淡岛粉春意浓,
因为桃花开了,淡淡的香气,
整个岛都成了分红色的;
第二句比喻的本体是莺歌燕舞,
但是一个听觉,一个视觉,我都用红花的比喻,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通感;
第三句,碧水过处,三千年的历史陈迹尽皆一并消失,
落了个第四句的无拘无束,与世无争。
谢谢网友佩佩的支持。
发表于 2005-4-22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下面引用由小虾892005/04/22 01:22am 发表的内容:
第二句比喻的本体是莺歌燕舞,
用这句作为本体是错误的修辞用法。
小虾89兄不用客气,相互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这是通感,不是修辞吧,
也许你说的对,我再想想去,
发表于 2005-4-22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下面引用由小虾892005/04/22 04:11am 发表的内容:
这是通感,不是修辞吧,
也许你说的对,我再想想去,
贴一篇周振甫先生对于“通感”的论述,可以了然通感的实质。我想,简单些说,通感除了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别外,绝大多数应该能为大多数别人所感受,如果只是自已“通感”出来,付诸文字,别人会意不了,这种“通感”别人也是感动不了的。
    通感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文选》)这样的通感是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杜预注:“论其声。”按在“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孔颖达正义:“季札或取于人,或取于物,以形见此德。每句皆下字破上字而美其能不然也。……物有曲者失于屈桡,此曲而能不屈也谓王者曲降情意,以尊接下,恒守尊严,不有屈桡。”此则听《大雅》之乐声,有类于王者以尊接下之形。《礼·乐记》:“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正义:“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
当于矩也。勾中钩者,谓大屈也,言音声大屈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钩也。累累乎端如贯珠者,言音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音声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都是听声类形。
  “听声类形”,又如嵇康《琴赋》:“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如山是听声类形,如水声是听声类声。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按《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钟子期说象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因此,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象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象“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
  这种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的,《文心雕龙·比兴》称:“王褒《洞箫(赋)》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心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赋)》云:‘繁缛络绎,范(雎)蔡(泽)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这里把箫声的柔和,比慈父畜子,笛声的繁响,比辩士游说,也是以声类声,但同时又唤起慈父畜子和辩士辩论的形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儿女语”是以声类声,又唤起儿女谈情。“勇士赴敌场”,是以声类形了。浮云柳絮的飞扬,既指琴音的纵横变态,更是以声类形。从百鸟的喧啾到忽见孤凤凰,是类声和类形的结合。“跻攀分寸不可上”到“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坠”印证,指肌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王琦注:“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又称:“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就是以声类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声能变易气候”,注“动紫皇”:“言其声能感动天神。”是听觉通于触觉与感觉了。
  通感还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象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又韩愈《南山》诗:“或竦
若惊□(雉鸣)”,“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这就把眼中所看到的石头,由竦立象雉,由雉引出雉鸣来,即曲喻,也即视觉通于“惊□”的听觉。有的石头相“背”或相“向”,由相背或相向引出“相恶”或“相佑”来,是曲喻,也即视觉通于“相恶”“相佑”的感觉。石头不会发声或相恶相佑,通过通感,打通了视觉与听觉感觉的界限。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见》七则:“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象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05-4-23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斑竹大哥,不用这么严格吧,
而且这么多文言文,我看着不太懂啊,
不过还是获得了一些知识,
谢谢斑竹大哥的指教,
再说我这个通感,是视觉和听觉相通,
按你引用的这段说的应该没错啊,
呵呵~~~~~~~~~~~~
发表于 2005-4-23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表意不明,要记住,别人是没有耐心看你的注释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意思表达明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4-24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一首,词一首,请指教。

多谢春尘大哥指教,
其实是有个朋友问我,我才写的,
就顺便发这里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1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