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277|回复: 1

[原创]==祭 清 明== 祭 清 明 人人都有生生母;而母亲的伟大世无可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祭 清 明== 祭 清 明 人人都有生生母;而母亲的伟大世无可比;

[原创]==祭 清 明===原创] 投稿 祭 清 明 人人都有生生母;而母亲的伟大世无可比;这首诗;献给我去逝的母亲;和天下的先妣.............

祭 清 明

始稿于八十年代未年清明;四岁丧母;初中没毕业就跟随父亲做手艺;在校时醋爱诗歌;十六岁着手写祭清明;始稿3600百多字;改改写写也不知有多少次了;我从未发过诗稿;也不投稿;也不知如何; 本人所写的都属(古风)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惊蛰悄离春分尽
柳叶舒眉水如镜
桃李展枝花满梢
一片春光鸟啼欣
古俗三月清明时
正是缅故祭英灵
我心却和世人同
离家奔故吊先妣
触景燃情心欲碎
泣拜墓拜泪难止
辞世今别十六载
饱尝童幼离娘苦
历尽多少辛酸事
细闻生儿漫漫诉
母逝苍父多凄楚
携兄将子细心顾
晨寒黎明起早炊
孤灯挑泪缝子衣
日持生活度光阴
含辛如茹生染疾
如今生儿以成人
成人只是志无投
枉过多少日和月
虚度无价春与年
心似冷铁无热血
人如礁浪处颠沛
犹象渺海孤征帆
好比苍天鸟空飞
萋萋青草枯瘦去
憎怨春短秋来急
三月百花最艳时
单恨风击雨打零
年逢除旧迎新日
满樽先敬双亲酒
万家欢聚庆团圆
举杯狂舞歌难休
忽忆十六年日前
大雪纷飞腊月天
亲母病箦悄辞世
合家痛泣遗体边
肠断肺碎肝胆裂
悲叹长嚎恨死别
朦胧眼望陈入殓
众亲见柩涕无言
哭声惊神飞银雪
地披白衣天作孝
苍树孤鸦绕空啼
凄风楚雨悲愁呜
密云零星天昏暝
始春夜寒溥月明
只怨早丧生生母
怎亟离儿匆匆去
更撼生母慈容骨
玉洁清骸葬荒芜
山中松柏千百年
水去无返万里间
人生一旦终归去
骨入黄土伴川眠
可叹生母居荒坡
未亨人间欢和乐
多少日晒雨淋身
多少月夜伴寒寞
春回草绿百花艳
夏来山青万木葱
秋日霜残处憔悴
冬时三九酷雪重
茫茫天涯海角处
不知何处寻殉魂
千里暗淡悄无言
唯滩浅岸浮绿萍
风劲草低花含泪
云沉日忧川苍暝
仰首垂泪问青天
为何岁月此苦短
人生忧愁悲离苦
如尝黄莲口含胆
墓前试泪声声泣
历历苦衷难言尽。
倘若阴阳能共语
母闻更比儿幸酸
诚劝生母莫忧伤
人生生死自寻常
却将寸心寄大业
不枉生母生儿郎
纸钱寄去焚香罢
心酸心沉跪别离
踌躇慢步缓缓移
遥看纸钱随风嗦
难舍难分难离去
回首回望回相顾
却待初九寒冬至
再探母茔添暖土
似我不幸满川洲
生死离别终难休
谁能显神济苍生
清名永载垂史留
祈祷世间千万事
事事都如人之愿
日明月明常明照
天长地长永长久
发表于 2005-7-1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祭 清 明== 祭 清 明 人人都有生生母;而母亲的伟大世无可比;

推荐一篇文章,对先生作古体可能会有帮助:)
古体诗之我见
古体诗亦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的一种诗体。产生较早,形成于汉魏六朝,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一时期的文人诗。古体诗的形式比较自由,篇幅可长可短,少则二三句,如荆轲的《易水歌》,多则数十句甚至数百句。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也较自由,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五七言杂以三至十一言等,故古体诗中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体之称。在古体诗中,五、七言体较为常见,通常称之为五古、七古。古体诗多用口头语言。不讲究平仄粘对对仗,押韵范围较宽、也较自由,押平、仄韵均可。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唐初格律诗形成后,有些文人深感格律的束缚影响了创作自由,便有人提出了学习古诗的创作主张,从此出现了大量的有意拟古、或不按格律创作的诗歌,习惯上将这类诗歌也归入古体诗的范畴。
古体诗既然是格律形成以前的诗歌和后人的拟古之作的统称,所以从大的方面说其并无一定的规律可循,后人在研究它时常常将其与格律诗相对比,比较其用韵、声调、句式、对仗等方面的差别。
一、古体诗的用韵。
古体诗的用韵相对较宽,可邻韵通押。如白居易《伤宅》中韵脚“边、延、烟、干、山、栏、丹、官、钱、间、寒、年、园”即通押了一先、十五删、十四寒和十三元等韵部。
古体诗用韵,多数是平声,也常见仄声入韵。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以十二养入韵,为上声;杜甫《羌村》以四置入韵,为去声,也有以入声入韵的,如白居易的《卖碳翁》等。
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如杜甫的《兵车行》首韵二萧,接着换十一真、一先、四纸、八齐等韵结束于十一尤韵。
七言古诗有一种句句用韵,叫柏梁体。始见于汉武帝与群臣联诗,后人有效仿者称为柏梁体。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等。
二、古体诗的声调。
古体诗的声调有以下几种。
1、除句脚外,一句之中的二、四、六字处有平仄接连重复的。如: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等。
2、律句之为病者。如孤平、孤仄、三平、三仄等。
3、按律诗要求失粘、失对者。
4、除首句外,诗中出现上下句同声的,即起句句脚平声,对句句亦用平声,或起句句脚仄声,对句句脚亦用仄声。
5、一篇之中出现换韵现象。特别强调一点,律诗中的首句借用邻韵现象不在此例。
符合以上五点要求者即为古体诗,当然,律诗中的拗律因其符合律诗的特殊要求,并整体上符合律诗的一般要求,亦不在此例。
三、古体诗的句式。
古体诗其虽不象近体诗讲究格律,但其句式也有一定的特点。如其句脚三字多见以下四种格式:
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
在以上四种“三字脚”中,最常见的是平平平,即三平调(三平尾)。三平调是古诗的典型句式。如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杜甫《梦李白》中的“恐非平生魂”等等。
古体诗多用拗句。一首诗如果全篇、或大部分句子用拗句,且押仄韵,即使句数、字数与律诗相同,也应视为古体。如杜甫的《望岳》:
贷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飞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体诗一般不讲粘对,但也有少数却是有粘对的。如上面所举杜甫的《望岳》前六句就粘对严整,而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则全篇粘对。古体诗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后者正是前者演进的结果,所以唐以前、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中,很多带有成熟格律诗的影子,合律的句子、粘对、对仗等均时有所见。唐以后诗人有意而为之古体,更不可避免地带有格律诗的痕迹,但这并不代表古体诗是有格律的。
古风体诗歌亦属古体诗范畴。其句式除符合一般古体诗的规律外,有部分古风体句子、粘对、对仗等均符合近体诗要求,只是中除换韵,被称作入律的古风,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等。
古体绝句称为古绝,有五言、七言等,句子不讲平仄粘对,押平、仄韵均可。平韵的如李白的《闲前明月光》、《美人卷珠帘》等,仄韵的如裴迪的《送崔九》、孟郊的《喜雨》等。还有一种入律的仄韵绝句,除押仄韵外,其平仄粘对拗救等均符合近体诗要求,对这类诗的分类各家有所不同,有此将其划入古诗,有此则归入近体诗,如《唐诗三百首》即将其归入近体诗绝句类。
四、古体诗的对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从现存古体诗来看,绝大多数古体诗亦不对仗,但有时候为了修辞的需要,在古体诗中也可见对仗句,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没有规律可循。如杜甫《前出塞/其六》中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对仗可仅限于字义,亦可字义、平仄均对。还有一点与今体诗不同的是,在古体诗的对仗中,上下句可出现相同的字,如上例中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的“当”字等。较之近体诗,古体诗的对仗要自由的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1 12: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